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您這些行為是在「扼殺」孩子的責任心

孩子早晨睡不醒,要父母反覆喊才能起來;喊的次數多了,孩子還不高興,甚至賭氣不去學校;放學回家后,孩子不抓緊時間寫作業,一直要玩到吃晚飯;吃完飯就坐在電視機前不動,催他寫作業,還不耐煩地說等會兒、等會兒,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孩子怎麼這麼沒責任心呢?自己的事情不知道惦記著做,好像父母就該為他想著,幫他去做似的。」父母們抱怨著。

孩子真的沒有責任心?真的不會想著自己的事嗎?父母們不妨回憶一下孩子剛上學那會兒的情景:每天早晨起來追著讓父母趕快送他去學校,回家後放下書包就急著寫作業。難道這不是孩子責任心的表現嗎?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責任心漸漸地喪失掉了呢?父母需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在孩子提早起來準備上學時,你讓他再睡會兒,說一會兒喊他?有沒有在孩子告訴你準備溫習功課時,你仍不停地催促?有沒有在孩子作業時,你在一旁不時地「指手畫腳」?……對於父母太多地插手孩子責任範圍內的事或乾脆替孩子去完成的行為,剛開始,孩子可能有些不高興,甚至反感,慢慢地,孩子就習慣了聽父母的安排。在這個過程中,「責任」已悄悄地發生了轉移:孩子不用思考自己怎麼做、何時做,因為父母會幫自己想、替自己計劃。至此,孩子的事就變成了父母的事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是父母把孩子的責任心弄丟了;是父母用自己的「替代」行為,把孩子的責任行為給替代掉了。

也許父母會說,我那是心疼孩子,擔心孩子因遲到、沒完成作業受到老師的批評。但仔細想一想,父母心疼的其實是自己。違反學校紀律或沒完成作業,孩子固然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孩子在體驗到幾次批評的痛苦后,自然就會重視,就會自覺地把行為調整到符合學校要求的水平。糟糕的是,父母看不得孩子被批評,看不得孩子為此不高興。因為不想讓自己看到難受,就開始了「替代」。諸如,起床、穿衣、洗漱、作業等本屬於孩子的事,父母全都包攬下來。

人是有惰性的。有人替他著急、替他安排,還能逃避批評,這種感覺多好哇,為什麼要改變呢?可是當孩子已經習慣了有父母的這種行為方式時,父母又突然要求他對自己負責。而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沒有了負責的習慣、負責的經驗和負責的能力了。

要想讓孩子有責任心,父母首要做的是停止「替代」行為。克服困難、經受挫折,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父母只有放手讓孩子做他能做和他該做的事,讓孩子經歷幾次刻骨銘心的痛,孩子的責任感才能真正建立起來,責任能力才能提高,責任經驗才能豐富。其次,在孩子履行責任行為的過程中,父母應給他一些建議(如在床頭放一個鬧鐘),給他一些鼓勵(如對孩子做得好的行為給予表揚),使孩子的責任行為變得有效,孩子的責任信心就會增強。當孩子有了責任信心和責任能力后,自然就會養成負責任的習慣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