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日本有2萬家超過150年的企業,而中國只有5家?

作者:日本微商會 王永

節選自:日中青年創業會

日本調查公司東京商工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全日本超過150年歷史的企業有21666家,而在明年將又有4850家將滿150歲生日,後年大後年大大後年將又會有7500多家滿150歲生日。

而在,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於1538年的六必居,之後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葯業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此5家。

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相比,相距甚遠。

日本被譽為是「工匠國」,其企業群體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底盤是一大批各懷所長的幾百年的優秀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或許員工不足百名,但長期為大企業提供高技術、高質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掌握著某種中間產品、中間技術的絕對份額,甚至不乏獨此一家。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極致完美、嚴謹、執著、精益求精,當自認為技術還不夠完美時不會拿出手。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三個指標名列世界第一:

一是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二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佔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

三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佔世界第一80%以上。

這意味著日本整個國家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同時也告訴我們為什麼日大學部技能獨步天下。經濟不只是單純地建造工廠,然後高效運作。中日在經濟基盤建設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於表面豐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國際市場上眾多領域的「隱形王者」。

日本長壽企業長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企業投資都講究戰略,注重長遠投資和利益回報,每每投資都考慮幾十年以後的市場定位和變化。日本企業是家社會,重視員工利益。西方則重視股東利益。從現代資本理論來看,日本企業的資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業那麼高,但是他們可以保持長期利益不斷延續。

中日企業,到底差異在哪裡?

追求不同

的大部分企業家,尤其是江浙一帶的企業家,似乎對賺錢有著某種天賦。所以,很多人在主業上小有成就之後,便立馬開始「多元化」戰略,投資房地產、投資股票證券。

而日本的企業家給人的印象似乎對產品本身更感興趣。我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個青年企業家交流,他們公司是做汽車軸承的。說實話,汽車軸承在我眼裡確實是一個小產品,沒什麼了不起。但他一說到他的產品的時候,就開始手舞足蹈,兩眼發光,似乎特別地享受設計和生產的過程。

我一問,原來他父親是公司董事長,他哥哥是總經理,他是主管技術的董事、副總。公司規模不大,一百來人,但是服務的客戶卻是豐田、本田、鈴木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們家裡好像也沒有別的生意。他說,光軸承需要研究的東西就太多了,幾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別的?

其實我們仔細來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無論是任天堂、微軟、尼康、賓士,豐田,麥當勞……他們似乎都永遠只專註於某一個領域,始終在他們的行業裡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樂趣,越做越大。

從兩者區別,我明白,如果說人是賺錢,那日本是做事業。日本有幾萬家百年企業,而真正意義上的百年企業寥寥可數,這是就是原因,也是我們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間的差距所在。

記得前段時間中央電視台報道過浙江某個地區,這個地區可以迅速擁有某個產品全球前幾名的加工生產能力,但同時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又放棄了原來的行業進入另外一個行業,然後又迅速成為另一個行業里的前三名。但是無論做什麼行業,廠房永遠是那麼破舊,設備永遠是那麼簡陋。所以,他們經不起風吹雨打,他們確實是賺了一些錢,但是這種財富的積累是不可持續的,也沒有獲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東京中小企業促進中心考察的時候,帶領我們參觀的領導有一段話讓我特別記憶猶新:「現在你們人太厲害了,你們的學習能力太強了,就像跑步一樣,我們在前面跑,你們在後面追,你們追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越來越擔心被你們追上。所以,我們就不得不創新。要創新,就必須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須要提高價格,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殘酷的競爭中保持自己微弱的優勢,我們才能生存。所以我們必須專註,我們必須創新,我們必須精益求精,這也是你們逼的呀。」

談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臉火辣辣的,他的話表面上說起來在表揚我們,說我們的適應能力很強,而實際上是在批評我們不懂得專註和創新,只會山寨,抄襲。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從企業到國民都變得非常浮躁,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企業家愛的應該是產品和品牌,而不是錢。賺錢只是經營的結果,而不是經營的目標。

對技術的理解不同

在企業家眼裡,技術基本上等於先進設備,所以老闆的設備一個比一個買得先進,但花錢培訓技術員卻捨不得,培訓全員的老闆則更是少之又少。

遠的不說,就說我們身邊的例子吧。不少國人背的相機一個比一個高檔,從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個比一個專業,一個比一個高檔,但仔細一看,他們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買相機容易,因為咱「不差錢」,但捨不得花時間去學習,去研究。

日本人跟人不太一樣,他們買設備可能精打細算,但是學習技術比較捨得花錢,而消化技術則更捨得花錢和精力。但是設備並不是最主要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技術的關鍵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員掌握。事實上,如果一個企業長期從事某一種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他們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和技術就一定越來越系統和深入,優勢也就越來越明顯,任何一個新的進入者要想在短期內趕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和日本企業的差距還可以用一句話總結:表面看得懂,但是堅持不了。

舉個簡單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車間的地板要清潔十次,這樣才能保持環境的清潔和產品的品質。日本人聽了以後,保證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堅持不懈。我們頭三天十次沒問題,一個星期過去,十次就變八次,慢慢地八次變五次,五次變兩次,最後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證不了。我們連一個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

很多的技術指標、細節,就是在這樣的自我鬆懈中變形,進而影響產品的品質和企業信譽。長此以往,何來品牌?

對速度的理解不同

人做事講究立竿見影,講究所謂效率和速度,急功近利的思想較為嚴重。而日本人似乎和我們不同。我們的導遊英子介紹說,日本人看起來比較程序化和呆板,背後是嚴謹、精細、執著、精益求精、專註、專業、認真。而人大都比較靈活,背後常是耍小聰明、偷工減料。

不得不承認,日本經濟的發展還是在我們前面,而且發展的結構、質量比我們要好。日本經濟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跟我們也不在一個層次上。我們的單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說消耗同一個東西,日本創造的價值是我們的150倍。這不能不值得我們深思:何為快?何為慢?

在我看來,所謂「快」,首先要以保證品質為前提,只有這樣的快,才有意義,否則來得快也去得快。我們任何的發展都應該遵循自然科學規律,不要想一蹴而就,違背自然規律的拔苗助長,註定要以失敗而告終,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豐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幾十上百年的時間來打造自己的品牌,而除了老字號之外,真正市場化的品牌屈指數來也不過二三十年。

所以,我們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專心專註地發展,再過五十年肯定會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一如既往地浮燥,自以為是,好大喜功,將很難再出現世界級品牌。

品牌是什麼?品牌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種體驗,或者是一種可以信賴的承諾,而對企業而言就是獲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投資。

當然,有些投資可以立竿見影,而有些投資可能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回報,而是需要等很長時間以後才能夠看到成效。有長遠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設上加大投入,因為他有耐心。

我曾經有一個客戶,是河北奔亞服飾,他的老闆很沮喪地告訴我,「我們廠以前和天津的大維制衣規模差不多,我們的生意比他們的好,訂單做不過來,所以,我們覺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這時,大維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價值和意義,加大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通過各種途徑塑造自己的品牌。

現在的情景是,同樣一件襯衫,打上「大維」的能賣好幾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們的品牌只能賣幾十上百,品質、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樣。奔亞的老闆現在知道錯了,想奮起直追,但是代價多大,可想而知。

對規則的理解不同

在這方面人總是比日本人「聰明太多」,總可以找到規則的漏洞,耍點小聰明。而日本人不一樣,他們看起來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嚴格遵照執行。

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時,從不遲到。此外,日本人之間都是特別尊重,即使是很熟悉的朋友,見面分手時也是點頭哈腰。這一點也與「規則」有關。因為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文明的高素質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規則和秩序的社會。

一個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與人們對規則的理解有著直接的關係。規則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實也就越多。沒有規則,就會一盤散沙,一片混亂,效率也就無從談起。有句古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免責聲明

本站所載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 / 分析師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