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人為什麼離不開痒痒撓

陝西富平唐代李鳳墓壁畫中的《執如意挾衾侍女圖》,圖中右邊的侍女腋下夾著搔杖。

明代鐵如意。 (傳世之物)

清乾隆時期 銅胎掐絲琺琅「福壽康寧」如意。 清代山西年畫《騎雞娃娃》,圖中人物手持如意,寓意「吉祥如意」。

倪方六

古人的生活用具很多,最少不了的東西是什麼呢?搔杖應該列入其中。所謂「搔杖」,就是俗話說的痒痒撓。由於古人洗浴沒有現在方便,皮膚瘙癢是常有的事,遂有了搔杖的發明。後來,古人除了用「搔杖」撓痒痒外,還賦予其不少特殊功能,使「搔杖」有了很多文化內涵……

搔杖為什麼叫「談柄」?

《杜陽雜編》記載:

「如意足以與卿為談柄也」

古人用的搔杖有很多異名別稱:「爪杖」、「蚤杖」、「扒子」、「癢扒子」、「搔背扒(爬)」、「不求人」、「老頭樂」、「麻姑」、「談柄」、「握君」、「木奴」、「執友」、「如意」……其中,最為形象的叫法是「不求人」。元陳櫟《和不求人贊》稱:「噫!雖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

比「不求人」叫得更多的是「如意」。《稗史類編》引佛經《音義指歸》稱:「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創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

「談柄」,則是搔杖最有內涵的別稱。唐文宗李昂常請飽學之士到他的宮裡講學,據唐蘇鶚《杜陽雜編》,有一次請易學大師、后官至宰相的李訓講《周易》微義,時值盛夏,李訓講得滿頭大汗,唐文宗便派人取來水玉腰帶和「辟暑犀如意」,賞賜李訓,還對李訓說:「如意足以與卿為談柄也。」現代被人拿來做談笑資料的所謂「話柄」一詞,即由「談柄」而來。

「談柄」原指拂除蚊蟲、灰塵的拂塵,拂塵又名「麈尾」。魏晉多清談之士,為便於驅趕蠅蟲,不至於因其干擾而掃了談興,於是多持拂塵。清王士禛《居易續談》即稱:「六朝以來,則以麈尾為談柄耳。」但後來,清談之士更喜歡手持搔杖,因為當時流行服用「保健品」五石散,服后渾身發熱發癢,談柄更能用上。

搔杖最有意思的異稱是「麻姑」。麻姑本是女仙名,據葛洪《神仙傳·麻姑傳》,漢孝桓帝時,王方平和麻姑這對男女二仙降臨蘇州蔡經家,欲學仙道的蔡經見麻姑臂潔如玉,指纖似蔥,遂心生俗念:「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結果被王方平懲罰,背上挨鞭。

搔杖的叫法之所以這麼豐富,是因為它與古人生活太密切了,不同人在不同的時候使用,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是,搔杖在古人的生活中並不僅僅是一種撓癢工具,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搔杖是何時發明的?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

「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

有人說搔杖是外來之物,這實在是誤會,搔杖是地地道道人的發明。但具體出現於何時仍無定論。明代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搔杖是「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戰群魔。」但朱權這一說法並不可信。

三國孫權時,曾挖到一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龍虎及蟬形,莫能識其由。」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知》,孫權搞不清是什麼東西,便派人去問臣僚胡綜。胡綜認為這可能是秦始皇鎮東南王氣的「鎮物」:「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氣,平諸山阜,處處輒埋寶物,以當王氣。此蓋是乎?」

胡綜是孫權的筆杆子,以博學出名,從其說法來看,最晚在秦朝已在使用搔杖。現代考古發現證實,胡綜所言並非空來風,先秦時已有搔杖。1977年在曲阜魯國故城考古中便出土了搔杖。據考古報告《曲阜魯國故城》,共出土2件,長約40厘米,製作相當講究,系用象牙雕刻而成,前部雕成人手形狀,拇指豎直,其餘四指併攏彎曲,四指指甲平齊,正好用於撓癢;柄尾端則雕成獸頭狀。這2件搔杖是墓主生前所使用的實用物,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搔杖。

古人為什麼隨身帶搔杖?

《鐵如意》詩稱:

「雙執鐵如意,擊碎珊瑚柯」

搔杖除了撓痒痒,還有護身的特殊功能。說到搔杖的防身功能,就要說到製作搔杖的材料。普通的搔杖多是竹木材料製作的,這也是製作搔杖最原始最常用的材料。而作為防身器材使用時,搔杖一般都用金屬材料製作,其中最為流行的是「鐵搔杖」,擊打力量很強。

《通雅》引《音義指歸》稱:「如意者……清談者執之,鐵者兼藏禦侮。」宋趙希鵠《洞天清錄》也指出了搔杖的防衛功能:「如意,古人用以指畫嚮往或防不測,煉鐵為之,長二尺有奇……」搔杖的防身功能在魏晉時期最為突出,西晉富豪石崇便有一把鐵搔杖,石崇與王愷比富,他用鐵搔杖故意把晉武帝賜給舅舅王愷的一盆珊瑚樹打碎了,賠王愷更名貴的珊瑚樹,以顯示富有。此事記載於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南宋詩人謝翱還為此寫了一首《鐵如意》詩:「雙執鐵如意,擊碎珊瑚柯。」

南朝齊高帝蕭道成當年也曾將鐵搔杖當防身武器,《南史·垣榮祖傳》記載:「帝嘗以書案下安鼻為楯,以鐵為書鎮如意,甚壯大,以備不虞,欲以代杖」。此外,還有人將鐵如意當指揮刀來用。據《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后蜀大臣王昭遠,「手執鐵如意,指揮軍事,自比諸葛亮。」

古為什麼特別看重搔杖?

宋代詩曰:

「擊壺安用鐵如意,愛酒猶須金叵羅。」

搔杖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其實更為古人所青睞。搔杖為什麼又稱「老頭樂」?因為它是上年紀人常用之物。搔杖與拐杖(免攙扶)、鞋拔(免彎腰),古人稱之為「老人三寶」,皆屬於「孝物」。因此,搔柄承載著「孝道」,過去兒女都會給家裡老人準備一把搔杖,以方便老人不時之需。搔杖還與拐杖一樣,曾被賦予一種老人特權。

文人雅士喜愛搔杖則另有緣由,《晉書·王敦傳》記載了王敦生活中的一個細節,每次酒後動不動就詠唱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邊詠邊用搔杖敲打唾壺當節拍,結果唾壺邊上全讓他敲出了豁口。北宋詩人胡寅《和單令除夕二首》中所謂「擊壺安用鐵如意,愛酒猶須金叵羅」,指的就是這件事情。

「如意」還是古人舞蹈的道具,有一種「如意舞」便因之而得名。《酉陽雜俎·黥》記載,吳國廢太子孫和有一次因為酒喝多了,跳「如意舞」時不小心用玉如意誤傷了寵妃鄭夫人的左臉頰。傷好后,鄭夫人臉上留下個紅痣一樣的疤痕。因為鄭夫人受寵,其他妃子便仿效她,用丹青點頰,由此產生了古代女孩子的點靨風俗。

佛教興起以後,搔杖與拂塵一樣,又具有了某種神性,被僧人當作一種「法器」來使。僧人講法必執如意,呼之為「阿那律」。據梁代慧皎《高僧傳》,南朝高僧釋慧瑜「手執如意於座而卒」。佛徒手持的搔杖聽講時還能當「筆記本」用,記文於上,以備遺忘,故佛徒又稱之為「如意杖」。

搔杖與如意何時成了兩種東西?

清代詩云:

「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

唐朝之後,搔杖的實用功能開始逐步退化,突出了其象徵意義。隨著搔杖的普及和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其質地也越來越講究,於是便有骨、玉、金、骨、鐵、水犀、水晶、珊瑚、琥珀、玳瑁等質地的搔杖,造型也更加豐富。《拾遺記》記載,吳王有琥珀如意;《九國志》記載,吳國孫和有水晶如意;《石崇本事》記載,西晉富豪石崇有珊瑚如意……琥珀如意、水晶如意、珊瑚如意這些都為高檔搔杖,擁有者非富即貴。

唐朝時最能代表身份的是犀角搔杖,唐文宗李昂賜給李訓的便是犀角如意。為何犀角如意這麼貴重?一是物以稀為貴,犀牛角及其製品都是邊郡或外邦所進貢;二是犀牛角清熱涼血,犀角搔杖夏天握在手裡如水晶如意般清涼,故名「辟暑犀如意」。楊貴妃是個胖子,夏天怕熱,據《楊妃外傳》,唐玄宗李隆基便送她一把這種「如意」。

到了明清時期,如意功能徹底轉變。如清朝,每逢皇帝登基、婚禮、壽辰、節日等,王公大臣們為了討皇帝歡心,往往給向皇帝進獻如意。乾隆皇帝六十大壽時,大臣們為他專制了60柄金絲編織的如意;慈禧六十大壽時,下面進獻了81柄如意,寓意「九九八十一」。此時的如意和搔杖已完全分開,不再是搔杖的異名,完全成了吉祥物、名貴品,身價暴漲,清代詩稱:「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而搔杖還是痒痒撓,復歸本位。

本版聲明

「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