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職場錯覺排行榜,你有被這些錯覺坑過嗎?

仔細看這張圖片,長方形兩側的兩根直線是不是錯位的?

圖片其實是一個經典的視錯覺的案例,叫波根多夫錯覺。一條直線的中部被覆蓋,其兩端看起來就不再像直線了,也是方向錯覺。

拿把尺子或者一張紙,比在那條線上就能明顯感受出來了,其實是一條直線。

視覺上的錯覺,可以撲哧一笑,職場上的錯覺,可能就會讓你多走很多彎路了。

職場錯覺top3:我是來學習的

有家初創公司,應屆生實習不到一個月就提出了離職,負責人問其原因,答說,我是來學習的,每天做這麼多工作,沒有安排專門學習的時間。」

職場和學校,真的不一樣。

學校,你付費,去學校學習,你是甲方,學校是乙方。

你可以每天坐在課堂上,聽甲方派老師給你講課,你在下面記筆記,不管你聽沒聽懂,不管這門課程對你有沒有幫助。

十幾年的學校打怪升級的經歷,讓一些應屆生以為學習本該如此。

學校那種單純的學習過程隨著畢業真的到頭了,職場這所學校,付給你薪水的是公司,是要求你來創造價值的,給予培訓學習也是為了這個目的服務的。

不論是初創公司還是成熟的500強,都是理論結合實操,需要從協作中、模仿中、過程中去學習

在職場,所有人都是甲方也都是乙方,沒有了單純索取的過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翻譯過來就是兩個字,「知行」。

tips:

1.進入職場,選擇一位前輩,抱住大腿,模仿大腿的做事方法,邊做別學。甚至極端點,不用知道為什麼,先去做,過程中,很多事情就會自然的明了。

2.切換角色越快,進入職場狀態越快,得到的成長加成就越高,初期看著不明顯,兩年後可能就比進入狀態慢的同學,拉開巨大的差距。

職場錯覺top2:沒我不行

朋友前幾天給我講了一個案例,工作了一年出頭的一個銷售人員,和公司提出大幅漲薪水,理由是業績平均最佳,團隊沒他不行,不漲,就跳槽

這種威脅式的談判方法,在老闆眼裡自然很幼稚,兩次溝通無效,最後只能表達很遺憾,祝他有更好的發展。

聊起來如何做出這樣的決定時,他說了言簡意賅的3點。

1.公司是市場導向,銷售做的好,大部分原因是市場做的好,水漲自然船高;

2.銷售培訓充分,2個月就可以磨練出一個可以獨立上場的隊員,價格是他提出薪水的1/5;

3.錯把各部門協作做出來的平台好,完全當做是自己的好。

管理這個詞,有一種說法,叫「建立人財物在規則下高效自由運轉的系統」。既然是自由運轉的系統,那自然不會因為人的因素變化,而產生變化。

絕大部分情況下的絕大多數職位,在運轉完善的公司,員工都是螺絲釘,哪裡需要哪裡擰。

換句話說,所有人都是在同一個風格模板下打造出來的,管理客戶的方式相同,只要更新客戶數據,重新梳理人際關係就可以。

錯把平台能力當作自己能力,離開平台後,可能有陣痛。

tips:

1.談薪資,非常可以,是很正常的溝通流程,但不要用威脅的方式。好一些的方式是表達出自己想要更多,同時也可以承擔更多【要有數據支撐】

2.擺正自己的位置,談判成功是平台給的背書還是個人能力的優異?實在判斷不出來,可以試著問自己問題:

我的對外職場價值,是公司給我的還是我自己的,換句話說,客戶買單是買公司服務還是我的服務?

我的位置能否有人取代,會否有薪資要求更低的人能夠替代我?

職場錯覺top1:我以為ta知道

上次討論的文章題材為什麼沒有嘗試,其他媒體今天推出來效果很好。

「我以為用戶不喜歡的…...」

十幾個人團建,到餐廳吃飯,位置不夠,需要排隊。

「我以為這家餐廳這個時間會有空位的…...」

活動贈品不夠,為什麼不早申請呢?

「以前都是李哥負責,我以為這次也是他......」

文件發到群里,「我以為大家都會看......」

明天開會,準備材料,「我以為準備和以前一樣的數量......」

老闆讓交報告,「我以為做成這樣就可以了......」

這樣的案例,每條都是輕描淡寫,放到職場里,不論是當事人,還是對於正在進行事件的團隊,都是一團糟的困擾。

職場特別有意思,要默認所有人都是聰明人,看起來不合理的事情,換個位置可能就是合理的;

也要默認所有人都是笨人,你以為對方知道的,其實不一定會知道。

多溝通一句,不難。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tips:

1.理解「溝通漏斗」。

你心裡想的100%,傳達出去可能只有80%,聽在對方耳朵里是60%,理解后還有40%,一段時間后再執行或者再傳達出去就剩下20%了。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溝通場景:「我不是這麼說的啊,結果怎麼是這樣。」

2.理解「認知差異」。

「背書」這個詞,金融行業或品牌相關工作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但給到其他人可能就不知道。有些默認是常識的溝通方式,可能因為地域差異、職業差異、理解差異產生不同。

這時我們在協作前,應該先把所有人的基礎認知拉到同一條水平線上:對名詞做優先解釋,對背景做優先介紹,對知識做優先科普

另外,one more thing,拋開職業素養不談,「我以為」這種開場還是新人很容易觸發的劇情,歸根結底還是差了點溝通。

溝通不達,有的人可能是主動隱藏真實需求,比如賣進產品,顧左右而言他,其實真實的反對意見被隱藏起來,不會直說;還有的人可能是表達的點比較多,沒能排列出重點優先順序。

這時候推薦一個說話的模板,不論是外部溝通,比如談判摸索需求,還是內部溝通,需要得到同事對於後續推進的看法,都還算適應。

模板:「我理解一下」+「剛才主要說的是...」+「如果我們現在需要集中資源/我們現在優先做的是...」+「我這麼理解正確嗎」

如果,對方有補充,證明前面所說的事情並不是完全的處於優先順序的前列,等對方補充更正之後,可以在用模板驗證一次,直到對方說沒錯。

溝通,有時候也需要刻意練習。

---en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