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給「人工智慧」去魅,馬云為什麼這樣做?

文/楊國英 (微信公眾號:楊國英觀察)

4月2日,在一年一度的IT領袖峰會上,「外星人」馬雲並沒有給在場觀眾描繪人工智慧科幻式的遠景,而是直言「未來要思考的不是AI(人工智慧),而是MI(機器智能)」。

人工智慧與機器智能之間,究竟有什麼確切的內在差別?對於這兩個超前沿的科學用語,至今沒有任何確切的、為科學界所公認的定義,更不用說對兩者進行準確的定義辨別了。

退一步講,對於超前沿的科學領域,我們也沒有過早進行確切定義的必要——超前沿的科學領域,永遠存在從混沌起步走向清晰的過程,任何過早的定義明確,往往是均是先驗的、虛妄的。

人工智慧與機器智能之間,差別還是存在的,但是,這種差別我們更宜在哲學層面進行體會,而不是虛妄地對其定義,這也是馬雲有別於其他IT領袖的與眾不同所在。

當下全球IT領域「論創新,言必稱人工智慧」的風氣,很大程度上緣於人工智慧的無限想象空間,其潛意識是「人類給機器賦能之後,機器就可以具有『自我意識』、並可以『自我意識超越』」 (不好意思,這是哲學家薩特的專長了),基於此,能夠給予機器賦能的IT巨頭,則不僅可以在資本市場獲得無限放大的商業溢價,而且更變相地給自己戴上了未來「造物主」的冠冕。

這無疑是荒謬的!

如果說,人工智慧在哲學層面的認知,更傾向於「意識存在」和「意識超越」的心理學視角,那麼,機器智能則更側重於現象學視角——人類給機器的賦能,並非是使其具備、也並不能真正使其具備「意識存在」和「意識超越」,而是為人類所服務,讓人類有閑暇更好地從事創造。對此,馬雲的觀點簡潔明了,「我們真正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Partner,而不是人最大的對手,只有這樣,人類有責任和擔當讓機器成為人的合伙人,成為人的合作夥伴,而不是讓機器來取代」。

馬雲對人工智慧的去魅,是不是因為阿里在所謂的人工智慧領域缺乏競爭力、或缺乏雄心?顯然不是!

相比於谷歌和國內IT巨頭,雖然阿里鮮見發布炫目耀眼的「人工智慧」黑科技,但是,維護和支撐旗下三駕馬車(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菜鳥網路)超級龐大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其背後靠的是什麼?是超級強大的大數據和雲計算能力,這種服務全球數億用戶的大數據和雲計算能力,結合不同的用戶場景和應用,快速啟動大數據用戶畫像,從而可以快捷、低成本、匹配地為全球數億用戶提供「定製式」服務——這就是人工智慧,或者更為低調務實地說,這就是機器智能!這其實也是馬雲所言「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的寓意所在!

雲計算依靠的是什麼?超強的計算能力!而所謂人工智慧、或機器智能的底層核心支撐力又是什麼?亦是超強的計算能力!所以,講到這裡,不能不提一下,在阿里體系內繼電商、支付之後的又一重要增長級——阿里雲,作為第一、全球第三(僅次於微軟和亞馬遜)的雲服務商,阿里雲已經獨立運營、並服務全球無數個人和企業,短短三年多時間,就已經擁有近百萬的付費用戶,具備為奧運會提供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能力,並且完成在全球的基礎設施布局——13個節點覆蓋全球主要互聯網市場,並能以中英日三語為全球客戶提供服務。

這樣的雲服務、或者衍生為所謂的人工智慧服務,相比於有些不可預期的黑科技,顯然是務實的,更是普惠的。而且相比於具有類似人工智慧實踐邏輯的亞馬遜,阿里雲勇奪2016年全球大數據性價比冠軍,1TB無規律數據排序完成花費成本,阿里雲僅1.44美元,而亞馬遜卻高達4.51美元。

不是缺乏競爭力,更不是缺乏雄心,而是靜水流深,成足在胸!

大數據和雲計算讓阿里鼎立於科技界之巔,而在「強化學習」(業界也稱之為「深度學習」)和臉部識別等領域,阿里在全球科技界也同樣超具競爭——2017年2月21日,在權威科學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的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中,阿里體系就占其二(「強化學習」和「刷臉支付」),絲毫不遜色於同時入榜的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

而放眼未來,在浮躁的人工智慧之風吹過之後,我們更能發現阿里務實的可貴之處,結合其在場景和應用的巨大優勢,阿里雲+新實體數據+機器學習平台,不僅能夠讓阿里在所謂的人工智慧領域結出碩果,而且也更具商業應用層面的可行性和普惠性。

不高談AI(人工智慧),而是強調MI(機器智能),馬雲並不是刻意潑人工智慧一頭冷水,而是呼籲當下科技界摒棄浮躁、回歸務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