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陳履生:倫勃朗來了,他帶來了他的時代,還有他那個時代中的維米爾

倫勃朗來了

倫勃朗來了,他帶來了他的時代,還有他那個時代中的維米爾。這是非常難得的展覽,不是因為其高達8億美金的保險費所反映的價值,而是能夠引進這樣的展覽是非常不易,11件倫勃朗的作品全部來自紐約的萊頓收藏,6月17日下午在國博開幕。

圖 | 展覽開幕場景

有兩位幕後的功臣,是他們的努力促成了展覽,馬克西姆(Maxim Parr)以及那位長的像川普的來自英國的大爺(Johnny Van Haeften),他的太太說這個展覽是我的孩子。準確的說是我的夢想。展期三個月。因為從2013年開始,我的夢想一直是想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梵高展覽,幾經磋商,無果。

如今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的「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是迄今為止在舉辦規模最大、品級最高的荷蘭黃金時代著名藝術家作品的展覽。展覽包含荷蘭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藝術家——倫勃朗的11幅畫作,及其同時代其它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倫勃朗是17世紀歐洲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傑出的畫家。倫勃朗在表現人的心理和光影效果方面是如此出色,以致賦予了他所描繪的人物和主題以真切的感情和生命,正是這一點,讓倫勃朗在西方藝術史上具有了無以倫比的崇高地位。

圖 | Mr.陳與 Van Haeften夫婦。

圖 | Mr.陳與專程從阿姆斯特丹前來出席開幕式的荷蘭參議院議員、荷蘭政府前任歐洲事務及發展合作大臣本·克納彭。倫勃朗作品

圖 | 倫勃朗·范·萊茵 (1606-1669) 《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

美國藝術史家托馬斯·克利文(Thomas Craven)在他的《藝術家列傳》中說,「倫勃朗為了保持藝術家純潔的良心和爭得繪畫語言的自由,寧肯犧牲他早已贏得了聲望和相當可觀的收入,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倫勃朗為什麼在他的作品市場已經消失,許多人對他側目而視的時候,卻更加勤奮的工作呢?這是因為他要正、證實他做人和做藝術家的能力;他要證實他確切值得為自己的藝術主張而活下去……」

倫勃朗的光線,既不是太陽光線,也不是蠟燭光線,而是他自己創造的一種光輝。

圖 | 倫勃朗·范·萊茵 (1606-1669) 《感官寓言》系列畫作

左至右 | 《三位音樂家(聽覺的寓言)》,《昏迷中的病人(嗅覺的寓言)》以及《耳石手術(觸覺的寓言)》

圖 | 倫勃朗·范·萊茵 (1606-1669) 《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

倫勃朗的學生貫穿於他職業生涯的始終,其中不乏一些荷蘭黃金時代最重要的畫家,例如科瓦特·富林克、斐迪南特·波爾(1616–80),卡爾·法布里蒂烏斯(1622–54),尼古拉斯·梅茲(1634–93)和阿爾·德·蓋爾德(1645–1727)。

倫勃朗與和他所處同期的揚·利文斯(1607–74)成為好友。1620年代後半期,他們的作品有明顯的關聯,這意味著他們曾經一度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

圖 | 揚·列文斯 (1607-1674) 《玩牌者》

畫面最中間畫家描繪的便是倫勃朗

圖 | 揚·列文斯 (1607-1674) 《自畫像》

這一時期藝術創新的深度與廣度延及倫勃朗的第一位學徒,格里特·德奧(Gerrit Dou),以及弗蘭斯··米里斯(Frans van Mieris)等德奧的主要學徒。萊頓收藏館其他的藏品還包括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亨德里克··布魯根(Hendrick ter Brugghen)、加布里埃爾·梅曲(Gabriel Metsu)、揚·斯坦(Jan Steen)、卡爾·法布里蒂烏斯(Carel Fabritius)和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等藝術家的作品。

圖 |約翰內斯·維米爾(1632—1675)《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約1670—1672年)》

確實太喜歡維米爾了,每次看到都非常親切,現在送到眼前了,能不多看幾眼嗎?這畫才高25公分,維米爾的畫都不大。畫真的不在大,耐看是最重要的。一位畫家也不在於畫很多的畫,維米爾一輩子就畫了40幾張畫,存世才30幾張。因此,萊頓收藏太偉大了,他收藏了一個時代——荷蘭的黃金時代。

維米爾生活在荷蘭的黃金時代,與同一時代的其他偉大畫家構造了藝術史上的輝煌,可是,一生貧窮。很長時間人們都不認識他,認識不到他。直到19世紀中葉法國藝術評論家泰奧菲勒.托雷-比爾熱發現並重新認識維米爾,此後,他才得以讓人們另眼相看。藝術評論家的發現在現有的格局之外,其評論的意義和價值才真正表現出來。

圖 | 《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畫幅不大,25.5 x 20.1厘米,照片展示其在展廳的亮相過程。

好畫不在於多的道理再簡單不過。維米爾一生只活了43歲,只畫了了45幅,只有35幅留存於世。就是這麼極簡的數字成為藝術史上著名畫家裡作品數量最少的一位。可是,人們念念不忘《帶珍珠耳環的少女》,去海牙皇家莫里茨博物館就是沖著她去的。因此,學習維米爾認真畫好一張畫,對於今天的畫家來說是值得借鑒的。

圖 | 萊頓收藏創始人托馬斯•卡普蘭博士(右)及本次展覽的美方策展人勞拉•耶格爾女士(左)在畫作前。

萊頓收藏創始人卡普蘭博士是一個傳奇,是一個勵志的故事,作為收藏家,沒有家傳;作為企業家,也是白手起家。如今建立起全球最大規模的荷蘭黃金時期的繪畫收藏。他196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自幼年起,托馬斯·卡普蘭就深深痴迷於倫勃朗·范·萊茵的繪畫作品,八歲時就曾請求家人帶他去阿姆斯特丹,「因為倫勃朗曾經住在那裡」。卡普蘭博士早年在瑞士求學,之後在牛津大學度過美好的大學時光,並順利獲得歷史系大學部、碩士和博士學位。1993年,卡普蘭博士開始在自然礦產領域進行投資。他起初關注銀礦,後來轉向鉑金礦和碳氫化合物的開發。2003年,托馬斯在41歲時與達芙妮踏上荷蘭藝術品的收藏之旅。

他原來以為倫勃朗的畫都在博物館里,自己不可能擁有,可是,2006年他買到了倫勃朗的一幅素描,畫上的獅子正是他致力保護的對象。到現在他擁有11幅倫勃朗的油畫,正在國博展出。收藏就是這樣,往往是在不可能中而擁有。猶太人托馬斯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成為全球矚目的收藏家,他兒時就在父母的帶領下到阿姆斯特丹參觀倫勃朗故居,從小的興趣變成了自己的事業,機緣巧合中還造就了神話般的收藏傳奇,這就是紐約的萊頓收藏,一個以倫勃朗出生地命名的收藏機構。

圖 | 萊頓收藏創始人托馬斯•卡普蘭博士收藏的第一幅倫勃朗的一幅素描。

圖 | 托馬斯·S·卡普蘭博士與美洲豹雕塑 © David Yellen

卡普蘭博士在開幕式致辭中說,倫勃朗比自古以來的任何藝術家都注重對人物面部的描繪,因為他能看到更多,更細,而這都出自他的內心。人說繪畫創作需要三件東西:眼、手、心。我覺得這個洞察十分準確,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一雙慧眼和心是不夠的,只有技藝高超的雙手和眼睛也是不夠的。倫勃朗的每一幅作品都與這句話的精髓相呼應,都是眼、手、心的完美協作。

圖 | 托馬斯·S·卡普蘭博士收藏的第一幅油畫是赫里特·道的一幅《迪爾克··貝瑞斯坦因像》,這是赫里特·道最不出名的一幅畫,但是畫作採用特殊材料基底——銀銅合金,而卡普蘭博士正是做金銀礦產資源起家的

卡普蘭博士想用「倫勃朗和我們的激情,去創建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而非讓人們彼此疏遠。同時持續地培養人文主義和它最富有意義的產物——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用他自己的話說:一位猶太裔美國人將陳列在法國最著名博物館中的荷蘭畫作帶到俄羅斯阿拉伯國家去建立一個共通的溝通平台,更能闡釋跨越國界的萬物相通呢?

荷蘭黃金時期與

策展人萊頓收藏管理人勞拉耶格爾(Lara Yeager-Crasselt)博士在展覽圖錄《黃金時代的與荷蘭共和國》中開篇第一段就講得很有意思:在17世紀荷蘭藝術家、學者和公民的生活與想象中,佔據了顯著的位置。這一時期,荷蘭共和國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對的文化、哲學和歷史表現出更加濃厚的興趣,這體現的許多「第一」上:1655年,約翰內斯·布勞出版了第一幅詳細的地圖;1667年,荷蘭詩人兼劇作家約翰斯特·范登·馮德爾創作了第一部完全將背景設置在的歐洲戲劇,即《崇禎皇帝》,並將描述為「高貴的鑽石,閃耀著神聖之光」;1657年,哲學家孔子的著作第一次被翻譯成外文——荷蘭文。17世紀初,荷蘭所建立的龐大的全球貿易網路創造了這些「第一」。該公司將藝術和文化——特別是最有名的瓷器——帶回荷蘭。

荷蘭共和國與的17世紀關係史構成了《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的背景。

完美展廳呈現

圖 | 布展團隊

展廳將於9月3日結束。

用文化的步履陳說平生的堅守

研究 | 交流 | 分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