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為什麼不要拿年終獎?

先澄清一下,這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情。

我不要拿年終獎,不是矯情,而是覺得年終獎是一種很low的玩法。我是從考核周期與契約關係兩個方面得出這個觀點的。

考核周期的匹配度。考核周期如何確定,能直觀地反映出一個經濟體是在發展中狀態還是已經步入發達階段。我對此有如此深的感受,還要拜謝年中完成的收購。不是收購別人,而是我供職的一個經營了三十年的美國上市公司A股上市的民企給收購了。從我財務的本職工作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季報到年報的轉換。雖然A股上市公司也要公布1季度,半年報和3季度報,但那是未經審計的。言外之意,我給了誤導人的財務數字也沒有法律後果。

而在美國的上市公司,年味越來越淡了。投資者更關心的是每個季度的績效。也因此,很多美國上市公司的獎金激勵也按季度來定了。

去年初,我還屬於美國上市公司的高管。我的獎金被切成幾份分到每個季度。3月份銷售差了點,4月份做再多也無法彌補。因為季度開始的時候我們就預告了銷售預期,3月底的季度就這樣一分錢都拿不到。反之,6月底結束的Q2達標了,全額拿當季度的獎金,不受Q1的牽累。

而下半年,歸屬於股市上市的民企之後,我們開始討論年終獎了。因為,這裡的慣例是:最嚴肅的經營者述職報告是以一年一度的年報形式呈現的。資本市場的盈利期待模式不同,帶來的績效考核也不一樣,員工的獎金模式自然就跟著變了。

大家知道,考核周期的確定是以出資人的關心程度來確定的。我再舉個例子,假如說你老爸有一大筆產業交給了你。他說:我要雲遊四海享受人生了。不過五年之後我會回來看你的經營狀況的。在這樣一種情形下,你買了一台使用壽命為5年的機器,你第一天全部提完折舊與一直不做,等他回來前的一天把這機器的全部費用入賬,兩者有區別嗎?當然沒有。

這個極端的例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太平洋那邊的市場,投資人對交託的經營者看得非常緊。而這一邊,投資人要一年之後才能看到經營績效。甚至,年報可以到第二年的4月底前發,人家那邊來年第一季度的季報都發表了。這說明什麼?要麼這裡的投資人不在乎,要麼在乎了又耐之如何?

投資期待與績效述職的脫節,這是反映一個資本市場成熟與否的關鍵標誌。經濟學里有個術語來描述的:efficientmarket,市場效率。

第二個顯得low的地方,是年終獎里包含了太多的人制特色。特別在私人企業,年終獎沒有透明度,無法期待。我有一個從外企轉入民企工作的職業經理人朋友,跟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到年底了,一群高管在議論年終獎。誰都猜不透老闆的心思,大家很關注,又不知道怎麼去問。大家互相推搡,要選一個他們認為最受老闆信任的人去問。後來轉了一圈,終於想到了:去問老闆的司機。

普遍的情形是,年終獎在老闆肚子里。發還是不發,想發多少,給誰都一點,全由老闆一個人說了算。老闆在一個企業不容置疑的極權,資本的話語權以外,年終獎又成了一種皇權獨大的鞏固機制。

而我以前的美國上市公司卻是另一種玩法:年初經董事會通過的獎金方案會公布給員工,一旦形成書面文件就有了受勞動法保護的契約關係。員工只要看看公司銷售與利潤的達標情況,就能算出自己的獎金,而且是精確到分。這時,員工與公司就是純粹的雇傭關係,我出力,你出錢。老闆與誰親疏和我沒關係。

年終獎與季度獎,不只是支付周期的差異。背後體現了文化慣性下的勞資博弈關係。我為什麼要把一年辛苦的努力交給老闆一瞬間的心情來決定呢?

前天,我有幸被董事長邀請一起吃晚飯。比我小十幾歲的民企董事長跟我說了這樣一番話:買了你們美國公司后我最大的收穫是開了眼界,你們的很多玩法其實都是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我們年終獎的玩法也要改,向你們的季獎靠攏。

這番話,讓我看到了另一種融合的力量。以前是世界五百強通過投資將先進的管理模式帶進來,但對社會的積極推動只是一個點一個點地慢慢滲透,通過外企白領形理念上的提升慢慢形成一種社會共識,比如尊重隱私,理性對話。現在,企業走出去吸收外企,那是一個面上的整體吸收。是一種主動吸收與整合,推進的是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轉型的全方位對接,從體制到企業文化上的整體提升。前者是自下而上的,後者往往有自上而下的奠基作用。

年終獎,從不敢想的一種恩賜到一種自己可以期待的結果,這是個體與資本博弈的一種進步。年終獎,你還期待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