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嚴監管下銀行理財調結構: 同業、零售產品此消彼長

見習記者方海平上海報道

導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普益標準獲得的另一份數據顯示,今年初每月新發的凈值型產品數量僅40款左右,4月之後開始大量湧現,每月新發凈值型產品數量一度接近200款。

去槓桿和強監管之下,一方面銀行理財規模在持續萎縮,另一方面,理財市場內部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自3月到6月的新發理財產品中,同業理財產品數量減少了29%,面向個人和機構的零售產品增加了20%。

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理財市場出現這一現象將是長期趨勢,即理財業務重回零售端,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

不過目前來看,真實情況並沒有數據體現的那麼明顯,「雖然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凈值型理財產品,但其實有的並非真正的凈值型產品,只是個噱頭。」一位觀察人士表示。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大環境下,理財是強監管的重點,也是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后功能最集中的領域之一,後續可能推出統一的監管架構和規則,統一的資管規則明確后,預計有可能對整個理財市場的長期發展方向產生根本性影響。

規模萎縮、結構變化

從報價和交易上來看,據DM同業平台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30日,該平台共收集到42633條有效同業理財報價,其中一季度22699條,較上一季度減少39.9%;二季度19934條,較一季度減少12%。報價機構上,今年一季度有706家,較上一季度減半;二季度報價機構402家,較一季度下降43%。

在去槓桿和強監管的大環境下,整個理財市場規模的萎縮也在預期之中。華創證券銀行分析師張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理財規模萎縮一方面是銀監會的監管指導,但更為主要的原因在於央行方面,去槓桿導致作為銀行負債端的金融市場利率大幅上調,銀行通過同業鏈條獲取利差收益的空間被擠壓,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意願大為降低。

總體規模萎縮的同時,理財市場內部結構也在變化。普益標準提供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數據顯示,從3月份以來,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面向同業的產品數量一路下滑,面向個人和企業機構的則在穩步增加。

另一方面,從理財產品類型來看,嚴監管以來,理財產品市場出現的一個典型現象是凈值型產品大量湧現。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普益標準獲得的另一份數據顯示,今年初每月新發的凈值型產品數量僅40款左右,4月之後開始大量湧現,每月新發凈值型產品數量一度接近200款。

一位城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受監管要求,行里現在大量發行凈值型產品。「以前都是以保本產品為主,現在非保本產品佔比幾乎達到一半。」

DM平台上的交易數據也體現這一特點。今年上半年,平台收集的報價量中,非保本報價量佔總報價量的77.8%,處於絕對主導地位;保本理財出收比(即發行機構:投資機構)為5.79:1,非保理財出收比為9.09:1,非保理財發行競爭更為激烈。

理財重新聚焦零售端

同業業務受限之後,銀行理財開始在零售端發力,很多人指出這種「轉型」將是長期的。曾剛表示,對銀行而言,這談不上轉型,只是對傳統的回歸。銀行理財本身是從零售做起的,零售業務也一直佔大頭,即使過去幾年同業業務大發展,其佔比也遠不及零售部分。「同業業務在2014年時僅有4000億左右的規模,在總體中佔比不過3%-5%,2015年猛然增加到15%,2016年繼續漲至25%。」

他指出,同業業務的出現和發展有其原因,銀行理財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門,有單獨的流動性管理需求,同業業務最初就是客觀上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工具而存在的,但若僅限於此,規模不會做到今天這麼大。之所以在過去兩年出現如此迅速的發展,主要是銀行將其作為套利和規模擴張的手段。另外,去年傳出MPA將同業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考核后,機構短時間內大量發行以「占坑」,為將來預留空間。在構成同業規模的這三部分當中,監管強化后,后兩部分將受到極大衝擊,沒有增量,存量逐步減少。

重新聚焦於零售端,對於銀行意味著什麼?張明對記者稱,重新做零售對中小銀行來說是很困難的,因為零售的管理成本很高,中小銀行客戶群小,零售業務很難盈利;相比之下,全國性的大銀行渠道和網點上布局較為完善。

同業業務被限制,受衝擊最大的也是中小銀行。張明指出,中小銀行的資產獲取與當地政府和國企關係密切,但現在的去槓桿力度已經延展到地方政府和國企上,他們能提供的資產越來越少,中小銀行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小。

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更是困難重重。天風證券銀行分析師廖志明對記者表示,首先,客戶觀念很難扭轉過來,投資者教育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其次,銀行理財產品一旦轉型為凈值化產品,也就面臨著與基金等其他產品的激烈競爭問題。從銀行自身來看,轉型凈值化產品,投資難度會加大,產品收益與市場風險、利率波動密切掛鉤,操作上的難度會大為增加。

張明表示,凈值化只是一個趨勢,銀行是希望這麼做的,凈值型產品流動性好,轉讓有價格,但現在最根本問題在於,銀行產品操作上仍是資金池模式,跟公募基金產品完全不一樣,資產端不是債券、貨幣等標準化產品,多數是按成本法來定價的非標資產。

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儘管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凈值型」理財產品,但很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凈值型產品,「比如一旦產品出現虧損,銀行會將資產包里的資產替換成其他,那麼新的凈值也就不是原來的資產價值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