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阿妹戚托:晴隆仲夏夜炎之舞

晴隆藏在千峰之中,在到達那裡之前,一點兒沒有預感到即將進入城區。這是一座典型山城,不在溝壑峽谷,卻在半山腰上,縣城在這個季節透著清涼,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晚上縣城裡的體育場會變成炙熱大地,今天是陰曆六月廿四,全城人民正在等待一場盛大彝族火把節的開幕。

今年的「閏六月」現象產生了兩個火把節,才和阿詩瑪過完了前一個,又在晴隆過第二個。這個夏天驚喜多多,有火把節意味著可以明目張胆地去牽陌生姑娘的手,有火辣辣的眼神,火辣辣的自釀包穀酒,還有連綿不絕撩人心魂的對唱情歌!

晚上到達現場已經人山人海,黑暗的夜空被一束束升騰起來的煙花照得通紅,彝族姑娘手拉手盛裝登場,邊跳邊唱《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系彝族一支群體的原生態舞蹈名稱,漢語意譯為「姑娘出嫁舞」,源於貴州省晴隆縣三寶彝族鄉,位於貴州省晴隆縣境南部,歷史上一直屬於邊遠山區少數民族,故因自然環境處於較封閉的狀態,才使其民族優秀傳統藝術形式較完整保留下來。

姑娘們的舞跳得這麼炫,還愁嫁不出去么?

《阿妹戚托》純屬無音樂伴奏的彝族婚俗舞蹈,是新婚姑娘臨出嫁時,寨中及鄰寨女伴紛紛踏至為新娘送行,在與新娘離別之際,表達女伴們依依難捨的心情,同時告誡新娘出嫁之後要勤儉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鄰;祝福新娘與丈夫全家和睦相處、興旺發達。

眾所周知,彝族的支系很多,在生產力比較落後的歷史階段,彝族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而產生了分支。大約幾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恆、布、慕的六個分支。分別遷徙到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經過長期發展,形成彝族支系。目前較大的幾個支系是:阿細、撒尼、阿哲、羅婺、土蘇、諾蘇、聶蘇、改蘇、車蘇、阿羅、阿扎、阿武、撒馬、臘魯、臘米等。

地域不同,生活習慣、口音、服飾也不盡不相同,儘管彝族各支系住得方天各一方,卻能保持文化高度統一,這是因為每個村子都有「畢摩」。

畢摩在民主改革前是彝族奴隸社會五個等級中最受尊重的人,還擔任黑彝奴隸主的家庭老師。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讚、祈禱、祭祀的祭師。畢摩神通廣大,學識淵博,主要職能有作畢、司祭、行醫、占卜等活動;其文化職能是整理、規範、傳授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歷史、天文、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字等典籍。畢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疾病、節日、出獵、播種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畢摩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晴隆三寶鄉彝族服飾也很有特點,男人穿的是麻布衣服,主要以白色和藍色為主,女人把毛巾折成四指寬繞在頭上,再用一尺二寸寬、十二尺長的白布折成四指寬包在幾塊毛巾外面成直徑約1尺多長的圓盤,包得越大越體現漂亮;上衣銹花領,後背齊腳跟,前面齊腰,前面都要繫上圍腰,圍腰有飄帶;腳上穿布鞋,從頭到腳所有的服飾都是手工縫製,並且在領口,袖口,飄帶等處銹花。

接著又上演了幾個民族歌舞,彝族明星們走馬燈般登場謝幕,差不多一個小時后,終於要步入正題。

三位畢摩披著袍子站在前台,口中念念有詞,開始誦經,然後一起點燃篝火……那一瞬間,在場的觀眾都沸騰了,眼神隨著火光和天上的煙花充滿了希望。

彝族人的世界里,火可以退卻一切厄運,好運是火神賜予的,火讓人興奮,再來一點兒酒更好,那樣就可以大膽向心愛之人表白了。

我採集了關於晴隆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全年來玩最佳。

推薦景點:二十四道拐 安南古城 史迪威小鎮

美食佳釀:八大碗

娛樂體驗:越野 騎行 徒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