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誰泄露了我的信息?

原標題:誰泄露了我的信息?

■本報記者 喇文義 通訊員 鄭雪艷 李正波

6月5日下午,家住伊州區建國南路某小區的冶女士接到一個陌生來電,對方聲稱是某通訊公司的工作人員,可以免費為其安裝該公司新推出的電視機頂盒業務,並承諾會提供一系列免費服務。雖然對方在電話中能夠清楚地說出該座機的機主姓名和家庭住址,但治女士還是心生疑惑,匆匆掛了電話之後,立刻撥打該通訊公司的官方客服電話諮詢,當得到否定回答后,冶女士不免有些后怕,「他們是什麼目的?為何會有我的信息?」

近年來,詐騙案時有發生。剛剛買了車,就有人打電話要給車主「退稅」;剛訂了機票,就告知機票需要改簽;聯考之後,更是有各路「內部人士」開始代辦入學……詐騙分子總能精準地掌握受害人的信息,實施精準詐騙。根據伊州區公安局刑偵大隊數據顯示,精準詐騙在詐騙案件中的份額已達到50%以上。

我們的個人信息為何會被他人掌握?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又該如何防範?

案 例

精準詐騙,多人被騙

5月3日中午,伊州區某房地產公司的出納小周忽然接到公司「會計」的電話,要求其加入公司的新QQ群。小周加入群后,就收到一QQ名為「公司負責人王總」的信息,要求其與一合作夥伴聯繫。「王總」稱,雙方已達成合作意向,對方已向他支付了19.6萬元的保證金,並稱自己在開會,有事發信息。

小周按照王總提供的聯繫方式對接后,對方表示,雙方在合作意向上無法達成一致,要求立刻退還所有保證金。小周通過QQ向「王總」請示,王總稱,對方公司打過來的錢還在他的個人賬戶,要求小周先用公司的公款墊付。

小周說,因為對方的QQ名與公司負責人王總名字相同,所表述的人物關係也與該公司情況相符,因此一點也沒起疑,便用公司公帳向對方匯去10萬元,而此時,真的王總在收到銀行發來的轉賬信息后立刻向小周核實,小周才發現被騙,於是立刻報警。

詐騙分子為何會知道王總的身份信息?又如何了解了該公司的關係網?「通常詐騙分子會先利用QQ隨機查找加入一些公司的內部群,並迅速更改昵稱冒充其中一名員工,再潛伏一段時間,摸清公司的關係網后實施詐騙。」伊州區公安局刑偵大隊一偵查員分析,通常這些騙子都會以正在開會或者正在火車上不方便接電話為借口,讓財務人員轉賬匯款且無法及時核實。

1個月前,家住八一路的李女士忽然接到一名自稱內地某檢察院的電話,「對方告訴她,她涉嫌一起洗黑錢的案件,要求驗證她的資金。」一偵辦民警介紹,李女士平時也了解過類似的案件,因此當時就感到事有蹊蹺,但對方在電話中準確的說出了她的姓名、住址及一些身份信息,李女士漸漸信以為真,便按照對方的要求,在未告知任何人的「保密」情形下,向指定賬戶匯款17萬元,直至被家人發現。

近年來,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案件高發,這類犯罪都是先以各種形式獲取受害人的信息,再以各種手段騙取受害人的錢財。但與以往的「廣撒網撈魚」不同,新型的詐騙掌握了受害人的個人真實信息,實施精準詐騙,「從2016年開始,精準詐騙已經達到所有電信詐騙類案件的50%以上。」伊州區公安局刑偵大隊圖偵中隊丁波分析,「電信詐騙中反映出來的重要問題,就是數據安全問題。」

調 查

利益鏈催生個人信息的「流通」

詐騙分子要實施精準詐騙,獲取信息是第一步。

2016年4月,迎賓大道附近一居民區開了一家糧油店,與普通的糧油店不同,這家店所有產品的銷售價格都低於市場價,瞬時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選購。

「這店看起來普通,但是只接受POS機刷卡消費。」伊州區公安局東河派出所副所長張暉說,也正是這一銷售模式,開業當天就引起了偵查員的注意,「第二天我們出警偵查,但該糧油店卻已連夜關門,跑得匆忙,所有貨物均未帶走,只帶走了POS機。」一偵查員介紹,內地出現過這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利用一種新型的機器,表面上看是刷卡消費,實際是盜取持卡人的銀行卡信息,再利用技術手段複製出一模一樣的卡,或套刷受害人卡內的存款,或將這些信息捆綁銷售。

今年年初,市民劉先生從烏魯木齊車市購買了一輛轎車,剛剛在哈密落戶上牌,就接到了一內地號碼來電,「她說我的車要退稅,讓我提供一個銀行卡號。」劉先生說,以前曾了解過類似的信息,因此也就沒有信以為真,但令他無法理解的是,為何他剛買車信息就落入他人手中?

利益鏈!從多起案件來看,信息背後的利益鏈使一些不法分子趨之若鶩,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信息代表著財富和銷售渠道。獲取信息成為商家競爭的法寶,但也成了不法分子詐騙的渠道之一,促使個人信息遊走於「市場」中,處於一種「半透明」狀態,「比如你剛剛買了車或者車險到期,就會有不同的保險公司給你打電話。」丁波說。

6月11日,記者電話採訪了某保險公司哈密分公司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個人信息在行業內共享並不意外,而車市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關係」,他也表示「很正常」,至於個人信息在行業內如何流通,他表示無法透露。而一汽車銷售商也表示:「這頭買車,那頭保險公司就會來電話,顧客個人信息在行業內是共享的。」

一方面是產業內的信息流通,另一種是黑市的流通,「之前曾破獲一起電信詐騙類案件,犯罪嫌疑人通過一些非法渠道購買了大量的身份證,然後實施的詐騙。」一偵查員說,關係網、業務員等都可能成為個人信息銷售的渠道,「在某些城市,每條個人信息的銷售價格在10元至30元不等。」

調 查

釣魚網站、陌生鏈接 都有可能泄露個人信息

既然個人信息在經濟生活甚至詐騙案件中佔據主要「角色」,那麼個人信息又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80%是個人不經意之間透露出去的。」一偵查員這樣分析。

「6年前我只參加了一次保險公司的推介會,6年來,時常能接到他們的回訪信息,時間長了就變成了騷擾。」一市民這樣說。與之類似,市民魯先生也時不時會被一茶葉銷售公司「騷擾」一下,「幾年前我出差時在一個茶葉推廣會上留了個人信息,從那之後,隔三差五的就會接到他們的推銷電話。」魯先生更擔心自己的相關信息是否會被該公司泄漏給他人。

今年4月,家住伊州區八一路的朱先生忽然接到一理財公司的客服電話,「她告訴我可以幫我理財,1萬元的投資每天能產生200元至300元的效益。」朱先生說,因為客服能準確地說出他的個人信息,並且所講述的理財效益也具有吸引力,因此他立刻按照該客服的介紹,在某網站註冊了會員,並投入了1萬元。與以往的套路一樣,剛開始朱先生每天都能按時收到該理財公司的收益,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朱先生陸續將資金追加到了50萬元,而投資公司也按照慣例消失了,朱先生才方知被騙。

根據警方偵查,該「投資公司」之所以知道受害人的個人信息,是因為受害人在上網過程中,在一理財網站註冊輸入了個人信息,后被該公司獲取后實施詐騙。刑偵大隊東河中隊中隊長陳立軍說,輕信非法網站、點擊非法簡訊鏈接,註冊會員隨意填寫信息,都有可能泄露個人隱私。

陳立軍說,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消費和支付從線下轉移至互聯網,更讓移動支付日益普及,但隨之滋生的是日益增多的互聯網支付安全風險,比如通過惡意鏈接、二維碼以及偽裝APP將木馬植入手機等方式來獲取信息。

舉 措

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

一些信息泄露導致個人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危害人們財產安全,甚至會危及個人人身安全,那麼該如何防範呢?

快遞行業推出「隱私面單」

6月12日,市民雷女士通過順豐快遞收到了從北京寄來的包裹。與以往的快遞單不同,這份包裹上的快遞單僅有一個二維碼,雷女士簽收后,快遞小哥用專用機器掃描了包裹上的二維碼,雷女士的手機就收到了「包裹簽收成功」的簡訊,「以前收到的快遞上都有我的信息,經常要想辦法銷毀,現在這種快遞單隻有一個二維碼,隱蔽性比較高。」雷女士說。

記者看到,順豐快遞新的快遞單上只有寄件人簽字一覽需要手工填寫,在快遞單的正上方印有一個大型二維碼。一快遞員介紹,新的快遞單寄件人只需要利用二維碼掃描輸入寄件和收件信息,這部分信息只有收寄雙方和快遞公司能通過掃碼識別,其他人無法獲取信息。

據了解,今年4月起,國內一些快遞企業相繼推出「隱私面單」,用技術手段將快遞面單匿名化,只有使用「隱私面單」的快遞員可通過APP獲取收件人信息,識別收件人。哈密範圍內的順豐、申通等快遞網點自今年5月起也開始推廣這種「隱私面單」。

雷女士向記者展示新的快遞單。喇文義/攝

銀行:任何人不得隨意查詢個人信息

「任何人不得非法獲取個人信息,更不得非法出售或者提供個人信息。」工商銀行哈密分行內控合規部經理閆明在採訪中表示,銀行針對個人信息已經做出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隨意查詢個人信息,所有的信息查詢必須經過本人授權。

銀行對市民的個人信息也是採取保密制度,一旦出現員工私自查詢、泄露甚至售賣個人信息情況,將根據銀行規定處理,情節嚴重的將報送公安部門處理。

這些行為易造成個人信息泄漏

所有的防範,更應該從自身去改變。東河派出所副所長張暉說:「網銀捆綁的銀行卡與存款卡分開,不要輕信任何天上掉餡餅的事兒都能有效防止詐騙的發生。」

2015年11月1日起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確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其他方面也不乏相關規定,但總得來說,市民還需要加強自身防範。

張暉說,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輕信任何陌生來電與信息;不要隨意填寫個人信息註冊會員;不向任何人透露簡訊驗證碼及銀行卡信息;網路購物要謹防釣魚網站;妥善處置快遞單、車票、購物小票等包含個人信息的單據;身份證複印件上要寫明用途;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個人信息;慎在微信中曬照片……這些行為都易造成個人信息泄漏,要注意防範,才能不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