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讀書筆記節選 | 跨文化傳播學的奠基之作《無聲的語言》

《無聲的語言》是跨文化傳播(交際)學的奠基之作,視野宏闊,洞見深刻,理淪嶄新。交際學之父愛德華·霍爾篳路藍縷的精心之作,前無古人,達到了後人也難以企及的高度,魅力經久不衰。這部著作在傳播學的發展中給人啟迪,在「和諧世界」的構建中給人信心,它掃蕩隱形障礙,提高文化覺悟,激勵世界各國人民互相學習和尊重。今天,整理與展示媒爍讀書群的小夥伴們,在讀完這本書後的感受與心得。

作者 | 媒爍讀書群

整合 | 南瓜

1

@燕佳: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三種文化類型,顯性文化、隱性文化、技術性文化。從作者的全球觀念和歷史層面的時間觀來看,這主要是不同種族、不同大的區域之間的區別,會有非常明顯的差別。我很贊同,尤其是對於跨國旅遊或工作的人來說,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文化的差異,並比較清晰的區分三種不同文化層次。而對於生活在文化之中的人,受這三種文化層次的影響更大,卻往往不自知。我認為,往往能更好掌握這三個層面文化,特別是顯性文化的人,你能更好地處理各種外交性事物,打理好各種方面的人際關係。對於我們不需要出國的人而言,認真閱讀這本書,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在的文化,也是極為重要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工作。

2

時間會說話。它不僅會說話,它還無時無刻不控制著人們,而非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被人們所控制。對待這種會說話的非言語性的客觀存在,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對待它。美國人或者人喜歡劃分和安排時間,即使時間本身是連貫的而並非有界限的。他們喜歡準時,不喜歡耽誤別人的時間。他們對待時間就像對待一個物品。賺得它、花費它、節省它、浪費它。時間是一種財富。而在普韋布洛印第安人那裡,你若是問「舞會什麼時候開始」?你是得不到確切的答案的。因為當「事情」準備好了,它就開始了。

3

《無聲的語言》在傳播學的發展中給人啟迪,在「和諧世界」的構建中給人信心,它掃蕩隱形障礙,提高文化覺悟,激勵世界各國人民互相學習和尊重。這種覺悟不光適用於國家與國家的交往之間,同樣適用於我們人類個體之間,有時候有聲的語言因為文化差異或者文化障礙溝通起來難免會有些不盡人意,不能完全起到的作用。但無聲的語言溝通起來幾乎不會有誤解的現象出現,比如一個友好的微笑。這種微笑誰都能看懂,無關於國家,無關於種族,也無關於貧窮或者富有。

4(這位童鞋還做了讀書筆記的思維導圖~敲認真)

愛德華·霍爾在此書提出「文化即是交流」的觀點,表達、強調的核心是「人們的行為以及制約人的基本規劃」。在第一章「時間之聲」中,就向讀者呈現了一個有別地域、有別觀念的無聲文化內容。其中給我印象較深的就是,在面對、看待同一件事時,因地域有別、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不同地區的人只能從無聲的文化語言形式——時間語言、空間語言等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意願。但由於各地人們的文化觀念存在根本上的差異,所以跨地區、跨文化的交流中會具有很大的認知隔閡,甚至會因此產生衝突。

5

@微塵: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在看到此書優點的同時,本書存在的不足也應被廣大讀者所注意。首先,作者為搜集例證,證明其學術觀點,採用質化研究中廣為通用的田野調查的方法。筆者敬佩霍爾先生走出書齋,勇於實踐的學術精神。但問題在於,在田野調查中,每一個受研究的對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研究對象數量不夠充分之時,這種特殊性容易被誤判為普遍性。再有,在《無聲的語言》中,筆者無法看到霍爾在進行調查時的具體信息,那麼,由此得來的信息是否帶有霍爾本人的主觀色彩?霍爾進行田野調查時是否存在預設立場的問題?在分析受調查對象是,是否有選擇性收集數據的可能?上述種種,筆者同樣不得而知了。

6

@悄悄:

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各地文化之間是不同的,文化本身具有多樣性這一點,在跨文化交流時,我們便很容易遭到誤解。比如在剛開始實行牧區管理和泥土資源保護規劃時,幾乎不可能說服那伐鶴人,使他們相信,放棄羊群會給他們帶來益處。在阿拉伯,不可能勸服當地人,填埋一口混有病毒的水井。對時間的態度,對行為的認定,地方文化各異,但是只要對它們進行正確的分析,它們便可以被理解。因為文化本身是習得性行為,它是可以被認知被理解的。

7

@張鴻鵬:

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同樣來自兩個方面——「文化對人的影響」和「人對文化的影響」。

從交流的角度看,不同文化之間人們在交流過程中是有很大差異的,人們使用的類似於表情、動作「無聲語言」會很不同。「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對於傳播的最大影響在於傳播效果,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如果「無聲語言」的理解不夠恰當,很容易會錯意,產生完全不同的傳播效果。我們自己在做新聞包括在後來的傳播過程中,往往會忽視一些東西。在傳播交流中,我們會更傾向於以本民族文化為中心,甚至就在普通人與人的交流中,這種狀況會產生交流的障礙,我們都會認為我們習慣於認為的一些「無聲語言」就是對的或者就是這個含義的,但是在對方看來並不一定是。

8

@李敏:

書中對文化是這樣描述的:文化長期以來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他們習得的行為模式、態度和品質。在這本書開始論證之前,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作者一個高度政治正確的觀點,任何的文化都不應該抱著傲慢的心態,去簡單的否定另外的異己文化。可惜的是,在當今,不同文化人群之中的互相不理解甚至是互相仇視比比皆是。

我喜歡在B站看美食節目,經常觀看的節目有日本的大胃王木下和美國版master chef,在觀看這些節目時,畫面中飄過的一句句不和諧的彈幕似乎就是文化歧視的最好代名詞。這些彈幕通常內容是:「生肉(雞蛋)有細菌,吃著不噁心嗎。」、「我大天朝的XXXX可以秒殺.......」、「她(他)一定是沒有吃過我大天朝的......」我記得某一文人說過:「味蕾是最帶有地域歧視的東西。」現在看來,真是不假,那麼消解文化歧視的道路,也是任重而道遠吧。

9

@王渤:

有這樣一句話:人的領土性已發展到幾乎難以置信的地步。我想,對於人類來說,佔領是自古以來不管哪個國家都是以佔領為主張,而為什麼說難以置信呢,那是因為人們的野心已經大到無法言說的地步,我想這種野心也可以叫做慾望吧,而這種無窮的慾望卻是一種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東西,它存在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裡面,可是它卻又是那麼的可怕,讓人不知不覺,又讓人感到害怕。同樣,在本書的另一部分又指出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個肉體的界限,以便與外界環境分離開來。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它用無聲的語言來表述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分類,每一種生物是不同的,所以每一種生物是有些明顯的界限的,而這些界限好像生來就有,每種生物便也自然而然的選擇遵守。所謂的外界環境,又是包容這些生物的一個大容器,相輔相成,彼此依靠。作為文化存在的人被隱藏的規劃左右著,人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在自然中,每一種生物都可以是世界的主宰,只不過對於人類來說用的是語言征服,而其他生物也是通過不同的方式,比如氣味,動作等等,其實這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更有力的語言。

10

@白菜包:

有一次和閨蜜打電話時,她問了我一個問題,說為什麼我們那麼看重集體榮譽感。我下意識地要回答這個問題,卻發現自己根本找不到答案。也是從那時候起,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我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它們的存在其實是非常詭異的。我們從小被老師教導,學生要有探索精神,遇事要多問為什麼,可現在想想,對於那些「理所當然地存在的一切」,我好像從未問過為什麼。

於是就像《無聲的語言》里所寫的那樣,我被禁錮在自己的文化里,對與自己習慣不符的所有事物感到不舒服,有時甚至會大發脾氣。偶爾我也會埋怨自己不理解他人,但每當我試圖去理解他人時,感情卻總是佔了上風,與他們相處時,我依舊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發脾氣。

11

@楚天舒:

書末作者如此道:文化事實上就是一座監獄。除非人們知道有一把打開它的鑰匙。的確,文化用許多人所不知道的方式束縛住了人類,它所施加的限制是一套習慣常規,僅此而已。人並不將文化發展成窒息自己的手段,而是將其培育成一種媒介,利用它來運動、生活、休息和發展自己的個性,為了利用文化就需要更多的了解它。我希望在日後分析事物——尤其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信以為然的,我也能像作者分析美國的時間與空間那樣,從基本的三分法,即正式的,非正式的,專門的三方面著手,去體悟每一個集合里的元素與模式的魅力,有那麼多有意思的諸如測不準原理,和諧的內涵等待著我們的探索,唔,任重道遠,但甘之如飴。

12

@沈心怡:

《無聲的語言》一書表明時間比有聲語言更加坦率,它傳達的信息響亮而清晰。因為它既不如有聲語言那樣被意識所控制,也不那樣容易使人誤解,相反它能揭穿語詞所表達的謊言。通過事例作者還強調了他的觀點--人的行為往往比言論更重要。

文化長期以來代表了一個名族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他們習得的行為模式、態度和品質,本書的最終宗旨是揭示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廣泛制約程度,當談及文化時,作者並非在抽象地談論某種強加於人而又與人分離的東西,而是在談論人本身。對於整個文化網路的相互關聯需要注意互動、聯合、生存、兩性、領土、時間、學習、消遣、防衛和利用。

13

@獨木:

霍爾把不同文化的時間觀分為單元和多元兩種,單元時間文化認為時間是單向的一條線,所以在這種文化領域內的人們在單一時間內只做單一的事情,他們嚴格遵守時間,十分講究做事的效率。而多元時間文化認為時間是由點構成,在時間與做事的分配上靈活應變,不十分強調做事效率。而兩種時間觀帶給我的信息就是兩種時間觀下人們做事的態度和特點,也得大致可以歸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有聲語言傳達的或許是片面的,但無聲的時間語言清晰明了的讓我們看到了這種不同。

14

@王凱生:

我花了兩天時間把這本書我認為的重點敲進word裡面。有些文字看著像是雞湯,其實不然,貌似在各種軟硬雞湯文章裡面經常出現,實則是一句句真實的理論句。如——人是文化存在物,受隱蔽規則束縛,並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總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情感的解讀;現實呢,受各種隱性顯性或技術性因素的影響,並不能左右自己的選擇,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其實不只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化差異巨大,就連最簡單的小村莊與小村莊之間的習俗都不同,習以為常的酒桌禮儀,什麼灌趴下為主,什麼灌躺著出去,各個地方那要了命的勸酒方式,外人怎麼能理解。(看完這本書之後,最起碼以後見到什麼種族種群有什麼奇奇怪怪的行為不會感到太驚訝吧,會理解的吧)

15

@李佳寧:

時間可以表明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與人的相互影響發生在哪個層次上,在進行時間管理的過程中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會放在首位去做。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時間觀念,對人來說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都會準時在除夕夜 20:00開始,而巴西的狂歡節卻沒有固定的開始時間,什麼時候準備好什麼時候開始。

時間可以分為正式的時間和非正式的時間,正式的時間是不同元素的集合,精確到年份、季度、月份、日期、小時、分鐘甚至是秒。在正式的時間觀念中時間是有次序的,昨天已是過去式,明天卻是將來時;時間也具有周期性,24小時就是 1天,356天就是一年非正式的時間是一種對時間模糊的表述,一會兒、後來、很久、永遠,小時候沒有形成系統的時間觀念,對時間的理解局限在正式的時間,只能理解鐘錶上的具體時間,而對父母常說的非正式的時間難以理解,時間觀念的行程遠比學習理論知識困難,我們無法明確指出「一會兒」到底是多長時間,可能是五分鐘、十分鐘,甚至一小時。

16

@victary:

模式是隱含的文化規則,集合藉助模式而獲得意義。模式的規律有章可循,它們是:有序律、選擇律與和諧律。人是文化存在物,受到隱蔽的規則的束縛,並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遇見帶有隱蔽規律的觀點時,普通人很可能提出關於自由意志、決定論及個性的詰問,當然,有些衝動似乎有發自內心的獨立源泉,但是即使這樣的衝動也會因文化的影響而根本改變,其作用也要受到環境的控制。男人若是受到女人的吸引,也許會向她提出約會。在美國,是否接受邀請的決定權在女方,一般來說,未經女方家庭同意就約會她的美國男人不會想到其兄弟的報復,也不會設想,如果與她親近可能會使她喪生,當他權衡可供選擇的模式時,這兩種情況都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但在歐化程度較低的阿拉伯地區,男女私下的約會可能會導致女子喪生,男子也可能遭遇報復,這都在預期的範圍之內。在中東,家庭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為許多家庭結合成一個功能複合體,那個女子是諸多家庭之間神聖的一環,就像我們自己文化中的法官一樣,應該白璧無瑕。

17

@叢文蕾:

我們想表達一個觀點時,所用的詞,往往就與你的顯性或隱性或者技術性學習有關,如果與你交流的對象沒有經過這樣的學習,他很有可能不了解你的意思。在這個時候,你們就很有可能發生誤會。所以在交流的時候,你要考慮大對方是否能在文化上與你達成共識,否則只會讓雙方尷尬。

此外,要想讓自己說的話更容易、更好的讓對方接受,一定要選取能讓對方信服的模式。而不是我行我素。我們常常準備了很多,但到真正表達交流的時候,對方卻意興闌珊,並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是我們的準備資料出了問題嗎?不是,是我們的表達出了問題。因此,在我們的表述之前,最好事先了解對方更易接受哪種方式。這樣子,我們會事半功倍。

18

@張妮:

大到各國小到各民族各省市地區,在對外交流時,記得先關注當地的制度規範與文化傳統,否則在交流時會引起不快或者無法進行溝通。同時注意不能強勢的去控制當地的做事方式,溝通的同時,也要讓對方感受到他是自由獨立的個體。書中提到在對外交流中,最不會有障礙的就是技術性領域,一方面不會觸犯當地制度,一方面也不會讓對方覺得自己被使喚。這個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有些技術就會觸碰到當地的文化傳統,我拿明清時來說明,當時想要傳入火車,但是當時還是尊卑等級,太后就命令駕車的人蹲下,要比她低。雖然後來還是傳入,科技不可擋,但是當時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阻礙。

19

@吳亞:

當每一個重大事件熱點話題真相大白的時候,網路的便捷快速時效,使得事後能以最快的時間接收到新聞等信息,這一種發聲又是否是理性的,真實的,正確的?往往我們總是看到太多的事件與話題峰迴路轉,以及與之伴隨的發聲體的意見大轉變和網路輿情的瞬息變化。或許,在當下聲音泛化的時代,每一個發聲體都應該去考慮怎樣發聲以及是否發聲。

我們所處的環境決定了我們既不是事件當事人也不是現場目擊者,必定身處在距離事實最遠的地方,事件信息經過各種處理到達我們的接收終端,於是我們同時也就站在謠言虛假信息的邊緣。

在發聲的最初,就面臨最為關鍵的第二個挑戰:辨別信息的真假。而這必然是困難而緩慢的,因為無法調查取證,只能基於個人素養和經驗來懷疑和相信,基於二手信息去分析和綜合。

在網路發聲中,需要急切的去表達的不是情緒而是事實與真相,情緒只用借著事實發生的導火索。當無法辨別信息真假時,可以什麼也不做,選擇試著適時的沉默去表達懷疑的理性。

適時的沉默是無聲的沉默,正確的沉默,更是可貴的沉默,是不輕易讓他人代表你,讓你去追隨他人的理性的最佳選擇。

人人時代,這種可貴的沉默,不僅僅是對於成為一個稱職的公民的要求,更是發聲體自我媒介素養的體現。

20

@侯婷婷:

本書強調最多的也是,人們必須認識和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文化系統以期在需要的時候更好的解決不同文化系統內的問題。這是非常實用且值得研究和應用的。然而擺脫文化的控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我一直處在的文化系統中,不論是我們的教育還是我們的媒介景觀給我們呈現的東西都在關注美國,這是一個敏感且深處而又值得人探討的話題。所以當作者提到或是舉出美國人或有關美國人的例子時我總是格外關注,並且希望從中學到什麼。雖然對一個文化系統的了解可以從書本獲得,但我覺得最為有效的辦法是到當地去生活一段時間親身體驗他們的文化,不論是正式的非正式的還是專門的,你總會有所收穫。就像本書所說「人的行為往往比言論更重要」。這是我的理解。

讀每一本書,當你合上書的那刻,你總會有不同的收穫。

期待你們第四本書《眾聲喧嘩》的讀書筆記。

提交郵箱:[email protected]

- THE END -

/ meishuotalk

投稿與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