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誰也不是小說主人公,別凈給自己加戲

1948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完成了不朽名著《1984》,並於次年出版。

有太多人被《1984》中的政治諷喻所震撼:「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真理部」、「兩分鐘仇恨」,無處不在的監視、秘密警察、思想控制、篡改歷史、讓危險分子「化為烏有」,這些天才般的諷刺,是最容易給我們留下印象的。

實際上,《1984》所描繪的那個極權世界,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自由,也從未面對過《1984》里那樣嚴酷的控制和監視(至少80、90后是這樣),我們都知道自由是對的、極權是錯的。所以,這些政治諷喻,我們更多是作為一種奇觀在欣賞,它和我們的生活沒那麼接近

反而是主人公的人生經歷,給我們的借鑒意義還更多些。

然而,因為《1984》的政治諷喻太過出色,以至於我們常忽略此書最重要的一點——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的性格與命運。

其實你仔細看原文就會發現,全書幾乎60%的篇幅,都是這個中年小公務員的內心戲。我看書的時候就會想,這個大叔內心戲也太多了吧,整本書完全是一個中年危機的記錄啊。要是大叔內心別那麼騷動,哪有後面那麼多事。

也許你要提反對意見了,沒關係,讀書本來就有不同角度嘛。不妨先來看看下面這個角度。

主人公的名字是溫斯頓·史密斯。「溫斯頓」是英國二戰時的領袖、著名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的名字;姓氏「史密斯」(原意為「鐵匠」)則是英國最常見的姓氏之一。「溫斯頓·史密斯」如果放到,效果相當於「張澤民」、「王小平」。

溫斯頓是個中年男人,在極權國家「大洋國」的「真理部」負責篡改新聞的工作。他接觸到很多篡改新聞的事實,比一般人更了解國家愚弄民眾的手段。他開始對政府的做法產生懷疑,並且用日記的方式,為獨立思考保留了一點空間。

當溫斯頓對世界產生懷疑之後,他發現了自己的同事、年輕女孩裘莉亞。他們秘密約會,享受著自由的性愛和生活。他還發現,真理部核心黨員奧勃良也是同道中人,並從奧勃良那裡得到了理解和鼓勵。

(裘莉亞看起來特別忠於老大哥,其實一肚子「男盜女娼」)

(奧勃良引誘溫斯頓)

然而,奧勃良是秘密警察,這一切都是他的圈套。警察在溫斯頓和裘莉亞正約炮的時候抓住了他們。奧勃良殘酷地折磨溫斯頓,進行「思想改造」。面對裝滿老鼠的鐵籠,溫斯頓背叛了裘莉亞,併發自肺腑地喊出「我愛老大哥」。

(奧勃良給溫斯頓洗腦)

怎麼看怎麼是一個政治諷喻小說,哪來的中年危機呢?

大凡成功的故事,都有一個基本前提:主人公一開始就處於巨大的矛盾中。如果矛盾不解決,他就達不到安穩狀態,就活不下去。故事的張力,就來自於他命運的「不平衡」。

說句俗話,主角一定得特別作嗶,覺得自己必須得干點啥,不然就活不下去了才行

這個內心空虛、焦慮無比、拚命想加戲的心理過程,其實和中年危機是一樣的。

比如下面這幾個男主角:

大富翁布魯斯想成為保護哥譚市的英雄,但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卻只能活在黑暗中,甚至要背負別人的罪名,被人們唾罵(《蝙蝠俠:黑暗騎士》);

瀟洒直爽的軍火商史塔克被恐怖分子抓住,差點死掉,為了保命他將自己改造成半人半機器、成為鋼鐵俠,但卻必須隱藏這一身份(《鋼鐵俠》);

偶然獲得超能力的大學生彼得帕克因為自私和不負責任,失去了摯愛的叔叔,從此,他在叔叔「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聲音中飽受煎熬,必須自我救贖(《蜘蛛俠》)……

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

《1984》里,溫斯頓的「不平衡」,是精神和肉體兩個方面的空虛

請注意這個設定:人到中年的溫斯頓是獨自生活。他也有過妻子,但在幾年之前,妻子不知何故離開了他,總之,他的私生活一片空虛,為了凸顯他的空虛,作者甚至還給他安排了一個毫無性感可言的女鄰居派遜斯太太,讓他的生活看起來更加絕望。

除了私生活空白,溫斯頓對政府的合法性產生了懷疑,他的精神也已經動搖、崩潰。

因此,在故事一開始,溫斯頓是一個精神和肉體都空虛的人。所以,他必須要用新的生活和信念,填滿自己的生命。沒有私生活,就偷偷搞地下戀愛;沒有信仰,就偷偷接觸果爾德施坦因(反政府頭子)的反動思想;政府肯定有錯,勝利牌杜松子酒太難喝,香煙和刀片總不夠用……總之,大洋國幾十億人,自己的戲實在太少了,必須要給自己加滿戲才能活下去。

先說愛情戲。其實溫斯頓和裘莉亞的愛情,和中年大叔出軌年輕小姑娘的套路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溫斯頓本來沒老婆。

有人說,溫斯頓和裘莉亞的愛情是在極權統治下,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偉大愛情。但對於他們的愛情,我更傾向於相信:這是兩個空虛的人,對自己生活的互相補充

這就像那些發生在戰爭年代、動亂年代、匱乏年代、高壓年代的愛情,很多時候它們並不是自然吸引,而是我心裡正好有一個大洞,而她正好掉在它的附近,我們才結為一體。當時過境遷后,自己的內心漸漸完整,有時發現當初的窟窿補得不那麼合適,但為時已晚——對方已經和自己連皮帶肉地長在了一起。

所以,請盡量不要在缺愛的時候去愛。最後它如果被扭曲成溫斯頓和裘莉亞那樣,可就非常難看了。

溫斯頓精神信念的變化,也是一個典型的作嗶過程。

溫斯頓對「老大哥」,一開始只是懷疑而已,即使是在日記里,他也沒膽子承認要反對「老大哥」。而促成他拋棄懷疑、完全反對「老大哥」的人,正是秘密警察奧勃良。在溫斯頓看來,奧勃良是「完全可以理解自己」的人,是可以信賴的人;奧勃良甚至偷偷和溫斯頓會面,向他介紹反抗組織「兄弟會」,並且給他「反動書籍」。這難道只是奧勃良陷害溫斯頓的陰謀嗎?是,但沒那麼簡單。

奧勃良和「老大哥」的邏輯是:既然你已經懷疑,那這種懷疑就很難根除,不如先讓你的懷疑變成徹底的反抗,再通過極為殘酷的手段,將這種反抗一舉摧垮。

(舉個例子,這種手段就好像女朋友已經懷疑男人出軌了,此時男人不要著急解釋,而是要故意放出很多證據讓女朋友抓住、甚至直接「抓包」,然後再徹底扭轉:她只是我的表妹而已,我怎麼可能出軌呢?由此,完全打消了對方的懷疑。)

溫斯頓對於「老大哥」,從懷疑、到徹底反抗、再到徹底順從,這個過程給我們的啟示,其實就是要找准信念,別輕易懷疑。只要你的內心鬆動了、開始覺得自己戲太少了,你就可能要被各種人和事所引誘,你就會給自己加越來越多的戲,最後覺得全世界都不合理,都欠你一個美好人生。就像奧勃良引誘溫斯頓從懷疑走向徹底反對一樣。你要是一開始就消消停停的,誰能引誘的了你呢?

你可能會說,溫斯頓懷疑老大哥很正常呀,老大哥是極權的、是錯誤的呀。可是,如果你站在老大哥的世界看我們的世界,也許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誰正確、誰錯誤,這本來就沒有一定標準;能順應你所生活的世界,找到幸福,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並沒有「老大哥」,但同樣存在相對普世的信仰——功成名就、財務自由;嫁入豪門、迎娶白富美;改變世界、稱霸一方;或者只是平淡生活、靜靜變老……這些信仰,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要你能一輩子毫不懷疑地堅持到死,你就是幸福的。而如果你在平淡生活的過程中,突然想追名逐利了;或者你在稱霸一方的夢想半途,突然想要平凡終老了,你的下場通常不會太好

比如電影《在雲端》,主人公瑞恩(喬治·克魯尼)本來是一個無牽無掛、工作就是到處出差的「空中飛人」,目標就是要累積100萬英里的飛行里程,成為超級VIP。

在一次航程中,他遇到了另一個「空中飛人」亞力克斯,兩人發展出一段羅曼史,這最終動搖了瑞恩的夢想,讓他變得想和亞力克斯安定生活下來。瑞恩拿著玫瑰花突然出現在亞力克斯家門口、想和她建立長久關係時才發現:亞力克斯是個有夫之婦,和瑞恩只是逢場作戲而已。

影片最後,瑞恩終於達成了100萬英里飛行里程,但卻已經失去了夢想,內心一片空虛。

瑞恩失去夢想的「悲劇」,固然沒有溫斯頓那麼「慘烈」,但二者內心歷程是相似的——懷疑自己一直以來所堅信的東西,最後兩頭落空。你如果一直相信自己是個瀟洒的空中飛人,那就一直逢場作戲下去呀,何必見到美女,又開始懷疑自己、給自己加戲呢?

懷疑你所一直堅信的,自然得不到幸福;而如果你堅信了一個錯誤的、永遠無法達成的信念,你的幸福也會大打折扣。

比如《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復,他所堅持的就是一個錯誤的信念——恢復慕容氏的大燕國。為了這個信仰,他可以說是機關算盡,甚至不惜殺死忠心耿耿的家臣、認大惡人段延慶為父。最後,他的復國大計處處受挫,終於發瘋。慕容復終其一生都在堅持自己的信仰、從未懷疑;只不過,在大宋江山早已穩固、自己又勢單力薄的天命之下,他的復國理想只能是鏡花水月。

慕容復最後瘋了,永遠活在自己的夢境里,這和兩頭落空的下場相比,也很難說清誰更糟糕。

把自己活成小說男主角,真的很累。我們在看小說的時候覺得好有意思啊,如果真讓我活成那樣,估計就會連哭的功夫都沒有。

小說想要好看,主人公必須有深刻的內外矛盾,內心戲必須特別豐富,經歷還必須特別曲折,命運起伏跌宕,真不是一般的刺激,正常人受不了。好好活在當下,順應身邊的世界,堅持自己努力可及的信念,這才是幸福之路;沒事總懷疑世界、懷疑人生,真的不會有啥好結果。就算真的生活在《1984》的世界里,那就當一個熱愛老大哥的無知群眾不也挺好的嗎?何必非要覺得自己是個主角,還總覺得這個世界之外有無數讀者在看著你,非給自己加上數不清的戲呢?

或者你會問,說不定我的這部小說,會有個Happy Ending呢?

確實說不定。不過,主角光環這種東西,你可真的沒有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