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四川歷史名人 | 將反戰進行到底:蜀漢名臣譙周

讀者推薦⑨

譙周畫像

譙周(201-270)

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縣槐樹鎮)人,三國時蜀漢官員、學者。精研六經,頗曉天文,為蜀地大儒之一,陳壽、羅憲等為門下學生。劉禪被立為太子時,任命譙周為太子仆,調令家令,之後遷任中散大夫、光祿大夫。炎興元年(263),魏國伐蜀,譙周因勸劉禪投降,被封為陽城亭侯,遷騎都尉、散騎常侍。

鐵馬雲雕久絕塵,柳營高壓漢營春。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唐·溫庭筠《過五丈原》

晚唐詩人溫庭筠路過五丈原時,緬懷病逝於此的諸葛孔明,寫了一首《過五丈原》。詩中提到一個人:譙周。說諸葛孔明故去,蜀漢再無棟樑,只有譙周這樣的「老臣」,勸主子投降,所以蜀漢必然滅亡。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譙周,一共出場9次。這9次,基本上只幹了一件事,勸領導投降。

《三國演義》中,譙周一出場就是劉備進軍西川,兵臨成都城下。譙周勸劉璋投降劉備,自己成為劉備政權的臣子。後來魏軍滅蜀,又一次打到成都城下時,譙周又出來勸劉禪投降,簡直就是個勸降專業戶。

譙周每次都高舉反戰義旗,只不過每次反戰都說源於「夜觀乾象」。那麼,譙周的眼裡到底「觀」到了什麼?他的所作所為,是出於保全國家、庇護國民的公心,還是出於貪生怕死,苟全於世的私慾?

力排眾議

勸劉禪罷戰降魏

在四川,關於譙周的紀念故地主要有兩處:一是南部縣的譙周故居,二是南充西山的譙公祠。

從南部縣東壩鎮南行3公里,繞一席林地迂迴而上,見一奇秀山峰,酷似鳳凰。問當地人,此山名為定覺山。定覺山西有一山埡叫鳳凰嘴,鳳凰嘴下有一通大廟,名為上乘寺,始建於漢晉時代。

霏霏細雨中,踏上長長的石階拾級而上,進入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外,陳放著10多塊明清以來的石碑,記錄著上乘寺的有關史事。有一塊明嘉靖年間的殘碑刻有「乃三國譙大人之業耳」的字樣。從石碑上得知,上乘寺本為譙周家業,後為周尚澄買得后,擴建成寺廟。

另一處,是位於南充西山萬卷樓譙公祠,是紀念譙周的專祠。譙周任光祿大夫時曾長駐南充。譙公祠為漢魏建築。今天的譙公祠,是2006年打造玉屏公園改建時,在景區內原五虎殿位置新建。

譙周祠後面,就是譙周的陵墓。譙周陵墓古已有之,1960年代末被損毀,1988年修復。譙周墓為條石所砌圓形墓,上書「蜀漢光祿大夫譙周之墓」。

譙周故居逶迤起伏、暖意融融的緩坡上,青草散發著被陽光曬暖的乾燥清香。草叢中長著一種野檳榔,小枝上遍布褐色茸毛,枝葉綠色透亮,上有覆瓦狀鱗片。廣西人曾謂野檳榔「入葯,但有毒,人吃能致死」。

在川北民間有個傳說,凡三國蜀漢將士悲壯戰亡的地方,就會生長這種野檳榔。有毒的野檳榔,令人想到敢作敢為、犀利寫出《仇國論》的蜀漢一代名臣譙周。

譙周生活在一個波譎雲詭的亂世。

東漢景耀6年(263)冬,魏國大將鄧艾揮師南下,拿下漢中。蜀漢後主劉禪因聽從黃皓之言,認為敵兵來不了成都,不作城守調度。鄧艾再入陰平,長趨直入,逼近成都。兵臨城下,成都城才一片惶恐。

後主升堂,問計群臣,朝野如何去留?是投降東吳還是遷都南中?

此時,距劉備白帝城託孤已過去40多年。這40年裡,諸葛亮盡心儘力輔佐劉禪,內則勵精圖治,強兵秣馬,指導劉禪,以求安國興邦;外則北伐中原,七出祁山,以了故主遺願。

隨著五丈原諸葛亮病逝,蔣琬、費禕輪流唱罷登場,姜維軍權在握,黃皓宦官亂政,此時的蜀漢跟諸葛亮時代相比,已是苟延殘喘,脆弱不堪。所以,當鄧艾大軍到來,劉禪並不是問諸位是戰是降的問題,而是很直接地討論「該往哪裡跑」的問題。

劉禪這麼做,也確實無奈。當時的主戰派姜維,率大軍在劍閣,無法回朝。成都的朝中勢力,經黃皓多年排除異己,大多是一群阿諛奉承的小人庸臣。鄧艾都打到家門口來了,這群庸臣一心想的是為自己和家小留條後路。

這時,譙周出現了。

我們的腦子裡可以想象這樣一道場景:1700多年前那個將要決定蜀漢終極命運的晚上,帷幔重疊,昏黃的燭光影影綽綽,身著朝服、腰束革帶的譙周不慌不忙走進大殿,默默聽完眾人的意見,然後娓娓道來,勸說劉禪投降魏國。

當時,譙周的矛頭直指弄權的黃皓之流。他的意思很明顯:蜀漢這幾年遭諸葛亮、姜維等人「窮兵北伐」的折騰,已弄成這個破樣子了,哪還有戰鬥力跟強悍的魏軍玩命呀?

譙周大堂之上言之鑿鑿,引導劉禪一步步順著自己的思路,勸他歸順曹魏。

針對有人提出投降東吳的主張,譙周堅決反對:「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意思是,自古以來,天子就沒有寄人籬下的。

「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曹魏能吞併東吳,而東吳弱小,是不可能吞併曹魏的,最後勝利的也只能是曹魏。既然這樣,何必投降東吳為一辱,東吳被並之後再投降曹魏為二辱呢?

面對另有大臣提出的往南遷都,譙周反駁道:「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

意思是說,南中可以投奔,但是要早點計劃。現在都是一群只管自己性命的小人,他們都不知道會不會生變呢,怎麼會跟你去南中呢?

更何況,「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后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

意思是,南中人乃是蠻夷,是諸葛亮發兵征討、七擒七縱孟獲之後,他們才臣服的。他們本來就不是自家人,咱這麼多人去,吃飯、徵稅,他們肯定會因負擔加重而反叛,萬萬去不得。

有人擔心:「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鄧艾要是不接受咱們的投降,怎麼辦呢?

譙周分析說,不必擔憂,「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後,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東吳還沒有投降,曹魏為降服東吳人心,肯定會優待我們,以此為範例做給東吳人看,這樣才有利於曹魏接下來對東吳的征服。

眾人面面相覷,最後只得同意譙周的觀點,開城降魏。

譙公祠

「仇國」宏論

勸諫後主體恤民眾

譙周之所以主張投降,有著根深蒂固的原因。

當時,蜀漢統治下的益州從諸葛亮六齣祁山開始,常年出征,兵員都是從益州補充,導致壯士犧牲沙場,老丁無力耕田,國民生活很苦。

《三國志》記載,當時出使蜀漢的東吳官員薛珝回來后,對孫休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說蜀國老百姓的臉色蠟黃,營養不良,這樣的蜀漢早晚會滅亡的。

譙周還認為,到了姜維時代,形勢更為惡化。姜維是個比諸葛亮還奇葩的窮兵黷武之人,連年打戰,從年初打到年末,打得蜀國國庫空虛,兵力受損。並說:「軍旅數出,百姓凋瘁。」戰爭太頻繁了,百姓稅負過重,人丁減少,自然就不樂觀。

說到底,譙周是益州集團的話筒,他的所作所為,是代表益州士族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樂不思蜀」的阿斗聽從譙周主張投降魏國后,受盡侮辱嘲笑,生不如死,引起後人對譙周投降之策的詰難。

其實,從譙周的生前記錄看,他並不是一個行為道德有問題的小人,相反,是個正直的人。

劉禪沉溺酒色,他站出來直言進諫,一點都不怕劉禪惱羞成怒。這在當時黃皓權傾朝野的情況下,是難能可貴的。譙周一生鑽研儒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這是任何一個儒學家都遵循的終極理想。

如果沿著歷史的縫隙,再將剖析的利刃往深里挑割一番,我們會發現,譙周的投降主張,在他之前的《仇國論》就埋下了理論上的種子。他是相信自己的判斷的。

257年前後,譙周與尚書令陳祗展開了精彩罵戰。蜀漢歷史上,陳祗是個能言善辯的小人,宦官黃皓就是他一手捧起來的。可以說,陳祗跟黃皓是一丘之貉。譙周竟然跟他抬杠,還把與陳祗的對話寫成文章,這就是著名的《仇國論》。

《仇國論》里,譙周苦口婆心地勸諫後主要體恤民眾之艱苦,不能一味窮兵黷武。

他舉例說,周文王養民得以為王,勾踐與民生息得以滅吳,所謂「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再這麼窮兵黷武下去,必然「土崩勢生」。可以說,當時譙周已對蜀漢政權心生不滿,是冒著被殺頭的危險說這些話的。

導致譙周內心對蜀漢不滿的原因還有兩個:一是利益不均,一是民心叛逆。他認為蜀漢氣運將盡,油枯燈滅。

當初諸葛亮把握朝政時,就看到了這些問題,認為這對蜀漢政權穩定來說,是一個隱藏的威脅。所以,他著手改善與益州士族之間的關係,讓更多益州集團的人進入蜀漢政權,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只有更多的益州人當官,才能從體制上讓他們有更多維護和謀取利益的手段。譙周就是這個時候藉助這個機會,得到諸葛亮的賞識,進入蜀漢政治中心的。

時局果然如譙周所料。蜀入魏兩年後,司馬炎建立西晉。280年,晉滅吳。長達84年的分裂割據局面,至此結束。

南充西山萬卷樓。

保國有功

受降被封陽城亭侯

譙周(201-270),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西充縣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著名的儒學大師和史學家,史學名著《三國志》作者陳壽即出自他的門下。

譙周被稱為「蜀中孔子」,為一代碩儒,生前撰寫學術著作多種,計百餘篇。之後,這些著作陸續散佚,到唐初作《隋書·經籍志》時,時人所見的書目只有《論語注》(10卷),《三巴記》(1卷),《譙子法訓》(8卷),《古史考》(25卷),《五經然否論》(5卷)5種。《論語注》和《三巴記》兩書,今已不存。能夠見到的其他3種,都是後人的輯本。

難能可貴的是,譙周為人正直,敢作敢為,甚至公開跟領導「過不去」。

延熙元年(238),劉禪立劉璿為太子。譙周被調到太子府,後轉為家令。時劉禪經常外出遊玩,沉醉於聲色中,譙周上疏劉禪,援引古義,勸諫劉禪應尊奉先帝劉備遺德,減少樂宮、後宮的增造。譙周因此被轉任為中散大夫,仍侍奉太子。

延熙20年(257),譙周因為看到蜀漢經常對魏國用兵,民不聊生。憤而書寫《仇國論》。

劉禪投降魏國后,魏景元5年(264),司馬昭被拜為相國,封晉王。司馬昭認為譙周有保全國家之功,十分推崇他,封他為陽城亭侯。又下書召譙周前往洛陽任職。譙周行至漢中,因患病而停滯不前。

次年夏,舊蜀一好友從洛陽回蜀時路過漢中時,去看望譙周。但譙周此時因病重出現語言障礙,就用筆給這位好友寫出了「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兩句話。

典午是指司馬,月酉是指八月,說司馬到當年八月就沒了。到了八月,司馬昭果然去世。這也可以看出,譙周具有深邃的認人眼光。

5年後,也就是270年,譙周因病去世,回葬南充西山。

對譙周的降魏主張,在以忠義為本的封建時代,無疑是違背忠義之道的。他在當世和後世都遭到許多非議。

1939年,謝覺哉曾作「宋無秦檜誰下金牌,蜀有譙周慣修降表」一聯,痛斥汪精衛賣國之流,也隱射了譙周的「賣國」。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譙周與汪偽集團有本質不同。譙周的舉動,可以說是為的統一和民族的大團結,立下了一大功勞。

對譙周多有責難的也不乏其人。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說:「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後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周之罪通於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馮道末減矣。」王夫之極度看不起譙周,認為「騎牆」的譙周是誤國之徒。

譙周的後代在歷史上人才輩出。《南充縣誌》統計,清代以前的譙氏名人有80多位。譙周之子譙同,曾被舉為孝廉,任錫縣縣令。晉代安西府參軍譙縱,唐朝都察院御史譙德讓,唐代都察院御史譙輝霖,明末南充駐軍首領譙明瑞,明朝舉人譙由龍、譙孟龍和庠生譙真龍三兄弟等,都是譙周的後裔。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貴平 攝影報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