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耍性子地哭,也要接納嗎?這位媽媽這樣做

文 | 瓜瓜爸

童童:「我要吃冰棍。」

媽媽:「你還在咳嗽。等感冒好了再吃。」

「我不幹!我就要吃!」

「不行,你上午還在咳。」

「討厭!你是個討厭的媽媽!」

童童氣的不行,還猛地把手裡的玩具給摔了。

都說接納孩子的情緒,可有時孩子像童童這樣耍性子,不講理,媽媽都要窩火了,還怎麼接納?

事實上,對「接納情緒」我們有許多誤解。

「有情緒」和「發脾氣」是一回事嗎?

好比「感冒」不等於「咳嗽」,「情緒」也不是「脾氣」。前者是一種狀態,後者是卻是情緒的表達方式。

接納情緒≠縱容行為。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是說也接受他摔東西、打人。

安撫情緒滿足要求

安撫孩子,既不是接受他摔、打、罵,也不是答應他買玩具,吃冰棍,或者順從地說「好好好,再來一局,讓你贏」。

因為這類做法都有一個根本錯誤:讓情緒越來越依賴於外部滿足/解決,而不是憑藉孩子內在的調節能力

哭鬧=哭+

實際上「哭」「鬧」也不一樣。

先說「鬧」。

摔、打、罵要阻止,但也要看的態度:你是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還是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一定氣壞了」?

更多時候,孩子只是在態度上「鬧」:「打死你」、「壞媽媽」,態度雖然惡劣,但這時候阻止可能不僅沒幫助,還會讓孩子更強烈地反抗。

父母可能擔心,這種「縱容」會不會讓孩子的態度變成真實的行為?恰恰相反:孩子有惡劣行為,就是因為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還被說教、批評,讓情緒發酵,最終失控

孩子說「討厭你」,其實是在說「我很難受」,父母回應的該是「平和的關愛」

——既認真,又沒有情緒或焦慮。比如「是嗎,這麼生氣呀」,「真是呀,真沒想到」,或者什麼也不說,只是認真地看著孩子並點點頭。

當然,這對父母的要求很高,既不能生氣,還要保持平靜。

哭:我什麼都沒說,只是幫他哭泣

「假如能哭得更多,那我們自己製造的悲劇就會更少。」

幫孩子調節情緒,包括接受孩子的眼淚。

有的父母會問「我接受孩子的情緒和脾氣,可他還是哭個不停」。

其實這也是大人常陷入的一種隱性思維:我接受孩子的情緒,目的就是讓他儘快「不哭」。

接受情緒的最好目的,是更好地釋放情緒,情緒充分釋放了,自然會「不哭」了。打個比方,想要止咳,根本上是要吃感冒藥,而不是靠止咳藥。我們要給孩子「讓我一次哭個夠」的機會,而不是儘快停下來。

另外,最好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哭——有人陪伴,不是能哭的更「痛快」嗎?

情緒調節:讓「旋鈕式」替代「切換式」

調節情緒不是「啪」一下把情緒關了,而是讓它的強度慢慢降低。

孩子情緒暴發前,都有一個積累過程。我們最好在平時更敏銳地察覺孩子情緒的變化,儘早調節,不要等到爆發才去救火。

行動大於言語

接納情緒,關注的是「心情」,在孩子氣憤、難過時,過多的語言並沒用。

肢體接觸,如擁抱、撫摸等、目光、表情和語氣的作用,效果更好。

所以不一定非要進行具體事情的討論,比如「究竟發生了什麼」、「該怎麼解決」等等。

這一點媽媽們可能更有感觸:你抱怨一件事,其實是想表達一種心情,可爸爸的回應卻是一套嚴密的邏輯分析——雖然他是真心想幫你排憂解難。

另外,在孩子平靜下來后,可以試著激發他的正面情緒,比如逗孩子一樂,能幫他更徹底地走出來。

最後,我們按剛才說的,把開頭的故事給續上,給大家一些代入感。

…………

「確實討厭,童童氣死了。」媽媽的語氣很真誠——好像她跟童童是一夥的。

這時,孩子可能還要再折騰幾下,但只要大人的情緒不被影響,那衝突就不會再升級。

媽媽把玩具撿起來,但並沒有批評她,還問道:「這麼生氣呀,來,媽媽抱抱!」

童童大吼:「走開!不要你抱!」然後就突然開始大哭。

媽媽還是那麼平靜,走過來想坐在童童身邊。

「走開!討厭!」

媽媽只好離開一點,但童童還是不依不饒:「走開!別在我身邊!」

因為做好了思想準備,媽媽沒有被激怒:「好的,童童,我在門口陪你。」於是媽媽站在了門外,看看著她,好像在說「我會一直陪著你……」

不一會童童哭聲變小了,媽媽感覺可以了,就慢慢回來童童身邊,拉起她的小手。這回童童沒有拒絕,於是媽媽把她抱到懷裡。

不出所料,在媽媽懷裡,她又開始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控訴媽媽的「罪行」。

「每天你接我的時候,你知道我有多高興?多想跟你玩!可你就顧著跟別人說話,都不理我!」

原來如此。

可媽媽並沒有急著安慰童童,也沒有表示歉意,只是一邊輕輕撫摸著童童,一邊適時地回應:

「是嗎......啊,真的呀......就是的,太氣人了......媽媽知道......」

就這樣童童慢慢放鬆下來,開始講一些趣事。

這時媽媽突然問:「你剛才說,有個媽媽說她給她的寶貝買熊公仔,可第二天就忘了。記性真差,這是誰家媽媽呀?」

童童笑著說:「是我媽媽。」

「啊!你的......是我?哎,好吧,這可真難受了!」媽媽一臉沮喪,不過她不甘心地說:「我記性是差,但我可是捉耳朵的高手,你敢跟我比嗎?」

童童一下跳起來,因為「捉耳朵」是她最喜歡的遊戲。

每天4條免費音頻提供育兒指導,每周1本經典育兒書解讀,有娃隨身聽致力於打造最實用、最系統的互聯網家長學校。公眾號:有娃隨身聽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