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四次大火、四次重建,為何故宮最大的宮殿總是命途多舛? | 微游紫禁城

太和殿的火災與重建(上)

如果說紫禁城是一部曠世之作,太和殿就是它的點睛之筆,這座紫禁城中最高的宮殿,將皇權的至高無上渲染到了極致。建築級別之高,裝飾之華麗輝煌,無一處不體現著它的尊貴。然而正是它的高高在上,讓這座大殿的命運多災多難,如今我們所看到是太和殿幾經重建修復的模樣。今天,讓我們回顧太和殿走過的崢嶸歲月,細數它所經歷過的磨難和重生。

第一次大火

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紫禁城迎來了它的第一位主人——永樂帝。北京是永樂帝的龍興之地,又是邊患頻仍之地,所以永樂帝才力排眾議,將國都遷到北京。

這一年的正月初一,奉天殿里舉行了盛大的朝會。

古人迷信占卜,在喜遷新都的這天,永樂帝召見了欽天監掌管時間的漏刻博士胡奫(yun),讓他占卜外朝三大殿的運勢。

這位胡博士占卜之後,對永樂帝奏到,在這一年的四月初八日午正時刻,也就是中午十二點整,三大殿會被大火焚毀。此言一出,永樂帝大怒,殿宇剛剛建成,竟然說有火災,這簡直是妖言惑眾!永樂帝下令將胡言亂語的胡博士關入獄中,只等著到四月初八這一日,將其定罪。

轉眼到了明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這一天,永樂帝靜靜等待著午正時刻的到來,當報時官奏報時辰已到時,永樂帝看著安然無恙的三大殿,心中又喜又怒,喜的是大殿平安,怒的是這個胡博士擾亂人心。

這時,獄卒奏到,胡博士在獄中服毒自盡了。

看起來,不管是天算,還是人算,都算錯了,而永樂帝成了這場爭執的贏家?

火原因

然而永樂帝沒有想到,正午三刻也就是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時,奉天殿被雷擊中起火了。當時三大殿的距離比現在要近,中間也沒有防火牆,火勢迅速蔓延,紫禁城的中心成為了一片火海,這一場大火在永樂帝心中留下了無法散去的陰影。

執政者防火措施

看著化為廢墟的三大殿,永樂帝認為這是上天的警告,下詔請群臣直言進諫,並下旨免除各地拖欠的賦稅,將用於營造買辦的錢賑濟災民。但在群臣上書的意見中,又出現了對於遷都的非議,永樂帝可以接受其他的進諫,唯獨對於遷都的異議強行壓制。

在他統治期間,三大殿一直未能重建,永樂帝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御駕遠征蒙古的軍營中。1424年即永樂二十二年初秋,永樂帝病逝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即現在的內蒙古烏珠穆沁,這裡距離承載著他帝王夢想的紫禁城還有七百里。在他逝世后的近二十年中,紫禁城的中心位置始終是一片焦土。

永樂帝駕崩后,其子洪熙皇帝繼位,也曾想過復都南京,但僅僅在位一年也因病逝世了。

第一次重建

太和殿的重建一直被擱置,將奉天殿的重建提上日程的是明英宗朱祁鎮。

在他即位后,也曾有過還都南京的想法,但在1439年即正統四年的十二月最終決定重建太和殿等三大殿

1440年即正統五年三月正式開工,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明英宗實錄》中記載,當時徵用的工匠和官兵就達到了七萬多人,即便如此,仍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1441年九月,奉天殿又以宏偉之姿屹立在了三台之上。

第二次大火

然而水火無情,拖延了近二十年才得以重建的奉天殿,在116年後,將迎來又一次災難的到來。

火原因

1557年即嘉靖三十六年,又是四月,一天傍晚大雨滂沱,奉天殿再次遭雷擊失火,三大殿又成為了火海。

四月是北京的雷雨季節,奉天殿的高度和木質結構讓它更容易引發雷火。但在統治者心中卻認為接連兩次的雷火是上天的警示,雷火自天上而來,當然要從「天」字上找原因。

執政者防火措施

這時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奉天殿的匾額為豎匾,天字在中間,被奉字蓋住了,得罪了上天,所以才以天火示警,應將豎匾改為橫匾,天字居中,中為大;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雖然天字居中,但還是奉字在前,所以要將奉和殿兩個字稍向下,天字向上高出另外兩字,但嘉靖帝覺得這樣做會讓匾額看上去不雅觀。

左右為難之際,有人提出,取《尚書·洪範》中的「皇建其有極」,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子的訓導是百姓的行為準則。將殿名改為皇極殿,仍是用豎匾,皇帝是天子,皇字在上,則順理成章

這個提議得到了嘉靖帝的許可,最終決定改奉天殿為皇極殿。除了更改殿名外,嘉靖帝還下令建雷神廟,但更重要的事情是大殿的重建。

第二次重建

重建並非易事,僅是清理火場就用了三萬軍工,除了人力還需要木材和銀子。大量木材的砍伐使得山林空竭,當時又正值「南倭北虜」的邊境危機,內憂外患下,在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開始動工,直到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三大殿才重建完畢。

殿名的更改並沒有給太和殿帶來吉祥,雷神廟也未能阻止火災的再次襲來。

第三次大火

僅僅過去了三十五年,1597年即明萬曆二十五年六月十九,熙和門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雍和門起火。

命運多舛的太和殿依舊未能倖免,火勢蔓延至太和殿等三大殿,這一帶再次成為廢墟。

第三次重建

此時的明朝國力衰微,重建之事不僅拖延至十八年後,而且進行得斷斷續續。

1615年即萬曆四十三年八月開始三大殿的重建。

1622年即天啟二年正月時工程停工。

1625年即天啟五年再度興工。

1627年即天啟七年八月太和殿等三殿才宣告竣工。

從焚毀到重建告成,這中間整整隔了三十年。

重建漫長的工期源於遇到的諸多困難,首先在木材的採辦上就遇到了阻礙。

大火→重建→~重建的重重阻礙

明朝時宮殿中所用的柱材都是整根的樹木,官員們到湖廣、四川、貴州等地去尋找木材,雖然花費銀兩近千萬,但卻不能滿足重建的需求。不過在天津海邊有了意外的收穫,發現了從前海運時漂沒的楠木一千多根,其中可以作為柱材使用的有一百五十七根,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這僅僅是木材,還有石材的採辦運輸,更是耗資巨大。到房山大石窩採石的費用高達十一萬兩白銀,其中太和殿下三台御道的石雕長三十尺、寬十尺、厚五尺,派了兩萬人用旱船經過了二十八天才拽運至北京城內。

不靠譜的防火措施

三次大火、三次重建,使得明朝起碼有三位皇帝沒有見過太和殿的高大雄偉。帝王們都急於尋找防火救火的措施,除了更改殿名,建雷神廟,還供奉了火神。

在什剎海就有一座火神廟,叫做「火德真君廟」,在明萬曆年間,為了表達對於「火德真君」的崇敬,將廟頂的灰瓦改成了綠色琉璃瓦。

到了1621年天啟元年,因為傳說六月二十三日是火神的生日,便將六月二十二日定為祭祀火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皇帝都會派人來祭祀火神,一旦發生火災,也要派大臣前來告災並祈求火神保佑。

不僅如此,在宮內御花園的欽安殿還曾供奉水神——玄武神。在祈求神靈保佑的同時,紫禁城內也設置了「太平缸」,用來儲水救火。

1644年,紫禁城里改朝換代,太和殿在它第三次重建的十七年後,迎來了新的王朝——清朝。新的歷史篇章即將揭開,被虔誠供奉的神祗們會眷顧這新興的王朝嗎?太和殿的命運又會如何呢?已經歷經三次大火與重建的大殿會否極泰來嗎?事不過三,第四次大火又是怎麼發生的呢?請繼續收聽下集

文章來源:心聲·音頻館

音頻:心聲·音頻館

圖片:網路

更多優質音頻,

戳原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