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3期(應帝王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 由上海市儒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美華,美術學院副教授蘭宇冬先生共同主持,聯合各大高校莊子研究者共同會講,每周一四晚舉行。愛國學i-guoxue公眾號次日刊發。歡迎大家關注轉發。

導讀人:蘭宇冬、陳志偉、郭美華

主題:《莊子·應帝王

原 文

天根①遊於殷陽②,至蓼水③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爲天下。」

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④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爲人⑤,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鄕,以處壙垠之野⑦。汝又何帠⑧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爲?」

又復問。

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⑩焉,而天下治矣。」

郭美華老師:

從「藏仁義以要人」到「以己出經式義度」,這是一個「倒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如果不能領悟於大道(領悟大道的方式,即是領悟自身知之有限性),便會以為自有仁義以強求他人;仁義在懷而愛天下的抱負感與擔當感,對於其倡導者而言,卻有某種「實在」感,但因其虛妄不實而易於在權力和民眾素樸之心處被撞碎;由此,還原為沒有仁義之愛的力量強制,由力量來推行自己的「經式義度」。這就由「儒」而「法」了。

但是,這也可以視為一個「進展」——倒退是一種「思想上」的東西,「進展」則可以是「實踐上」的東西。當赤裸裸地以依靠權力而「強行以己出經式義度」時,意味著「仁義道德」與「權力」的苟合、沆瀣無以為繼。「擔當仁義者」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沒有看到自身所謂偽以為真的「愛」和「責任」,就其缺乏認知有限性領悟而欲以「普遍化地貫徹於天下」之時,所謂的仁義之愛、責任云云,與權力的坑害天下如出一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是歷史與現實中「心憂天下的仁者」與「馬背」結合的道理與真相。

天根,鍾泰以《易》之震卦說為「震動」之意,無名人,聖人無名,無名而又「人」,這就是無聖人之名的聖人——真正的人。蓼水、殷陽,意指山水交接處,作為意有所動的天根之所為動的邊界呈現出來。在此邊界處,意有所動的天根,恰好遇到了無名人。

抵達邊界或臨界狀態,這是「藏仁義以要人」與「以己出經式義度」的倒退與進展交相編織而成的。無名人已經走到了邊界之外,天根恰好在尋找邊界。「適遭」,就是走到了「邊界處」,但並未領悟邊界處之意蘊的狀態。

天根的「意有所動」,在倒退與進展交織而出的「邊界處」,還有一個「自我」沒有消釋,還有一個「自我」之外的「天下」沒有化解。其意之所動,感懷在中的已然是:如何為天下?——如何應對天下?

如此問題,在無名人看來,毫無本質,因為就其發問本身而言,就是「鄙陋」的——鄙意味著處在臨界/邊界而不悟的狀態,反而以自身狹隘的「自我為限」,恰如出自鄉野之鄙者,以其鄉野之狹陋而揣測天下。問題的發問本身就是錯的。

天根有限的鄙,這是其發問的必然性制約。問題在於,其處身有限而不自知其有限。這個發問的荒謬性在於:問題基於發問者的有限性而有,可是發問者卻以昧於自身有限性而方式而對天下加以無限性的發問。無名人對天根鄙人之輪,對其發問引己不快的表述,要指引的是一個更為源初的問題性情境:在問之所問中,先行澄清發問之所以成其為問的最初姻緣,即誰是發問者,發問者何以能發問,發問者之所問究竟所問何在……簡言之,一個問題成為問題得以可能的先行領悟,是問題之發問者必須先行抵達的,否則問題本身毫無意義,更不用說問題的可能回答了。

天根不知其問何以成其為問,一個顯著之點是其問非其人。天根的問題處在某種荒謬性之中(處身有限而不自知),問題本身就顯明在一個邪曲之所。無名人有所悟於自身有限性,他處身天根所問之問的問題域之外,並處於覺悟狀態下繼續跨越邊界之旅中——領悟於自身有限而能讓無限的造物呈現,無限之造物者即流變自身,無限造物之呈現使得有限之自身以更深邃的方式展開;一旦自身有限性之展開自我饜足、充盈而實,六極流俗之域便不復為限;流俗之域中也有所有,其有正如天根之問所昭示,是眛然不知其何所有之有(不知何為自己而有自我,不知自我為誰而欲以天下及其萬物為自己之所擁有物),雜然紊亂而無序、逼仄而偽為普遍,主要體現為道德自欺與政治矇騙之域;逸出流俗之域,領悟自身有限性而呈現無限性,投身-消融於有限性與無限性渾然交融之域,在此,無我而廣漠,一無所有無有而無所不有,整全有序而自然自在(而非普遍卻自我堅寧);無名而游於如斯之域,天根之問無疑是以眛然淺浮之態而往回牽拽。

昧然無知的有限性,其昧然而堅凝,天根兀然持續其「何以為天下」之問。無名人不能將邊界之外的「那邊」呈現給天根,邊界的「那邊」只能自行呈現。但是,無名人可以破除天根阻礙邊界「那邊」得以呈現的障礙,即天根那個昧然不自悟的「自我」。阻礙邊界及其「那邊」得以呈現的阻礙,就是「有染而濃之心」,將此心的染污而濃祛除,讓心游於污染而淡,這是祛除礙阻;心之所以染污的根源,是身體的纏縛,身體自身是齷齪的氣之聚而成形,聚成之形無論多麼精妙,都是一種「堅凝之私」、「無明之暗」的形體,更有可能的是,所謂最為精妙的萬物之靈,本質上反而可能是最為凝然暗黑之物,消解有形的密集緊湊而消散自身之形,回置於無形而無邊無際之廣漠,這是祛除障礙之為障礙的根源。

就《應帝王》的脈絡而言,天根之「何以為天下」的問題,因為沿著「藏仁義以要人」和「以己出經式義度」而下,其含義不是說「我如何可以治理天下的問題」,而是「我如何可以安頓自己在天下的問題」。如此,不再是我如何治理-應對天下,而是我如何深邃地領悟自身並安頓自身——即在自我有限性之領悟與無限性自行呈現的交融之中暢遊而生存。

附原文註解:

【註釋】

①天根:和下文無名人同是寓名。

②殷陽:殷山之陽(成《疏》);喻言陰陽主宰(劉鳳苞說)。按為莊子杜撰的地名。

③蓼水:疑是莊子自設的水名。

④何問之不豫:「豫」,悅(《釋文》引簡文說)。按:「豫」,適,謂妥當。言所問何其不當。

⑤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謂予方將與大道為友。即正要和大道同游的意思。「為人」,訓為偶,已見〈大宗師〉。

⑥莽眇(miǎo)之鳥:輕虛之狀(《釋文》)。喻以清虛之氣為鳥,游於太空。

⑦壙垠之野:「壙」,與曠同。「垠」,音浪,與「壙」同義(朱桂曜說)。「壙垠之野」與〈逍遙遊〉所謂「廣莫之野」同義,皆莊子創詞(張默生說)。

⑧何帠(yì):「帠」字字書所無,疑當為「叚」(孫詒讓說)。「何叚」猶「何假」、「何暇」(朱桂曜說)。「叚」即「暇」之借(王叔岷說)。另一說:「帠」乃「臬」字之誤,「臬」當讀為「寱」。《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曰:夢語謂之「寱」。無名人蓋謂天根所問皆夢語(俞樾說)。按兩說都可解。崔本「帠」作「為」,亦可通。

⑨游心於淡,合氣於漠:「淡」與「漠」都是說清靜無為。

成玄英《疏》:「游汝心神於恬淡之域,合汝形氣於寂寞之鄉。」

⑩無容私:不參以私意。

【今譯】

天根游於殷陽,走到蓼水之上,恰巧遇著無名人而問說:「請問治理天下的方法。」

無名人說:「去吧!你這個鄙陋的人,為什麼問這不妥當的問題!我正要和造物者交遊;厭煩了,就乘著『莽眇之鳥』,飛出天地四方之外,而游於無何有之鄉,處在廣闊無邊的曠野。你又為什麼拿治理天下的夢話來擾亂我的心呢?」

天根又再問。

無名人說:「游心於恬淡之境,清靜無為,順著事物自然的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郭象《莊子注》:

天根游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

〔疏〕天根無名,並為姓字,寓言問答也。殷陽,殷山之陽。蓼水,在趙國界內。遭,遇也。天根遨遊于山水之側,適遇無名人而問之,請問之意,在乎天下。

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

〔注〕問為天下,則非起於太初,止於玄冥也。

〔疏〕汝是鄙陋之人,宜其速去。所問之旨,甚不悅豫我心。

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

〔注〕任人之自為。

〔疏〕夫造物為人,素分各足,何勞作法,措意治之。既同於大通,故任而不助也。

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

〔注〕莽眇,群碎之謂耳。乘群碎,馳萬物,故能出處常通,而無狹滯之地。

〔疏〕莽眇,深遠之謂。壙垠,宏博之名。鳥則取其無跡輕升。六極,猶六合也。夫聖人馭世,恬淡無為,大順物情,有同造化。若其息用歸本,厭離世間,則乘深遠之大道,凌虛空而滅跡,超六合以放任,游無有以逍遙,凝神智於射山,處清虛於曠野。如是則何天下之可為哉!蓋無為者也。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

〔注〕言皆放之自得之場,則不治而自治也。

〔疏〕夫放而任之,則物皆自化。有何帛術,輒欲治之?感動我心,何為如此?

又復問。

〔疏〕天根未達,更請決疑。

無名人曰:「汝游心於淡,

〔注〕其任性而無所飾焉,則淡矣。

合氣於漠,

〔注〕漠然靜於性而止。

〔疏〕可游汝心神於恬淡之域,合汝形氣於寂寞之鄉,唯形與神,二皆虛靜。如是則天下不待治而自化者耳。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注〕任性自生,公也;心欲益之,私也。容私果不足以生生,而順公乃全也。

〔疏〕隨造化之物情,順自然之本性,無容私作法術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則物我全之矣。

參考書目

一、 莊子書目

1、 《莊子鬳齋口義校注》 [宋]林希逸著/周啓成註解, 中華書局1997

2、 《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清] 王先謙 撰/劉武 撰,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3、 《莊子集釋》[清] 郭慶藩 撰 / 王孝魚 點校,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4、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5、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

6、 劉文典《莊子補正》,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7、 方勇《莊子纂要》,學苑出版社2012

8、 張遠山《莊子復原本註譯》,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

註:在以上書目中,郭慶藩《莊子集解》把郭象注、成玄英疏、陸德明音義及十餘家的注都收入其中。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分段講析較為明晰,可作為閱讀底本。王叔岷《莊子校詮》註疏輯佚很見功力,是現代莊子研究集大成者。方勇《莊子纂要》集中了歷代莊子重要的註釋,分章分段釋讀,此書可作為資料常備。張遠山《莊子復原本註釋》,力圖恢復其認為的「魏牟」本原貌,自有其疏漏,但屢有新意,足以啟發新思,應是當代莊子研究中無法迴避之作。

莊子生平與思想參考書目

1、王叔岷《庄學管窺》,中華書局2007

2、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中華書局2007

3、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天道》,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4、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5、崔大華《庄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

6、熊鐵基《庄學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方勇《莊子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8、徐復觀《藝術精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9、[日]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為中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1、張松輝《莊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往期回顧: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德充符

應帝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