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0世紀美國的現代藝術

點擊「人民美術出版社一鍵關注哦!

我的埃及 [美]查爾斯·德穆斯

複合板上油彩、粉筆、石墨鉛筆

1927年 惠特尼美術館

在西方藝術中,肖像畫最初多為宗教目的而使用,後來逐漸擴展到少數的富有階層和特權階層。大多數人對肖像畫的印象多停留在畫面上清晰的面龐、優雅的身姿,還有細細描繪的輪狀皺領、熠熠生輝的珠寶飾物,以及烘託人物身份的各種器物和添加在背景上的輝煌建築。其實所有景色、裝飾和器物都是為了襯托和說明這個「人」存在的意義,而將這個「人」的美好形象、身份地位忠實地呈現在畫布之上彷彿是肖像畫的唯一宗旨。這當然是對肖像畫的誤讀或是片面理解。

批評家約翰•吉荷為肖像畫下過這樣一個定義:「肖像畫是某種圖像,它記錄了藝術家對模特的個性的介入,同時又基於藝術家對模特個性的理解。」這一定義更多地融入了現代藝術的特徵,拋卻了傳統觀念中肖似自然的要求。

隨著現代主義的興起,肖像畫傳統的意義和價值正在逐漸被消解,文藝復興以來經典的肖像畫圖示在藝術作品中消失了。強調秩序感和平衡感的塞尚、重視激情的凡·高、渴望單純和直率的高更成為現代藝術三次運動中的重要典範,他們及其跟隨者們使油畫肖像畫的繪畫語言回歸平面化,在用清晰的輪廓、平面化的色彩展示繪畫對象的同時,也更加清晰地傳達出畫者的內心。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隨著照相機的出現,肖像畫的記錄功能更多地讓位於藝術家的個性表達,那種鏡子般的寫實感被宣揚自我、追求個性、表達新內容的追求和實踐所替代,對人物外部特徵的描繪則更多地加入藝術家的主觀處理。在很多情況下,現代肖像畫已成為藝術家主觀世界的映射圖像,是藝術家感知、反映和解釋世界的手段。恰如現代美學家梅洛·龐蒂所說:「我是畫家,那麼,就要產生在畫布上的就不僅是一種生命的、感覺的價值,在畫面上將不僅只有『一個女人』或『一個不幸的女人』或『一個戴帽女人』,而會有居住這個世界、看待這個世界、解釋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的標記。」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美]安德魯. 懷斯

布面油畫 1948年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陽光中的女人 [美]愛德華• 霍珀

布面油畫 101.9cm×155.6cm

1961年 惠特尼美術館

20 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美國的紐約成為繼倫敦和巴黎之後的世界藝術中心,吸引了歐洲諸多藝術家和藝術流派,發展出具有美國精神的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等,可謂精彩紛呈。

20 世紀前半葉,美國藝術得到迅猛發展 , 藝術家既充滿自信又夾雜著茫然的不確定。面對新的機會,他們開始忙著描繪自己和與他們有親密關係的人——朋友、情人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者。惠特尼美術館及其前身惠特尼工作室俱樂部像磁石一般吸引了愛德華• 霍珀(Edward Hopper)這樣的人。那時很少有藝術家能得到機構的支持,甚至連和志趣相投的同事找一個集會的場所都很困難。

愛德華• 霍珀的這幅《陽光中的女人》描繪的是他的妻子,畫家並沒有為了忠實於現實而進行細節描繪,而是畫出了自己內心中的那個形象。畫中的場景似乎發生在一個清晨,陽光如湖水般照進窗戶,湧入房間,反襯出略微發暗的牆壁。裸體女子迎著陽光默默站立,臉上有一種讓人捉摸不定的表情。這樣的畫面使人忍不住去想象昨夜發生了什麼,這個女人此刻又在想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側面的窗戶切割出一片美麗的山坡,綠草映射出陽光的溫暖色調。霍珀有很多色彩明亮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格調——靜止中透露出寂寞。

自畫像 [美]查克·克勞斯

布面油畫 254cm×213cm

照相寫實主義畫家查克• 克勞斯(Chuck Close)是描繪肖像照片的大師,他的作品畫幅大,遠看逼真,近看局部卻很抽象,透露出某種不真實。他用逼真的畫面揭示出一個真實的虛幻,是具象中的抽象。在創作作品時,他會用打格子的方法把放大的照片進行分割,還會用白色的硬紙板覆蓋住放大的照片下部,畫一格往下移一格,這種做法清楚地顯示了他對傳統肖像畫中人物形象的否定。他用色調深淺不一、形狀大小各異的圓形創作出一種工業社會帶來的新的美感——精確製作的美。所以,與其說克勞斯是在忠實描繪人物對象,不如說他是在描畫自己對現代文明的感受。

隨著可攜式高速攝影機的問世,藝術家們在20世紀早期開始把關注點移向城市街頭,將鏡頭對準普通的城市居民,拋棄了工作室攝影的常用手法,於是產生了街頭肖像的新流派。蘇珊·霍爾(Susan Hall)和霍華德·卡諾威茨(Howard Kanovitz)藉助紐約的城市景觀賦予了物體幾近神話般的風格和成熟的表達方式。萊迪·車馳曼(Leidy Churchman)的作品展示了從紐約最高的居民樓上看到的城市美景,那並不是一個人的肖像,而是一個城市的肖像。

這一流派跨越整個 20 世紀,但主要聚焦於 20 世紀40 到 60 年代,那時城市紀錄片攝影正處於頂峰。

丹普西與菲爾波 [美]喬治·博勒斯

布面油畫 1924 年 惠特尼美術館

二戰前後的美國,抽象繪畫迅猛崛起,具象繪畫的傳統在很大範圍內被拋棄殆盡。肖像畫對於許多畫家來說成為了某種過時而沒有希望的創作類型,但仍有一些人依然饒有興趣地表現自我和他人,他們認為在這個以大屠殺、原子彈爆炸等人類災難為標誌的時代,主體是至關重要的。

安迪• 沃霍爾用著名人物的肖像作品打破了名人文化那層虛華的外衣,促使大眾媒體將著名個體轉變為可消費的對象。這些作品有很多都揭示了明星的虛幻生活,耀眼的閃光燈、具有侵犯性的狗仔隊等等,暴露了它陰暗的側面。觀眾們熱衷於流行文化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大,這也許就是名聲的代價吧。

絲網印刷 1962年 倫敦薩奇畫廊

藝術家一直在進行象徵性肖像畫實驗,或通過描繪私人空間和個人物品,或通過工具和技能來代表自我。一張面孔或者身體出現在這類作品中,將具象的相似性拋棄掉,轉向暗示和隱喻。這部分作品在碰觸和探索肖像畫的邊界,同時也承認描繪他人甚至描繪自己都是不易達到的。

20世紀60年代后,人們對文化消費品的需求量激增,整個社會開始進入到大眾文化發展時期。高等教育的普及,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都為西方當代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代肖像畫中的「像」與「象」是混雜的,既有純粹不表達任何情感的機械性描摹,也有對當代人性的精神思考。它更能與人們所處的時代相拼接,更多地體現出個人在自我體驗和個性化的形勢之下表達出來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疑惑。

肖像藝術的表現對象是「人」,即使它表面上已不再是聚光燈下那些姿態造作、衣著光鮮的「人偶」,但不管是對個體和群體的狀態描繪,還是對一個時代的集體摹寫,抑或是對大事件的歷史陳述,甚至是對城市和時代的呈現,都正面或側面地反映了「人」的環境、遭遇、心理、變化和鬥爭,展示出社會的歷史變遷和人們在變遷中不得不隨波逐流的無奈和困境。肖像作品的背後表現出了藝術家和所表現對象的心理狀態,無一不是時代和社會的產物。

油畫,5 號 [美]馬斯登·哈爾特里

布面油畫 1914—1915年 惠特尼美術館

20 世紀美國肖像藝術的發展充分體現了肖像藝術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寬廣的外延和內涵。肖像曾經是奢侈的物品,而今卻無處不在,可以被迅速複製和使用。攝影在肖像的民主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和社會媒體的崛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肖像熱潮,有如洪流般的快照和自拍席捲了日常生活。在這個科技和大眾媒體無處不在的社會,藝術家們通過多樣化的創作向人們提出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又如何看待自己和評價他人?

作者 | 李蘊慧

摘自 | 《油畫》第2期 · 研究

點擊此處購買《油畫》第2期

相關鏈接:

走近的油畫修復

油畫要走自己的路——羅工柳的藝術人生

2017年《油畫》第2期導覽

- 官方微店 商業合作或投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