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鎮館之寶:穿越時空的水晶杯

開欄詞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浙江有三百家左右的博物館,各館每每有其鎮館之寶。它們見證著歷史,體現著華夏傳統文化獨特的氣度和神韻。

此刻,它們有的陳列於展廳,有的深藏於庫房,有的家喻戶曉,有的鮮為人知。我們從中遴選出最珍貴的寶藏,推出「鎮館之寶」系列報道,通過小小的手機屏幕(以及報紙),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都活起來。

無一例外,每件鎮館之寶背後都有一個悠長的故事,一段鮮活的歷史。透過它們,我們或能觸摸到諸多巨匠的技藝之美。它們穿越時間的塵埃,憑著世代的接力,重又閃亮,使我們驚艷不已。

曾經璀璨,今又流芳。

在這裡,我們開始講述的,與其說是一件件珍寶的價值,不如說是一段段傳承的脈絡。

第一期, 讓我們走進老杭州城最繁華的地方,去看一看那個陳列於吳山腳下杭州博物館內的戰國水晶杯。

它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寶級文物,也是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組)珍貴文物中的一件。

它於1990年在杭州半山鎮石橋村出土,至今仍留下多個未解之謎,被網友戲稱是「逆天」的文物。

它是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戰國水晶杯。

這是一件什麼樣的寶貝?它是如何被發現的,背後又承載著怎樣的歷史和故事?未解之謎又是什麼?

記者走進吳山腳下的杭州博物館,一睹這件稀世珍寶的風采,試圖找尋歷史的足跡,也專訪了水晶杯的發現者,現任杭州博物館館長杜正賢。

這是走訪的第一家博物館,它分北館、南館,記者沿著糧道山的山坡往上走,大概幾百米,便來到了南館的大門。

走過序廳,走進南館「最憶是杭州」常設展一層展廳,被放置於展覽動線的入口正中的,就是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戰國水晶杯。

眼前的水晶杯通高15.4厘米、圈足高2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敞口,平唇,斜長直壁,深腹,圓底,圈足外撇。只見在燈光的照射下,透明水晶泛著淡粉色。近距離觀察這個杯子,它並不是純白色的,而是略帶一點淡琥珀色。杯子的高度比家裡用的杯子要高一點,杯口差不多大小,就是內壁厚不少。

外表沒有什麼紋路,表面看得出是經過拋光處理的,底部和中部可以看到一些海綿體狀的自然結晶。

一般人見到它,第一反應可能是「這不就是家裡用的杯子嗎?」也曾有專程過來一睹其風采的網友開玩笑說:「這是我家的牛奶杯,昨天穿越到戰國不小心遺失的。」

大家難以想象的是,這隻看起來不起眼的杯子,其實是用整塊優質天然水晶製成。

水晶杯1990年出土於杭州半山鎮石橋村,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寶級文物。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名錄,這隻水晶杯,就是其中之一,與之並列的,是後母戊大方鼎、曾侯乙編鐘、秦始皇銅車馬等舉世孤品。

「目前,全世界也只有這樣一件。」說到眼前的這件水晶杯,它的發現者,現任杭州博物館館長杜正賢是滿滿的激動和興奮。

水晶杯的故事要從27年前一套陶瓷樂器的失竊說起。

1990年的一天,半山鎮石塘村工農磚瓦廠,幾個工人在取土時發現了一些陶瓷的編鐘,工人們沒有聲張,偷偷地把東西藏起來,等到第二天拿到古董商那裡賣掉了,被附近的村民看到並報了警,警察迅速出擊,找到了販賣文物的人,后從他們口中得到了古董商的消息,賣出的文物中的絕大部分都被追了回來,其中就有目前在博物館內展出的一套原始瓷鎛。

鎛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與鐘磬配合使用,一般只有貴族在宴饗和祭祀時才使用。

半山鎮為什麼會出土珍貴的原始瓷鎛呢?

為了弄清楚情況,文物部門決定對發現原始瓷鎛的地方進行搶救性發掘。「當時那個地方是個小山坡,因為取土已經基本上被夷為平地了,還剩下幾間炒春茶用的舊房。」杜正賢回憶道。

1990年杜正賢剛好30歲,也是進入杭州文物考古所第五個年頭,那時候在考古所里,他還算是資歷比較淺的。

杜正賢覺得有編鐘出土,這下面可能會是一個大型墓葬,經他堅持和提議,10月底,考古隊再次進駐並開始挖掘。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挖至1米多的深度時,有些部位露出了黑色的木炭灰末。「看到木炭,我們高興壞了,木炭的出現意味著有大的墓葬。」杜正賢解釋,木炭是有防潮功能,只有在貴族、有錢人家的墓底才會鋪設。當時的發掘已快接近墓底了。

為了不破壞墓葬里的文物,考古人員不再使用小鏟,而是改用了一頭削尖的竹蔑片,蹲在地上一點點地摳土。

杜正賢小心地掀開一塊土時,突然被一道刺眼的反射光晃了眼,亮晶晶的,跟普通人一樣,在考古發掘時,見到它的第一眼,杜正賢就很詫異「這不就是我們喝啤酒的杯子?」

於是,現場便有考古人員懷疑墓葬在之前遭到過盜掘,但從墓外早已被拖拉機壓得嚴實的土層和墓內並無被盜痕迹的事實來看,猜想被推翻。

為了搞清楚這個杯子的材質和年代。杜正賢和同事聯繫了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專家,隨後,這個「寶貝」被運送到北京鑒定。考慮到運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毀損,杯子被包得嚴嚴實實,連同裡面的土一起帶到了北京。

「寶貝啊,國寶啊」,看到這個杯子,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感嘆道。科研人員對杯子里的土和墓內所取的木炭標本進行測定后得到,這隻杯子是距今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水晶杯,由天然水晶製成。

蘇秉琦沒見過這樣的材料,建議讓地礦部門的同志看看材料是哪裡來的,回杭后,杜正賢拿給杭州的地質專家看,專家表示現在還找不到這麼高純度的水晶。

「蘇先生把杯子抱在手裡整整有40分鐘才放下來。」回過頭來,杜正賢對這段往事仍念念不忘。

這隻戰國時期的水晶杯的出土曾一度引起轟動,那麼,杯子的主人是誰?跟古代杭州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拿來陪葬?是墓主人生前的飲器,還是宗教祭祀禮器?

據介紹,戰國1號墓墓室內出土的陪葬精品器物共計34件,除了這件珍貴的水晶杯外,還出土了原始瓷器、陶器、漆器、瑪瑙環及包括玉璜、玉虎等在內的成組玉飾件。件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目前也在杭博展出。

杜正賢推測,根據墓葬的規模和陪葬器物的品種看,墓主的身份絕對不是普通百姓,很有可能是楚滅越之後楚國派駐杭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或軍事首領。

為什麼這樣說?

首先,從墓的形制和規模上看,出土水晶杯的戰國1號墓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大型豎穴土坑墓,坐西朝東,面向高山,平面呈「甲」字形。在古代的墓葬制度中,帝王級別的人享受亞字形墓葬,有四條墓道,王侯級別墓葬呈中字形,有兩條墓道,列侯一級的墓葬呈甲字形,只有一條墓道。從墓葬的形制來看,墓主人的身份在當時應該非常高,屬列侯級別。該墓也是杭州地區首次發現的大型的先秦墓葬。

其次,出土的陪葬器物。「雖然當時戰國時期,杭州大多處于越國的範圍內,但是在出土器物中,除了帶有越文化外,還有不少楚國的元素,比如原始瓷編鐘、江南地區少見的瑪瑙環和充滿異域情調的琉璃飾件等。」杜正賢說,「或許就是從楚國帶來的」。

歷史上,古代杭州曾是吳越爭霸之地,越滅吳后,越國長期統治著這裡,到了戰國時期,又遇到了強勁的對手楚國。公元前323年,楚懷王率兵東進大敗越兵,殺了越王無疆,古代杭州一帶從此納入楚國的版圖。

此外,他還推測,楚越爭霸時,半山鎮石塘村是屯兵打仗的地方,楚滅越后,在此地建立了城池,城池四面環水,現在也還有三條小水溝存在著,有城池的痕迹。墓地距離城池的距離是1公里,也較為合理。

「水晶」一詞最早出現於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寫的《天工開物》一書。在更早的文獻里,人們對「水晶」也有不同的稱呼。「水玉」是水晶最古老的稱呼,意思是像水一樣的玉。

那麼,戰國時期已經有水晶製品了么?古代工匠,能夠製造出工藝如此高的水晶製品嗎?

事實上,使用水晶的歷史非常悠久。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伴有水晶製品出土。商周以後,水晶製品的製作更加精細生動,春秋時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這些器物採用圓雕的加工手法,技術上較之僅為鑽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藝難度更高。在水晶杯發現之前,國內從未出現過純度如此之高的大塊水晶。

在戰國同時期和晚后朝代,也有水晶製品,但無一例外地要小得多。

原因很簡單,大塊、完整、均勻的天然水晶很難得,而要把水晶加工成這般模樣,難度可比雕琢玉器還大得多了。

對於生產力低下、科技並不發達的戰國時期,要開採出如此大塊的天然水晶,並將其打磨成杯子的形狀十分難得。

如此高純度的水晶材料目前在國內幾乎找不到,那麼,當時的人們是怎麼取材的?此外,水晶硬度高,又很脆,杯子中間的芯子怎麼取出來的,杯子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外壁、內壁和底部都非常光潔,拋光技術非常高超,現在都很難達到,古代又是如何達到的?

杜正賢表示,這些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謎底不出,則水晶杯的故事仍未講完。

2002年杭州博物館開館的時候,博物館曾嘗試讓玻璃廠製作人造水晶複製品,經過努力,幾家還是以「做不出來」拒絕了。

未來,博物館仍將不斷探索水晶杯保護利用的最佳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隻戰國水晶杯的神秘面紗就會揭開,講給我們聽更多湮沒於歷史之中的故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