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中華武術正名!

4月27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洪興武館上演了一場鬧劇,前散打選手徐曉東在20秒內將自稱「太極宗師」的魏雷打倒在地,一時間各媒體向傳統武術發起質疑,一龍、王占軍等紛紛應戰,一時間彷彿江湖再現,武林又迎來一場風波。

然而,隨著事件不斷發酵,徐曉東雖然作為勝者,卻一副得理不讓人的醜惡嘴臉,叫囂傳統武術界,以太極為甚,皆為騙局。這般言論一發,幾小時內各方聲討此起彼伏,央視新聞頻道也為此解釋了傳武中技擊與套路的區別。

的確,徐曉東一場鬧劇,我們不應過多關注其中的戲子,而應藉此機會,深入的了解我們中華文化中,最為名揚天下的武學、美學、哲學~

商周之禮

《新唐書·禮樂志十一》有云:「為國家者,揖讓得天下,則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舞。」

《明堂位》云:朱干玉戚,以舞大武。戚,斧也。是武舞執斧執楯。

可見,上溯西周時期,便有用於宮廷雅樂的「六代舞」,其中分為文舞、武舞,因歌頌帝王以武功征服天下,故稱武舞。

武舞者手執盾斧,以猛厲之姿合鏗鏘之奏,可振軍威、壯士卒。

武舞有兩支,一者象舞、一者大武。其中,大武便是作為士兵訓練的搏殺技。

春秋之變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禮樂崩壞之際,本是天子麾下,朝廷上官的文士、武士、辯者、方士(研究天文祭祀之職)、法述(行政管理之職)都被流放在野,分別成立儒家、墨家、名家、陰陽家、法家,更有因此避世的隱者,自詡道家,史稱「諸子百家」

各家各派源因思想不同,對人治、天治,宇宙和社會的看法各有異同,再加之諸侯割據、戰亂不斷,各自對武舞發展改編,形成各不相同的傳統武術流派。其中,墨家因「兼愛、非攻」的核心思想,發展出仁、義、智、信的武士之道,又稱「俠道」,俠文化對傳統武術的武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積澱。

秦漢劍論

《莊子·說劍》有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

這是后發制人、誘敵深入的斗劍戰術,由春秋戰國發展至秦漢的劍術理論漸漸成熟,從《吳越春秋》的越女劍論「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盛陽衰。」到曹丕《典論》所述「幼時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唯京師為善。」劍道更是南北有別,東西相異。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已失傳的《劍道三十八篇》,傳至東瀛,融入道家儒家文化成為當今日本劍道。

隨著鍛造技術越發嫻熟,戰爭中槍,戟、矛、箭的使用逐漸取代了輕薄而短小的劍,因此秦漢三國的劍術和劍道,大多成為民間的習練傳統。

唐宋拳宗

唐宋盛世,民間及朝廷對於武學系統已經發展出基本的理論體系,分門別類,斧鉞鉤叉、拳腳騰挪各有要訣,岳飛更是著有《九要論》,詳述了技擊格鬥法中的武術總則,九篇內容環環相扣:一貫、二氣、三節、四稍、五行、六合、七進、八身、九步。

由成龍主演,唐季禮導演的2017年賀歲檔大片《功夫瑜伽》中,成龍、李治廷比武一段正是引自《九要論》拳宗之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拳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上下動而中節攻之。

合周身、統全體,把把鷹捉勁、勢勢虎撲趨,步步金雞姿。拳術在唐宋時期的高度發展,已然展現出儒墨道家文化融入武學理論的趨勢,同時,武學已經成為一種修身哲學在民間廣為流傳。以張三丰太極為代表的各路民間武學大師,紛紛自立門戶,中華武學呈現出一片繁盛之景。

明清武林

明清時期,隨著小說這種文學藝術的發展和四方武學迥異的風格傳承,武林武林,已經是有著沉重的文化積澱的學界了,此時正是傳統武術鼎盛繁榮、門派林立、百家爭艷的時期,更有朝廷上將戚繼光著書《紀效新書》推波助瀾,一時間,習武學藝成為普通百姓都崇尚的日常教育活動。

至此各大門派如少林、武當、崑崙、峨眉、華山、崆峒等創立拳術75種、械術27節。

中華武學已然發展成為深邃的哲學體系,由技擊(實戰打法)和套路(修身習練)兩大部分組成,從最初的祭祀上蒼、宣揚帝王的禮數和致人死地的殺招,逐漸變為修身養性防身擒敵的運動。

脫身於傳統武術的散打

當今拳術截至2007年統計,就有131種之多,各路武功不下千種。武術聯賽出品方曾表示:像拳擊,無非是直、鉤、拜,但武術不同,只要連發三招,武術比賽會是全世界最好看的搏擊。

然而,也正因為門派林立,套路眾多,技擊技巧各不相同,勝負準則無法統一,也導致至今武術的競技規則難以劃定。沒有官方的競技聯賽,就難以在現代社會驅動市場和全民關注。相反由於電影藝術的發展,以武打套路、觀賞性為目的的傳統武術套路成為學習的熱潮。總結各家技擊術,偏向於實戰和體育競技的搏擊法亟待被開發並承認。此時,散打應運而生。

如上所述,武學歷史上其實曾有高度發展的巔峰時期,不少民間大師將供觀賞的套路表演和實戰技擊修於一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武林高手,而如今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少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深境界了。

因此,徐曉東打敗了一個魏雷,並不代表打敗了太極拳,其所用散打技法本身,也是由詠春、長拳、太極結合的技擊術,屬於傳承傳統武術技擊部分的分支。如果質疑傳統武術,相當於質疑散打本身。

截拳道

1973年7月20日,藝海星沉,李小龍逝世。追悼會當日,香港幾萬人為其送行,所有香港明星到場弔唁,全世界為這位武學、哲學大師扼腕惋惜,棺槨所經街道人滿為患,許多商家停業以祭奠小龍。年僅33歲的世界功夫巨星,只留下一部部無法超越的功夫電影和13部武學著作......

在武學的傳承和發展史上,李小龍是至今都無人能超越的貢獻者,他將詠春拳、空手道、柔道、泰拳等技擊技巧融會貫通,並自立截拳道,創立技擊的哲學思想,通過國際搏擊擂台和官方比賽一舉成名,真正達到了觀賞性與技擊技巧並存的武術境界。在他四處宣講武術理論和哲學的同時,在實戰方面也聲名鵲起:

1961年3月27日春,李小龍擊敗世界空手道冠軍山本岡夫。

1965年,李小龍接受黃澤民的挑戰並獲得勝利,之後,其繼續教授外國人功夫,降伏巴西柔道高手傑尼勒貝爾獲得世界柔術冠軍;同年夏天,其擊敗棍王伊魯山度。

1968年,李小龍擊敗世界跆拳道冠軍李俊九。

1969年,李小龍擊敗拳王Joe Frazier。

1970年,李小龍在世界搏擊大會上用截拳道橫掃各國功夫高手,獲得第一。

1970年夏天,李小龍在泰國度假時秒殺前來挑戰的泰拳王乃佛。

美國柔術大師威利·傑伊曾評價道:李小龍的武術理念比我們先進100年。

由此可見,傳統武學、技擊格鬥、生命哲學其實是統一的,李小龍生前對武術體系研究所做出的努力,是當今無人能及的。對於傳統的文化,武術或是功夫,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龍曾多次在總結武學理論時,提到長拳、詠春、洪拳、太極、拳擊對於其截拳道理論建立起到的不可忽視的貢獻。

其中對於心神合一、上下一節、陰陽相移的闡述,與古代道家、儒家的哲學體系高度統一。而這一切武學與哲學體系,又怎能是最近的一起街頭私鬥就能否定的東西呢?

心法

《黃帝內經》有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此一段心法,可統一國、可將一軍、可處一世、亦可修一心。

心是人的意識之本,國學中,心與神可謂一體,通指人的意識導向與精神狀態,傳統武學講求心法,便是要求習武者先修心修身,心神合一,意會天地正氣,才會臨危不懼、臨敵不亂。心神若不寧,即使力大無窮,也會自亂陣腳。因此力拔山兮氣蓋世,才為英雄。閱盡史書,凡成大器、立大業者,必不能缺心中這一悟。

修為

不管是武術、瑜伽、舞蹈還是任何一種當代盛行的運動,只有達到心中有法有悟,方能體會其本質,這不是單純一字一句的背誦,而是一種信仰的建立;它也不是一種迷信,而是一種精神的皈依。

武學發展至今,在這個文明社會,殺生致死的絕招漸漸無人承襲,技擊也大多遵從擒拿、抱摔、扼喉等壓制技巧。武者修心,在拳腳騰挪中感悟身心一體,在身法步法中體會人生修為。因此,反是習武人,更無沽名欲;皆為修身者,何式辯輸贏?

如徐曉東之輩,戾氣囂張、氣躁心浮,正是習武而不修武的例子。

下武修身、中武修人、上武修心。在太極拳中會陰陽之變,在崑崙腿中研蒼穹之理,在華山劍鋒感天地大同......才應是我中華武學之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