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概也只有諾蘭敢這麼任性的拍《敦刻爾克》吧

算上昨天東莞激光IMAX廳看的《敦刻爾克》,正好也是三刷,而且三次是不同廳。第一次是在台北看的普通數碼IMAX,第二次是在曼谷看的膠片IMAX,第三次就是東莞的激光IMAX了。

三遍都看完,也是時候可以稍微聊聊這部電影了。

這幾天陸陸續續收到好幾個網友的信息,還都是鐵杆諾蘭冬粉。他們在繼續表達對諾蘭喜愛的同時,也稍稍講了一些困惑。因為,有些人會覺得這一部諾蘭的電影,好像跟之前的諾蘭有點不一樣。

有困惑很正常,因為這一部確實很多不同。或者說,在這一部,諾蘭又朝另一個方向走了很大一步。

實際上,諾蘭的這部電影有很多挑戰自己的地方。比如,以往諾蘭的電影都是虛構故事,或是科幻、或是漫改、或是罪案,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視覺奇觀是他電影最常見的,這也是我們愛他的原因。

至今仍然難忘《盜夢空間》中大量的奇想

然而,《敦刻爾克》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這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並且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歷史事件改編的影片。這就使得,他在這部影片中沒有辦法做更多想象力與奇幻的東西,而是要被限定於真實事件框架之內。

尤其是,諾蘭還有意去向真實靠攏,比如反特效,實景拍攝,現場收音……

都力求真實。

此外,諾蘭在《敦刻爾克》的變化,還不光是題材上從科幻到寫實的變化,更多是手法上的變化。

以往,諾蘭電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多變的敘事。諾蘭是個特別會講故事的人,而且故事還講得特別好。比如《記憶碎片》或是更早期的《追隨》,都是敘事結構玩到花的佳作。

而像「蝙蝠俠」系列,也以獨特的黑暗風格以及格外出眾的反派讓人印象深刻。

大玩結構的《記憶碎片》

上面的例子,只是想說。諾蘭一直是個敘事高手,無論是講故事還是塑造角色,都是手段很高的。那麼,為什麼在《敦刻爾克》里,有些人會覺得這部電影敘事沒那麼強,人物也沒那麼突出。

很顯然,這是諾蘭在有意弱化敘事。

或者說,人家壓根就沒想按傳統的敘事方式去講敦刻爾克。

就好像諾蘭在一開始訪談就反覆說,自己拍的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這也是我覺得《敦刻爾克》壓根不是傳統劇情片的原因。硬是要歸類,可以稱之為情景體驗電影。也就是說,導演通過《敦刻爾克》這部影片,將你代入到二戰的戰場上,帶到敦刻爾克撤退的海灘上,讓你走進去,切身體驗那些士兵的緊張、恐懼以及獲救之後的激動。

這同樣是諾蘭為什麼堅持用IMAX膠片拍攝的原因,因為諾蘭一直覺得,膠片的全畫幅,以及IMAX頂天立地的放映方式,會更震撼,更有代入感,觀眾臨場感更強。

同樣是增強體驗。

我們可以回憶下影片最開場男主角亡命狂奔那幾場戲。在IMAX影院的全畫幅的體驗會格外明顯,尤其他們還專門用手持拍攝,鏡頭是晃動著的,更增加這種臨場感,你會馬上被鏡頭拉到戰場。一瞬間,你會覺得你就是那其中的一員,正在絕地逃亡。

而之後在海灘上遭遇轟炸機攻擊的一場,同樣體驗感極佳,你眼看著不遠處,一個士兵被炸上天,然後沙土落到前景的男主一頭一臉,

這樣的開場,就瞬間把情景全帶進來了,他提升的是感受。

這就是情景體驗,配合漢斯季默狂轟亂炸式的配樂。諾蘭就是讓你更直觀的感受到戰爭現場的緊張感,那些士兵的恐懼。

於是,講故事成為次要,如何營造氛圍,渲染情緒,傳遞現場感,成為《敦刻爾克》更希望做的事情。

要知道,以諾蘭的能力,規規矩矩拍一部場面宏大,故事緊湊的戰爭大片並不是不可能。但那樣,應該也就不是諾蘭了。

人家就是想玩點不同的嘛。

不過,大概也只有諾蘭這樣的導演,可以這麼任性的處理自己的作品了。弱化敘事,弱化人物,放大音樂,提升情緒的感染力,試圖去做一些不同的東西。

尤其是,還是用IMAX膠片拍攝,如果你們知道這背後對應的拍攝成本,就更理解我將其稱為任性的原因了。其實還挺燒錢的。

就好像昨天觀影團現場,有觀眾問,為什麼諾蘭不完全採用IMAX膠片機拍攝,而是有30%部分採用了非IMAX。那是因為IMAX膠片機噪音太大,個頭也太大,所以在拍攝對話和在月光石號上的戲份,很多沒有用IMAX,這是技術所限。

但是,在可能的前提下,他真的是敢從頭到尾玩IMAX膠片機的,連空中鏡頭都是實拍。有幾個空中的主觀鏡頭非常美,那種真實拍攝的臨場感,是特效永遠無法複製的。

當下有幾個導演,到他們的地位,拍電影大概就不僅是拍電影了。比如詹姆斯·卡梅隆,比如李安,比如諾蘭。

這幾個導演,在技術上都有各自的執著。就好像詹姆斯·卡梅隆,阿凡達下一部到現在遲遲不拍,你真的覺得是劇本沒寫好?難道上一部阿凡達最亮眼的是劇本?顯然,他希望能在技術上玩出更多花樣,他在等技術。

還有120幀的李安,跳出自己的安全領域,去拍120幀,同樣有他的使命感。而諾蘭,在已經成為知名的票房導演與人氣導演之後,等待他的大片項目不知多少,但是,他同樣有他的堅持,也想要去做自己的挑戰。

這裡有他們的任性,更有他們的野心。

所以,在《敦刻爾克》中,才會做一個弱化敘事與人物塑造,專註臨場體驗與情緒傳遞的自我挑戰。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是特別好接受,是與之前諾蘭有變化的,卻應該認識到其中的不同與新鮮感。

當然,即便這部《敦刻爾克》,同樣有些敘事的花樣,只不過我們的感知沒那麼明顯罷了。就好像影片將三條時間線揉捏在一起(一周,一天,一小時),時間長度完全不同,卻以平行剪輯的方式剪輯到一起,讓你誤以為是同時發生的。

這也是影片特別好玩的一個地方,其實不同時間平行剪輯到一起,諾蘭在《盜夢空間》就做過。不過這次更放肆,因為這回事歷史事件,是真實的。但是,要是認真觀察,還是能發現一些端倪,是非常有趣的時間交錯。

比如希里安·墨菲在一天的時間線里,是很早就被救上船了。但是後面到了三個小兵的一周時間線里,他變成了遇難之前的樣子。

另外,男主與另兩個亡命小強,一共三次上大船逃生,結果三艘大船都被炸沉了(這裡沒算那艘被德軍打靶的漁船),其中,第三艘船一共沉過三次,分別是通過湯姆哈迪的視角(一小時),月光石號視角(一天),以及男主的視角(一周),分別在影片不同階段呈現。

以不同視角再現同一事件,也是對不同時間線的一種暗示。但是,這些細節可能要慢慢發現,我也是三刷之後發現越來越多的時間線交叉的,不同視角對同一事件的再現,會讓你感受到時間。

通過強烈的臨場感,《敦刻爾克》再現的是當時的驚悚與緊張。死亡就在眼前,逃生全無可能的絕望。

在這裡,其實三條時間線的不同角色,也有不同的設定。

比如一小時里的湯姆·哈迪,就是英雄的設定,他在裡面也有特別英雄主義的表現,尤其最終滑翔機一幕,絕對全片最浪漫、最抒情的瞬間

我將他稱為掩護者

一天時間線里,馬克·里朗斯父子,同樣有種樸實的英雄主義以及難得的勇氣,他們是最終撤退成功的重要原因,來自平民的支持。

他們在片中主要呈現的就是:勇敢、善良、值得信任,我將他們稱為救援者

一周時間線里,那亡命三小強,又是一種性格設定,他們更接近普通人視點,被戰爭嚇破了膽,甚至有些自私懦弱。在他們身上,見不到前兩者的英雄主義與勇氣,但是,在他們身上卻能感受到普通人的真實與絕望。

他們的亡命一周,也更有代入感,會讓你看的心跳加速,這也是諾蘭傳遞驚悚元素的主要部分。他們,我稱之為逃亡者。

三組人物各有各的設定,也各有各的職責。所以,人物還是很有特點的,只不過,塑造人物並不是通過傳統的敘事方式,而是通過情景體驗,需要觀眾進去,做到共情,才有感覺。

還是想說,《敦刻爾克》並非什麼戰爭片,甚至歷史題材都不完全算,諾蘭大概只是借了這麼個背景,而實際上, 你們看不到太多戰爭場面,那也不是他的重心(包括勉強算戰爭戲的空戰,其實他也是想藉機炫耀空中實拍,也是為了增加臨場體驗)。

甚至,全片連一個德軍都沒有出現,敵人更像一個模糊的、未知的恐怖概念。這用意就更加明顯了。

所以,總去拿戰爭片和戰爭場面批評這部電影,略有點冤。《敦刻爾克》更像是一個希望通過強烈的是視(IMAX全畫幅)聽(通篇強烈的配樂)刺激,讓你進入那個世界,去感受那場真實的逃亡。它跳出了常規劇情片的套路,而是重心置於情景體驗,這也是影片最大的不同。

最後,傑克·勞登

嗯。

另外,昨天的三刷是在東莞的激光IMAX看的,也是桃桃觀影團的第24期。幾百人的IMAX大廳,相當熱鬧。而且,這次大家超級熱情,很多朋友都是從廣州、深圳或者佛山、順德等地趕來,感覺我這一場觀影團,攪動了整個廣東省的影迷,聽說還有廣西來的觀眾。受寵若驚,非常感動。

因為這次觀影人數特別多,15:20的電影,簽到時間提前到了下午13:30開始,但依然擋不住早到的人,據影院工作人員反映,中午12點不到就有人在大廳詢問簽到位置了,更令我驚訝的是,不只有來自廣州、深圳這種東莞周邊地區的觀眾,還有專門從廣西南寧坐早班飛機過來的!

映後有觀眾問我,做這個觀影團,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你看,我有這麼熱情的觀眾支持,還會覺得有什麼困難呢?真是太滿足了。

每一位簽到取票的觀眾,都可以同時獲得一份由IMAX特別提供的IMAX專屬海報、文件夾,以及桃桃觀影團獨家夏日清涼扇,特寫:

圍笑

映后,我們還有片方提供的正版周邊,非常帥氣,據說那個包已經在網上炒得很貴了,當然,我們抽獎送。

感受下現場的觀眾,這到達率

活動開場,密密麻麻的人群,很壯觀。剛才得知,這場活動,我們這邊的觀眾上座率高達99%,太感謝大家了!補充說明一下,考慮到觀影的效果,我們特意把第一排座位鎖定空出來了,不然看起來太累。

這場活動的映后交流,我們專門從北京請來了技術達人曹健老師,曹老師本身是高校影視專業的老師,平時特別熱衷研究影院設備,據說他在他們學校專門設計了一個影廳,厲害吧。曹老師也專門從技術角度介紹了IMAX廳,受益匪淺

「可能大家對IMAX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銀幕很大,除了銀幕很大以外,IMAX還有很多成熟的設計點,是大家不太關注的。比如在這個廳,大家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很多另類的設計:大家看這個影廳,是一個近乎正方形的影廳,平時看的很多影廳是豎長條的,或者是其它形狀的,在一個正方形的影廳,它的音響效果是最佳的,現在很多行業人士做混音的時候,都是用正方形的影廳來做,在這個廳聽的音效擴散效果是最好的,因為你們聽到的音效是最接近於錄音師當時迴轉的音效。

還有一個,大家仔細看影廳後面,在左後方和右後方有兩個大的音響,IMAX影廳和其它影廳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音響最開始都是按5.1做的,很多電影也是5.1的音效,環繞聲音效果非常好,但是很多影廳的音響不是按5.1設計的,為了大家聽得很清楚,所以大多數影廳的兩側都有一堆的音響,但是在這個影廳里,兩側沒有那麼一堆音響。

在那些普遍影廳裡面,兩側一堆的音響它響的聲音和後面的聲音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如果你要聽到一個飛機從後面往前飛,應該怎麼樣呢?先是後面音響響,再是前面音響響,你的錯覺就是從后往前飛了,這是我們的原理。但是如果普通影廳,側面和後面是一樣的聲音,你聽的聲音是從一邊響過來,不是從後面響過來,所以這就是IMAX影廳,之所以它神奇,之所以偉大的點。

除了聲音以外,IMAX影廳的其他設計也非常考究,比如說這塊銀幕,很多影廳其實銀幕很大,但是銀幕周圍有一圈黑圈,你會簡單地以為用黑圈的銀幕就特別小,而IMAX的銀幕設計是頂天立地,四周沒有任何邊框的,沒有邊框的設計會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錯覺:這個銀幕特別大。好的IMAX影廳,越往後座位數越少,越往前越多,這樣會給人一種錯覺,這個熒幕好大、有壓迫感。IMAX的熒幕應該是這樣,這樣弧,這樣往下壓的。」

而之後觀眾提問,也問到了很多有趣的問題,不過有些問題我融到前面的文章里了,這裡就精選一下。

比如,有人詢問為什麼諾蘭不用100%的65毫米膠片去拍攝?曹老師回答道:

「其實IMAX的大畫幅是接近於1.43比1的,而傳統意義上的70毫米,也有65毫米的大畫幅膠片是2.20比1的,它倆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IMAX攝影機在攝影的時候噪音特別大,而70毫米那個噪音相對比較小一點,諾蘭想有一些戲必須得現場捕捉台詞,而且那個船上的布局又特別的狹窄,沒有辦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先用70毫米拍,其他的用65毫米來拍,同期錄那個聲音,回頭跟IMAX再結合。他這次故意把台詞縮減到最小,估計也是想多用IMAX攝影機。

交流了四十分鐘后,現場就進入到了最無聊的——抽獎環節,也叫拉仇恨環節。請大家記住他,全場最大贏家,獲得了全套周邊禮品,包括:飛機模型、T恤、毛巾、充電寶、急救包、充電寶、電風扇、書包!

還有其他二十來位觀眾,得到的是單個的周邊禮品,現場人多,沒來得及一一合影留念,但攝影師抓拍到這位小朋友,很能傳達出現場氣氛:桃桃大集市(不知道哪位觀眾點評的?)

最後,再刷一波大家的朋友圈和微博反饋,看到你們玩得很開心,我也就,不禁露出了正能量的微笑,下次見!:)

感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