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愛麗絲夢遊仙境2》的心理分析

《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續篇,是由迪士尼影業出品,詹姆斯·波賓執導,米婭·華希科沃斯卡、約翰尼·德普、海倫娜·伯翰·卡特、安妮·海瑟薇等主演的魔幻冒險電影。影片根據劉易斯·卡羅爾的幻想小說改編,講述了女船長愛麗絲受到召喚重返仙境,為了拯救朋友瘋帽子,偷走「超時空魔球」而展開的一段關於愛與尋找的冒險故事。影片於2016年5月27日以2D、3D、IMAX 3D等版本在大陸、北美同步上映。

故事的具體情節:愛麗絲在過去的幾年裡跟隨父親去海上航行,返回倫敦后遇到了一面神奇的鏡子,穿過鏡子她再一次回到了奇幻仙境,並且遇到了昔日的朋友白兔、毛毛蟲、瘋帽匠等,但此時瘋帽匠已不是原來的他了,原因是雖然看到家人被紅皇后抓走,內心一直堅信家人還活著,但是做為朋友的白皇后他們,並不支持他,認為他心理有問題了,所以他非常痛苦,希望愛麗絲能相信他。愛麗絲因為這個時候父親已經過世,主觀認為瘋帽匠的家人已經遇害,並不支持瘋帽匠的看法,但是出於對朋友的關心,想把瘋帽匠從痛苦中拉出來,在白皇后的幫助下,通過大時鐘內部的時空傳送儀回到過去,利用「穿越球」 數次往返時空嘗試改變過去的軌跡,可是無論她怎麼努力、想盡方法、排除萬難,可是怎麼也做不到,通過反派「時間」的提醒和引導,終於悟到:過去不可改變,過去有著沉甸甸的重量,深藏著人和人之間心底的秘密和誤解「父親對兒子瘋帽的嚴厲背後,是小心翼翼將他的處女作珍藏,是他柔軟細膩但不易表達的父愛;紅皇后的暴戾來自童年的蒙冤」。影片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是一部很不錯的心理學影片,在這裡用心理學知識分析一下來自童年的創傷。

一、童年創傷

童年,是我們心理發育和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我們需要的「心理營養」(愛、溫暖、自尊等)得不到滿足,心理發育不良的孩子,在內心的某個部分就停止了長大。等到我們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我們的行為就會被內在的那個小孩指揮,沉浸在痛苦中,造成我們在關係中的掙扎和痛苦。父母由於自身成長經歷與文化的因素,很少能夠完全懂得並滿足孩子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承載著家庭的創傷,文化的創傷。

劇中的紅、白皇后小時候父母不允許她們吃零食,白皇后偷偷吃零食時,灑落的零食掉在了紅皇后的床下面,母親誤認為是紅皇后吃的,並且沒有相信紅皇后的自我辯解。紅皇后被誤解后很傷心,在跑動過程中撞傷了頭部,這次的事件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孤僻的種子自此就在紅皇后的內心種下了。另外,在她的成年儀式上被授予「公主皇冠」時,由於她的頭型,皇冠總戴不正,而且皇冠不慎破碎了。這個時候,瘋帽匠的一句笑聲,瞬間使她的情緒升級,她的父親因她的壞情緒,明確表示把皇位繼承人傳給她的妹妹白皇后。事後,她為了報復瘋帽匠一家,讓怪善把瘋帽匠的家人全部抓走,封在鏡中,變成了她的玩物。

外表純潔善良的白皇后,害怕好孩子形象被毀,一直不敢承認「偷吃零食」的事情,沒有勇氣去承擔這個責任,就是在在瘋帽匠嘲笑紅皇后的那一刻,紅皇后再次質問她的時候也沒敢承認。姐妹倆在各自經歷了很多事情后,同時在愛麗絲的幫助下,最終冰釋前嫌,放下了過去不愉快的經歷。

二、童年的創傷帶給我們的影響

1、與內在失去聯結。以身份喪失為特徵的一種疾病,表現為會跟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慾望脫節。孩子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緒模式,才能了解自己內在的信號,他們也需要有人幫助,把思想由其情感中區分出來。但是如果家庭環境里充滿了侵擾,這個孩子就必須把焦點完全投注在外,時間久了,他就失去了由內產生自尊的能力。一旦缺少了健康的內在生活,一個人就會遭到放逐,而必須從外界尋找滿足感。因此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的理解是,孩子需要相對安穩健康的家庭,少變故。

2、侵犯。受虐的孩子長大極有可能成為罪犯,這個過程叫做:與犯罪者的認同。希特勒童年經常遭到毒打羞辱,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地主的私生子。因為性,身體和情感上的暴力帶給孩子的驚嚇太大,所以他會在受虐的過程中無法停留在自己裡面。為了熬過這種痛苦,這個孩子會喪失掉對他本人身份的一切認同,反而成為犯罪者認同。小時候被父母打過的孩子,有孩子之後更容易選擇打孩子也是一種認同。

3、自戀性失常癥狀。每個孩子都需要有人無條件的愛他們,如果沒有一位不帶任何批判眼光,全心全意愛他們的父母或者照顧者,他們就會缺少一面鏡子,而無從認識自己的身份。這是一種健康的自戀需要,讓孩子認為「我」是可親,可以被接納、被重視,最後得到「我存在」認知。

自戀需求被剝奪的孩子成年之後,他的需要可以表現出很多形式:對一個又一個的人際關係感到失意失望,永遠在尋找一位能滿足一切需要的完美愛人。成為有癮癖的人,靠尋求物質和金錢帶來價值感,利用子女滿足自戀需要。

4、信任問題:當照顧者不可信時,孩子會產生很深的不信任感,信任問題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是過分信賴依賴別人,二是與人隔離。

5、不實際的幻想。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要直接為別人的感受而負責。比如:你看看你做的好事,你媽媽好難過。你可高興了吧?你把你爸爸惹火了。另外一種增強不實際的說法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成人之後我們會有這樣的不實際幻想:如果我有錢,我就安全了。如果我的愛人離開我,我就會死。文憑可以使我聰明。如果我努力,世界就會回報我。等候會帶來奇妙的結果。

6、親密關係的失常。當父母不能肯定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慾望,就是排斥了孩子的真實自我。那時,一個假「我」就建立了。日久假「我」就變成了他以為他所是的那個人,而忘記了這個假「我」只是一個應變措施,是按別人的劇本產生的一幕戲而已。如果你不知自我為何,就無法與人親近。

7、空虛。由於真正的自我被遺棄了,裡面留下了一個空缺,即「個人靈魂里的空洞」真我喪失,他體驗到的就是那個假「我」所要求的感受,空虛會導致孤獨。尚未從過去的傷痛中走出來的人,說話言不由衷,做事優柔割斷,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因為一些與當下毫不相關的事情遭受巨大的痛苦(哈維﹒傑金斯)。

總之,時間不會倒流,人生不會重來。也就是說童年的創傷不會自愈,人生過往的一切不會改變。人們可以,也能夠做到的是:可以通過自我的感悟和覺知去療愈創傷,或在心理專家的幫助疏導下,回到過去,修復創傷,改變以往的生活模式,以使當下的生活狀態變得更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