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萬字長文深解金融科技 50 強、Gartner 報告指出企業區塊鏈十大常見錯誤 | AI 金融評論周刊

業界

在畢馬威 Fintech 50 強的研討會上,高瓴資本的董事總經理洪婧女士提到:「Fintech 領域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觸達的遊戲已經結束,下半場價值鏈的重構遊戲才剛剛開始。」 通過對畢馬威 Fintech 50 強回顧概覽,作者表示,消費金融方面,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態勢下,場景入口和數據風控成為了消費金融領域的關鍵,相關企業的競爭力取決於是否具備結合場景、將數據變現的能力。

此外支付領域,「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支付領域目前已被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佔據了半壁江山,且巨頭統治力明顯。對於阿里和騰訊來說,支付是他們的 「成本池」,是為一些更大的戰略目標而服務的。而對於一些外部支付的創業企業來說,支付是他們的 「利潤池」。巨頭會有意無意地把支付領域從 「利潤池」 打成 「成本池」,從而陷入惡性競爭。此外,相對於美國市場化的銀行格局,第三方支付企業平均可以獲得 2% 以上的利潤。而因為種種原因,利潤水平非常低,所以必須要靠規模效應來賺取利潤。」

大數據徵信領域來說,作者表示,大部分數據企業都在關注銀行的借貸業務,做的都是質量分析,而卻忽視了很多其他金融機構的成長分析需求。而就銀行本身來說,在銀行業發展報告(2016)中也提出:「投行化」 是成為非信貸資產產業發展大趨勢,「大資管」 是非信貸資產業務發展大方向。所以在企業徵信里,對企業的成長分析是一塊巨大的潛在市場。「雖然大家都會說,金融的核心就是 「風控」,但那是建立在判斷價值之後的,所以說大數據(智能)金融——不只是風控,價值也是一塊窪地。」

技術在財富領域的應用,從信息化到大數據化,到自動化,到現在的智能化。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讓人力不斷在減少,而機器智能則逐漸提高。剛才也提到,在高度競爭的市場,成本是競爭的核心要素。我們就可以看到機器和演算法能夠越來越快複製人的能力,而且比人做得更高效更便宜。而且金融投資領域的理論進步非常慢,70 多年過去了,就是馬考維茲的投資組合理論和席勒的行為金融理論,巴菲特那套價值投資就不是理論,而是藝術了。但技術的發展卻在日新月異,我們期待 AI 技術帶來的金融變革。

據雷鋒網 () 報道,近期隨著比特幣行情高漲,業內許多聲音指出,比特幣已經成為可以媲美黃金的數字貨幣。高盛集團分析師、CFA Stefan Wieler 近期發表報告文章指出,比特幣的價格似乎第一次超過了黃金的價格; 然而,這種比較未免太過於武斷了。因為黃金是以重量進行計算的,而比特幣就像貨幣一樣,它只是一種抽象的貨幣形式,並且只能以自己的單位來衡量。一個比特幣的價值遠遠超過了 1 克黃金的價值,但也無法同 1 噸黃金相較。

「儘管比特幣在 2016 年表現出色,但是加密貨幣市場的規模和深度與 7 萬億美元的黃金市場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黃金仍然是唯一真正的全球貨幣,其規模和波動性可堪比法定貨幣。比特幣(或加密貨幣本身)是現代社會中最令人興奮的貨幣實驗。」

雷鋒網 2 月 10 日消息,今日京東集團 2017 開年大會在京落下帷幕,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大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京東金融作為一個金融科技公司,將持續向所有金融機構輸出技術,輸出風控和互聯網產品能力,並有望在 2020 年之前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 TOP3。

躊躇滿志的京東金融,現在處於什麼位置?

據劉強東稱,京東白條、京保貝、京東眾籌等產品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比如眾籌,已經佔據行業超過 50% 以上的市場份額;此外,截至目前,京東金融已經為超過 1 億用戶提供服務。

用戶

1 億用戶是什麼水平?據《證券時報》2 月 10 日報道資料顯示:螞蟻金服個人客戶總數超過 5 億,僅去年就新增約 1 億;騰訊並未用下設獨立子公司的方式將金融業務整體打包注入,其微信支付實名用戶在 2016 年上半年末就突破了 4 億;百度也是以事業群形式運作金融板塊,百度金融的個人客戶總數在去年三季度末達到 9000 萬。

也就是說,國內巨頭 BATJ 中,京東金融在用戶基礎上僅略微領先於百度金融,遠落後於排名第一的螞蟻金服。

估值

估值方面,同樣以截至最新一輪的股權融資后的時間統計,螞蟻金服的最新估值約為 750 億美元,京東金融估值 466.5 億元人民幣。

騰訊金融方面,據《證券時報》估計,如果參照螞蟻金服的邏輯將支付公司注入,那麼財付通早在 3 年前估值就已達 257 億美元。也就是說,騰訊金融至少可以貢獻近 300 億美元的估值。

所以摺合計算后,結論是,國內 BATJ 的金融事業中,京東金融 466.5 億元人民幣(是人民幣)的估值與競爭對手差距較大。

國際地位

據 2016 年 10 月畢馬威與投資公司 H2 Ventures 聯合發布了《2016 全球金融科技 100》榜單顯示,京東金融在全球金融科技公司中排名第十,國內面臨著螞蟻金服、眾安保險等強手競爭。

而至於業務布局與技術進度,京東金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詳細分析可戳 「京東金融要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 TOP3,有哪些優勢與阻礙?」。

區塊鏈

當前,已經有很多機構開始在現有體系中融入區塊鏈技術,在貨幣匯款、學術資格認證系統、土地所有權系統、以及追蹤產品的來源和去向等項目中進行試驗性質的嘗試。然而,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Gartner 最新發布的評估報告,於 2015 年啟動的企業級區塊鏈項目,90% 以上將會在 18 到 24 個月內失敗。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大部分企業級區塊鏈項目實際上根本上用不到區塊鏈技術,甚至不依賴於區塊鏈技術反而可能有更大的成功概率。

根據 Gartner 的技術發展規律曲線(Hype Cycle)上,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處於過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這就意味著正朝著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前進。各家公司的 CIO 應該對導致企業級區塊鏈項目失敗的常見錯誤有深刻的了解。

Gartner 副總裁兼股東 Ray Valdes 說道:「當前一代的技術平台在多個領域存在明顯的局限,因而導致無法滿足這些項目長期願景的要求。很多企業因從眾效應而上車,但是大多數都會得到一個失望的結果。」

但不管怎麼說,知道和了解企業級區塊鏈項目中常見的失敗點,能夠幫助項目和企業避免陷入相同的陷阱。關於 Gartner 指出的十大企業級區塊鏈常見錯誤,雷鋒網編譯如下:《Gartner:2015 年啟動的企業級區塊鏈項目 90% 會失敗,它們犯了這十大常見錯誤》

利用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進行跨境匯款交易的平台 Bitspark,其創始人兼 CEO George Harrap 表示,到目前為止,比特幣和 「區塊鏈」 為大家所知大概有 7 年的時間了。就匯款方面而言,是時候該總結、評估一下現狀,包括哪些方面可行,或是哪些方面不可行。

匯款業務的形成一般是世界範圍內的人口遷移流動的結果,通常是來自發展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工人在其他地方工作,之後將新獲得的現金收入寄送回家。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家裡,數十億人沒有銀行賬戶,薪水用現金支付,智能手機也只是剛剛可用,這還得益於低成本的製造 Android 手機的出現。目前絕大多數的轉賬服務是通過匯款運營商(MTO)提供的,例如街角上的現金貨幣兌換商店,這是一個由 Western Union、Moneygram、Ria 和少數其他供應商為主建立起來的市場。

那麼,比特幣能否作為一種中間貨幣存在,進而對這類不是用來經常交易的外幣產生影響呢?它能幫助提供更快、更便宜的現金匯款服務嗎?有很多方法來處理這類匯款,從私有區塊鏈、聯盟、應用程序、外匯經銷商到各類分散數字加密貨幣,通過文章《深度詳解:比特幣是否可以為匯款行業帶來價值?》讓我們研究其中的一些例子,從而尋找答案吧。

作為比特幣的底層基礎技術——區塊鏈,最初是為了解決點對點數字貨幣系統中的 「雙重花費」 問題。而很快地,區塊鏈技術就被證明其作用不僅僅局限於允許個人之間在無需信任任何諸如銀行、清算機構等第三方中介機構的情況下進行 「數字現金」 的交換。

2013 年,年僅 19 歲的數字貨幣研究者 Vitalik Buterin 對比特幣去中心化交易模式進行了拓展,使其可以執行更加複雜的、基於二進位條件的交易。例如,當且僅當條件(如某個產品或某項服務交付時)滿足,則會自動觸發付款,且不可逆。這意味著,在區塊鏈上自主執行的智能合約的構想被重新提出——允許匿名的參與者在沒有律師、警察或法庭指令作為背書的前期下直接進行交易,將無中介的 P2P 商務提升至一個全新的高度。

後來,Vitalik 和他的團隊更進一步,將智能合約的概念做了進一步拓展。考慮到智能合約是基於二進位操作的,Vitalik 建議使用分散編程語言實現應用程序的編寫,而無需部署集中式伺服器。因此,以太坊應運而生。

然而,這些令人興奮的功能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為了保持智能合約平台的複雜性,需要將比特幣實用性和完善的交易模型做一定程度上的修改,從而滿足以太坊區塊鏈的需求,而這正是以太坊複雜點和難點所在。作為一個穩定運行了將近 8 年的系統,比特幣逐步完善了源代碼,並推出了輕量級的、移動端的應用和網關服務;反觀以太坊,儘管有極大的潛能,由於仍在持續的完善開發中,還不適用於大規模的部署應用。

因此,探索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商業應用路徑,連接區塊鏈與商業的鴻溝,成了區塊鏈技術研發的首要目標和障礙。據外媒《福布斯》雜誌網路版報道,區塊鏈架構師團隊量子鏈 Qtum 即將發布一套基於比特幣 UTXO 模型與以太坊虛擬機技術的權益證明智能合約平台,作為國內首個基於 UTXO 模型的 POS 智能合約平台,Qtum 也對智能合約的商業化應用做了相關嘗試。

據了解,該平台近日成功獲得超 100 萬美金的投資,投資支持者包括快的打車創始人陳偉星,以太坊早期參與者和 Jaxx wallet CEO Anthony Di Iorio,新加坡管理大學教授 David Lee,區塊鏈技術投資人沈波,天使投資人李笑來等。那麼,除了業內常見的轉用 PoS 共識證明等,Qtum 團隊還有哪些探索呢?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面對智能合約商業應用的局限,量子鏈平台做了哪些實踐?》

點擊關鍵詞可查看相關歷史文章

熱門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