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臨終關懷」步履艱難 需要關懷

原標題:「臨終關懷」步履艱難 需要關懷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為他人送上撫慰 自身卻步履艱難

「臨終關懷」需要關懷

1月17日,在上海市徐匯區康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舒緩療護病區,護士與患者在交流。

新華社記者 劉 穎攝

1月17日,在上海市徐匯區康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舒緩療護病區,護士緊握著一名腫瘤晚期患者的手。

新華社記者 劉 穎攝

在舒緩療護病區里,護士正在為一名昏迷的老年患者梳頭。在這裡,17張病床住滿了臨終期的病患,其中許多人都是腫瘤晚期患者。

這是今年年初,上海市徐匯區康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裡的一幕。除了常見的醫療科室外,舒緩療護病區里還設有談心室、家屬陪伴室、關懷室等溫馨舒適的空間。

護士長陳雯說,她們已經接待了300多位臨終關懷病人,絕大多數在這裡走完了人生旅途。「我們只盼望用自己的工作,讓他們離開得安詳一點,也幫助家屬儘快平復悲痛。」

臨終關懷,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正成為社會的共識。然而,囿於傳統觀念、政策機制等因素,臨終關懷制度距離完善和普及尚有不小距離。

1 不僅看病 而且醫心

去年,一部名為《人間世》的醫療紀錄片在熱播。其中一集,便講述了在臨終關懷病區發生的故事——

71歲的梁金蘭,被送進臨終關懷病區時只有20天的生存期。但她最牽挂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把老伴兒送進養老院。終於,在完成了心愿后,她安然離開人世。而匆匆趕來的老伴兒,已經在計程車上哭成淚人。

「人到老年,尤其是到了高齡、重症、臨終階段,身體和精神都處於非常脆弱的狀態。能夠在欣慰、平靜、祥和狀態中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這或許是社會能夠給予他們最後的人文關懷和福利。」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饒戈平說。

「生和死是最大的一件事,我們重視生,也不要忽視死,死應該和生同樣重要。」生命關懷協會調研部常務副主任施永興表示。

既看病,又醫心,這是人們對臨終關懷的評價。所謂臨終關懷,是指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等多方人員組成的團隊,對那些患有致命性疾病的病人,通過治療和護理來緩解疼痛,並儘可能地降低病人及家屬的心理和精神痛苦,以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世界衛生組織脆弱關懷合作中心顧問陳曉陽說,臨終關懷把死亡看作正常過程,既不促進也不推遲,其目的不在於強行延長患者生命,而是通過減輕疼痛或其他不適癥狀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向生命終點。

施永興是較早從事臨終關懷探索的先行者之一。1993年,他做了一個科研項目,探討上海老年福利醫院臨終關懷模式,取得了不錯效果。幾年後,臨終關懷服務在上海大範圍開展。到今年初,上海已有76家臨終關懷醫院(病區),初步建立了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重點,與養老機構相結合的服務網路。

放眼全國,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北京松堂醫院,早在1987年就已成立。隨後,臨終關懷醫院、病區或護理院在一線城市逐漸建立起來。截至2015年,設有臨終關懷科的醫療機構共有2103家,提供臨終關懷等服務的老年(關懷)醫院7791家、護理院289家。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樂觀的數字。資料顯示,發達國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臨終關懷。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癌症死亡人數增長,臨終關懷需求還在增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3億,佔總人口的16.7%。國家癌症中心數據稱,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70.59/10萬,死亡率為163.83/10萬。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20年,癌症死亡人數將達400萬。

陳曉陽說,發展臨終關懷在有特殊意義,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養老對社會、家庭的壓力日益凸顯,與這一問題密切相關的臨終照護也愈發受到關注。

2 官方支持 民間助力

「他面無表情,雙眼獃獃地盯著天花板。此時,我把手輕輕放在他肩膀上,哼起了那首經典老歌《北京的金山上》。突然,他的眼睛向我看了過來,眼睛里充滿著淚水和光芒。目睹此情此景,坐在旁邊的奶奶,淚水也劃過了臉頰。」

寫下這段文字的,是從事臨終關懷服務的義工、西藏小伙桑吉扎西。作為湖南長沙「十方緣」愛與陪伴老人呵護中心的一名義工,他和夥伴們定期到醫療機構、社區和老人家庭,為老人提供心靈呵護服務。而在北京、南京、廈門、廣州等城市,很多像「十方緣」這樣的社會組織正逐漸增多、積極運轉。

對此,饒戈平表示,以民間運營、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公益服務為主要特徵的臨終老人心靈呵護服務模式,為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很好啟示。他們提供專業的社會公益產品,也促進了養老服務市場產品的多樣化和優質化,為政府尋購社會服務產品提供了新選擇。

事實上,近年來,一直在支持和探索臨終關懷服務及相關機構建設。

2006年出台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提出,今後發展養老服務業的6項重點工作之一是支持發展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服務。2016年7月,民政部網站公布的《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也強調,加強臨終關懷機構建設。

臨終關懷的標準和治療體系也有了「硬指標」。上個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從床位、科室、人員設置方面提出相關要求,推動為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按照標準,安護醫療中心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每10張床位至少配備1名執業醫師、4名護士,並按照與護士1:3的比例配備護理員。

3 培養人才 健全機制

然而,臨終關懷事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目前,全世界已有25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相關醫學專業或學科,僅英國就有1800多個醫療組織或機構專門從事該行業。相較而言,臨終關懷服務供給還遠遠跟不上人口老齡化速度。

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觀念影響。據媒體報道,北京松堂臨終關懷醫院成立27年間,曾被迫遷址7次。1992年時,醫院搬到一個社區里,有居民說:「你們是死人醫院,是八寶山前一站。」上百名居民堵在醫院門口,病人被迫坐在馬路邊,護士們抱在一起哭。

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社會文化理念、對死亡理解不同,很多子女寧願花費高額醫藥費,也不願掏「醫心」費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主委仰協提出,應積極開展全民生死觀教育,引導臨終患者及家屬正確地認識死亡並坦然地接受死亡。

除了觀念,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的短板還有不少。抗癌協會腫瘤姑息治療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成文武表示,臨終關懷面臨缺乏政策支持、專業機構數量少且設施不健全,相關人員素質不足等問題。他建議,應加強對臨終關懷事業頂層設計,建立家庭、社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相結合的臨終關懷體系。

陳曉陽認為,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和擴大隊伍是臨終關懷事業進步的基本保證。

目前,國內的臨終關懷學科體系尚未建立,從事臨終關懷的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台盟中央婦委會主任高美琴提出,可以藉助大型三甲醫院在人才隊伍方面的優勢,採取自願選擇和組織安排相結合的辦法,加快醫務社工、心理諮詢、護士、康復醫師、藥劑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的培訓和培養。

將臨終關懷納入醫保範圍,也是近年來業內頻頻籲求的措施。有調查顯示,在廣州,患者臨終關懷的人均成本超過6000元/月,這對不少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支出。

在英國,為了幫患者減輕生活負擔,政府將臨終關懷作為醫療福利的一部分,為患者減少開支。不過,從國際上來看,由患者和家屬自行負擔仍比較普遍。

對此,多名業內人士建議,可以建立相應經費保障機制,通過將臨終關懷納入醫保範圍,爭取最大限度的社會支持。此外,也可以通過政府財政補貼和慈善捐助等形式,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經費問題。(劉 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