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019年雲計算規模4900億 政務雲成必爭之地

進入2017年,國內雲計算市場熱度陡升,「1分錢中標事件」剛過,中科曙光又給浪潮發了一封律師函,稱浪潮「城市雲」的宣傳活動侵犯了中科曙光的商標權。

種種紛爭和較量的背後是雲計算市場的大熱和國內市場漸趨顯現的巨大價值。自2010年左右以阿里雲為代表的雲服務商激活了雲計算市場后,如今,不僅在公有雲市場有著最激烈爭奪的亞馬遜AWS、微軟智能雲Azure、谷歌Cloud Platform已齊聚市場,各種角色的國內廠商也早就粉墨登場。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印發的《雲計算髮展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19年,雲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藉助雲計算這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助燃劑,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和傳統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雲服務商迎來發展重要窗口期

當雲計算與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新勢能和新商業機會越發顯現,《行動計劃》亦明確提出「爭取2019年前國內湧現出2至3家世界級有競爭力的雲計算企業」,雲服務商將迎來大發展的重要窗口期。

事實上,不僅以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在向著這個目標前進,三大電信運營商、網易、浪潮、中科曙光、華為、萬達、京東等一眾巨頭也早就入局。

雲計算行業分析師王明裯說:「現在還難判斷他們之中誰會成長為世界級有競爭力的雲計算企業。各家都在謹慎探索,誰都不能保證穩操勝券。雲服務市場是BAT最直面的戰爭,種種角逐非常吸引眼球,而那些不那麼有『話題』的公司其實更不可忽視。」

在傳統的IT、電信廠商之外,市場還有那些跨國公司大玩家。微軟智能雲Azure入華三年間創造了營收每年100%的增長。微軟公司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睿傑說:「未來12個月,微軟還將在的智能雲計算規模再翻一倍。」

雖然包括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設備商、IT 企業和創新雲服務公司在內的市場參與者共同創造出雲計算市場混合多樣的繁榮景象,但《行動計劃》也指出,目前雲計算產業存在市場需求尚未完全釋放、產業供給能力有待加強、低水平重複建設現象凸現、產業支撐條件有待完善等問題。

政務雲、工業雲將是兵家必爭之地

工信部數據顯示,雲計算產業規模在「十二五」末期已達1500億元,《計劃》提出,2019年要達到4300億元,漲幅近200%。

王明裯說:「這組數據既代表明確的經濟的收益,也傳達出國家要借雲計算拉動與它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業的部署。從雲計算髮展趨勢看,這些產業所獲得的市場收益規模在三年內收穫預期效果不是難事。」

王明裯認為,《計劃》中特別明確「以工業雲、政務雲等重點行業領域應用為切入點」,既反映出政務領域信息化程度較低,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治理和生產的需求的現實,也再次砸實了政務雲的市場潛力。王明裯非常肯定的是:「2017年將成為國內有實力的雲計算供應商搶灘各地政府雲基礎設施採購的開端之年。」

與政務雲同時被重點提及的工業雲,在《行動計劃》中詳細列出了典型應用場景,雲計算在向現代化的工業製造產業轉變中扮演的角色更為明確。

王明裯說:「未來,率先樹立『工業雲』示範標杆的雲計算公司將佔得先機。」

在談到《行動計劃》時,工信部信軟司謝少鋒司長表示,有人把雲計算比作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有人把雲計算比作我們換道超車的機會。雲計算是我們工業發展重要的基礎設施,只有在雲上,人工智慧、大數據產業才有了基礎,我們的轉型升級,彎道超車、換道超車才有了支撐。

不管是政務雲、還是工業雲,「抱團」成為企業市場進擊的主要姿態。進入2017年,行業熱度開始聚焦於巨頭的「生態」,與《行動計劃》強調的「雲計算產業生態體系建設」形成默契。

「雖然大多數雲服務相關廠商都在強調生態,但我認為國內目前真正有能力集結各類資源,形成產業鏈布局的也就BAT或華為等大體量的技術型公司,多數廠商只能陪跑。」王明裯對科技日報記者說,「這不是壞事,競爭並非只有你死我活,在巨頭的產業鏈上找自己的位置,在他們的生態圈裡賺錢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三無」雲將被拒之門外

早在2010年至2016年間,有多部公文提及「雲計算」,但未有真正促進實踐落地的政策,《行動計劃》則從技術、產業、實踐落地、安全保障、生態環境等五個維度對雲計算進行了細則指導,被業界稱為「十分接地氣的產業發展政策」。

在雲業務之外,《行動計劃》支持雲計算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開展併購、拓展市場,提出將推動政策性銀行、產業投資機構和擔保機構加大對雲計算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出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加大授信支持力度,簡化辦理流程和手續,資本市場在雲計算髮展過程中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被重點強調。不僅如此,《行動計劃》還提出要借鑒首台套保險模式,探索利用保險加快重要信息系統向雲計算平台遷移。

「《行動計劃》另一處比較務實的規劃是,將重點支持雲計算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第三方評測機構的完善。」王明裯說,「測評和認證將成為真門檻,未來三年,相關標準、測評、認證會更加健全和嚴格,國內國際認證也會實現互認。那時,無標準、無測評、無認證的『三無雲』將被擋在大門之外。」

與此同時,《行動計劃》明確要求,避免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直指重建設輕應用、數據中心無序發展的亂象。「過去5年,國內很多地區搶灘圈地大批數據中心。此項新政的推出將使計算中心趨於集中化,也會出現市場份額形成局部壟斷的可能。」

而令雲安全從業者感到開心的是,《行動計劃》強調高度重視雲計算應用和服務發展帶來的網路安全問題與挑戰,要求補足安全短板,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標準,形成健全的安全防護體系,落實企業安全責任。

王明裯說:「這表明,雲計算安全防護的管理和標準,以及應急預警等方面的預先防範,將進入全面落實階段。」

誰能站上「雲端」?

2006年,從谷歌第一次真正提出「Cloud Computing」這個辭彙開始,雲計算技術經歷了一條由火爆—應用—質疑—冷卻—再火爆的曲線。

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的今天,一家企業的運營,除了基本的通水、通電、通網線「三通」之外,還必須具備適合自身業務類型和規模的電子運算能力。

從基本角度來說,雲計算正在通過互聯網的訪問,調動存量的運算能力向外界出租的一門生意。如果用「通水通電」來形容的話,就好比我們不需要為了保證需求而購買一個大水缸,一次性買很多不必要的水,或者自己買個發電機之類——把通往「雲」管道線路建立起來,時刻都有清潔有效的資源,極大地降低了企業計算能力的門檻以及日後的經營成本。

從當前來看,以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在雲計算領域卯足了勁。

主要以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的為服務對象的阿里雲,不僅達成了雲服務在企業端的廣闊覆蓋,並且快速成為非常賺錢的一項業務。根據阿里巴巴2016財年報告顯示,雲計算和互聯網基礎設施業務營收為30.19億元人民幣,該項數字在上一年為12.71億元,一年時間相比增長138%。

以遊戲、社交著稱的騰訊,其雲領域並不滿足於這些。騰訊為尖端製造業企業「上雲」的計劃,與阿里雲未來階段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並且在政務雲領域不斷發力爭搶市場份額。

百度的雲計劃則更具「科幻感」,其將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三者融合發展,拋出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生態計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