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VR、AR技術究竟能為藝術展覽帶來什麼

去年,VR火了一把,在上海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中,幾乎都能看到戴著VR眼鏡的觀眾饒有興趣地觀展。如今,AR技術也在滬上藝術展覽中悄然亮相,今年初在藝倉美術館開幕的《伊藤潤二經典美學AR體驗展》就主打AR牌。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的《「聚場」——轉媒體藝術展》中,也將使用AR技術配合「德彪西遇上杜麗娘」項目的演出。

超6成觀眾為AR而來

帶上AR設備觀看,畫面里的形象會動起來。

工作日時,《伊藤潤二經典美學AR體驗展》的展廳里仍有不少年輕觀眾前來觀展,這對成立不久、離捷運站有1公里多路程的藝倉美術館而言,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

帶上美術館特製的眼鏡設備,隨著視線的移動,就可看到牆上原本靜止的畫稿突然動了起來,還配有聲音特效,十分逼真。策展人溫怡寧介紹,使用AR技術是為了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這是目前AR技術在上海大眾性藝術類展覽中的第一次大量使用。首站展出時,我們曾做過問卷調查,約有一半人是沖著AR而來。以我們的觀察,在上海站,這類觀眾可以佔到6成以上。AR對於觀眾來說的確很具有吸引力。」

為了配合上海觀眾的需求,《伊藤潤二經典美學AR體驗展》重新製作了11個AR影像,這並非輕而易舉。溫怡寧介紹,AR在程序製作方面已經很成熟,難的是原作品線條非常細微精緻,為了更好凸顯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這些細微的筆觸、線條也要通過AR來有所體現,這就需要工程師和動畫師通力合作。她透露,單是此次在上海展示的11幅AR影像,動畫師就花了114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再加上程序製作時間,整個AR項目工期大概1年。

VR觀展將成博物館互動新趨勢

AR不是新技術,2013年春晚舞台布景中就有應用。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展會上也曾展出虛擬場景加上虛擬人物的技術。「實際上把虛擬場景替換成攝像機信號,在這之上再加入攝像機信號追蹤,就可以稱之為AR了。去年年中,我們已經將這類型的節目應用於廣電領域。」某科技公司工作人員介紹。

「用AR還是VR,並沒有哪個技術更先進的概念,而是針對展覽的特點和帶給觀眾的效果。」溫怡寧介紹,AR和VR技術在藝術展覽上的運用範疇和空間、領域是完全不同的。AR更適用於平面藝術作品、媒材的立體化和動態化延伸;VR技術上則適合物質文化遺產或古迹類等具有空間性質的展覽,比如在埃及博物館里就大量使用VR技術來展示。「如今VR技術在世界各大一級博物館里可以大量看到,通過VR技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觀賞博物館里的藝術品,這是世界各國在博物館開發以及博物館和觀眾互動上的新趨勢。」據了解,除了AR、VR外, 3D立體光雕投影技術、浮空投影技術等在國際性展覽中也已經相當成熟,這些技術只要和故事主軸、展覽主題搭配得宜,可以起到很好地體驗展示效果,對於觀眾走進或者接觸展覽重點核心主題,是很有幫助的。

展覽主角是內容,不是技術

如今,不少藝術家已經開始嘗試將VR、AR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媒介進行創作。比如上海當代藝術館將在明年初與青鳥新媒體藝術合作推出新媒體藝術展,把整個美術館變身為未來版的園林體驗館。該展覽藝術總監藝術家林俊廷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透露了展覽細節,他介紹,這次展覽將通過運用技術結合空間體驗將傳統文化轉化打造為一座當代園林。「例如,當觀眾在展廳里四處走動,可以驚喜地發現各種神話人物、鳥獸躲在某一暗處的角落,透過互動設計與體驗,技術幫我們將實體的體驗與虛擬的想像連結。」不過,林俊廷認為,儘管如今VR、AR火熱,但在藝術展覽中不能濫用,甚至反客為主。「展覽的主角永遠是內容,絕對不是技術,技術只是表現即應用的手段之一,應該服務於展覽。」

未來,VR、AR藝術能否成為主流?「我們可以把VR、AR看作新媒體藝術的一種,新媒體藝術不會取代傳統藝術,但在今天變成一股趨勢,這也顯示人們總是對未來有很多想像並希望擴展與創造未來。相信更多新技術會不斷出現,但觸動人心的終究還是創造出來的體驗與內容。就像打動人們的永遠是故事而不是因為技術與工具。除了技術,我們還有更多重要的事物要追求精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