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藝術史:作為世界的本質和人的本性

朱青生,1957年生於江蘇鎮江,1995年獲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教授。現任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所長,《漢畫研究》學刊主編,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主任,《當代藝術年鑒》主編等。《詹森藝術史》翻譯項目主持人。

今天我們開始講藝術史。

對我們來說,藝術史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史?這個問題說起來非常複雜,因為如果我們知道什麼是藝術,其實就沒有藝術;藝術如果是可以定義的,一定不再是藝術。因此「藝術是什麼」的問題今天只能追問,而沒有確切的、固定的答案。

什麼是藝術史呢?藝術史又是對這樣一個具有創造和自我否定的活動進行不斷地觀察和研究的學問。如果我們能夠把藝術史說得很清楚,也就不再是關於那個無以定義的藝術的學問,所以藝術史是不構成科學的一門科學,是一個奇異的學問。如果研究對象真的沒有確定性,當然也就沒有了建立所謂「學科」的基礎。然而,講授藝術史,又不得不對其進行一個假設的定義,定義只是我們對藝術史的設想,事先將設想的框架交代清楚以後,大家就知道我怎麼來安排這個課程。

藝術被看作是人類精神的一種活動,藝術史記錄和解釋藝術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起構成一種配置關係,而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歷史階段,這樣的配置有所不同。因此,世界不僅有一個藝術史,而且是有一個多種藝術史。2016年在北京召開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大會的主題就是Terms,旨在討論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的藝術和藝術史。由此將進一步揭示和發現不同的藝術的定義本身就對應著比較複雜的配置關係,而我將要陳說的藝術到底同哪些配置並列呢?

在此首先要清楚地告訴大家我所採取的辦法,以便於大家沿著一種方式進入理解,並且反對、批判而穿過和越過這種方式以獲得自己的理解。如果在我們共同的討論中,各人能獲得自己的理解,這恰巧是藝術史這「不構成科學的一門科學」來開拓人的創造性和建造一種新的人性的目標之所歸,因此藝術史課程並不是要教授給大家怎麼來理解藝術,而是要通過對藝術的講解,使得大家建立對藝術自我的理解,這便是構建一套方法的初衷。

對我來說,藝術史是一條通道,而不是對於藝術本身的歷史陳述。

它當然可以是對藝術本身的歷史陳述!歷史上有過很多的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還有很多從事藝術工作的人,我們可以看希臘,看漢朝,了解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燦爛的人工遺迹是如何被創造,又是如何影響著人。這一定是願望所致,但是藝術史的功業不僅如此。現在我們所講的藝術史,實際上通向了更寬闊的方面,透過藝術這個活動,亦即人性中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配置,能夠解釋世界的本質和人的本性。

人性的形態

世界的本質和人的本性其實找不到根本,也不可能完全地被研究,對於人類來說,本體是無盡的黑暗和永恆的沉寂,但會在不同的事物中間變現出來,呈現為形式,尤其是藝術,因其通達本性和本質,在藝術中變現出來的形式是如此的燦爛、光輝而富有魅惑,使人關注此事。別事有人關心,有人忽視,藝術極其容易吸引人們,對這樣的一個變現的結果,一個形式化的存在情為之動而令人神往。經由對藝術討論,作成藝術史學科來對世界的本質和人的本性觸及和揭示,無疑是很有意義的方式。如何作為?首先要求將所說的人性的形態做一些方向上的區分。

一般來說,人的整體具備人性。人性之意,即作為人,除去和其他生物和生命所分享的特性之外,一定具有一些不同於其他的特性,而這些特性過去的不同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之歸結成「精神」,可以含蘊於個別肉身,可以飄搖於俗世之上。而人類的精神活動根植於人的本性不同方面。人性的本質貌似一個整體,但是被人的有限而偶然的生命能力意識和認知,顯現出諸多後果。後果是人類的自我感知和認識,知之者則為可知之者,不知者視為不可知之者,況且更多的是起千萬代人於歷史與沉積之下,也不知何為不知。日常接觸、歷史所及,便是人生的精神所變現出來的可以被而且能夠被意識和認知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結果歷來引人特別關註:一個是科學,一個是思想,還有一個就是藝術。有時會將之放在一起陳說,樂意把一個人具有的多重的因素的綜合成績,作為衡量其人格的高低程度和人的文化素養多少的標準,殊不知科學、思想和藝術本身有時並不相容的,雖然歸屬於每一個人,人人都有人性從而在這三個結果中各擅其能,但是未必每一個體都具備全部人性。

如上所說,人性的全部是一個整體,既包含了科學,也包含了思想,還包含了藝術,但是在每一個個體身上,甚至在每一個時代的文化共同的集體身上,人只能「分有」其中的部分。沒有一種文化可以呈現人性的全體,迄今為止的全部文明也沒有將人性變現完畢,經常所遇到的情況是有些人在有些點上特別優秀,出於一種天賦,遭逢一種際遇,致使他/她的最終成果和結果顯現得傑出而光耀。

講授藝術史還是要把人性作為一個整體來做規劃,這樣才能夠在解釋局部問題時便於聯繫全體陳述,否則就無從說起,也掛漏太多。現在便來討論此事,將之用100到150個題目條分理析地分而論之。

「本性」到底是什麼?對此本體問題有一確定,定作「無有的存在」,文章性質所限,不在此論證。這個「無有的存在」說起來太長,僭造了一個字,上面是半個「無」,下面是半個「在」,這個字讀音取「無有的存在」第一字 「無」之聲母,后一字 「在」之韻母而讀作「wài」,字典未收,只是代號,代號就是把複雜的東西標示出來。作如此標示的作用是想把本體問題懸置起來。在此次課程中不討論世界的本質和人的本性的問題,只討論的在藝術上這樣一個虛無的「無有的存在」如何實現為我們的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生活和生存。

藝術史是一條通道是將藝術史的問題直指我們今天這樣的一個世界和自我的生存是如何從一個「無有的存在」變現出來,也就是解答「有生於無何以實現?」「有生於無何以完成?」的問題。這個問題出自古代,但是古人對這個問題沒有進行論證,只給出一個命題:「有生於無」。怎麼生?並沒有非常清晰和嚴整的論證過程。我們不能迴避論證,當然不知是否有效,也許我整個這十年的藝術史課程就在論證這樣一個道理,但並不會專門論述哲學問題。

科學、思想和藝術

論述什麼問題呢?先把問題區分成三個不同的方面,即上述的科學、思想和藝術,然後集中在第三個方向上討論。

所謂的科學,根植於人的理性。理性的特點是算計性,即通過語言、代號、數字和邏輯符號把因果關係進行分析、合計,最後根據理論公式得到自我運算的結果。理性的問題是可以在不同的證據和方法持有者之間討論的,必須論證和驗證才能成立,所以理性是科學的基礎。建立現代大學的基礎也主要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理性之上,就是「計算」, 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今天我們就不會聚集在這裡。而今天所謂的現代化,現代性在根本上是算計性的擴展和延伸,只不過這個算計性並不僅僅是體現在細小的格式上,而是儘可能多地把世界不同的方面通過相互的比較進行一種定量的範疇,然後進行一種推理,通過實驗、觀察再進行一種追索,構成理性的全部面向。

理性的方面是人性最主要的一個方面,也是今天被非常強調的人道基礎。

人性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思想,根植于思性。思想性和信仰相關,信仰和思想經常藉助理性表達、陳述和論證,但是其本身不是純粹的理性,而是一種意志的選擇,對目標的選擇,為了選擇目標而必有動機。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遭遇、個性和性格,甚至有自我的身體狀況、性別和各種特殊狀況。在每種狀況下,人根據自身存在而不停地激發和生長動機,為了動機而選擇目標進行追隨和追求,並不斷對其變化和調整,在目標和動機之間構成道路,這條的軌跡就是思想,被完整而清晰表述的思想則稱為「道」。

既然思想就是出於動機、對於目標的追索和追求。這樣的過程可以用理性來論證,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人之間、相同文化中個人之間動機和目標是不可能互相統一,即使使用同一種理性,理性的方向不同也會漸行漸遠,如果動機和目標被任何外在權威統轄,就是壓迫。

思想的規範和設計不符合 人的本性中 思性的本來性質。人的本性在思想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目標的選擇本身來自於對自由,只是在選擇的過程中間,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文化中可以被選擇的程度不一樣,因為我們每個人降生之時並不是生在一個原始叢林的白版社會,也不是生在一個未來想象的設計之中,而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具體的地點、一個具體的時間,在「此」我們「生來」已經有很多被規定。在這種「被規定」的情況之下,有的時候這個規定跟我們思想正好相合,作為成員就感覺到舒暢、滿足,但是大多數情況之下,一個個體和其所被規定的狀態並不是完全吻合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就會試圖尋找另外的可能性,在傳統社會中這樣的可能性很少,傳統就是一種思想秩序,規定你,從思想上壓制你,在生活中從言行的所有方面限制你,訓誡你的過錯與不及,如果個體成為思想秩序的異己,最後從身體上消滅你,以達到和維護一個所謂的精神的「一統」 。

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有機會通過信息、通過思考形成了自己的體驗,了解了自我的存在,成為一個真實的、而且是有價值的、有權力自己站在自己所獨一無二的立場上去成為一個對於自己的目標進行選擇的人。過去在傳統的社會中受到的嚴格規範、幾乎沒有選擇,要求每個成員沿著一條道路走到底,而今每一個人都能從歷史上和從自己同時代的其他人類的成員中間找到很多可以被選擇的可能性,於是就會出現自我選擇覺醒和要求。當自我的選擇跟被規定的選擇發生衝突的時候,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建立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協調和容忍,以此考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程對於個人的尊重程度和寬容程度。

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問題實際上包含的就是思想的問題,這個思想的問題比思想史中所講的思想更為根本。「思想」這個詞在上古語文中就是思和想,其實就是自己情緒的對象和慾望的結果,如想一個人,思念一個喜歡的對象。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知道思想其實就是對一個對象的選擇和追求。而接受選擇的差異的幅度則是文明的發達程度。如同性戀婚姻,和我們傳統規定的婚姻狀態發生了不一樣的情況,這一個社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接受和承認呢?這就變成了對文明或者是對社會中每一個成員對事物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一次考驗,因此這麼一個本來是私下的個人情慾問題,在國家層面就放大成了一個政治問題,在也不可能被迴避。

因此,今天看待思想和信仰,與其說是理性判斷,不妨說是思性的開合。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選擇進行自我思想和信仰的認定和追求。傳統社會結束之後,思想不再能被統一,信仰也不可通過壓迫、懲戒來限制,如果強行壓迫和限制就會產生表面的馴服和潛在的壓抑,表面的馴服是腐敗和欺詐的根源,而壓抑會產生變態、焦慮,甚至會積累成反抗和暴動的力量。這種統治壓迫對於每個個體來說是必然遭受,因為個體存在的自由和自在與其所出身和出生的思想秩序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和衝突,秩序是人間組織社會的理想結構和運行方案,也是權威統治集體和規範個人的規範和解釋,對秩序的建造和對秩序和尋求秩序中各個成員之間公正與平等的追求以及對所有衝突的解決,這都是立法的理由和執法的依據,這是屬於「法律」的範疇,也是政治哲學討論的主導方面。但是秩序未必都能用條文和法理來進行全面的表述,或者說,秩序所包含的很多細節要比語言和概念所能規範和描述的程度要細膩和複雜得多,理想的圖景和權力結構設計的圖像成為勸服與壓迫、獎勵與懲戒以維護秩序的「圖」,本次專題「秩序」就是從這裡展開對藝術史的敘述。

藝術史中要講的其實不是思想問題,而是從人的「第三性」——稱之為「情性」入手,這種情性其實在意識和意志之外,在認識和思維之外的所有,其所有者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但是它包圍著我們,蘊含在我們的身體裡邊,它會在,但是我們不能夠意識到,只能感覺它,有時候連感覺也是若即若離、似是而非。這種所有其實在我們人的生命中間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們又無法去確認,它不是會在無意中拱顯出來,從人的身體裡邊深處慢慢地冒出來,影響到我們的理性,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思想,它會影響到我們的決斷,它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和言論。 其實這樣的東西也有一個整體歸結的一個方向的或者是規律的一個後果,這個整體歸結的後果我們就把它稱之為「藝術」。

所以藝術這件事情很複雜,它是一個巨大的囊括、一個無限的承筐,放不進去其他所在的所有,就放在此處,有一些部分一旦被認識就被科學拿走,有一些部分一旦被意識就被思想拿走,然後又把由此而認識的無知和由此而遭遇的悖謬放進藝術,所以從事藝術的人不是被認為有病就是天才,因為事情實在是不合常理,但是卻吸引了人的最大的關注,我們將從這裡說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