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有聲故事)納粹德國竟然是美國人用美元養起來的!?

↓↓↓

閱讀原文

在二戰史學界曾有一個不解之謎,以狼群戰術大殺四方的德國潛艇為何獨獨對美國油輪網開一面?直到二戰結束后多年,答案才逐漸浮出水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德國是敵對國。但令人詫異的是,這兩個國家之間卻有著不為外人道的神秘關係,納粹德軍用著美國生產的卡車、製造的炸彈、開採的石油對付盟軍。即使美國對德國宣戰後,這種合作依然在繼續。更令人驚奇的是,德國之所以能從一戰的重創中迅速恢復,竟也有美國的功勞。在利益的驅使下,這些美國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納粹德軍的幫凶。

那麼,二戰中美國人都為德國人提供了哪些戰略物資?而德國人購買美國產品的錢,怎麼會是由美國人提供的?對於本國公司與德國的合作,美國政府是否知情?如果知情,為何不加以阻止?德國人又是通過怎樣的「合作」,巧妙的竊取美國科技情報?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美元扶持起來的納粹德國

1939年時,美國與德國之間的商業聯繫已經十分緊密,多家美國商業和金融巨頭都在德國擁有龐大的利益。幾十年後,一位名為查爾斯·海厄姆的美國歷史學家還曾專門以此為主題創作了《與敵國貿易》一書。

現已公開的商業檔案表明,早在一戰期間的1917年,美國就通過了禁止與德國進行商業往來的《與敵國貿易法》。然而,這部法案絲毫不能阻止美國公司赴德國淘金。即使納粹在德國掌權后,美國公司還是源源不段地將重要的產品和資金投向德國,在很大程度上,希特勒的戰爭機器正是由美國人武裝起來的。據統計,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美國100家最大的公司中已經有26家在德國積極活動,並與希特勒建立了緊密聯繫,以換取商業利益。尤其讓人感到驚愕的是,即使美國後來正式對德國宣戰,這種現象也依然存在。

二戰中,當美國和英國的民眾因為汽油短缺而不得不在加油站前排起長龍時,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卻在源源不斷地通過中立國瑞士將石油運往大西洋另一邊的德國。而此時的德國已經是肆虐歐洲的一隻巨獸。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與德國的法本公司之間就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雙方甚至互為主要的股份持有人。而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法本公司已經逐漸「納粹化」,但這並沒有妨礙美國人繼續與之合作。

這種合作關係使得「美孚石油公司」同納粹迅速走近,於是美國石油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缺少石油的德國軍隊中。二戰爆發后,英國封鎖了從北極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大西洋海路,用包圍的方式阻止開往德國的所有船隻,並沒收其運載的貨物。在這種情況下,「美孚石油公司」不得不秘密行動。他們與諸如瑞士這樣的中立國達成協議,讓油輪將目的地改為這些中立國,然後由那裡再將油料輸往德國。通過這種方式,英國人的包圍圈被輕鬆突破。那些同中立國訂立的協議由於其秘密性質後來被人們稱為「影子協議」。

這個商業秘密可以解釋一個二戰期間曾令世人感到迷惑的問題,當時德國潛艇在海上威風八面,經常襲擊敵對國家的艦隻。這曾讓多國商船苦不堪言,但德國卻獨獨對美國油輪網開一面。顯然,德國人和「美孚石油公司」對彼此的需要心照不宣。據戰後披露的商業檔案記載,二戰期間,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在全球銷售的油料中的20%都是輸往德國的。

實際上,英國政府對「美孚石油公司」的這種做法心知肚明,並曾向美國方面發出抗議,但是沒有取得任何效果。原因在於,雖然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一直希望讓美國參戰,並中斷同德國之間的合作關係。但是美國政府內部對此卻有不同意見。美國政府中的許多人當時還信奉「孤立主義」,堅決不同意讓美國參加到戰爭中去。與此同時,美國的石油商們卻不斷地從美國對德國的石油供給中獲得大量利益。類似1917年禁止與德國進行貿易的《與敵國貿易法》那樣的新法律也遲遲無法在美國國會得到通過,因為許多人都指望著通過與德國的貿易來掙錢。

除了石油,美國人提供給納粹德國的還有許多東西,比如卡車。以摩托化而威震歐洲的德國陸軍來說,卡車是他們必要的補充。而幫助德國人生產這些卡車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國福特公司。實際上,從希特勒剛剛步入政壇開始,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汽車公司的老闆亨利·福特就開始對其進行資助。一些德國高層人士後來曾表示,希特勒確實曾收到過來自亨利·福特的捐款,儘管後來美國方面未能確切證實這種說法。

除了捐款,亨利·福特還給納粹提供了更加實質性的幫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福特汽車公司參加了德國的軍事建設。例如,1938年該公司在柏林開了一家組裝廠為德國陸軍提供卡車。雙方的這一合同價值數百萬美元。為此,當年7月亨利·福特被授予大十字德意志雄鷹勳章,而這是納粹德國授予外國人的最高勳章。亨利·福特則是獲得這個勳章的第一個美國人。希特勒為此親自寫了一封祝賀信,祝賀福特獲此殊榮。後來納粹德軍攻入法國時,德軍乘坐的便是福特牌卡車。

除了福特汽車,美國許多企業都從與德國之間的生意中獲取巨額利潤。美國的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總裁在二戰最為激烈時前往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然後從那裡轉往瑞士伯爾尼。其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德國改善通訊系統。

而生產滾珠軸承的美國軍用產品公司也向設在拉丁美洲國家的德國公司提供貨物,這一貿易還得到美國負責軍工生產的領導人秘密批准。

1933年至1939年,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此外,美國公司還紛紛向德國同行轉讓技術。杜邦公司通過德國法本公司把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賣給德國。美孚石油公司則將坦克潤滑油的技術提供給德國夥伴。希特勒空軍得以建立,則離不開美孚設在德國的一家飛機專用煤油廠。美國軍方甚至曾經承認,德國空軍戰機的許多先進發動機都是由美國人提供的。

就像在石油方面的來往一樣,美國政府對本國企業與納粹德國的種種或明或暗的合作關係一清二楚。1941年7月,美國駐外軍事情報機構發現了美國商人的這些行為,然後向政府遞交了報告:「我們的特工人員發現,美國的一些公司在非法向德國人提供產品和技術。」但是,這份報告沒能對制止此類行為起到任何作用。

而且,即使在美國1941年12月11日對德國正式宣戰之後,美國的許多公司也依然與德國進行貿易。有資料顯示,德國1944年還通過西班牙的佛朗哥政府每月得到4.8萬噸美國石油和1100噸戰略物資。更令人吃驚的是,美國商人在戰爭期間還在德國進行大量的投資:美孚石油公司在德國投資達1.2億美元,德熱涅拉爾發動機公司則投資了3500萬美元,美國的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福特公司投資額為1750萬美元,而美國一些大公司還在德國銀行存有巨額現款。

除了生產型企業,美國的金融集團也深深地陷入了與納粹德國之間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合作關係。資料表明,德國人在二戰期間用來購買美國產品和技術的錢大量來自美國的金融集團和銀行。這實際上正是當時美國和德國這種巨大「利益聯合體」的框架。國際金融資本歷來喜歡在全球範圍內追逐最為豐厚的利潤,而在當時那個年代,華爾街的巨頭們則普遍將目光瞄準了大西洋彼岸的德國。有證據顯示,摩根大通銀行曾在20世紀30年代向希特勒提供數筆資助,總金額高達3200萬美元。

一戰之後,美德之間在金融方面就已存在合作關係。這為兩國在此後的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德國在一戰中戰敗,被迫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從1924到1931年,華爾街通過「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向德國提供了330億美元的貸款,而德國在此期間總共僅支付了2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實際上,德國人就是憑藉美國人的這筆貸款才實現了國家的恢復甚至重整軍備。整個德國軍事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就是憑藉在華爾街銷售德國債券募集公眾資金得來。在這個過程中,摩根等大型金融集團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20世紀30年代,美國金融業又同意德國推遲償付貸款。同意這一條件是因為美國方面無法將德國逼得太緊,雙方畢竟已有太多的利益糾纏。更重要的則是,德國正處於重整軍備的過程中,這對於當時低迷的美國經濟來說無疑是一種良性刺激,美國人需要德國人的訂單。

正因如此,美國華爾街與納粹德國之間的聯繫愈發緊密,以至於雙方在戰爭開始后仍無法擺脫互相需要的關係,於是便出現了兩國雖然已處於戰爭狀態,雙方的金融臍帶卻無法斬斷的現象。

不過,如果僅僅認為美國工商界對納粹德國的投資純粹是經濟利益的驅動,那將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事實上,狡猾的德國人早就看出了美國人對德國市場的依賴,並以次作為籌碼,誘使美國人上鉤,並且在這一類的交往中獲取了許多工業情報和技術秘密。

下面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可以了解聰明的美國人是如何被更聰明的德國人敲詐的。還是要提到德國的法本化學公司和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合作上來:梅爾博士是一位一流的化學家,領導法本化學公司二部,這個部生產合成橡膠。他和美孚石油公司附屬研究所所長弗蘭克·霍華德認識交往後簽訂了一些合作協定,目的是共同分享各自領域裡的研究成果,共同使用各自領域裡的新式產品。這個協定中有一條關鍵的條文是這樣寫的:「最先把某種新式化學方法的詳細技術告訴給對方的那一方,應被認為是發明者,從而獲得專利權。」

當時,在研究一種用途廣泛的石油產品——「異丁橡膠」的過程中,德國的法本化學公司雖然初步掌握了合成這種橡膠的技術,但受制於其他技術,無法獨立完成這種橡膠的全部研發工作。於是,在美孚石油公司附屬研究所所長霍華德對德國的一次訪問中,梅爾博士故意向他介紹了合成異丁橡膠的技術。

而實際上,美孚石油公司因為研發實力雄厚,已經研製出了合成質地堅韌、用途廣泛的異丁橡膠,只不過還沒有對外宣布。這種橡膠不透氣,尤其適合製作內胎和軟管,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由於在雙方協定中有「誰先把新技術告訴對方,應被認為是發明者,享受專利權」的條文,出於怕被法本公司搶去發明權的擔憂,霍華德迫不及待地向梅爾透露了異丁橡膠的新秘密。後來他又將和該產品相關的大量詳細技術情報交給梅爾。而梅爾則「故弄玄虛」地口頭承諾:他將說服德方允許美國人使用由「德國人「最先發現的」異丁橡膠技術。就這樣,德國人只用一個欺騙性的口頭承諾,就竊取了橡膠製作技術的寶貴秘密。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美國的本迪克斯航空公司曾向德國西門子機械器材有限公司寄去了航空儀器的設計圖紙,但始終沒有得到對方的全部資料。而到了1940年,它仍然向德國的羅伯特·博施有限公司提供飛機和柴油機上啟動器設計圖紙和製造技術。

勝利來得如此容易,德國人決心擴大戰果。法本化學公司在1928年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名稱是克姆尼科子公司。克姆尼科子公司一直活動到希特勒向美國宣戰的那一天為止。

克姆尼科子公司主要從事搜集經濟情報活動,利用美國人的老實和坦率,大規模地從公開渠道獲取情報。據記載,它訂閱的技術性和其他類型的報刊雜誌的目錄,足足長達16頁,僅訂雜誌每年就花了4000美元。它同時還搜集美國俄亥俄州的採礦工業地圖以及各種油田、天然氣田、海岸線和輸油管的地圖;從美國各城鎮商業部門中打聽那裡的工業情況,了解那些廠礦所在地的經濟上的優越性;根據工業製作方法的專利稅來計算這些地區的工業產量。

而這些數百磅重的藍圖、剪報、報告和圖片,最終流向一個地方——法本化學公司的經濟情報部門,該部門座落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78號,簡稱「西北七號」,由野心勃勃的馬克斯·伊爾格內爾領導。這個部成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幫助法本化學公司搜集情報以便做出更為正確的決策,或者從美國那裡獲得更為先進的科學資料。但很快,納粹德國政府的官員參與了進來……

很快,納粹德國統計部官員、柏林大學副教授安東·賴森格爾博士加入了法本化學公司的經濟情報部門。此人的加入大大地提高了這個情報部的情報質量水準,同時也改變了原本單一為法本化學公司服務的目標,走向了兜售情報的道路。

首先這個部迅速發展,改名為公共經濟部。很快賴森格爾就立了一大功,他預料到了1934年1月美元的貶值,為法本化學公司省下了3000萬德國馬克。這次成功是巨大的,它使公共經濟部從開始時的10人增加到戰時的100人,預算經費相應地從10萬德國馬克增加到100萬德國馬克。最重要的是,賴森格爾不僅早就開始搜集有關市場貨幣、化學工業發展和競爭企業的情報,也搜集有關外國,尤其是法本化學公司可以擴充勢力的那些地區的經濟情報,這使他的情報適用面越來越廣。再加上準確率,使他的情報開始奇貨可居。

公共經濟部將這些情報寫成報告,裝訂成冊,配上綠色封面,按順序編碼,用平版印刷機一次印刷20至500本。然後,就向蓋世太保、剛剛成立的黨衛隊保安處和德國軍方兜售這些情報。而納粹德國的情報部門則對這類情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不斷地通過法本化學公司的商業情報網路,弄到了遠遠超出商業範疇以外的情報信息。這一交易一直持續到納粹德國戰敗。

部分內容選編自《青年參考》,原文作者顧長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