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崔瀚文:人工智慧/機器人會不會成為人?取代人?

文 | 崔瀚文 阿里研究院

當前人工智慧/機器人快速發展,帶來「人類」新的二律背反

從消費角度而言人的地位在機器的烘托和幫助下不斷攀升,人類的尊嚴和價值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尊崇,人類群體享受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富足」

在市場端,機器讓客戶深層、細微、個性化的的需求,都能被商業主體更敏銳地捕捉;在生產端,機器讓採集、捕撈、狩獵、耕種、製造、服務、創新的門檻不斷降低。

一方面,越來越先進的生產和流通方式,讓人類生存需要的各類物質資料不斷豐富;另一方面,互聯網信息爆炸和各類模擬場景,讓人類的精神生活不再匱乏;更關鍵的是,以假亂真的聊天程序和性愛機器人的出現和發展,更似乎要改變生物誕生以來兩性模式。

從生產角度而言人類現有的越來越多的工作正在被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尊嚴和價值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踐踏,人類似乎也正將感受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無用和無助

企業追逐利潤的天然基因讓資本家選擇更低成本的人工智慧成為理所應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界線似乎變得模糊起來,在可見的時間內,當前工種越來越多的消失已成既定的事實。

雖然工業社會剛到來時很多人也曾呼喊著人類無用論,但當前自動駕駛、無人商店、無人生產流水線、機器藥師、機器記者、自動翻譯等技術不斷地帶來新的進展,讓當前依靠腦力勞動享有尊嚴的很多人似乎有些「走投無路」。

究竟人工智慧/機器人會不會成為「人」?取代「人」?

我認為,人工智慧雖然能夠模擬出人的動作、人的表情、人的聲音,甚至能夠精確地展示出人的情感,但這些都不能表明人工智慧能夠成為人。

機器人永遠不會成為「人」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人工智慧/機器人沒有人的「結構」,而結構決定著意識和本質屬性。

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認為,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怎樣。

人類群體之所以脫離了血腥殘暴的野蠻社會,之所以形成為現在發達的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發現了「人擁有相同的感覺、相同的感情」-------「共情」「共情」是孔子說的「仁」,是墨子說的「兼愛」,是佛說的「慈悲」,也被稱為同理心、同情心、同感, 等等。

之所以人類能夠產生相同的感受,是因為人類擁有相同的結構。

看到一個人失去了腿、腳,我們會產生同情心,因為他與正常人類的身體結構產生了不同。看到一個人智力極端落後,我們會產生同情心,因為他的大腦發育不完全或腦結構受到破壞。我們在罵某人「變態」時,暗示著我們覺得如果「態」變了,就是人發生了最嚴重的問題。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物種不同是由於結構不同造成的,結構是相對穩定的,物種之間有生殖隔離,無法產生後代的。只有極少數物種可以交配產生後代,但是下一代是不可育的,比如驢馬雜交產生的騾。即使黑猩猩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77%,在行為和社會行為都近似於人類,我們依然不會稱其為「人」。

因此,不論從哪個層面上講,機器人/人工智慧都不能與人「同構」。

機器人(robot)可能會模擬出人類的外部結構,但無法擁有人類擁有的系統結構、器官結構、細胞結構、基因結構,乃至終極的碳基的分子結構。

機器人/人工智慧只能通過不斷模擬逼近人類結構,或者演化成為一個全新的生命形態,但永遠不可能成為「人類」。

就其根本而言,作為一個生命群體而言,人類依然是已知宇宙中的唯一人類,其不可取代性是不容置疑的,而其自身尊嚴和價值的問題是不容置疑的。

正如康德所言:「人性本身就是一種尊嚴。」康德認為,人或人性具有絕對價值和尊嚴,人擁有尊嚴是一個自明的前提,道德命令正是從這一前提出發的。

人工智慧時代,「人是目的」依然是根本,不能被動搖。如果人工智慧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也並不代表著能夠取代「人」。

所謂人工智慧帶來的尊嚴踐踏、價值貶低,那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如果人工智慧毀滅人類,就和核武器能夠毀滅人類一樣,那也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當然,這類複雜的關係如何處理,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而人類必須自己解決。如果人類的智慧能夠在自然科學領域創造出人工智慧,那麼也應當在社會科學領域創造出相應的社會規則,相互呼應、造福人類。

人類將如何適應必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時代?

短期:在現有的社會經濟體系框架內,勞動依然是大多數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面對新一輪機器化,職業人需要轉變思想,主動升級工作技能。

未來一段時期內,人與機器之間的新型配合作業,將成為各個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甚至成為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的核心MIT與寶馬合作研究發現,「機器人與人類」合作的「組合」比「只有人類」或者「只有機器人」的團隊在生產力方面高出85%。

當前,企業培養與發展員工與人工智慧/機器人之間的高效協作能力成為新的關鍵任務。

中期:從資本主義的角度而言,資本家如果大批量以機器取代人以節省成本,那麼整體而言,必然會傳導致市場需求層面的萎縮,乃至社會的動蕩,從而最終降低資本收益。

因此,機器與人之間工作的取代關係,會經過局部震蕩和整體博弈,最終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平衡。

一部分人經過磨合,可以更好地與機器協同進行生產;更多的人從低端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熟練掌握和利用新的AI公共基礎服務,進入創意、藝術、科研、社群等領域開展活動,進入更高層次的人生追求之中。

相應的整個人類也將再次升華。

長期:人工智慧將極大提升生產和創新效率,對人類整體和人均消費而言,都將進入新的更富足的階段;但從人類社會內部來看,實質上控制和法律上擁有「最高級智能演算法」的少數人群,其財富將因其掌握的「先進工具」而實現幾何倍數的積累,人類社會內部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屆時,資本主義的世界觀似乎真的要走到盡頭了。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規則和原則需要再次革新、重新定義、重新構建:

一方面,要推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普惠化、多元化,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加公平、友善的基礎環境,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

另一方面,所有人工智慧技術的少數最底層的邏輯代碼,即相當於人類最根本的法律法規,應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由自然科學轉為社會科學、人生科學來主導,務必要防範部分關鍵核心演算法的集權化,防止個別人利用先進技術作惡。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DT時代 共創新知

阿里研究院

在這裡讀懂未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