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鐵:京津冀協同中的產業園區空間重塑

房訊網訊 2017年6月21-22日,主題為「跨界與融合:產業地產的白銀時代」,第九屆產業園商務區發展論壇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盛大舉辦。該論壇由全聯房地產商會、房訊網()聯合主辦,全聯房地產商會寫字樓分會承辦。

以下是 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先生 主題演講,題目「京津冀協同中的產業園區空間重塑」。

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 李鐵

李鐵:我們在北京開會,很多同行都關心京津冀協同發展,其中一個大背景之一就是這是1.2億人的大的行政區域,發展水平差距也很大,京津冀城鎮化水平差距比較大。

人均財政收入、人均GDP差距也很大,意味著公共服務差別特別大,區域間反差,來北京打工的人,尋求就業機會、發展機會,公共服務陷阱、利益結構差別,這堵牆打破了。

產業結構差距也很大,北京后工業化,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工業化時期,北京因為是國家的行政中心,更多的是服務業管理,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0.3,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世界上五個發達國家,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佔比基本上80%以上,天津二產和三產比重相差不多,意味著什麼?天津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但是也沒有完成城市化向服務業轉變,現在某種程度上,整個工業發展結構、產業發展結構和河北有同構性,意味著河北和天津有類似地方,當然河北更粗放一些,天津發展水平更高一些。

這是京津冀三個地區產業結構差別。由於產業結構差別,意味著我們發展產業園區,所謂產業地產,針對三種不同的結構,要做出自己的分析,北京服務業外益,天津和河北問題是產業園區選址問題、發展什麼樣產業問題,河北更多的是怎麼樣進行結構轉型。

人均財政收入差距和GDP差距,知道北京有很多和全國不一樣,三甲醫院,北京市2143萬人口,50所三甲醫院,天津1500萬人口,30所三甲醫院,北京35家三甲醫院在四環之內,河北7200萬人口,43家三甲醫院,河北人口是北京的三倍多,但是三甲醫院很少。教育資源差距更大,北京211高校,北京24所,天津4所,河北1所。北京大學聯考錄取率幾乎百分之百,河北分數比北京高出一百多分,到北京打破這個布局關係,最大問題就是教育問題。

央企總部,北京90家,天津和河北是零,這個很說明問題。提到京津冀協同發展,自然而然想到,北京對周邊的城市帶動到底有多大?大中小城市分佈,可以看出北京的發展特點以及與周邊關係。東京有一個主城627平方公里,895萬人,和北京差不多,但是周邊一大批中小城市,5-20萬人口,東京周邊84個,韓國相對少一點,首爾面積不到900平方公里,人口一千萬左右,周邊中小城市不是特別多。北京50公里半徑,把河北周邊納入進去,有24個小城市,30公里半徑更低了。我們過多關注主城區發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嚴重短缺,北京的病基本上是主城區的病,擁堵、房價高等等,北京對周邊的帶動能力不足,特別是對河北的帶動能力不足。

北京周邊的河北有39個國家級貧困縣,當年王岐山在北京當市長的時候,經常講,北京丟井蓋,為什麼廣州、上海沒有丟井蓋?上海、廣州要把井蓋運出去,開車幾百公里以上,才能銷售掉,北京只要出了主城區就能賣掉,環北京貧困帶,30幾個國家級貧困縣,發展差距水平如此之大,京津冀協同發展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面臨這個形勢,來看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對產業園區發展有什麼樣的啟示。研究產業園區發展,整個經濟增長、城市化快速發展、工業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和產業園區有著天然聯繫。這些年產業園區發展對整個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貢獻。

產業園區發展經過幾個階段,但是我們也知道30年前,不是這樣,但是畢竟它經歷了一個最重要的階段,就是低成本。所謂低成本和國情有關,勞動力成本低,大量的農民工支撐了的工業經濟,形成廉價勞動力的豐富的後備資源。但是最重要的是其實還不是勞動力成本,是土地成本,我們在80年代研究鄉鎮企業的時候我們講特色小鎮前期的時候,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幾個沿海城市,縣以下佔全省70%,原因是土地利用,鄉村村村點火、冒煙,提供廉價勞動力,導致工業發展成本實現跨越性發展。

環境成本低,我們經歷過污染過程,雖然現在開始治理,工業化起步階段,政府管理成本低,就沒有今天,是必然的發展過程。產業園區從原來的粗放、成本低,走到今天。這個成本低的特點是我們不能忽略的。

產業園區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分散,村村點火、村村冒煙。90年代以前,全國8000多個工業開發區,縣以下六千多個,縣以上兩千多個。這一段時間,工業發展速度很快,但是成本非常低,工業的發展水平也很低,到了第二階段,97年以後,實現了最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對傳統的工業園區進行了一次大清理。

通過土地耕地保護原則進行情理,我也是三家組織成員,對全國進行調查。在空間上、發展權利上,不同城市間進行比較大洗牌,把八千多個工業園區,關掉了六千多個縣以下,保留兩千多個。產業園區發展主導,傳統的鄉、鎮、村變成地市以上,由於政府主導了這次洗牌過程,產業園區由政府過度參與,導致發展當中特點是粗放,政府不講效益的。

人均城鎮工礦建設用地面積是149平米,標準是100平米。居民點用地面積,本來沒有工業,是粗放的,三百平米,標準是150平米,政府搞園區,最大特點,佔地面積過大,道路過寬,到傳統的產業園區,園區搞大廣場,導致土地資源利用粗放。很的園區是雙向八車道馬路,加綠化帶,為了好看,讓別人來投資。為什麼搞這麼大的路?他們說車流量大,我在園區看了很長時間,白天幾乎沒車,用車時間和上下班時間不一致,根本占不了這麼多路,修這麼寬的路,浪費土地面積佔一半以上,包括綠化,每年還要維護、管理、投資,某種程度上把資源白白消耗掉了。

空間大洗牌,把開發區所有的產業園區基本上只有縣以上,搞產業地產都知道,支撐未來政府的投入,只能靠稅收,稅收收入,現在整個地方政府開支,收入水平來源於兩個,一個是稅收,稅收只能保證政府開支,招商引資還要補償,免多少年稅,各地在競爭。還要解決七通一平,包括零地價投入,天津、北京零幾年的時候,北京工業用地十萬塊錢,三一集團到南口,就是十萬塊錢,天津更便宜。只能靠開發房地產,產業園區模式,政府招商引資,低價引進,政府大量補貼,開發房地產補償。這是一個基本套路。

政府效率大幅度下降,轉變企業經營產業園區,就是第三個階段,提高用地效益,不會搞雙向八車道大馬路,不會搞大公園、大廣場,土地利用上發生根本性變化。企業降低招商引資成本,增加談判歸能,強化市場化管理,對園區管理和服務,通過房地產開發權益,解決公司經營權問題。可以在產業園區旁邊蓋,給你補償。

這三個階段無外乎一件事情,低成本引進企業,低價出讓土地,政府大量補貼,房地產開發進行補償,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個路數。

30年發展走到今天,我們知道產業園區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因為成本在上升,招商引資的時候,可以降低條件,大大地降低條件,但是條件不能再降了,再降成本越來越大。因為房地產開發成本補不起,土地拆遷成本增高,農民搬遷成本在提高,增減掛鉤,基礎設施成本上漲、物價上漲,各地產業園區發展,還要面臨和其他城市競爭。

三星集團在投資,選擇西安、重慶和成都,最後選擇西安,零地價,五年的版稅,基礎設施全部政府提供,拿了小包,拿了地可以貸款,幾百億可以拿來,直接投資,就要一個三星品牌。這是整個產業園區發展招商基本這麼過來的。各地競爭,企業跟你談判,誰給條件最好就到哪裡去,導致政府壓低招商價格。由於房地產發展,大家在攀比,無論工業還是什麼,大家都在攀比,房地產成本也在大幅度增加。

我們還面臨一個窘迫現象,就是房子賣不出去,地方發展兩個模式,發展工業增加GDP,發展房地產增加土地財政收入。房地產和土地雙重推動,導致房子賣得很快,土地開發很快,都在蓋房,全國這麼多城市,大家都在搞房地產。張三、李四當書記都要搞,張一要在東邊開,李四在西邊開,城市面積越來越大。房子是商品,商品當多了以後,就賣不出去了,尤其一些中小城市,三四線城市書記兩三年換一任,最後導致房子大量擠壓,每次會議上都講,房地產有的過高,142億平方米。北京是一線城市,另外一回事,三四線城市房子賣不出去,地方政府沒辦法干工作,地方政府面臨的壓力,招商引資,招商引資能不能引來,拿什麼補。

地方債務攀升,就是房地產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導致的結果。這是我們面臨的現狀。

這種情況下,怎麼談地產問題,怎麼談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問題,怎麼談產城融合問題,其實不僅僅對我們在座的各位是一個難解的題,跨界融合,特色小鎮,產城融合。越不過去這個坎,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二線城市房價在上漲,下一步怎麼辦,面臨這個形勢。

產業園區發展現狀規律,對公司經營的產業園區,開始向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傳統繼續硬著頭皮在做,這是絕大部分地方在做。昨天上午江蘇市長到河北來談,現在土地出讓價格,土地出讓價格25萬一畝,各種成本75萬一畝,一百萬一畝也得干。沒有別的方式,只能這麼干。

最近全國大勢宣傳特色小鎮,就是兩個推動力,雖然總書記說了,但是跟我們現在講的不是一回事。重點房地產商只是一個發展機會,地方政府要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所以這是當前產業園區面臨的三種現狀。

隨著城鎮化發展、城市化發展,還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結果。就是城市化發展到的一定階段后,工業要遠離城市。發達國家工業基本上在遠郊區,我們城市發展,經過商業,然後工業化,然後服務業。

所以我剛才講,服務業佔主導,佔比重70%以上,韓國雖然59.7%,但是就業比佔80%以上,所以我們看,現在服務業為主導的京津冀,基本上北京一馬當先,天津嚴重滯后,河北處於落後水平。這個國際規律意味著什麼,產業園區也要實現空間大挪移。

蘋果在Cu-pertino市,5萬人口,谷歌在山景市7萬人口,惠普在PaloAlto市,6萬人口,大企業基本上選擇向小城市、小城鎮、農村轉移,追求低成本空間。

這是一個市場規律,也是成本規律,不僅僅是因為經濟成本,包括社會成本,工業實現產城融合,放到主城區,現在需要重新思考,產城融合的「產」還是工業嗎?工業和城市還能放到一起嗎?放不到一起,環境污染大量的噪音、大量貨車進入,對城市造成破壞,對環境造成破壞,所以對產城概念要重新理解。

這個社會成本,包括垃圾廠,包括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到哪個城市都會引起城市居民的強烈反響。

所以工業遠離城市是一個規律,是我們不可避免的規律。我們一定要去做產業園區,要重新去選擇它的發展空間。而且不一定要和行政空間相吻合。過去我們的產業園區都需要和中心城市、高等級城市,和市長、市委書記所在的地方放到一起,未來不一定。產業園、工業、企業遠離城市同時,也要遠離行政區,這是一個發展趨勢。

結合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能不能向周邊中小城市轉移,特色小鎮也是其中的一個發展路徑,能不能向周邊中小城市和遠郊區轉移,現在提特色小鎮,我們反對以房地產為主導,把三線模式轉移過去,再造成一些房子賣不出去。但是園區工業的企業,是不是可以搬遷到這裡,我們是不是不要在城市旁邊搞一個產業新城,值得我們思考,就是產業園區空間再塑造。

到瑞士去,走在路上,邊上都是中小企業,跟著市場規律去做。

根據北京的特點,服務業產城融合,未來融合應該以服務業為主導,這個在地方政府的官員裡面,在我們很多企業家裡,還沒有形成一個固定模式。我跟很多市長去交流,他們堅決反對,沒有工業怎麼辦?財政收入工業稅收有一塊,服務業稅收見不到,是民富。京津冀尤其北京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趨勢,已經形成逆城市化的過程,已經開始自對向遠郊區輻射。

兩個最典型的例子,我們可以叫服務業的產城融合古北水鎮,在北京將近一百公里的地方,形成這麼一個服務業為主的旅遊新鎮,全是人為的,高投入的,3.6平方公里,外加6平方公里的居住區,只有在北京,既是服務業外溢,北京人口收入水平高。第二個是崇禮,成了北京的避暑山莊了,北京的後花園,冬奧會的舉辦地,房價已經達到4萬了,縣城房價4.5萬,和北京尋找新的空間有關係。看產業發展,不僅看工業角度,還要看消費結構變化,衣食住行簡單消費向多元化消費,需要服務業再塑造,需要服務業空間再挪移。產業和服務業發展關係,特色小鎮旅遊業自然建立起來聯繫。跨界融合,使產業園區、產業地產模式找到新的發展空間。

第一,產業園區選址不一定要和行政空間相吻合,要另闢空間。

第二,產業園區不一定在中小城市,也可以在小城鎮,甚至可以在村莊,當然和行政管制有直接的關係,行政管制嚴格禁止,權力限制,規劃權、土地審批權等等,現在很多政府思維方式,還是一放了以後就會亂,管不了了。現在公共監督力量,社會監督力量,遠遠超出政府監督力量,特別的發展時期,用新的思維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向這方面努力了,政府管制沒有放鬆,管理沒有跟上去。

第三,園區發展模式是不是符合時代的要求。一堆企業在一起成本高,還是有些企業單獨選擇發展空間,大的企業選擇獨立的發展空間,是不是可以允許一些企業,通過我們的中介尋找更便宜、更廉價的發展空間。

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是產業空間挪移的重要條件,京津冀通過軌道交通的完善,增加邊界性和聯通性,降低成本,歐美髮達國家產業工業從中心城市向遠郊區轉移,前提是交通,我們大概兩種交通供選擇,一是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一個是軌道交通。日本沒有高速公路,更多是軌道交通。更多的是區域間的省級公路,城市建的公路,雙向雙車道,軌道交通非常發達。

我們軌道交通嚴重滯后,交通不方便,逼得還得去城市,或者再修一條線。如何改變交通格局,從軌道交通到雙向的這種城際郊區公路,和過去傳統高速公路形成對比。如果一個城市以服務業為主導,我們的城市交通更多以小汽車和人流為主。

我前幾天去佛山,談發展規劃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交通制約,廣東的堵車和廣東產業結構之間關係,佛山城市化率達到90%多,工業佔比只能佔60%到70%,工業比重過高,交通運輸以大貨車為主,結果人流、貨車流帶來污染,交通擁堵非常嚴重,感覺不到宜居。

可是到歐美國家去,基本上人流為主,真正高速公路還是貨流為主。所以我們未來的城市交通模式,適應服務業發展,既有軌道交通也有城郊的公路。同時高速公路配置更方便形成了,人和要素的抵達。所以怎麼樣解決交通配置是大前提。

結合京津冀產業轉型選擇要有區別,怎麼解決天津、河北工業化的產業同構性,重新塑造產業園區,工業為主的產業園區要遠離城市,要向中小城市、小城鎮進行疏解,北京大部分企業已經向外疏解,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北京消費群體、服務業群體和未來的產業轉移、產業地產發展,形成新的產城融合,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

房地產不能搞特色小鎮,特色小鎮還有一個功能,全國特色小鎮有實體經濟、現代服務業、旅遊度假休閑,還有住房。面對一二線、三四線城市,特別是北京這樣,其實我們產業地產發展,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產城融合的觀念要變,先有產還是先有人,我們也要調整,過去的城市規劃,先要有工業,然後再有人進來。對於北京來講,需要新的居住空間,再有產業進來,這也有很多先例。

改變原來傳統規劃觀,大量人進來,自然產業要素補充進去。北京產業地產發展要和北京高房價結合起來,五百到七百萬人買不到房子,周邊選擇低價房供給空間,燕郊房價兩萬多,香河一萬多左右,北京郊區小鎮建立住房空間,解決住房供給問題。因為北京房價上漲趨勢不可避免的。現在大家為什麼對房價不滿,因為買不到房子,北京每年住房供給十幾萬套,五百萬人將近二百萬左右家庭沒有房子買,看不到買房子預期。怎麼樣解決產業地產發展空間,要和住房供給的大形勢結合起來,不能在一個封閉的點考慮問題,要在大空間範圍內考慮問題。

最近關於很多城市房價上漲以後,還是在封閉思維考慮問題,燕郊房價漲了,北京買房子需求下降了,佛山一萬多漲到兩萬,捷運升到佛山,相當於廣州人5萬價格降低一半價格買房。

傳統產業發展,先有產業再有人口聚集。北京各種研發基地,高端服務業,各個大學,怎麼樣和產業地產有機融合。我們也知道雄安新區,可能未來有一些央企、事業單位搬遷,是不是這是一種搬遷方式,他們會不會選擇新的發展空間,我們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旅遊業發展,我們怎麼樣提供服務。選擇新城發展,提供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是不是回歸到觸動傳統服務業發展街區模式,有很多開發價值。

地產不光住的,別的功能也有,有經營模式,是不是買過來經營,成本就增加了,怎麼樣改變地產的發展模式,這也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政策措施,放權,給中小城市發展權力,進行行政權力調整,規劃上不能更多地限制。加強環境基礎設施治理,進行各類的制度性改革。特彆強調,今天講的重點,產業園區不一定和行政區劃吻合,園區遠離城市,自行選擇先小城鎮、村莊轉移。

遠去的智慧化,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發展,形成共享空間,大有前提可做。

有些不對的地方請批評。謝謝大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