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刷爆朋友圈的亞馬遜實體店為何「難產」?

雖然亞馬遜從不缺乏為未來燒錢的資本和決心,但顯然,在找到讓實體店更好地嵌入到整體生態系統的解決方案之前,這位線上巨頭是謹慎的。

「在不久的將來,亞馬遜會將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變為現實——在1萬到4萬平米的空間內,多達4000種商品正在出售,但是全部服務人員只有三位,其餘工作全部由機器人來負責。」這是《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在今年2月,對亞馬遜即將打造的線下實體超市的描述。

不過,該報道很快遭到了亞馬遜CEO貝索斯(Jeff Bezos)的否認。「不管是哪位『匿名人士』提供的消息,我都覺得他/她一定是瘋了……」貝索斯在一條推特中表示。

雖然科幻電影一般的線下實體超市可能並不是亞馬遜的下一步棋,不可否認的是,亞馬遜在擁抱實體零售方面,始終持一種馬不停蹄的積極姿態。繼線下實體書店面世之後,亞馬遜又推出了線下實體家居購物體驗店、「無人便利店」Amazon Go、生鮮線下自提營業點Amazon Fresh Pickup,在海外市場上,亞馬遜在印度力推「珠穆朗瑪峰計劃」,希望能在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度以實體店的模式,贏得更多的客戶。

不過,到目前為止,亞馬遜的線下店更多的還是一種「概念」。自2015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開出第一家實體書店以來,亞馬遜如今只有五家線下實體書店,和兩家沒有完全對外開放的線下生鮮自提營業點。《紐約時報》報道,在未來一年內,亞馬遜僅僅計劃再新開5家生鮮自提營業點,幾家實體書店,並且把線下無人便利店Amazon Go拓展到美國多個城市和英國。和部分媒體「亞馬遜將在近幾年內開出2000家實體店」的報道,以及亞馬遜本身在線上「迅猛做大」的風格相比,亞馬遜的線下速度可以說是慢得驚人。

為什麼亞馬遜對線下實體零售擁有超乎尋常的熱情,卻始終邁不開步伐?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或許先要回答另一個問題:亞馬遜為何對線下實體店如此有愛?

亞馬遜的「線下實驗」

早在2012年,貝索斯就在Charle Rose電視訪談中提到,如何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是亞馬遜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不過,現有的零售已經為客戶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服務,因此,我們無意於去做一個跟隨者,我們推出的服務,必須都是亞馬遜獨有的。」貝索斯表示。

在線上,亞馬遜推出了「亞馬遜高級會員」(amazon Prime),為會員提供包括隔日送達等多重專有服務,此外,閱讀器Kindle的問世,也讓客戶更好地體驗了亞馬遜的電子書。在線上大獲成功的同時,亞馬遜注意到,有些產品,客戶更願意親自到線下去採購,許多線下的服務,是在線銷售無法替代的。

以生鮮類產品為例,非盈利機構Food Marketing Institute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生鮮類產品的市場規模約有7700億美金之大,這其中,超市依然是人們購物的首選。專供高級會員在線採購生鮮的Amazon Fresh於2007年上線,但是十年來,其成績「差強人意」。《紐約時報》報道稱,Amazon Fresh在盈利方面一直處於掙扎狀態,因此其擴張也顯得尤為遲緩。除了人們不習慣在網上購買生鮮之外,生鮮食品的特殊性也讓運輸費用變得高昂。通常,亞馬遜向會員收取15美元一個月的費用,一年則收取99美元,這樣的收費顯然不足以支撐生鮮的多次運輸費用。

對此,亞馬遜的解決方案是生鮮自提點(Amazon Fresh Pickup)。消費者在線上完成購買后,可預約一個取貨時間,商品最快15分鐘就可配好。在站點,工作人員會貼心地把打包好的商品放到消費者的汽車上,消費者甚至都不用下車,就完成了一次線下購物。彭博社報道指出,過去,亞馬遜販賣的生鮮產品會在運輸過程中被擠壓、變質,如今,消費者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了。《連線》雜誌則指出,生鮮自提為消費者節省了時間,在飛機上下單買生鮮,下了飛機,取走生鮮去做一頓晚餐,不再是夢想。

零售媒體SMB Retail 認為,亞馬遜的線下實體店扮演著兩個重要角色:將客戶導入亞馬遜這個巨大生態系的入口,以及對於這個生態系統的補充和優化。

比如線下書店,除了販賣圖書之外,還會販賣kindle、echo這些亞馬遜旗下的電子產品。和蘋果專賣店一樣,這其實是一個商品展示間。顧客在逛店的時候,會對這類產品產生興趣,從而被導入亞馬遜的生態系統之中。此外,對於常常讓消費者感到頭疼的退貨問題,亞馬遜的諸多線下實體店也可以扮演起退貨點的角色來。過去,消費者常常需要支付高昂的退貨運輸費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許多消費者對網上購物有所顧慮。而在實體店裡,消費者拿著商品和網上購物發票就可以直接退貨。

此外,有評論指出,亞馬遜還希望通過線下實體店,收集更多的消費者數據。通過線下和線上的大數據,亞馬遜未來很有可能會分析用戶偏好,然後調整相應的貨物位置和庫存。恰如地圖導航可以根據實時路況選擇最優的行車路線,購物導航則是根據用戶的行為偏好,設計最優的商品瀏覽路線,並實現全展廳的自動導航。

線上巨頭的線下難題

既然如此,為何亞馬遜線下實體店大多僅僅停留在「概念」和「測試」階段?

對實體零售來說,其核心要素仍然是選址和其供應鏈的管理。在美國,實體雜貨店分佈的範圍之廣令人驚嘆——據《芝加哥論壇報》的統計,在全美80%的消費者當中,距離他們住宅2.5英里之內就有一家實體店。這些雜貨店,無疑都是亞馬遜的線下對手。如果亞馬遜要在人流較大的街區開店,就意味著要付出高額租金,而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又決定著商品價格,如果價格偏高,亞馬遜與其它實體零售商的競爭優勢就會減弱。

另一方面,恰如貝索斯所言,亞馬遜的實體店提供的必須是「獨有」的體驗,這就意味著許多亞馬遜實體店的成本本身就很高。

以Amazon Go為例,消費者拿走任何商品之後就可以直接離開,感測器會自動通知系統,對帶走的商品計價,隨後,亞馬遜將通過其賬號與用戶結賬,並提供發票。為此,Amazon Go的店內必然布滿了價格不菲的智能設備,但其銷售的,卻是利潤低、單價低、運輸成本高又易腐的即食和生鮮商品。於是許多人開始疑惑,Amazon Go如何盈利?

有分析稱,或許Amazon Go本身是無法盈利的,可能亞馬遜要利用這套智能感測設備搭配雲計算、AI技術,將其出售或租用給其他零售商,以收取服務費。不過,就目前看來,這套智能設備還不成熟。《華爾街日報》報道,Amazon Go原計劃3月底面世,但現在由於自動支付方面的技術故障,暫時擱淺。熟悉此事件的匿名人士說,當一家店內的系統要追蹤的消費者人數超過20人時,就可能出現障礙;商品在貨架上的位置變動了,追蹤也可能出現麻煩。

雖然亞馬遜從不缺乏為未來燒錢的資本和決心,但顯然,在找到讓實體店更好地嵌入到整體生態系統的解決方案之前,這位線上巨頭是謹慎的。

紐約大學商學院市場學教授Scott Galloway 認為,亞馬遜在線下的擴張速度之慢,讓他感到驚訝。五年前,他曾預測,亞馬遜在2017年,至少應該已經擁有幾百家線下實體店了。

外媒Business Insider則指出,亞馬遜如此緩慢地開實體店,令人費解,但以亞馬遜慣有的風格來看,當它有異乎尋常的野心時,動作就會變慢。比如亞馬遜的時尚部門,花了多年時間打造了7個自有品牌,如今,它有希望在2017年打敗梅西百貨,成為美國服飾類排名第一的零售商。

「這說明,亞馬遜還沒有找到大規模擴張線下實體店的訣竅。要知道,他們是一家速度非常快的公司,一旦找到了訣竅,他們會用『核燃料』為其加速。」Galloway教授如此評論。

作者:千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