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體系

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迫切需要理論總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迫切需要理論指引。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就是為了解決現實需求和理論供給不足的矛盾,主要是解決理論供給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是我們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遵循。他強調:「要按照立足、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法學學科屬於哲學社會科學範疇,政治屬性突出,意識形態鮮明。今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政法大學時指出:「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上要有底氣、有自信。」他為構建有特色、氣派、風格的法學學科體系專門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對法治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法治的建設離不開法治人才的培養,要培養能夠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法治人纔則離不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體系的完善。

實事求是:法學體系的完善應當立足具體國情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方位佔領高校、科研機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陣地,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完善的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這一要求,指明了未來一段時期特色社會主義法學教育的基本方向。完善特色社會主義法學學科體系,是法學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的關鍵之舉。

法學學科體系的完善,必須立足於國情。脫離了國情而空談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無異於緣木求魚。縱觀世界各國法學學科體系的建設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將法學理論體系建設與本國社會實踐發展相結合的過程。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必須直面時代發展、回應時代主題、肩負時代使命、解決時代命題,而不是象牙塔里的故步自封和個人趣味的孤芳自賞。

因此,完善特色社會主義法學體系,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以適應社會需求。清末民初,學科體系建設基本從日本舶來;新成立后,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蘇聯;20世紀80年代后,受英美法系的影響較大。毋庸置疑,西方許多國家的漫長法治進程凝結了人類發展的共識和經驗,為包括在內的后發國家提供了寶貴的鏡鑒。對世界優秀法治文明成果的積極吸收和借鑒,是建設特色法學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之必須,也是促進法治事業發展之必須,我們對此應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但是,如果忽視本國國情,「言必稱希臘」,唯西方理論是尊,單純以外國理論為依憑,片面移植外國法,則會迷失自我,使得我們在自身法治建設上出現誤判,並會阻礙國家的法治進程。因此,在對待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時,我們要有選擇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服務。要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之需,及時調整培養目標,總結經驗,發揮優勢,建設具有特色和氣魄的直面時代發展、回應時代主題、肩負時代使命、解決時代命題的法學學科體系。因此,我們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上要有底氣、有自信。

因時制宜:法學體系的完善應當適應改革需要

新成立之初因受蘇聯影響,法學教育實行的是專才教育模式。1954年,高等教育部在全國政法教育會議上強調,高等政法教育的任務是:「要適應政法工作的需要,有計劃地培養熱愛祖國、忠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堅定的工人階級立場、掌握先進政法科學、熟悉專門政法業務的幹部和法學家」。1961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第1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是貫徹執行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培養為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至此,普通教育的「專才」模式得以正式確立。後來,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眾多社會領域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狹隘的「專才」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扭轉不利局面,更好服務於經濟社會,1995年召開的全國法學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為了加快法學教育現代化,必須以社會需要為導向,立足政法,面向社會。這種務實的改革態度釋放了高等教育的活力,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勢必會增加社會對法治人才的需求,因此,不斷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以滿足法治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承擔法治人才培養任務主體的高校,有責任也有能力建設適應全面依法治國所需的科學完備的法學學科體系,這直接決定著培養人才的質量。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最終都需要有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來逐步落實。如果沒有一批適應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法治人才,法治的大樹就是無本之木,依法治國的願景也就是空中樓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本身就是改革,依法治國與改革是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的。沒有法治保障的改革難以深入推進,不以法治國家為終極目標的改革也是沒有前途的。改革需要法治來提供法律、制度等支持,法治需要改革來肅清障礙、漸次推進。以改革推進法治,以法治保障改革,共同奏響時代的最強音。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應當回應並滿足改革對法治的需求,反映市場經濟的規律,凸顯對以人為本和人權保護的尊重,培養為全面深化改革所需的法律人才。

學以致用:法學體系的完善應當理論聯繫實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係。作為一種調整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如果不能作用於社會,法律將變成空洞之物,一無所用。法學知識源於法律實踐,同時又能對法律實踐發揮指引作用。因此,法學教育不能僅僅是一種法律知識的灌輸,更要注重法治思維能力與依法辦事能力的培養;法律實踐亦不能忽視法學知識的指引作用,而應當以實踐去檢驗具體知識的科學性,並不斷完善知識內容和體系。將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是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高校與社會之間存在脫節現象,高校培養的人才並不能充分滿足社會實際需求。從法學領域看,社會所需要的法治人才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應用型法律人才;二是學術型法學人才。前者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各行業法務人員等;後者涵蓋專業立法者、法學教育者、法學研究者等。大學大學部和法律碩士教育定位於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法學碩士和博士研究所教育則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無論是招生規模和對象,還是就業導向和領域,都是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和規範公共服務,完善教育事業,這就對新時期法學學科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培養熟悉理論知識的法科學生,更要培養能夠適應職業需要和社會需求的法治人才。從現實來看,的法學教育,從大學部到碩士、博士,即便是以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法律碩士,都普遍存在過度重視理論教學而實踐不足的現象。很多法學教師沒有從事實務的經驗,教學內容與法律實務較遠。法學教育應當加強實踐教學,這已經成為法學界的共識。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更多的實踐型法律人才。高校也應順勢而為,法學學科體系的建設,也應注重實踐教學,增強實務操作方面的培養和訓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從現實而言,加強高校等理論教學部門與實踐部門的交流,應當是一條可行之路。這樣,不僅可以突破理論部門與實踐部門之間的壁壘限制,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使得高校的法學教育更接地氣,有的放矢;同時還可以提高實踐部門工作者的理論素養,更好地反哺法律實務。體制壁壘的突破,無疑會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緊密聯繫在一起,理論會成為實踐的依憑,實踐會成為理論的源泉。

雙管齊下:法學體系的完善應當注重德法兼備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法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有道德涵養、有法治技能的新型法治人才,因此,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更要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完善法學體系應當注重德法兼備,既要堅持法治教育,又要堅持道德教育。知法犯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在面對誘惑時不能剋制內心衝動,進而觸碰法制紅線。更有些人通過學習法律打擦邊球,嚴重擾亂正常社會秩序,破壞良好法治環境。徒法不能以自行,因此,在治理國家和社會時需要發揮法律和道德的雙重作用。法學學科建設中,要加大對育德層面的設置,使青年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高法治人才的綜合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誠信」等,既是法學不懈追求的基本價值,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將這些基本觀念融入到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之中,就是在法學教育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堂建設和學校課程中,使其耳濡目染,不斷受到良好觀念的熏陶。因此,培養德法兼備的新型法治人才意義深遠。

總而言之,法學學科體系是否科學、完備,直接影響著新時期法治人才培養的質量,決定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與深度。為此,必須立足國情以實事求是、因時制宜以適應改革,聯繫實際以學以致用,不斷創新以循序漸進,德法兼備以雙管齊下,以科學、完善的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培養適合現代化建設的新型法治人才。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教授)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賬號→添加關注

文章分享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