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牛津女學生遭遇性侵,她沒有選擇沉默,而是做了一件很酷的事

Ione Wells是牛津大學英語文學專業的學生,同時是一個熱愛閱讀的記者。

2015年,她還在備考牛津大學的時候,不幸遭遇性侵,但她沒有選擇沉默,而是在網上發表了一封寫給施暴者的信,並以此掀起了一場反對性侵犯和反對責怪受害者的運動。

2016年,她在TED上進行了名為《我們如何在網路上談論性侵犯》的演講,詳細地講述了這件事給她帶來的改變。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有意義的演講吧:

那天晚上,她乘坐最後一班捷運回家。下了捷運后,她遭到陌生人的跟蹤。在她快到家的時候,那個人將她劫住,用手捂住她的嘴,抓住她的頭髮,把她的頭往地上撞;連番毆打她;扒掉她的衣服......小區的人聽到了她的哭喊聲沖了出來,這時歹徒才罷手逃跑。

儘管遭受了極大的生理和心理創傷,她並沒有選擇沉默。她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她對於這種惡劣行徑的憤怒。她給侵犯者寫了一封公開信,並且把它發在了牛津大學的網站上。

在信中,她陳列了犯人對她所作的一切罪行。然而,她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傷痛上。

I don't know who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are.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you. But I do know this: you did not just attack me that night. I am a daughter, I am a friend, I am a girlfriend, I am a pupil, I am a cousin, I am a niece, I am a neighbour, I am the employee who served everyone down the road coffee in the cafe under the railway.

我不知道你的生命中有誰,我對你一無所知。但是我知道的是,在那天晚上,你不僅僅侵犯了我一個人。我是父母的女兒,我是某些人的朋友,我是我男朋友的女朋友,我是一個學生,我是一個表姐,我是一個侄女,我是一個鄰居,我是在捷運站中咖啡館的服務生。

All people who form those relations to me make up my community, and you assulted every single one of them.

所有這些人構成了我的團體,你也侵犯了他們所有人。

但是,她說,她不會讓這種痛苦影響到她與她家人的生活。她把她的遭遇與2005年的倫敦捷運大爆炸聯繫在一起。當時,整個城市都充滿著恐慌。倫敦市長仍然鼓勵市民第二天去乘坐捷運,生活照舊進行。這種平靜的抗爭是對恐怖襲擊者最好的反擊。

"My community will not feel we are unsafe walking home after dark. We will get on the last tubes home, and we will walk up our streets alone, because we will not ingrain or submit to the idea that we are putting ourselves in danger in doing so. We will continue to come together, like an army, when any member of our community is threatened. And this is a fight you will not win."

「我所在的團體不會因此覺得走夜路回家不安全,我們還會搭乘最後一班捷運回家, 獨自一人走在街道上,因為我們不會把一種想法深植腦中, 那就是這不安全。 當團體內的成員受到威脅的時候, 我們仍將像一支軍隊一樣,團結一致,而且,這場仗你不會贏。」

Ione Wells在孤獨和痛苦中尋找救助自己的方法,她決定把這封信發布在網上,希望能夠在牛津大學找到和她有過相似經歷的人。她鼓勵敘述者在故事後添加「#Notguilty」的標籤。令Ione沒有想到的是,一夜之間,這封信在網路上被瘋狂轉發,它鼓勵了更多受到過性侵犯的人說出自己的故事。

What I never anticipated is almost overnight, this published letter would go viral. Soon, we were receiving hundreds of stories from men and women across the world, which we began to publish on a website I set up. And the hashtag became a campaign.

出乎我意料的是,幾乎一夜之間,這封信被迅速傳播。不久之後,我們就收到了幾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也被發表在我建立的網站上。這次「標籤」敘事也變成了一場運動。

人們在推特上開始使用這個標籤,然後這封信也被登在多份國家性報紙上,並且它也被翻譯成許多語言。來自澳大利亞、荷蘭等地的讀者也紛紛向她寫信,感謝她的勇氣帶給他們的力量和信心。

這場運動讓她開始重新思考「新聞」的含義。新聞的特點就是「新」,但是性侵犯屢見不鮮,在媒體上也被多次報道。為什麼人們還會對這封信如此有興趣?

在她看來,這封信會引發眾人關注的原因,在於它觸及到了每一個鮮活的人的故事,給了他們發聲的機會,而不僅僅是新聞評論員冷冰冰的敘述。

她的這場運動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互聯網的傳播擴散作用(proliferation)。但是,互聯網也會引發負面影響。

互聯網時代下的網友們很輕易地就能對某一件事發出自己的回應或者看法。然而,這些反應並非全部真誠。有些只是敷衍了事,使自我感覺良好,要不然就是帶著有色眼鏡歪曲事實。這些評價只會讓社會不公正越來越猖獗。

比如說,英國的一家小報刊登過她的公開信,標題是這樣的:

Oxford Student Launches Online Campaign to Shame Attacker

牛津大學學生髮起了一場在線運動去侮辱侵犯者

這完全背離了她發起這場運動的初衷。她只是想設立一個平台讓被侵犯者來溝通,從沒有想過要去侮辱任何人。

還令她擔憂的,是人們對於社會不公正的消極態度。在受到侵害時,人們往往會讓自己成為受害者,會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過錯,進而被惡勢力打敗。有的人會開始抱怨,會選擇復仇。但這些都不能夠根本地解決問題。

Revenge, or the expression of hatred towards those who have done us injustice may feel like a human instinct in the face of wrong, but we need to break out of these cycles if we are to hope to transform negative events of injustice into positive social change.

復仇,或者向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發泄仇恨是人們在面臨壞事的本能,但是,如果我們想把消極的事變成積極的社會變化,我們需要打破這種循環。

不管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面對社會不公正,我們都不能忘記「人性」這一基本的原則。

All these considered approaches to injustice evoke the very keystones on which the internet was built: to network, to have signal, to connect -- all these terms that imply bringing people together, not pushing people apart.

所有這些面對不公正的方法,都喚起了一個建立互聯網的初衷:社交、標識、聯繫。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讓人們團結起來,而不是疏離。

Ione Wells的行為無疑是一次勇敢的挑戰。在她所創立的網站中,有許多令人心碎的故事。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走出陰影,減少自己身上的「負罪感」,與面對他們的不公正進行正面對抗。

這是一場持續性的戰爭,但請不要忘記:

You must never allow the enemy to determine the grounds for battle.

永遠不要讓你的敵人來決定戰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