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碳銀打造環保互聯網平台

相比同齡人的青春張揚,浙江碳銀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浙江互聯網金融協會成員俞兆洪顯得格外穩重,言談中,他的聲音低沉平靜,創業者身上常見的激情與昂揚,他鮮少表露。然而隨著採訪的進行,記者的眼前漸漸浮現出的是一個真正的創業創新者的形象。

創業≠做生意

在俞兆洪看來,像馬雲的創業才可真正被稱為創業,而他想做的,也正是這樣敢為人先的事業。

就像馬雲出身英語專業並不懂得計算機的編程一樣,法律專業畢業的俞兆洪當時也未曾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和節能環保產業與互聯網產生交集。不過,開拓進取的基因往往寫在創業者的生命底色里,在從事了一段時間的法律相關工作后,他便轉行進入投行,經歷資本市場沖刷洗禮。

「那幾年,接觸了不少的行業,也切實地體會到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革。」創業的念頭,便也在俞兆洪不斷積累的人生閱歷與社會經驗中萌芽了。

一粒種子,最終能長成一株茵茵綠草還是一棵參天大樹,取決於這粒種子本身的屬性。創業的道理也是如此,在行動之前,想清楚究竟要做一番怎樣的事業,往往比貿然行動更為有效。然而,種子的基因已然存在,只要有了成長所需的陽光、土壤和水分,發芽指日可待。而俞兆洪眼中的創業卻不是如此:「從打算創業起,我便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創業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創業絕不等同於做生意,只有做前人不曾做過的事,開闢出獨一無二的新道路,才能真正擔得起這個『創』字。」正是俞兆洪的這個信念,才有了如今的碳銀。

產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

這幾年,創業創新的大潮中,颳得最勁的風莫過於「互聯網+」。幾乎是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所有行業,都在竭盡全力地將自己的產業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希望能通過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迎來產業又一次騰飛。

但在俞兆洪看來,「互聯網+」並不是互聯網與產業的簡單結合,尤其是產業互聯網的概念,更不能直接與產業加互聯網畫等號。「不能說我利用網路賣我生產的茶杯叫電商,但是如果改賣鋼材就可以稱之為產業互聯網。」

那麼,他心中的產業互聯網是什麼樣子呢?「我覺得,至少應該符合幾個條件:第一,通過利用互聯網的手段,產業內部的壁壘能被打破;第二,互聯網讓產業內部協作更密切、更高效;第三,真正能夠從根本上推動產業的發展。」這些也正是碳銀在兩年多的發展中儘力要達到的目標。

「碳銀做的是節能環保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平台,」俞兆洪對碳銀如此定位,「我們想把節能環保的項目標準化、數據化,使得節能項目的收益標準化,從而使收益證券化、金融化。」

俞兆洪介紹說,當初之所以選擇節能環保行業作為產業互聯網的切入口,是因為他們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和分析,發現這個行業本身存在的痛點急需互聯網的接入來醫治。「據我們當時的統計,2014年全國有2500多家,但這其中真正活躍的企業並不多,而且這些企業都比較小、比較散,許多節能環保的技術也因此而分散在各個小企業之中,市場與產業很難有效溝通。同時,許多從國外引進的經驗並不適應的國情,比如垃圾分類,許多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技術是基於他們的國民良好的環保素養和垃圾分類習慣的,而在這方面才剛起步,如果直接運用他們的技術勢必會水土不服。而企業的小與散,也就決定了這個行業很難依靠傳統的融資手段獲得資金,發展自然會受到限制。」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碳銀建立了節能環保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平台,而這個平台上最主要的架構就是被俞兆洪稱為「三網一資料庫」的平台體系。所謂「三網一資料庫」,是碳銀通過對國內節能環保產業的深度分析,而推出的網路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碳銀首先將節能環保產業里的細分行業將技術和產品模塊化、數據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大型公共建築的節能環保、城市固體廢物的處置、遠洋漁業的節能、區域能源供應都是其中的分支,我們就主要圍繞這四個板塊,對技術和產品進行了模塊化與標準化。比如說,要在大型公共建築目前能耗的平均水平上降低20%的能耗,達到這一目標可能有幾千種技術,圍繞這些技術,有著更多的技術供應商、產品供應商、服務供應商。我們該去篩選哪些技術?哪些技術有投入產出價值?當我們把這些技術標準化、模塊化以後,我們就可以優選供應商體系,讓最適合的技術帶來最大的效益。」

有了標準化與模塊化的技術產品后,碳銀又對整個項目的實施,進行了模塊化、流程化、標準化的改造。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應該控制哪幾個節點?每個節點的控制標準是什麼?碳銀的互聯網與物聯網技術讓這些完全做到了平台化。而在項目施工完成後,實施的效果怎麼樣,同樣能夠在碳銀的平台上做到實時的監控監管。「這就是我們做的三個網路平台,它們的底層就是碳銀的資料庫。」俞兆洪說,有了這「三網一資料庫」,碳銀的產業互聯網之路才正式起步。

綠色金融,不僅僅與「錢」相關「說實話,碳銀做的並不是一件離錢特別近的事。」好男兒自有鴻鵠之志,雖然自創業始,碳銀已經發展了快三年,但公司直到近半年才從一直投入的狀態轉為贏利,但俞兆洪和碳銀的團隊從來都沒有因為營收而氣餒過,「要只想賺錢肯定早去做別的項目了。對我來說,做碳銀的目的本就不在賺大錢,而是想通過我們的嘗試,為的產業互聯網提供一個樣本。」

採訪中,俞兆洪一再地向記者澄清,碳銀做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在互聯網上銷售金融產品的互聯網金融,而是通過對一個個節能環保項目進行標準化的管控,將項目的收益變得標準化,而標準化的收益自然能夠成為證券化、金融化的標的,再加上金融結構化的風控手段,「因此,可以說碳銀輸出的是標準化的綠色資產,並且能夠通過綠色資產的輸出,解決行業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就是碳銀的金融屬性。」

不過,以綠色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並非俞兆洪眼中碳銀對行業的最大貢獻,「我們對整個行業的貢獻,在於推動了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讓行業變得更加透明,這是我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

在碳銀提供的良性競爭環境中,節能環保行業的幾千家中小企業在社會分工上變得更為精細,「以前的公司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對於小公司來說,這樣的結構不僅會增加運營成本,而且也常常會因為公司某一方面存在短板而面臨生存險境」。在碳銀的平台上,專長於跑業務的公司可以只負責業務,專長於技術的公司可以只負責技術,專長於管理的公司可以只負責管理……這樣行業內部的協同合作,使得每家公司都可以各盡所能,推動整個行業向前發展。「公司與公司之間將不再是單純的競爭關係,而是合作發展。」

如今,在碳銀的平台上已經集結了3000多家節能環保行業的企業,公司的收益也從不斷地投入漸漸轉為利潤可期。但在俞兆洪的眼中,這兩年多的發展中,公司最大的收穫是碳銀這個產業互聯網平台的邏輯已經走通,生態也正在逐步建成。「是一個從混沌一片到逐漸明朗的過程。」俞兆洪感慨道,「兩年前,我們把碳銀的理念講給客戶、講給相關部門,他們都覺得是不錯的想法,但也都抱著很大的疑慮,甚至有些客戶都沒辦法理解。但現在,不管我與誰去講碳銀的理念與模式,已經沒有人理解不了了,這就給我們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土壤。」

而於俞兆洪來說,公司最珍貴的財富便是團隊,「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因為這個團隊中有太多優秀的人才,而是因為我們一起走過了黑暗,度過了那段彷彿深夜行舟般的日子,在看不到岸也看不到遠方的時候,不離不棄、同舟共濟」。

過往的艱辛與對團隊的感恩在他平靜的講述中沉澱,一個更明亮的未來在沉澱里變得清晰澄澈:「我不知道最終成為節能環保行業領袖型企業的會不會是碳銀,但碳銀所創造的模式一定會讓這個行業成長得更好、更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