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北京周邊窮鄰居,上海周邊富親戚?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城市格局

來源:城市數據團

坊間存在著一個傳說:北京窮了周邊,上海富了周邊。

這個傳說有沒有道理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北京周邊是不是窮、上海周邊是不是富。

我們以GDP總量和人均GDP來衡量城市的貧富程度。為了較為公平地比較京滬對周邊城市的影響,我們定義了「環北京城市群」,將京津冀全境、山西全省、遼寧部分地區、內蒙古部分地區納入其內,使得環北京城市群的規模與長三角城市群同為41個城市(含直轄市和地級市)。

這82個城市落在地圖上是這樣的:

下面回到正題。我們先來比較一下兩個城市群的GDP總量(由於部分城市GDP數據缺失,每個城市群各選取33個城市):

(說明:GDP總量指數是每個城市的GDP總量與首位城市的比值(2015年)。例如蘇州的GDP總量是上海的56%。)

顯然,從GDP總量來看,兩大城市群都是「1+1+39」的模式,即1個首位城市、1個第二首位城市、39個非首位城市。在兩個城市群中,第二首位城市(天津、蘇州)的GDP總量均為首位城市(北京、上海)的60%-70%;從第三位的城市往後,GDP總量隨排名迅速衰減,但顯然,環北京城市群的GDP總量衰減更快。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人均GDP

(說明:人均GDP指數是每個城市的人均GDP與首位城市的比值(2015年)。例如天津的人均GDP是北京的1.09倍。)

從人均GDP的角度,兩個城市群的差異更加明顯。北京的人均GDP略低於天津,第三位城市的人均GDP不及北京的70%。而上海的人均GDP則淪落到第七位(前六依次是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常州、鎮江)。長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並沒有像環北京城市群那樣的驟減,而是均勻減少。

綜上所述,無論從GDP總量還是人均GDP的角度,環北京城市群中的城市都是遠遠落後於北京天津的。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程度則相對均衡,上海有著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等多個與之經濟實力相當的小夥伴。

「北京周邊窮鄰居,上海周邊富親戚」基本是事實。

事實上,不僅環北京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差異極大,而且北京和上海在各自城市群中的扮演的角色也很不一樣。

首先,北京與城市群的聯繫強度遠高於上海。

我們基於2017年的人口流動數據(主要是商務人口流動和旅遊探親),計算了城市群中每個城市對首位城市(北京或上海)的聯繫度,並以排名的形式表示。結果如下圖所示:

(說明:環北京城市群對北京聯繫程度第一位13%的含義為,40個城市中,有13%也就是5個城市對外聯繫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全國範圍內);同理,有18%也就是7個城市對外聯繫第二多的城市是北京。)

可以看到,對首位城市聯繫程度在第1-3位的城市,環北京城市群佔31%,長三角城市群則僅為21%;聯繫程度在第1-5位的城市,環北京城市群佔64%,長三角城市群則僅為36%。

各城市對首位城市的聯繫程度排名落在地圖上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總體來說,與首位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接近的城市、以及鄰近省的省會城市,對首位城市的聯繫度更強。只不過在長三角,聯繫程度在空間上的衰減更快一些。

總體而言,北京與環北京城市群的聯繫度大大高於上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聯繫度。

其次,環北京為單中心城市群,長三角為多中心城市群。

我們統計了每個城市在其所屬城市群中的聯繫度排名進入top5的次數,以此作為其中心指數。該指數越高,表明該城市與城市群的聯繫越密切。結果請看下面兩個圖:

可以看到,北京的中心指數一騎絕塵,高達25;排第二的瀋陽的中心指數約為北京的一半;天津僅排到第7位,中心指數只有北京的五分之一。

再來看看長三角的情況。我們發現上海並沒有表現出統治性的中心地位:合肥在前、蘇杭南京在後,差距均在毫釐之間。

綜上所述,環北京城市群只有唯一的絕對中心,長三角則呈現為多中心的特徵;與之對應的,環北京城市群與北京的聯繫程度也遠高於長三角城市群與上海的聯繫程度。

那麼,是不同的城市群形態造成「北京窮了周邊,上海富了周邊」嗎?

一般認為,地區間差異受到勞動力轉移和資本流動的影響。許召元、李善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通過數學模擬進一步提出,地區差距受到擁擠成本、資本的外部性及居民技能差異的影響。當資本的外部性較大或者擁擠成本較小時,勞動力轉移可能促使地區差距不斷擴展;當擁擠成本較大或者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時,勞動力流動會促進地區經濟逐漸收斂。

上面這段話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城市群與首位城市的差距是擴大還是縮小,取決於:

1,錢是否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

2,人是否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

3,流向首位城市的都是什麼人?

如果錢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高技能勞動力繼續向首位城市流動,則區域間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反之,如果錢開始流入到較小的城市、或大量低技能勞動力流向首位城市,則區域間差距會縮小。

延續這種思路,要回答北京上海對周邊的影響為何不同,我們需要知道,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人和錢會繼續流向北京上海嗎?

簡單地,我們以「城市間收入差」作為城市吸引人才和資本的綜合衡量。

如果勞動力或者資本在A城市比B城市有更高的收益,會吸引勞動力和資金向A城市流動,使得兩者之間的差異會進一步擴大。

我們綜合考慮了不同城市間的平均工資水平、生活成本(包括房價)等多種因素,分別計算了北京和上海與其區域城市的收入差指標,結果請看下圖:

可以看到,從2010到2015年,北京相比環北京城市群的收入差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勞動力和資本的角度來說,北京這座城市仍有大量的進入空間。

再來看上海。上海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收入差一度降到了水面以下(收入差小於1),落後於江蘇、浙江,直到2015年才略有回升,在區域內有了相對競爭優勢。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北京仍是環北京地區就業和投資的首選;而在長三角,許多其他城市已經具有可以與上海競爭的人才和資本吸引力。

那麼,流向北京上海的都是什麼人?

我們以學歷來近似表徵居民的技能水平。由於低學歷人群難以準確識別(例如,我們無法判斷一個國中學歷的人是在校學生、還是具有國中學歷的從業人員),本文只探討高學歷人群的流動情況。

由於無法獲得外來人口的學歷結構,我們只好使用替代性指標:高等人才吸引力指數。該指標的含義是城市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常住人口數量,與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數量之比。某城市的該指標越高,說明該城市不僅能留住本市畢業的高等人才,還可以爭奪到畢業於其他城市的高等人才;該指標越低,則說明該城市的高等人才流失越嚴重。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儘管北京上海都是所屬城市群中高等人才吸引力最強的,但北京對高等人才吸引力遠遠高於天津、瀋陽、保定等其他城市,而上海與蘇州、寧波等城市的差距則相對較小。換句話說,北京對城市群高等人才的「抽血」能力比上海更強!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判斷:

1,高等人才和資本在過去、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都由環北京城市群乃至全國向北京流動,北京與環北京城市群的差距很可能進一步擴大;

2,長三角已顯現出「多核」特徵,上海與蘇州、杭州等城市將展開對人才和資本的激烈競爭。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我們對於「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的設立,是不是有了新的認識呢?

註釋:

1.本研究由 城市數據團 與 滴滴媒體研究院 合作完成,作者為 團支書。本文封面由滴滴媒體研究院提供,正文中的數據可視化由數據團成員 AuAg 完成。

2.本文的主要數據來源包括統計年鑒、各城市統計年鑒、滴滴城際交通數據、騰訊位置大數據、百度地圖數據等。

3.本文主要的參考文獻為 許召元,李善同. 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 經濟學(季刊), 2008(8)1:53-76.

延伸閱讀

這才是真正的城市格局(深度好文)

看央視的「新聞聯播」和「新聞頻道」,但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看。你只要用「心」,那些虛榮的信息都會被過濾,入不了你的法眼,剝去一層層外皮,真相就自然呈現。

每天都會在網上看到各種城市排名:GDP排名、房價排名、各種指數排名等等,都是用一堆數據下結論,基本都是泛泛之輩的夸夸其談,或者人云亦云,毫無可讀性。

依然處於發展大浪潮當中,城市格局是由經濟結構變遷決定的,而且變化日益微妙,如果不能從深層次上分析這個問題,就永遠只能停留在「數字」表面。

請記住:在「數字」不會帶來任何真相的,更說明不了任何本質問題!

的真相既不像憤青眼裡那麼極端,也不像新聞聯播里那麼堂皇。我每天也在看央視的「新聞聯播」和「新聞頻道」,但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看。你只要用「心」,那些虛榮的信息都會被過濾,入不了你的法眼,剝去一層層外皮,真相就自然呈現。

1、城市格局

OK,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城市格局的問題。

首先,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事實:在,凡是沿海的經濟發達省份,都會有一個「經濟中心」城市,其經濟發展水平要比「省會」城市高。自南向北依此為:廣東的深圳VS廣州、福建的廈門VS福州、江蘇的蘇州VS南京、山東的青島VS濟南、遼寧的大連VS瀋陽。

也就是說,這些省份都有一個「經濟中心」和一個「政治中心」,這叫「政商分家」。只有「政治」和「商業」分家了,經濟才能真正的發展,這也是第一階段改革開放的成果,沿海省份經濟碩果累累。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凡是經濟欠發達的內地省份,本省經濟就會出現「省會獨大」的經濟現象,比如:湖北的武漢、湖南的長沙、四川的成都、安徽的合肥、陝西的西安、山西的太原、新疆的烏魯木齊、雲南的昆明等等。這叫「政商不分」,「政治」和「商業」糾結在一起,這些地方的經濟往往是依靠「行政」手段堆砌起來的。

這就是「內地」跟「沿海」的區別,經濟結構不一樣。「省會一家獨大」和「兩個城市遙相呼應」相比,很明顯後者更具協調性、分工性,當然這也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傾斜導致的。

而我更想說的是:對於制定政策的領導而言,為什麼那麼多內地的省級領導依然看不到這個問題呢?

比如安徽,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舉全省之力建設一個「合肥」。凡是去過合肥的人都知道,論及外表它算是富麗堂皇了。但是一個省會的富麗堂皇跟該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沒有任何關係!更何況,合肥本地人均收入其實很低,也不能跟其外表成正比。

究其本質,是領導們太喜歡、太在乎自己的家園了,因為他們都是住在「省城」里的。他們難道不明白:要想使一個省的經濟水平得到發展,必須「政商分開」,政治的歸政治,商業的歸商業。選擇一個城市作為「經濟中心」跟省會遙相呼應,這叫分工明確、定位精準,這樣既出政績,老百姓生活又能提高。亂燉是做不出好菜的!

安徽如此,四川、湖北、湖南、陝西、山西都是如此!OK,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有些省會生產很富麗堂皇,而該省的百姓卻很窮了吧。所以大家看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要看新聞、不要看數字、不要看高樓。我感嘆的是:如果沒有開明的思想,沒有足夠的大局觀,這些地方會一直落後下去!

2、的大城市

OK,弄懂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看整個。

如果把看成一個大省份,那麼其政治中心就是北京,經濟中心就是上海,你看這分工多麼明確,所以改革開放才30年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經濟成就。

首先,北京和上海到底誰才是第一大城市?這個大家不用再爭論了,是北京。因為我的幾個早就給出了後台分析,北京永遠都比上海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當然這裡僅從人口多少而論的。

那麼,北京因何成為第一大城市的呢?

這裡就必須有深層次的分析。我們知道,城市發展基本上都是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的。而上一個階段的改革開放,其發展方式其實就是「權力經濟」。

北京,其實是「權力經濟」的極端產物。

上一個階段的改革開放,其實不是完全的開放,只是開放了一部分權力,依然有很多權力是沒有外放的。因很多地方政府、企業辦事都得跑到北京來審批,「駐京辦」就這樣產生的。全國的錢都往北京送,全國的有錢人都想往裡擠,北京房價能不高嗎?

同時,北京壟斷了全國最得力的資源,包括全國最高端的教育、醫院、文化等等資源,一點不願意不往外放,導致很多人的理想只有在北京才能實現,「北漂」就這樣產生的。

這種絕對的優勢導致在北京的人心態都是「扭曲」的,在北京隨便見一個人,都說自己認識這個認識那個,這也能幹那也能幹,再大的事到他們嘴裡都是小菜一碟。腰裡不懷揣著幾個億的項目,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上帝是公平的。北京享受了全國最優質的資源,也呼吸著全國最骯髒的空氣,誰敢說「霧霾」不是上帝賜給北京的特殊禮物?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接下來就將解決權力的問題。李克強總理要就申明了:要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再加上反腐的強化、審批流程的縮減、政府職能的轉變。

將迎來下一個嶄新的時期:今後的企業家將更加註重創新,而不是搞關係,政府更注重服務和搭建平台,而不是掌控和指揮。

這就是上一階段的經濟體制問題,再加上發展速度之快,導致北京之大實數世界罕見,其各項隱患和大城市病,也將隨著經濟結構的再定位而減緩。

全國的錢都往北京送,然後這些錢都送到上海運作。這就是政治中心和是經濟中心的區別。準確說上海應該是「金融中心」。

所有的商業模式發展最後,就是錢如何生錢的問題,這就是金融的本質,它位於食物鏈的最高端,所以上海人均GDP永遠是最高的。只要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動搖,永遠都是最富裕的城市,這是定位決定的。

這些錢運到上海后就需要錢生錢。因此上海的金融公司多如牛毛,在那裡最普遍的工作是「理財顧問」和「理財經理」,她們是怎麼開拓客戶的呢?最開始是去百度做推廣,後來是微信搖一搖,最後是去跟大爺大媽一起跳廣場舞。

上海人眼裡都是錢,所以會更加物質和現實,上海的小資情調和虛榮也是無與倫比的。是一個適合成功之後再來運作和揮霍的地方,它缺乏對成功過程的欣賞,也就是缺乏對勤奮的認可、對年輕人的包容。

而這一點形成了上海最嚴重的詬病:太缺乏創新和創業精神了,為什麼我們要提到這一點,因為這一點才決定著一個區域未來。

這就是深圳和上海的區別。深圳的定位應該是「科技中心」。科技最講究的是什麼?就是創新!

深圳是最年輕的城市。如果你想讀懂歷史就去讀北京,如果你想讀懂近代史就去讀上海,如果你想讀懂現代史就去讀深圳!

電子類、家電類、智能產品往往都分佈在這裡,深圳的南山,基本上聚集了的所有科技巨頭,其實要看「製造」的水平和前景,就看這座城市的創新能力了。

在深圳的大街上,你很少看到老頭老太,整個正在老齡化,唯有這座城市依然是年輕人的天下,這其實也是深圳的一個優勢條件。

這是的三個一線城市,各有各的定位,北京代表的是因為國有資本,上海代表著外資資本,而深圳代表民間資本,三者各司其職。各領風騷。

很多人說一線城市節奏快,壓力大。但是一線城市的服務性質和消費結構的完善,卻是其他地方不具備的。

另外,在一線城市打拚更多的是依賴你的能力,然後去碰撞各種機會。而在三四線城市,或者你的老家的那個縣城,更多的看你的背景和出身,相信這一點很多人深有感觸。

3、「傳統產業鏈」

繼續詳解地域經濟格局,我們就必須要弄清一個概念,那就是產業鏈。「傳統產業鏈」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以紡織服裝為例做一個說明:新疆的「棉花」先運到山東,在山東做成「紗線」,山東的「紗線」再運到「江浙」做成面料,這些面料再運到廣東做成「服裝」,然後再貼上各大品牌的標籤,我們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是這樣做出來的。

從「棉花」到「紗線」是初級加工,這是勞動密集型生產,從「紗線」到「面料」是深度加工,需要染色、漂染等各項功能的檢測,而從「面料」到「服裝」則需要設計師的創意注入,然後才能成為一件衣服。最後就是「品牌」運作,經過品牌方不斷的營銷和宣傳,最終成為各類人群追逐的品牌服裝。

大家發現沒有,在這條傳統的產業鏈中,從低到高依次是:新疆、山東、江浙、廣東,這些區域的經濟水平依次遞增。

這就是定位決定的,你所處的環節越高,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就越大,以腦力勞動為主,獲得的收益就越高。你所處的環節越低,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就越低,以體力勞動為主,往往都是粗放型的生產。

從產品角度來說,品牌運作就是產業鏈的最高環節,比如我們使用的蘋果手機,雖然都是富士康生產的,但我們從來不會認為它是「製造」的,這就是品牌的神奇之處。這也是經濟的瓶頸,淪為給別人代加工的地步,處於整個世界產業鏈的低端環節。

從商業角度來說,金融才是產業鏈的最高環節。無論是服裝這樣的快消品,還是服務行業,很多品牌都把總部設立在北京,賺到了錢再送到上海運作(上海股交所)。

區域經濟格局就是這樣來的:

新疆—山東—江浙—廣東—北京—上海。

究其本質是這樣的:

材料—加工—成品—品牌—金融。

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有時先天條件更容易決定一個區域的定位,比如幾乎所有的「資源強勢區域」都處於「經濟窪陷區域」。比如內蒙、新疆、山西擁有很多優越的原材料,羊毛、礦產等等自然資源,無論你的養殖、開礦技術做到多麼極致,卻永遠只能處於「資源」這個最低端環節。

而江浙和廣東往往其實都是土地的貧瘠之處,他們只有從事商業活動的才能維持生活。這就好比一個人天生擁有「坐享其成」的老本,往往「不思進取」。而一個人如果生下來「一無所有」,必然會產生強烈的創造慾望。

點評:

所以有時候真的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你生下來就處於某個環節。你的環節定位既跟你的區域有關,也跟你的背景、環境、學識、能力有關。無論你在某個環節做到多麼極致,永遠還只能停留在這個環節。

比如很多人從技術員做到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特級工程師,依舊還是技術工人……其實很多道理都是如此,真正的改變現狀是「跳出去」,這需要你能從更高的高度看待一系列問題。

除了先天條件之外,後天政策也是一大驅動。比如的改革開放,其實就是把一些政策給了沿海城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這五大計劃單列市,就是這樣產生的。

它們自南向北分佈,這種外力性的「政策驅動」在上一個改革開放階段發揮著巨大作用,極大的影響了城市發展格局。

但是,這種「政策驅動」在接下來的格局變化中將逐漸失靈。的城市之前是投資驅動,今後必須依靠城市內生驅動力。這也就是使我們說的,今後的發展,行政干涉的作用會越來越弱。

比如:1978年鄧小平在珠三角的南疆畫了一個圈,後來深圳特區現代化的大都市。1990年4月,江澤民在長三角的浦東畫了一個圈,後來浦東后成為上海經濟的引擎。

2003年,又在河北唐山曹妃甸畫了一個380平方公里的圈,輔之以2萬人口的首鋼整體搬遷。但自2003年啟動開發建設以來,累計填海造陸超過230平方公里,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高峰時期號稱日均投資4億元,一度被稱為「最大的單體工地」、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

它不僅承載著唐山城市和產業雙重轉型的「藍色之夢」,更被視為重塑京津冀區域發展格局的戰略之舉。然而大規模的投入建設了十幾年之後,這個「圈」卻不靈了,曹妃甸陷入鬼城風險,平均每天要償還的利息高達1000萬元!

直到現在,像天津和重慶這種依靠政策介入的城市,依然像「老漢拉車」一般。我們整天看到兩座城市的新聞,官方給的GDP數字也很高。但是這些都是表面,其實探討一個區域或者城市的前景,我們只要推敲一點就可以:這個城市的定位究竟是什麼?它有沒有內在的張力?

的確,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這一點可怕到你所在的區域也可以成為制約你發展的條件。但是,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只有一種力量可以改變世界,它就是互聯網!如果沒有互聯網,(包括世界)依然會按照既定的秩序運轉,但是互聯網的發展,將這一切規則都打亂了,下一個希望又到來了。

比如杭州,杭州是電子商務的策源地,並且把電子商務作為支柱產業。這是一個很精準的城市定位。電子商務的本質就是重新制定一套買賣規則,無論產品是誰生產的,我就把最合適的產品第一時間送到最合適的消費者手裡,內銷有淘寶、天貓,外貿有跨境電商。

電子商務改寫了商業格局,包括我們上面講到的產業鏈。我為什麼要說那是一條「傳統產業鏈」,就是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它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如今一個品牌的誕生完全是另一套邏輯,這裡不再詳細探討了。

放眼四望,未來的社會財富不再只是產品,而是數據和信息。誰對接了消費者的需求、誰掌握了消費數據、誰就在書寫商業規則,倒閉了一批又一批傳統企業和傳統產業,只能是一陣暫痛而已,就像新生兒即將誕生,總會有臨產疼痛一樣。

總之,的未來依然充滿各種變數,城市格局依然會動蕩。但有一點不會變,就是定位決定未來。有很多城市定位很模糊,你提到它往往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這就好比一個人各方面都很平庸,屬於泛泛之輩,你怎麼看好的它的前程?

還有很多城市搖擺不定,今天說自己領先中部崛起,明天喊著要融入長三角,這就好比當你發現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干時,其實他什麼都干不好。而當你發現一個什麼都幹不了時,卻總有一方面,是什麼人都比不了他的地方,只是你還沒有發掘到它的潛力!

所以,當我們無數次暗暗立志之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而生?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經管之家論壇客服橙寶個人微信號,按說明操作即可獲得10個論壇幣,而且她會在朋友圈不定期發布精選經管學習資料禮包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