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遺產視野丨走進滇西北:納西族鄉土建築研究散記

圖01/與摩梭婦女共同勞作(左一為作者) 攝影:扎西次第

1.

緣起:多樣而鮮活的鄉土

我與滇西北地區的接觸,始於2010年。當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無止橋」公益團隊要在麗江開展一個慈善項目,邀我參加調研,於是才有了機會踏上這片土地。在項目的數次調研過程中,我與村民們同吃同住,逐漸培養了感情、增進了了解。這方土地的鄉土建築與聚落,深深地吸引了我。

首先,鄉土建築最為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多樣性,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多樣性。而這種多樣性,在滇西北地區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滇西北地區在地理上位於橫斷山脈,處在地形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上,高山、峽谷縱橫,地形複雜,氣候和相應的自然資源十分多樣。同時,這裡還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地區。複雜地形帶來的交通不便,不同人群間的語言、文化分隔,使這裡的文化群體相對獨立地發展,呈現為豐富的人文景觀積澱。也正因為如此,這裡的鄉土建築與聚落歷史層次也相當豐富,形態十分多樣。

其次,這裡的鄉土社會是鮮活的。這裡的鄉村不是人去樓空的「標本」,而是充滿了生動、真實生活的「活體」。其中生機勃勃的鄉土建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到之處,時常可以看到人們在以傳統的工藝和組織模式進行建造活動。這裡的鄉土建築不僅存在於歷史中,也存在於當下;它們一面接受著時代的影響,一面從容自主地向前發展。因此,我把這個地區的主要聚居民族之一——納西族的鄉土建築確定為了自己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這裡的鄉土建造傳統就像這個民族一樣,在過去和當下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同時又保持著明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感。

基於以上的兩點興趣,在過去的三年中,我陸陸續續地做了兩件事情:納西族建築的多樣性調查,以及納西族建造活動的範式調查。

2.

多樣性:麗江之外的納西族建築

2.1.

初衷:鄉土建築的史外之史

現有的民居研究大致可以追溯到營造學社 01 前輩們的調查,當時他們一個十分重要的出發點,就是意識到建築的研究不應只關注帝王將相的宮殿廟宇,也應該去關注最普遍的、平民的建築。然而即便如此,到了今天,我們在民居研究中仍然有意無意地存有精英化的價值取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最精美恢弘的建築。例如在納西族建築的研究中,大部分的目光都集中在麗江古城及其周邊,很少有人去關注納西族的少數支系,關注納西族邊地的建築。因此,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沿著納西族歷史遷徙的大致路線,探訪了一系列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納西族村落,去看看麗江之外的納西族建築,看看有史以來往往居於「有史之外」的鄉土建築的「史外之史」。

2.2.

時空圖景:村落案例的調查

一路走下來,我最終選擇了八個田野點作為深入調查的對象。這些田野點的選擇,一方面來自於納西族不同歷史時期的分佈情況的梳理,一方面來自於李霖燦先生 02 根據納西族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而提出的遷徙路線:納西族南遷至四川木里一帶后,一支形成東部支系,一支經若喀、白地、剌寶山、麗江、南山、魯甸而形成西部支系。按照這條線索,不同空間位置上的聚落也在歷史維度上拉開,納西族建築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整體圖景就有了一個雛形。

圖02/「納日」人男性火塘

利家嘴村和永寧鄉居住的主要是「納日」人,即東部支系的代表。尤其是利家嘴村,這個村落基本上還完整地處於母系社會狀態,以母系的血脈為依據形成聚居的大家庭。典型的「納日」人院落由祖母房、花樓、草樓和經堂四部分組成,大部分使用木楞板房 03 的建造技術。其中,祖母房是體量最大、最主要的房屋,其主室呈現出與母系家庭相適應的「雙核心」空間形態:室內有男柱、女柱兩棵中柱,有分別對應男性和女性的兩個火塘。

圖03/祖母房

第三個調查點油米村,位於西部支系遷徙路線的上游「若喀」地區,這裡是西部支系東巴文化萌芽的地區。這裡居住的「阮可」(若喀)人處於父系社會,信仰東巴教。他們的建築是土製平頂的「土莊房」,牆體以石砌為主,結合部分木楞牆體。房屋最主要的空間是第二層的主室,室內有一棵中柱,稱為「擎天柱」,是東巴教創世神話的再現;室內一角設有火塘,沿牆分別設有男性和女性的座位,男尊女卑,角落設有東巴祭司的神龕。

第四個調查點白地村,位於油米村下游的「白地」區,是東巴文化成熟期的代表,被稱為東巴文化的聖地。這裡的人們同樣使用木楞板房,但與「納日」人不同的是,白地的木楞房體量較小。室內的空間與父系家庭的結構相適應,設有一棵中柱、一個火塘,火塘兩側按性別設置座位,男尊女卑,角落裡設有東巴祭祀的神龕。

圖04/寶山村

第五個調查點寶山石頭城,位於西部支系遷徙路線的「剌寶山」地區。這裡已經不再使用木楞房,而是建造仿漢式的木構瓦房了。但相較於位於漢化核心區的麗江,這裡的木構架還處於人字構架 04 向抬梁穿斗構架 05 過渡的、漢化不完全的狀態。

第六個調查點南高寨村,位於麗江與大理交界的九河壩區,這裡普遍地建造和使用成熟的仿漢式木構瓦房,房屋的核心空間是正房的中軸線,主要的起居空間、祭祀空間都位於中軸線上。

第七個調查點茨中村位於瀾滄江畔,是明代麗江納西族向藏區擴張過程中形成的村落。明末清初后,隨著納西族勢力在這個地區的衰退,茨中主要受藏族文化的影響。這裡有相當多的的建築是藏族土莊房 06 與納西族瓦房 07 的「混搭」形式;同時也可以找到建國初期建成的、使用納西族單中柱、單火塘空間的房屋。

圖05/茨中村

第八個調查點鹽井村,同樣位於瀾滄江畔,是這條線路上的最後一個納西村落。這裡的人們雖然還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有明確的認知,但是房屋建築已經與當地藏族基本一致了。

2.3.

形式追隨需求:鄉土建築的雙線程演變

從歷史地理角度進行梳理,納西族的建築演變存在著兩條相互交織但又相對獨立的線索:建造技術與核心空間。

從建造技術上看,這些村落的建築形態是非常多樣的。木楞板房技術從東部的「納日」人村落利家嘴,到西部的油米村、白地村都有使用,而麗江一帶在明、清至建國初期的文獻中,也多有木楞房建築的記載,應當算是納西族使用最久、最普遍的建造技術。土莊房技術多出現在靠近藏區的村落,它也是藏族傳統的建造技術,其在納西族中的使用也應當與藏族的影響有關。而仿漢式的木構瓦房從文獻來看,是明代在納西族漢化的中心——麗江出現,清代改土歸流 08 之後普及的,至今仍然在以麗江為中心向四周傳播擴展。這些建造技術相互組合,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建築形態。

圖06/母系社會的核心空間與父系社會的核心空間

而從核心空間上看,其演變似乎更加穩定和線性。在母系社會的「納日」人中,房屋的核心空間分別對應男性和女性,是「雙核心」的;在實行父系繼承、信仰東巴教的西部地區,房屋空間是「單核心」,並且是男尊女卑的;在漢化地區,房屋與漢族一樣以中軸空間為核心;在藏化地區,房屋的核心空間與藏族相似。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別,與兩者對應的需求有關。建造技術滿足的是遮風避雨的需求,因此會應對氣候、資源、材料、技術的變化而變化,形式靈活;而核心空間對應著婚姻家庭的結構、秩序的認知、精神信仰的形態,這些事物的演變相對穩定和線性,核心空間的演變也就相對穩定和線性。現代主義 09 建築有句口號叫做「形式追隨功能」,在鄉土建築中,同樣有「形式追隨需求」。

圖07/漢式民居的中軸核心空間

圖08/藏式的核心空間

3.

鮮活的鄉土:納西族鄉土建造範式調查

3.1.

初衷:建築是建造活動的行為結果

已有的鄉土建築研究,大多是靜態地去觀察已經建成的建築,去分析其生成的影響因素和機制。然而,建築是人進行建造活動的行為結果,「人」則是建造行為的主體。想知道房子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不去看看房子是怎麼蓋起來的?我抱著這樣樸素的想法,把建造活動作為了關注的重點。

要關注建造活動,自然要選一個鄉土建造最活躍的地方,九河鄉 10 成為了一個理想的田野調查點。這裡是麗江一帶最盛產大木匠的地方,這裡的大木匠頻繁地活躍在滇西北一帶。他們擅長建造的仿漢式瓦房是納西族地區目前最普遍的建築形式,而且還在不斷地向周邊地區擴散。

每年農曆十月收完水稻,九河鄉就進入了農閑時期,同時也是鄉土建造的活躍時期。2012年到2013年,我與來自九河鄉南高寨村的幾位大木匠共同生活勞作了一個冬季,對鄉土建造活動中的技術內容、社會內容和文化內容進行了調查。

3.2.

技術範式:鄉土建築的「非標準營造」

作為一名建築學背景的調查者,我首先關注的是鄉土建造的技術範式,也就是建造中人與物的關係——工匠是如何使用工具與材料完成建造過程的。這部分調查按照房屋策劃、設計、施工的流程展開,包括房屋規模的確定、構架類型的選擇、基本尺寸的確定、木料清單的開具、材料的籌備,以及基礎、地面、結構、牆體、屋面、室內的施工等環節。對於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複雜的大木作 11 部分,又詳細地調查了工具的種類與使用方法、各類墨線的繪製方法、榫卯的設計原則、木料的加工方法、結構的組裝等步驟。

這些技術細節看起來或許繁雜瑣碎,但從這些細節中,我看到了鄉土建造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就是「非標準營造」。在有限的經濟、資源條件下,鄉土建造的材料往往來源多樣、規格不一,加上木材的天然彎曲、樹節等不規則形態,工匠們需要應對這些不標準的材料進行建造,也就是當地俗語說的「彎木頭,直木匠」,深刻地詮釋了鄉土建造的「適宜性」。

這種適宜性設計首先體現在框架層面的軸線設計上,即用面闊 12 、進深 13 、層高三類軸線控制房屋的整體規模尺寸。所有的構件定位以這套軸線為基準,截面尺寸可以根據經濟條件、材料供應情況適當調整,料單 14 僅作為參考。軸線控制雖然在現代工程中十分常用,但是對鄉土建造來說有更多的「適宜性」意義。鄉土建造的木材往往規格多樣、尺寸不十分標準,屋主的經濟收入不穩定、各家情況互不相同,構件截面尺寸的可調性讓屋主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木料的最終採購方案,並且不影響工匠的後續施工。

圖09/彎曲木材的軸線

其次,構件層面的軸線設計可以很好地應對構件尺寸誤差。所有構件在使用之前,先根據其彎曲、缺損、樹節的情況確定使用位置和使用方位,考慮結構強度和榫卯安裝的可靠性畫出端面和側身軸線。一旦畫出軸線后,就把木料當做由軸線構成的抽象幾何體來看待,以此為基準進行後續的榫卯設計與加工。這一層面的軸線保證了構件受力的合理性以及榫卯安裝的可行性,其餘的非關鍵部分則允許一定的誤差和變形。

「非標準營造」的第三個方法體現在柱身榫卯的繪製上。由於柱子並非標準的圓柱體,因此柱身榫眼全部用套榫板一一量取形狀,再到相應的構件上繪製出榫頭榫肩,保證所有榫卯都能緊密地吻合。這種「以物量物」的方法也是適應非標準木材的產物。然而,因為這道工序難以批量化作業,比較繁瑣,極大地增加了掌墨師傅 15 的工作量。

圖10/套榫板

圖11/南高寨和宅:騎廈蠻樓中架構件及其名稱

九河納西族的建造技術範式,另一個有趣之處在於這種仿漢式建築的「非漢式做法」。雖然當地使用的木構瓦房是在漢族影響下形成的,但是在數百年的過程中,又形成了地域性的「非漢式」做法。例如,建築的檁條退化,掛枋變得十分粗壯,並發展出了「二蹬榫」、「勒馬掛」等節點和構件,增強建築構架的水平拉結,應對當地多震的情況;建築中雖然存在一些頗有唐宋古風的做法,但構件的朝向規則依據樹木的生長方向而定,並非是技術理性的,體現了自然崇拜對技術規則的改造 16 ,等等。

圖12/勒馬掛

圖13/二蹬榫

3.3.

人際範式:鄉土社會的人情網路

在人與物的關係之後,我接著關注了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建造中的人際互動與社會影響,也就是鄉土建造的人際範式。這其中包含三對建造角色的關係:工匠與工匠的關係,工匠與戶主的關係,以及戶主與鄉鄰的關係。

工匠與工匠之間主要進行知識的傳承與傳播。匠作知識的一個特點,是其中既包含可編碼的言傳知識,也包括不可編碼的意會知識。意會知識的存在,決定了技藝的完整傳承需要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因此師徒關係多發生在可以相互接觸的兩三代人之內,同時處於語言互通、交通易達的熟人網路範圍內。在大木作領域,由於技藝複雜,鄉土社群內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分工,人們對木匠和非木匠有明確的認知;但同時木作並不是木匠全部的生計來源,其自我認知中的第一身份仍然是農民:木作行業在九河處於一種「半職業化」的狀態。這種狀態使人們在不同的「副業」領域之間流動,使匠作的供需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

3.4.

精神範式:超自然的世界觀

與現代建築不同的是,鄉土建築的建造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強的精神範式,即人與超自然力量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建造中的儀式和禁忌上。

圖14/集體豎屋

九河納西族的建造儀式和禁忌大部分都在大木作過程中,而且這些建造習俗雖然都來自於超自然力量的解釋,但文化來源卻十分多樣。

例如伴隨著整個大木作加工過程有一系列關於木神的儀式:在木作開始前,要把木神與木料分離開來;在木作加工過程中,對木神每日勤加供奉;在木作加工完成後,把木神驅逐出新房。在毗鄰納西族的白族中也有規程上非常類似的儀式,但是白族用魯班傳說來解釋這個儀式,而納西族則認為木神是樹木中的精靈。這一神靈的形象,與納西族東巴教中的自然神「署」非常相似。「署」與人類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它並非是極善或極惡的,而是和人一樣有情緒和性格,與人類平等交往。木神也同樣像是一個凡人,它並非無所不能、極善或極惡,它也有性格與弱點,可以被隔離、安撫、欺瞞,具有擬人化的性格,其形象中投射了人的心理和特質。在儀式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木神的儀式角色與納西族的自然觀發生了耦合,納西族用本民族對自然事物的理解替換了木作儀式中「木神」原本的含義。而在木神儀式隨後進行的上樑儀式,其規程、歌謠、象徵性事物的運用,則都可以從漢文化的上樑儀式 17 中找到其淵源。

在建造的禁忌中,納西族講究木料的朝向要根據樹木的生長方向而定,朝上不朝下,朝北不朝南,朝外不朝內,使整個院落呈現出生長的姿態;正房的構架必須有中柱,保佑主人家能生得男嗣;大木作過程中女性不得在場、不得觸摸木料,以免影響木作的順利進行等等。這些禁忌又帶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崇拜的意味。

圖15/新房的對聯

那麼,為什麼建造中的儀式和禁忌能以這麼多元交融的文化形態存在?為什麼不同來源的文化能被人們接受而並存?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具體的儀式禁忌規則是外在形式,多文化的影響之所以能並存,是因為這些形式都能滿足同樣的內在需求。鄉土建造中儀式和禁忌的根本動因是人們心中的不安,進而對庇護進行尋求。縱觀林林總總的建造儀式和禁忌,它們往往有這樣的特點:

它們發生的時間是建造中關鍵的技術節點,一旦失誤對工程進展影響很大;

它們涉及的內容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一旦損壞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它們涉及的內容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關係著使用者的精神信仰;

它們涉及的內容損害了他者的利益,在人們心中形成了愧疚感和負罪感;

它們對應的工作操作難度較高,可能會給人們帶來危險,令人恐懼;

總而言之,建造中的儀式和禁忌都發生在人們會不安的時候,生活中不重要的事、結果確定的事、全憑己力的事、簡單安全的事中就很少有繁雜的儀式和禁忌。當人們感到不安的時候,就會試圖尋求一種強有力的力量來緩解這種不安。

所謂的種種「迷信」,實際上是人們在試圖去解釋世界,並且用他們認同的事物運行邏輯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在萬物有靈的觀念影響下,超自然力量就成為了萬物運行的一種解釋。不管是東巴文化、漢文化還是白族文化中的超自然形象,都提供了這種解釋和指引,在人們不夠自信的時候增加庇護,在吉凶不夠確定的時候提供判斷。只要能滿足這個需求,達到心理的安定平衡,不同文化都可以被接受,可以並存。

圖16/用於上樑儀式的公雞

4.

變化與慣性:「新鄉土」範式

從時間屬性上來看,對納西族村落與建築類型的多樣性調查和在九河的建造範式調查,在動與靜上是有不同的尺度的。在多樣性調查中,可以看到了代表不同歷史時期的納西族村落與建築的變化,但觀察到的建築單體是靜態的建成品;在建造範式調查中,可以看到了房屋建造過程中的物、人、超自然力量的互動,但它們大致都處於同一個歷史切面上。把後者的微觀變化放到前者的宏觀脈絡中,似乎就可以窺見一絲納西族鄉土建造的走向或趨勢。

很多人都在為鄉土建築正在發生的變化和紛繁複雜的局面感到擔憂,但如果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現在看來劇烈的變化或許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從納西族的歷史來看,火塘式的木楞房是流傳最廣、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築類型,現在廣為人知的仿漢式瓦房是明代開始出現、清代改土歸流之後才逐漸普及的。從木楞房到仿漢式瓦房的範式轉換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形成過諸多的過渡形態,最終形成了現在成熟、穩定、為民族內外認同的建築形式。鄉土建築當下發生的變化,也可能只是連續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片段,並非傳統以為的斷裂或崩潰。

4.1.

鄉土建造技術範式的變化趨向

從技術範式來看,近十餘年來最顯而易見的、也最常被人們拿來描述鄉土建築令人擔憂的現狀的變化,就是工具與材料的變化。例如在九河,不少工匠已經開始使用電鋸和電刨,這些工具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但是由於加工精度的限制,還不能完全替代框鋸和推刨、鑿子。從材料上看,由於傳統的土坯磚 18 製作費時費力,紅磚和混凝土空心磚正在快速的普及。

然而,這些變化都尚未對技術範式造成結構性的影響,它們都是傳統工具和材料的延續性使用。例如,混凝土空心磚與傳統的土坯磚相比,尺寸相當、砌築方式相似、都適宜人手操作,其原材料獲取和加工製作都是在當地完成的,堪稱是一種「新鄉土材料」。真正會對技術範式造成結構性影響的,是另一些或許並不明顯的變化。

例如在屋頂做法上,傳統的處理方式是山架 19 比中架 20 高出3寸,使屋脊和屋檐形成明間 21 低、次間 22 高的曲線,即「起山」,這種做法為工藝簡便考慮而在逐漸消失;藏頭房(挾屋) 23 與主體的高差逐漸弱化,產生了新的「上下一梁頭」的口訣,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並從「3+1」、「3+2」的開間組合演變為4、5開間甚至6開間,當心間 24 的概念逐漸消失了。

圖17/三開間形制的弱化過程

這些技藝做法的變化深刻地體現了「傳統」權威性的消解。老一輩的木匠們嚴格遵循經驗做法,認為世代傳承的東西才是好的、美的;而如今的木匠們不再為了固守傳統而固守傳統,他們對待傳統的態度更加技術理性、功能理性,這種價值觀的變化與鄉土環境的變化是分不開的。在封閉、穩定的環境中,一代代人的生活是相似的,因此在長期的摸索、試錯中形成的經驗總是適用於生活中的需求和問題——這是傳統的權威性的重要來源。隨著鄉土社會的不斷開放,生活變化加快,人們不斷遇到新的問題、尋求新的解答,當舊的經驗不再適用於新的環境,傳統的權威性就會逐漸消解。

4.2.

鄉土建造人際範式的變化趨向

鄉土建造的人際範式依託並鑲嵌於與鄉土社群的人情關係網,因此其變化也與人情網路息息相關。

從工匠與工匠之間的關係來看,由於匠作技藝的完全傳承依賴於人和人的直接接觸,因此在時間上需要發生在可以接觸的兩、三代人之間,在空間上需要發生在語言互通、交通易達的範圍之內。然而由於年輕工匠的斷層,這種傳承已經遇到了瓶頸。

從戶主與工匠的關係來看,人際關係的最主要內容是交換。建造中的交換鑲嵌在鄉土社群熟人網路的整體交換中,因此會出現社群內外雇傭價差懸殊的現象:雖然交換中有貨幣出現,但社群內雇傭本質上仍然是熟人網路交換,並不體現市場交換的規律,其基礎則是社群內部交換和市場交換兩套體系的各自平衡。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外流動和市場的不斷滲透,市場提供的資源越來越多,社群成員的生活所需越來越多地通過市場交換獲取,從而使市場交換的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於是,社群人情網路中的勞動力交換、物質交換逐漸被賦以貨幣價格、以貨幣衡量,使人情交換和市場交換得以互通,形成一種「半熟人社會」的過渡模式。

類似的變化也同樣出現在戶主與鄉鄰的關係中,貨幣越來越多地替代了人力、物品的交換,成為交換的主要內容,而原來的一些饋贈習俗,則逐漸演變成了象徵性的行為。

4.3.

鄉土建造精神範式的變化趨向

鄉土建造的精神範式主要來自於以超自然力量解釋世界的體系,它的變化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儀式要素的缺失而導致的儀式消失。在內在動因的驅使下,儀式需要人物、場所和儀式的規程才能進行。以入住新房時的生火儀式為例,這個儀式需要東巴和戶主在新房的火塘進行。隨著火塘式建築的消失,儀式的場所消失了;隨著科學教化的普及,東巴失傳了,儀式規程也隨之失傳:生火儀式就無法再進行了。

另一種則是儀式的變異。在超自然的世界觀下,人們在動土、伐木時需要通過儀式來處理人與土地、山林中神靈的關係。然而隨著科學教化的普及和國家制度的確立,這種解釋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通過向土地管理部門逐級申請、填表、蓋章、繳費來獲得宅基地的使用權,從國家制度那裡獲得行為的確認,對自然土地的愧疚、敬畏感就下降了。人們付出金錢,通過市場獲得木材,不再與提供木材的山林發生直接接觸,因而也就不再對山林產生負罪感。當人與自然的關係變成了人與制度、人與市場的關係,儀式就「變異」成了手續的辦理或是市場交換行為。

4.4.

鄉土建造的走向:「新鄉土」範式

從前文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鄉土建造三個範式變化的慣性特徵。

納西族建造的技術範式有木楞房、土莊房、瓦房等多種形式,目前最普及的是仿漢式瓦房。技術範式的根本驅動因素是人們遮蔽、圍護的需求,因此它應對氣候、地形、資源、技術等因素而變化,慣性較小。在相對封閉、技術發展程度有限的鄉土環境中,它相對被動地適應客觀環境,而在鄉土社會逐漸開放的背景下,它正在朝更加技術理性、功能理性的方向發展。

納西族建造的人際範式在部分早期的村落中還呈現出無角色分工的狀態,但在大部分地區,已經形成了「半職業化」的狀態,工匠、戶主、鄉鄰等角色在鄉土社群的地域性人情網路中共同完成建造過程。隨著市場的滲透,貨幣在人情交換的內容中越來越佔據重要的地位,但人情網路在結構上仍然是穩定的。

納西族建築的精神範式所涉及的世界觀包含了原始崇拜、東巴教等形式,在九河壩,對建造的超自然解釋包含了東巴文化、漢文化、白族文化等多元的形態。隨著市場的滲透、科學教化的普及和國家制度的細化,經濟、科學、制度的解釋在逐漸替代超自然的解釋,從而導致了建造中儀式和禁忌的變化。

然而,儘管九河的鄉土建造在發生這種種變化,卻似乎並未像許多人們所擔心的那樣走向現代建築的範式。因為只要土地對人們依然有束縛力,土地上的人們保持頻繁密切的往來,地域人情網路就始終存在。只要人們仍然通過這個網路獲取建造相關的知識、技術、人力和經濟的支持,他們就形成了地域性的建造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應對需求做出選擇時,他們的選擇會具有共同體的個性並獲得內部的認同,這樣形成的建造範式就不同於現代建築的範式,而是一種「新鄉土範式」。

在這個過程中,地域人情網和建造共同體是建造範式「鄉土性」的核心,因此,維護鄉土社群的完整性,尊重共同體的自主選擇權,是建造範式維持「鄉土性」的關鍵。

發表於《碧山06:民藝復興》(中信出版社,2015年),本次發布版本略有改動,除註明外,圖片均由作者提供,相關信息請瀏覽「閱讀原文」。

註釋:

01 營造學社:1930年成立於北平,研究傳統建築及其技法和規範的學術團體,代表人物有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等。

02 李霖燦:原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從事藝術史研究,曾進行了大量納西族語言文字的調查與研究。

03 木楞房:當地建築多為用圓木縱橫交疊而成的井乾式建築,當地人稱為「木楞房」,屋頂使用木板覆蓋,亦稱「板屋」。

04 人字構架:屋頂用人字斜梁支撐的構架形式,在傳統民居中多出現於形式相對簡單的類型中。

05 抬梁穿斗構架:抬梁式構架指立柱上架梁,樑上再通過豎向的構架托起上一層梁的構架形式;穿斗式構架指柱頭直接承托檁條,柱子間用橫向構件相聯繫的構架形式。兩者較之於人字屋架,是傳統民居中相對成熟的形式。

06 土石建造的平頂邛籠式建築,體量較為方整,見油米村的建築。

07 此處指以麗江古城民居為代表的納西族仿漢式建築。

08 改土歸流:麗江從明代和清初由本地納西族土司治理的模式,改為由朝廷任命的流官治理的模式。

09 現代主義:二十世紀中葉,西方建築界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思想,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色彩。現代主義建築師們主張建築要擺脫純粹形式的束縛,應當強調使用功能和技術、經濟問題,適應社會的發展。

10 九河鄉:位於麗江市玉龍縣,處於麗江與大理交界的地方。其大部分村落都沿一塊南北走向的山間平壩——九河壩分佈,是麗江和大理間重要的交通道路。

11 大木作:指房屋建造中木構架的主要結構部分的加工,如柱、梁、枋等。

12 面闊:房屋正面的寬度。

13 進深:房屋縱深方向的長度。

14 料單:木匠開具的一份列出了所需木料之尺寸、數量的詳細清單。

15 掌墨師傅:每棟房屋統領木料加工的大木匠,因負責勾畫墨線而被稱為「掌墨師傅」。

16 如檁條的朝向從技術理性上講,幾個開間應當相對布置,保持構件對稱;但納西族的檁條均朝一個方向布置,朝向根據樹木生長的方向確定,並不遵循技術理性,而取決於自然崇拜。

17 上樑儀式:房屋建造過程中,安裝屋脊正中最高的一根檁條時進行的一個辟邪祈福的儀式,多伴隨著宴請活動。

18 土坯磚:使用模板將生土壓製成型、晾曬后使用的土磚,是納西族傳統的建築材料。

19 山架:山牆處的屋架

20 中架:山牆之間的屋架

21 明間:傳統民居多為奇數開間,明間即正中的開間

22 次間:明間兩側的開間

23 藏頭房:主體的三開間兩側的附屬開間,高度一般較低

24 當心間:同明間

潘曦,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講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