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破爛枕套竟成了媽媽的替代品 你家寶寶也有過這樣嗎?

文 | yoyo媽

鄰居家的女兒媛媛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孩子,長相清秀,皮膚白皙,大大的眼睛,彷彿會說話。

但是,她有個很奇怪的習慣,每天都要抱著她那個特寶貝的枕頭套,不管走到哪裡,都要帶到哪裡。即便很髒了,也不給拿去洗,還一直放在鼻子旁邊聞來聞去。

鄰居問我到底要不要制止,是否應該滿足她。

我說:「還是滿足她比較好,這樣可以緩解她在成長過程中害怕的感覺。」

這雖然看起來好像有點「縱容」,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在面對害怕的時候,有的孩子可以承受,但有的孩子不可以,媛媛現在就處於需要安慰物的階段。

以前,我常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只要媽媽一直在身邊,大概就不需要找安慰物。但,事實上,媽媽不可能24小時都在身邊,所以,幾乎所有孩子都會去找一些安慰物,當成是媽媽不在時的替代品。

一般來說,那些柔軟、有毛、有媽媽或者自己氣味的東西比較容易成為安慰物。有些安慰物很容易被發現,有些卻不容易察覺。

比如,當一個孩子抱著毛絨玩具時,看上去很可愛,就比較不引人注意。但如果孩子拿的是媽媽的袖子或者內衣,或者像媛媛這樣拿的是枕頭套,那就比較明顯了。

通常孩子滿3歲后才開始有獨立的自我,在這之前他需要跟某些東西聯結。這樣的需求不是安全感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孩子在3歲前的任務是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吸收安全感。

等孩子滿3歲,差不多就準備好可以接受教導,媽媽也就可以試著引導孩子離開安慰物。但這其實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需要太刻意去訓練。

孩子覺得安全感夠了,自然也就能分離了。

我有個堂弟也是這樣,每天晚上睡覺,非要捏著他媽媽的耳朵,不然怎麼都不肯睡覺。那個時候沒人懂這些,而且幾乎所有人都說這個行為不好,並認定這屬於怪癖。

後來,在大人們的強行干預下,堂弟終止了這個行為。但是,此後的他似乎就像變了一個人,開始蠻橫無理,後來還一度成了闖禍大王。

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捏耳朵睡覺的行為,其實根本不能叫怪癖,只是堂弟把媽媽的耳朵當成了他重要的依戀物。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作「過渡性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首先是父母,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也會選擇其他人。「過渡性重要他人」則不是指人,它通常是「軟軟的、溫暖的」物品,比如玩具、媽媽的衣服、舊毛巾和毯子等等。

它常常替代「重要他人」讓孩子獲得溫暖和安全感,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物。

孩子這樣的舉動,其實就是獲得安全感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媽媽能接受,隨著孩子就好了。

安全感是每個人出生后,都在尋找的。當安全感足夠的時候,孩子才能相信自己。他會知道,自己在面對各種困難、問題時是安全的,可以從困難、問題中走過去。

那麼,除了孩子自己不斷的汲取安全感,父母還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媽媽情緒要穩定。常處於焦慮狀態的媽媽,很難心平氣和,她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情緒容易失控。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想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其次,注意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父母之間良好的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父母關係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很害怕,而他無法表達害怕時,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呈現。夫妻關係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裡,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還有一點,讓孩子在生活里,多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書包,任何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出選擇,孩子可以做的,都讓他充分動手嘗試,每一個環節、每一次過程都能為他增加一份安全感。

如果父母非常保護孩子,為他做這做那,即使父母關係好,對他也不錯,但什麼都不讓他自己嘗試,他對自己就會有懷疑:「一旦沒有你的時候,我是不是就不行了?」過度保護其實是在給孩子的安全感減分。

即使窗外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我的內心依然安全,這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它一定是來自內在的。

安全感是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所以,能早開始最好,但如果沒有從一開始就給孩子,也不存在晚或不晚的問題,只要你意識到、發現了,任何時候開始都可以。

因為,遲來總比不來好

每天4條免費音頻提供育兒指導,每周1本經典育兒書解讀,有娃隨身聽致力於打造最實用、最系統的互聯網家長學校。微信公眾號:有娃隨身聽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