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留壩:「扶貧社」成了「不走的工作隊」

點擊標題下「留壩宣傳」可快速關注

留壩縣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成立一周年綜述

2016年8月,留壩縣率先在全縣11個村試點開展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以下簡稱「扶貧社」)建設工作,通過脫貧攻堅工作的制度性創新破解基層組織幹事沒實力、管理沒手段、服務沒平台等癥結性問題,推動鄉村治理變革,把村級組織鍛造成為永不離開的脫貧攻堅工作隊伍。

(扶貧互助合作社成立儀式)

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一年時間,扶貧社在留壩開花結果,現如今75個行政村實現了全覆蓋,累計發展會員1267戶3293人,佔全縣貧困戶總人數的76%,其中有勞力的貧困戶佔到了100%,通過組織群眾參與勞務、發展產業,參與貧困戶戶均增收近萬元。村級組織以扶貧社為抓手提高群眾組織化程度、提升幹部經濟工作能力、加強政權建設收穫了累累碩果。

扶貧社作樞紐 帶領小農戶闖入大市場

產業是脫貧的治本之策。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小農戶根本無法對接大市場,這個難題如何破解,一直困擾留壩廣大幹群。

「扶貧社在市場主導的產業鏈中承擔著重要的樞紐角色,上連龍頭企業拿訂單,下連農戶組織生產搞服務,把所有農戶綁在產業鏈上,扭成一股繩共享產業扶貧紅利。」縣委書記許秋雯認為,扶貧社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以農民單打獨鬥為主的方式,使過去的「提籃小賣」成為現如今的「規模定製」,有效提升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破解了小農戶無法對接大市場的難題。

(龍頭企業深入貧困戶家中籤訂購協議)

現在的留壩,全縣都在積極推行「政府+龍頭企業+扶貧社+農戶」的訂單農業產業模式,在這種產業模式帶動下,「四養一葯」產業發展熱潮風起雲湧。去年,青橋驛鎮社火坪村扶貧社帶動全村50戶貧困群眾發展生豬養殖產業,年底訂單出欄生態黑豬103頭,以每斤22元的售價被銷往廣州、西安、北京等地,實現凈利潤12萬元。今年4月首次分紅,50戶社員人均領到1000元。「有了訂單,銷路不用愁啰!」股民劉忠誠直誇訂單農業好。「訂單銷售往往比農戶獨自銷售更受市場歡迎。」山城農特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市場經濟中大塊頭更有大誠信,以扶貧社為紐帶發展的品牌農業,更有利於從市場拿訂單。

為了提升留壩訂單農業的市場競爭力,一方面政府通過制定標準、註冊商標、專利申請、保護品牌等加強監管,制定了農產品地理標誌及集體商標使用管理辦法和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另一方面扶貧社按照統一生產標準加強監督,確保為市場提供高品質、有保障、知名品牌的留壩特色農產品。

今年上半年,留壩縣72個扶貧社與山城公司為代表的5家龍頭企業簽定土雞、土蜂蜜、食用菌等訂單115筆,與貧困戶簽訂合同1430份,預定生豬3035頭、土雞55174隻、土蜂蜜61065斤、香菇387.5噸,預計實現產值3800餘萬元,將帶動全縣1318戶3353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

市場化運作 村幹部變身致富「領頭羊」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現在市場經濟這麼活躍,但絕大多數村幹部觀念保守,經濟工作的能力弱、辦法不多,組織群眾發展產業還停留在一般性號召上,市場的、經濟的方法幾乎不會。」談起這些年農村的產業發展,縣委書記許秋雯坦言道。但自從有了扶貧社之後,一切都迅速發生了變化。

為推動扶貧社發展壯大,縣上先後就什麼是市場經濟、小農戶如何對接大市場等問題,邀請專家、企業家對各扶貧社理事長進行了專門的培訓。各龍頭企業也在和扶貧社的合作中,主動幫著他們找市場、找商機。有了縣上的培訓和龍頭企業的帶領,作為扶貧社理事長的村支部書記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市場化運營的理念逐漸形成。現在,他們一天都忙著瞅市場,忙著和企業簽訂單。馬道鎮辛家壩村扶貧互助合作社理事長張斌武瞅准了乾菜加工產業。「現在每天5個工人一起上、兩台機器連軸轉,產品還是不夠賣。一個季度,扶貧社會員戶均增收1000元。」張斌武樂呵呵地說道。

(國開行陝西分行行長成永旭來留調研扶貧社)

像張斌武這樣的村幹部越來越多,他們在帶領扶貧社發展中解放了思想,在與市場的對接中開闊了眼界,逐漸成長為懂市場、善經營、能管理、會生產的能人。現在,有的扶貧社瞅准了夏菇生產,有的瞅准了蜂群繁育,都在積極行動,準備帶領村上的群眾大幹一場。「我們扶貧社今年養了200群蜂,我們不僅要取蜜,還要做蜂群的繁育。到了明年,我們可以繁育700多群蜂,每群能賣600多塊錢,到時候我們扶貧社光是買蜂群就能有40多萬的收入」,提起今年新發展的蜂群繁育銷售產業,礅礅石村扶貧社理事長彭春華高興地掰著手指算起了賬。位於棧道水世界景區附近的武關河村,也準備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配套服務產業做文章。「眼看高速公路馬上就要開通了,我們已經把村上能做農家樂、能發展住宿、能製作伴手禮的群眾進行了詳細統計,我們大概算了下,可以發展上13家餐館,10個農家旅館,還有1個環境好的老房子,我們準備發展成特色民宿,村上的土特產包裝一下,也可以做成旅遊伴手禮。」扶貧社理事長徐漢生說到。

(龍頭企業與扶貧社簽訂產業託管協議)

隨著扶貧社不斷發展壯大,一些村幹部也提升了用市場的、經濟的手段來管理生產的方法。沙壩村扶貧社就從食用菌生產實踐中探索出了「三統一分」的管理模式,這一模式有效解決了參加扶貧社生產的部分群眾出工不出力、「吃大鍋飯」的現象,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玉皇廟鎮創新了大田託管的產業發展模式,由扶貧社出面與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群眾出錢認養食用菌菌筒,委託企業大田集中管理、銷售,按一定比例分紅,並按期還本。政府以貼息貸款的方式予以支持,群眾還可以在企業的大田生產中參與勞動,領取勞務報酬,學習管理技術。這種模式也受到了群眾和企業的歡迎,現在許多扶貧社都紛紛效仿,與企業合作進行大田託管發展產業。

(貧困戶在扶貧社打工增加收入)

像沙壩村、玉皇廟鎮一樣,各扶貧社都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生產方式和管理辦法,在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許多村幹部在扶貧社的發展中,不斷學習和積累了市場經濟工作的實踐經驗,提高了經濟工作能力,成為了農村致富奔小康的「領頭人」。

建強基層政權 「扶貧社」漸成「主心骨」

「以前我們村委會本身就是『貧困戶』,說話沒底氣、不硬氣,更談不上凝聚力。」從事基層工作多年的火燒店鎮中西溝村黨支部書記黎平富說,「現在有了積累,群眾主動向黨組織靠攏了。」

(國務院扶貧專家汪三貴來留調研扶貧社)

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決了村集體沒積累的問題。扶貧社通過為各個服務隊提供生產管理服務收取管理費,提供基本生產資料收取租賃費,組織群眾完成生產訂單收取龍頭企業服務費,使集體經濟收入成為有源之水,不斷得到壯大。火燒店鎮中西溝村特色旅遊服務隊帶動發展農家賓館28戶,旅遊旺季接待留宿遊客0.8萬人次,扶貧社通過提供客源,承接售後服務,村集體積累增加了4萬元。村上有了積累,村組織說話有底氣、更硬氣,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空前提升,廣大村幹部也越干越有勁。

(市委書記王建軍來留調研扶貧社)

當然,隨著扶貧社越做越大,村上有項目了、有錢了,村幹部成天和錢打交道,從源頭上做好風險防範是工作重點。留壩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錢,確保資金安全、幹部廉潔幹事。目前來看,扶貧社始終是沿著規範化的軌道前進的,多數幹部的廉潔從政、規範運營意識逐步加強,整體運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到今年8月,全縣73個扶貧社累計獲得集體積累300餘萬元,最多的村集體增加積累達30餘萬元,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積累增長「雙贏」。當了十多年村支書的余海斌說:「以往,給大伙兒既蓋不了章又辦不了事,覺得自己很受冷落。現在,村子有了積累,群眾關心的事情有人管了,衛生有人打掃了,說話辦事都有底氣了。」其他村幹部也普遍反映:以前村幹部把老百姓叫不到跟前來,現在一天忙的兩頭不見亮,說話有人聽了,群眾願意跟著村上走了,有事沒事都要到村上轉轉,打聽一下新消息。這種「村社合一」的運營模式,全面激活了基層組織效能,使村級組織抓管理有實力、抓發展有手段、想幹事有平台,在群眾中的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大幅提升,黨的執政基礎更加牢靠穩固。

文字:縣委辦提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