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果公益組織不能解決「問題」,那還需要公益組織嗎?

昨天邀請了一群小夥伴討論拜客的工作,其中有一位夥伴提到:公益組織本身不創造價值,是讓價值更好的發揮價值(逗號後半句,是我加的)。

我不打算寫一篇系統的完整的文章,我只是把這半年對各種聲音進行一個系統的反饋

關於「商業就是最大的公益」?

如果商業是最大的公益,那麼公益就是最大的政治,而政治也是最大的商業。

看看前海人壽的姚振華?就知道,某些東西既是空間,但也是命門。如果好人好事就叫公益,那政府的民政部門,也是最大的公益機構了?如果企業雇傭員工勞動也叫公益,那富士康是不是規模最大的公益機構了?是的,「公益」這個字眼在目前國內的輿論環境之下,往往等同於「慈善」,甚至等同於「輸出價值」。

公共的利益,有時候是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但有時候則代表少數人的權利。因為只有每一個少數群體的權利被保障和被尊重的時候,才會有最大的公共利益的合集。

所以,有人說,為了多數人的城市是少數人的,為了少數人的城市才是多數人的。

關於「有了共享腳踏車還需要拜客嗎?」

提這些說法的,有些是非常好的導師、朋友。對我來說,最大的反思是,拜客過去的傳播工作跑偏了,核心愿景和業務的關聯度太差了。關於腳踏車友好城市,拜客在做更多更不一樣的工作。

以及,難道有了西醫就不需要中醫了?或者用一個更恰當的例子:如果說共享腳踏車帶領資本高效推進腳踏車行業,拜客應該反思的話。那我會反思,我們為什麼不去考公務員,爭取當住建部的部長或者交通運輸部的部長?這樣看來,效率會不會更高?

同樣的問題,在四年前也有人提過:嘉俊,你要不要考慮爭取進入環保部門,有一天成為環保局局長?我笑了一笑,當我成為環保局長的時候,我也很需要一個民間的陳嘉俊,在體制外發聲,對市民進行公民教育,對社會進行環保科普。

「政府-企業-民間(專家-公眾/NGO-媒體)」多元共治的城市發展決策模式,將會是未來的必然之路。而拜客至其中一個以腳踏車交通為切入點的實踐和倡導者。NGO只是一點點,不必想到NGO有多偉大和多有影響力(特別是在這個國情之下),但不等於就不需要。我很清楚拜客作為一個NGO的定位和角色,它應該走向何方,以及應該做什麼。只是,社會還沒有到達接納一個不實際提供腳踏車騎行的NGO。

*當然,因為共享腳踏車的出現,很多平常不騎車的朋友都發朋友圈,打呼需要拜客。因為他們發現,車來了,但路依然窄,腳踏車的出行環境,更需要跨界協作,而不是單靠某個組織。

關於「公益組織的價值和意義」

是的,拜客可以選擇作為一個公益組織存在,也可以選擇其他。很多人會選擇容易做的,容易掙錢的事情。但也有些人,會選擇難做的,或者他(她)認為對的事情。

這其實就像找女朋友一樣,每個人都想世上最美的人當女朋友。然而,大部分的人選擇的,是合適的人。這個合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量尺和選擇。公益組織的理事會、團隊或者會員,既然是選擇了公益組織的方式存在,自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這些選擇,包括了我們對未來三十年社會建設的思考。是的,政府很強,市場很大,然而社會很弱。在「政府-企業」的二元話語體系裡面,很難看到市民的聲音。調查報道式微,學術官僚化,剩下的就只有僅存的基於結社自有,價值共同體的民間社會力量。

公益組織是需要經營,但經營的目標不是掙錢,而是更有效地發揮其公益價值。而其公益價值,往往是依附於社會而間接產生的。

而公益組織的意義的認定,不是GDP和有沒有直接去解決問題,而是公益組織所服務所代表的那群人、那個價值,是否被認定和追隨。

關於「U型理論」

最近一個非常巨大的發現,原來學習型組織和第五項修鍊的作者,也是推動U型理論的人。「從我到我們」,這是一個讓我非常欣賞的概念。在成就事情的過程中,我不必是主角。

*所以,你看我最近低調了這麼多,也是這個原因。

當我們打開邊界的時候,其實會看到更多可能性,以及負擔會更小。包括組織的邊界,誰是組織的一員?拿薪酬的才是嗎?志願者是不是?反對者是不是?其實都是。

關於「環境保護和制度反思」

在參加SEE勁草同行年會的時候,聽到一位夥伴講到,社會對自然教育的支持力量不夠,她認為自然教育是非常基礎的工作,如果人們對自然不熱愛,就不會有環保這事情了。我是非常同意了。聽說落選夥伴裡面,也有一個透過做本土文化來達到環保以及其他社會效果的(好像是侗族的一個「土著」,非常熱愛本地的當地人)。是的,如果對土地沒有連接,拍拍屁股就走了,這片土地的污染與我何干?

*圖文無關,只是插播廣告

打從發起拜客開始,我就逐漸明白,環保這是一個跨學科跨界的事情。看上去是污染,實際上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民生問題。簡單地監督和揭發排污,是治標不治本。我們需要尋找超越環保議題的創造性的行動,來回應環保問題。在這個事情上,科技也好、流程管理也罷,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順帶延展就是,免費午餐所回應的真的是孩子沒飯吃的問題嗎?其實是鄉村教育制度的問題吧?房價這麼高,真的是房子值錢嗎?其實是戶籍制度的問題吧?醫患關係這麼突出,真的是醫生每個都冷血嗎?其實是醫療制度的問題吧?

難就難在,一旦我們面對「制度」,我們就無從下手了。而遺憾也遺憾在,我們總是在問題邊緣繞圈圈。也許,這就是某些老人家說的國情吧。

對於環保工作,我覺得還是要「去環保」,別提自己是環保組織,而是讓環保滲透到所有各行各業裡面;而是在解決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解決環保問題。環保工作者,應該多點看看社會新聞,判斷社會的發展趨勢,連接儘可能多的力量。

關於「工匠精神和為社會的貢獻」

是不是我年紀大了?越來越喜歡慢和沉澱的東西。特別是,我們不一定追求快和規模,反而很多時候精緻的沉穩的,才歷久常新。我們傳播的同事有時候也在困惑,我們到底是用那些很黃很暴力的標題和內容,去刷10萬+呢;還是做點不一樣的,但閱讀量還真的不會那麼高。

*我一般會說,你們應該做不一樣的,有社會價值的,而且10萬+

但,你就身處這樣的時代:新聞理想越來越繞遠,媒體人跑去搞自媒體,心靈雞湯滿大街都麻木,各種概念營銷滿天飛。然而又對我們更好的生活,有多大的癒合作用呢?包括連很多基金會和公益機構,都越來越看重所謂的影響力,然而這些曝光率和知名度,對讓社會了解特殊群體、了解非主流的需求,有更多的幫助嗎?時隔這麼多年,我們去反思「冰桶挑戰」,它是一個有效的公益傳播嗎?我們只記得冰桶挑戰,然而我們還記得什麼?我們在賦權、賦能、以及改變認知的事情上面,似乎是越走越遠了。

德魯克先生說過很多次,這世上有「用對的方式做事」、「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我認為,我們非常聰明,找方向和把事情做好非不難的。難就難在,用對的方式,去做我們當下的事情。

關於「我的孩子和家庭教育」

是個女生,現在七個月大了。開始準備出牙,開始呱呱學語。每天陪她玩30分鐘,對我也是非常大的療愈。我非常珍惜和女兒相處的時光,因為這是我一次非常難得的「學會和別人相處」的機會。很多人生了孩子但沒有用於對待孩子,其實是沒有用心對待自己。我想,和孩子相處是一次非常好的讓自己成長的機會。可能對待人事物的觀點,會有一些變化吧。

*延伸閱讀

為什麼拜客自稱公益組織?

跟樁無關 | 為什麼傳統公共腳踏車現在跑輸給「互聯網+」的企業?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