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家庭教育中深層問題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身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大部分家長都只能看見表面現象,也只能根據表面現象去對待孩子的問題,事實上,因為對於教育的科學知識了解不多,家長無法找到孩子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家長通常採用的做法往往都沒有對症下藥。本講中就介紹一些常見問題背後的深層研究。

一、 孩子食量不可過大

這個問題的發現還要從科學教育法夏令營說起,在一次夏令營中,有幾個孩子的問題比較嚴重,他們的為人、對人的態度、行為習慣等等都有問題,我在分析這些孩子的時候,想了很多方面的原因,但都不符合,最後我發現這些孩子的問題是因為他們在大概三到五歲的時候食量過大造成的。

如果一個兒童的食量過大,特別經常吃是大魚大肉,那麼他的胃就是滿負荷地運轉,這時身體的能量都要流到胃部來加工這些食物,魚類肉類消化起來非常慢,這樣孩子胃部整天都在工作,大腦的血液和能量就會供應不足。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就不能夠好好聽話,學習的時候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如此孩子的一系列問題就呈現出來。而家長看到孩子不認真,會認為是孩子主觀態度的問題,於是會責備孩子。

兒童食量過大引發的問題會很多。首先,食量過大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食量大的孩子多愛吃魚、肉、蝦、蛋等高蛋白的食物,還有五花八門的小食品、奶油蛋糕、冰淇淋等等,肉類尤其是現在的速生肉類含有激素,會刺激孩子過多分泌荷爾蒙,破壞體內環境的平衡,高蛋白的過多攝入也會引起兒童肥胖,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利。

接著,食量過大引發的結果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情緒。過多地分泌荷爾蒙,孩子的精力會很旺盛,如果沒有正常的消耗渠道,積蓄的能量會使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動,情緒上易怒、容易焦躁不安,甚至容易使用暴力。這種反應和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上課狀態、學習狀態,長期不良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品德的教育。

接下來,問題更加嚴重。孩子的種種不良表現不僅影響自己,還會影響其他人,這時家長和老師就會對孩子採取相應地措施,這又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食物問題,但是我們家長發現不了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於是家長就會用道德的方式來譴責孩子,認為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學習、不遵守紀律等等,同樣的,老師也會因為孩子出現的問題而批評孩子、懲罰孩子,如此一來孩子的心理上會受到打擊,也會產生逆反,逐漸發展就會使孩子的問題從客觀原因變成主觀意願,使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我們看本來簡單的問題變得後果嚴重,難道我們能說這都是孩子的問題嗎?

了解了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家長就要對孩子的飲食問題進行一個科學的規劃。

孩子平時要多吃自然的食品,少吃成品和半成品。家長要給孩子做早餐,不要讓孩子到外面吃,也不要買一些麵包、三明治等代替品。最好就是家長到市場去採購各種各樣的蔬菜、糧食,自己做飯,不要讓小飯桌或餐廳代替正常的飲食。同時,魚肉要盡量減少,做法可以是每餐都有,但量要少,比如把肉切絲炒菜等。正常情況,一個兒童每天有三十到五十克的肉就足夠了。

在《兒童科學飲食》一講中我們很詳細地介紹了孩子飲食的問題,這裡只略作說明。

二、 讓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

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在養育這些獨生子女的時候,往往百般的呵護,這就使得現在的孩子失去了動手動腳的能力。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忙碌、疲憊,人們都願意窩在自己的小家裡或休息、或上網、等等,鄰里之間走動得少,經常性的戶外活動也少。這種生活方式下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別是小孩子,沒有家長的陪伴,他們幾乎沒有機會到戶外去跑跑跳跳、玩玩鬧鬧。如果孩子長期不參加戶外的活動,放學回家就窩在水泥房子里,那麼孩子的大腦發育就會受到影響,會導致焦慮,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影響,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影響,更大的影響就是孩子在家沒事可做,就會看電視、上網、玩遊戲,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我們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呢,必須引導孩子到戶外活動,孩子到了戶外,他和大自然就接觸了,宇宙波和他的大腦波就能協調,使孩子身體達到平衡狀態。

在科學教育法的夏令營中,我們每天都安排孩子到戶外活動,利用遊樂設施讓孩子鍛煉,在四十天的鍛煉裡邊,孩子的臂力、手掌、手指的力量都增強了。孩子回家寫作業速度快了,學習效率也高了,孩子自己也不覺得那麼累了。實踐證明戶外活動對於孩子的幫助非常大。

在家庭中家長要根據自己家周邊的環境,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可以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和小朋友做遊戲、或者周末帶孩子去爬山等,孩子參加的戶外活動多了,他的大腦神經系統就會發育得粗壯,大腦會越來越發達。孩子的戶外活動多了,才能有後勁。所謂後勁,就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在學習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孩子能夠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應付學習,能夠遊刃有餘,學習效率高,學習狀態好,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學習是痛苦的事,也不會感覺疲憊,輕輕鬆鬆就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在普遍的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孩子不參加戶外活動,一味地堅守陣地「埋頭苦讀」,看似沒有什麼問題,孩子用功了、儘力了,實際上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這其中的問題就出在孩子沒有足夠的戶外運動。有的家長說了,我們的孩子現在是二年級,也沒參加什麼戶外活動,現在學習很優秀的。實際上,一個二年級的孩子現在沒有到青春期發育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學習內容相對簡單,而且孩子的性發育還沒有開始,孩子沒有過多需要思慮的問題,這個階段他在家裡邊呆著可以學的優秀,但是這個優秀已經埋下了隱患。這樣的孩子,一到了初高中,到了青春期開始逆反,而且學習時間越來越緊張,學習內容越來越難,孩子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應付,這時候厭學就開始了。所以說,要讓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的大腦得到更好地開發,這樣孩子才能有後勁。

兒童多參加戶外活動就有機會和小朋友多接觸、多交流、多溝通,這樣能夠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在交往的過程中需要語言,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能力。現在有很多孩子不愛說話、不敢說話,尤其是在人多的時候,而參加戶外活動正式鍛煉了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多參加戶外活動的益處還有很多,希望家長能夠將戶外活動作為孩子學習的一部分去看待。

三、 讓孩子完成社會化進程

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的社會行為規範和準則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標準。人的社會化是社會交往的基礎。社會化過程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每個孩子也都要經過社會化的進程,每個年齡階段都有這一年齡階段需要完成的內容,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家長、老師、社會、書本等對孩子的教化過程,另一方面就是孩子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的過程。前面一點就不用說了,一般孩子都會接受正規的教育,這一個方面是一定會經歷的,而後一個方面,往往容易被家長忽略。

我們來舉一個科學教育法夏令營中的例子,在夏令營中我們就發現幾個孩子社會化進程完成得不好,其中有一個初二的孩子尤為嚴重。這個孩子就和夥伴們玩不到一起去,經常與夥伴發生衝突,他的一些做法讓人覺得很幼稚,他的做法有時候甚至到了沒臉沒皮、不知羞恥的地步,他不僅影響自己,還會把整個集體攪得不得安寧。

發現這個孩子的問題后,我對孩子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了解,也在思考孩子出現這些問題背後隱藏的深層原因。這個孩子身高有一米八零,食量特別大,當時上國中二年級。為了讓他好好學習,少惹事兒,爸爸和爺爺沒事不讓他出去,就讓他在家好好學習,用孩子自己的話說,他幾乎就要瘋掉了。最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他沒有完成社會化訓練這個過程,家長沒有給他機會和其他小朋友去玩、去摩擦、去碰撞,因此他不會也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沒有完成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不能迴避更不能逃避,雖然他在群體當中會惹是生非,會給老師和同學帶來很大麻煩,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教育這樣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在群體中活動,在群體中和人交流溝通,在群體中磕碰、摩擦、體驗、感悟,成長。於是我仍舊讓他與其他夥伴一起活動,讓他與大家相處,儘管他每天都有「故事」發生。每次有事情發生之後,我都會和他談心,問問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做得好的就鼓勵他,做得不對的就引導他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當夏令營進行到三十天的時候,這個孩子就已經表現很好了,能夠很融洽的在集體中與夥伴相處,在夏令營結束的時候孩子已經非常好了。孩子回家后,他的老師都說這個孩子從來都沒有這麼好過,不頂撞老師、不頂撞家長了,同時還喜歡學習了。看似很神奇,其實就是從根源解決孩子的問題,完成了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孩子的其他方面也就不會受到影響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告訴家長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不能怕發生問題,就把孩子關起來,迴避問題,而是要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家長不給孩子這樣的社會化的機會,把孩子關在家裡,這樣的孩子一生可能都不能和別人很好地溝通,到長大了之後,只能打高分,到社會上找工作都難,嚴重的甚至會發生性格的扭曲,會發生人格的變化。

比方說有的孩子不會和小朋友相處,到了群體中總會出問題,不是吵嘴就是打架。有的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就是盡量避免讓他長時間呆在孩子多的群體中,一放學趕緊去接孩子,生怕孩子放學沒事再惹禍,家長認為這樣就能避免更多的麻煩和問題。事實上,這樣的做法恰恰剝奪了孩子社會化的權利,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孩子的成長必須要經過社會化的訓練,現在的獨生子女和別人相處玩耍的機會本來就少,不和他人接觸、碰撞,不經歷相互間的互動摩擦、相互激發就沒有辦法完成社會化。因此,家長非但不能束縛孩子,而且還要為孩子創造與人相處的機會,要想辦法動員孩子參與到群體當中。當孩子在和群體成員發生矛盾和問題的時候,家長要正視這些問題,放平心態,因為這是社會化必然要經力的。孩子只有一次次地發生問題,問題才能暴露出來,家長才能針對孩子的問題進行教育和引導,教育過後讓孩子再繼續去嘗試、去體驗、去經歷,這樣反反覆復,孩子就成長了。

四、 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當家長的、當老師的最怕的就是孩子犯錯,孩子一旦犯錯誤就感覺到天要塌下來了,就覺得孩子是大逆不道。事實上,孩子犯錯是必然,家長要正視這個問題。

從基因的角度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惡,人類繁衍了五百五十萬年,人類過去都是互相屠殺才走過來的,那麼這種惡的基因就存在孩子的身上,如果這種惡在兒童的時候不讓他表現出來,等孩子長大的時候犯的錯將可能是無法挽回的。

在兒童階段,我們就要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讓他在錯誤當中知道自己的惡,知道自己的不對,從而來改變他自己的不良行為,這樣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教育機構,很多的老師就是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什麼錯誤也不讓他們犯,結果這些孩子一旦獲得自由的時候,就無惡不做了。我們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是給他們自由的機會,孩子在自由的狀況下可能暴露出問題,同時更培養他們自律的性格,這對孩子的人生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們還是來舉夏令營中的例子進行說明。科學教育法夏令營中的老師有一個規定,就是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立刻就制止,要在事件完成後再進行教育。比方說兩個孩子打架了,我們不能拉架、不能勸架、不能阻止(當然會阻止嚴重危險發生),必須讓他們打完,讓他們的衝突事件發生完。從表面看來我們是在縱容孩子打架、犯錯,其實不然,我們是有意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去和他人產生可能的摩擦,讓孩子都有犯錯誤的機會。他們打完架,犯了錯誤之後,我們就會在晚上開人生價值演講會,這時會讓每個孩子發言,當然犯錯的孩子也在內,讓他們說說過程,說說看法,說說感受,最後,老師再做點評,告訴孩子們哪對哪不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這是一個讓孩子犯錯、體驗、思考、認識、最後懂得道理的過程。在夏令營結束的時候,我們就看不到孩子打架了。

實際上,給孩子犯錯的機會這種思想是根據兒童發展規律來的。通俗地講,就是兒童必須要犯錯,用犯錯誤的方式來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應該注意,更重要的是在人生價值上有認識、有體驗、有升華。

五、保護和建立孩子的羞恥感

羞恥感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現在我們整個社會從各行各業看、從各個層面來看,人羞恥感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比方說就三鹿奶粉的問題,這就是沒有羞恥感,一萬多兒童收到傷害,這不但是羞恥的,而且是一個罪過。他們犯錯,就是因為羞恥感從小就被破壞了。

學校教育不當,家庭教育不當都會破壞孩子的羞恥感。比方說一些老師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找不到科學的方法來管理孩子,那麼就體罰孩子,今天罰,明天罰,罰習慣了孩子就沒有羞恥感了。在家庭教育中同樣如此,孩子作業做不好、成績上不去,家長就打罵孩子,有的還會罰跪、罰站,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破壞孩子的羞恥感。

另外,隨著成功學的介入,很多家長或者教育者會用成功學的方法鍛煉孩子,導致很多孩子為了爭第一厚顏無恥地去抄襲,還會嫉妒別人,甚至採用不良手段競爭,這樣也會使很多孩子的羞恥感被破壞。

如果一個孩子的羞恥感被破壞,就沒有了規範和底線,很多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比方說抄襲、打架、告狀、討好別人、賄賂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一些失去價值、失去人格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沒有未來可言。

目前,對於孩子羞恥感的培養忽視太多。社會導向、媒體傳播、家長老師的教育理念等失去基本的準繩和規範,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讓孩子失去羞恥感。特別是一些教育家提出來讓孩子張揚,讓孩子自我展示,讓孩子比賽,讓孩子爭第一。實際上這裡邊或多或少都會使孩子的羞恥感受到損失。

孩子的羞恥感是他人生的一個防護膜,這個防護膜如果被撕破了,孩子就像一個食品一樣會感染細菌、會生病。孩子要想健康的成長,家長一定要從呵護孩子的羞恥感的高度來對孩子實施科學的教育。

六、改變孩子找借口的習慣

現在的大多數獨生子女都是從被寵愛、被呵護長大的。在兒童時期家長對孩子要求不高,多是隨著孩子的意願,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家裡更不需要孩子去幹活,孩子們都是衣食無憂、隨心所欲,在這樣的模式下孩子就會意志薄弱、沒有動力,沒有責任感。然而,到了孩子進入學校,他們又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學習爭取好成績、好的表現。表面看來這樣的要求沒有什麼錯誤,可是我們深入的研究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一個被溺愛長大的孩子,還沒有學會自我承擔責任,還不懂得樹立目標,更沒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堅強的意志。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求他們去爭第一、考百分是不且實際的。這就好比空中樓閣,基礎沒有打好,就要建築高樓,是不容易實現的。

很多家長認識不到這其中的深層原因,沒有辦法根據實際情況對孩子進行教育,只是在孩子做得不好、達不到家長和老師的期許時斥責孩子、諷刺孩子、挖苦孩子,有時候家長還會打罵、體罰孩子。面對這樣的狀況,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也沒有能力做得更好,於是孩子為了躲避懲罰和斥責,就會找到各種借口,為自己開脫,推卸自己的責任。比方說,孩子考試分數低,他不說自己不努力,而是找各種借口說老師講得不清楚;作業沒做完,他會說老師沒有留等等。為了躲避懲罰,這些孩子會在老師、家長之間兩頭欺騙,找借口、找託詞。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教育引導,會越演越烈,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找借口的方式,無論他們犯了什麼錯誤,他們都有理由、有借口,甚至是無理攪三分。因此,孩子找借口的行為應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高度重視。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在發現孩子找借口時,要及時引導和糾正,將孩子找借口的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要教導孩子,讓他知道問題的責任在自己身上,不在老師、家長身上,更不在其他人身上,讓他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這是一種人生態度。一旦孩子開始找借口,家長要嚴厲的批評他,比如說孩子沒交作業,他就會找借口說家長忘了給裝到書包里了,這時老師不要認可他的借口,而是要告訴他,作業是自己的事情,忘記了就是自己不夠重視,是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好,責任在於自己,與家長沒有關係。再比如孩子考試分數低,就會找出一大堆借口,諸如老師沒講過,考題出得太難都沒學過,考試環境不好太嘈雜等等,這時家長同樣不要讓孩子的借口矇混過關,家長應該指出他的問題,駁斥他的借口,然後再幫助他分析原因,總結經驗。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通過找借口這種方式,他們是無法逃避懲罰和責任的,找借口不僅幫不了他們,反而會讓他們受到更嚴厲的批評。

在避免孩子找借口的同時,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問題,給予分析、指導、教育和幫助,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於承擔責任,家長要幫孩子找到進步和改正錯誤的方法,這樣才能從根源解決找借口的問題。

七、教育孩子不要討好人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越來越多,很多人也變得很勢力,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可以委曲求全、阿諛奉承。在職場里,職員為了得到一個好職位,討好上司,討好老闆;在學校里,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會討好老師;在家庭中,孩子為了獲得喜愛和讚賞,會討好家長、討好長輩。孩子如果習慣了討好別人,他就會逐漸失去真誠,性格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教育孩子,不要討好他人。

比如說在科學教育法夏令營中,所有的老師都秉公執法,一視同仁,讓所有孩子都在一個公平、和諧、有正義感的環境下完成各項任務,完成四十天的訓練。在夏令營的過程中,如果有的孩子討好老師、討好別人,弱者討好強者,小孩子討好大孩子,並且為了討好他人作出不道德的事情,做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事情,那麼我們就要給予孩子告誡,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與人相處是要發自本心、以誠相待的,是不以回報作為目的的交往,如果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過分地去迎合別人、討好他人就是不健康的交往。

具體來說教育孩子不要討好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奉獻愛心的問題。我們用什麼態度去奉獻愛心呢?比方說捐款,我們是為了獲得名利而去捐款嗎?是為了別人說我們好而去捐款嗎?當然不是,我們是為了幫助別人,是真誠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真誠、善良、友愛,不要讓孩子討好別人,這是為人處世的教育,更是價值觀的教育。如果孩子在這種意識的教育之下成長,那麼他們長大之後就不會犯錯。

八、不要讓孩子有過多的期待

一般來說,孩子都有期待,比方說家長期許孩子要買什麼玩具、要去某某地方旅遊等,只要提前讓孩子知道這些期許,孩子就會一直有所期待,並會因此而分心。

在科學教育法夏令營中,我們就發現一些孩子對期待非常敏感,而且他們總是有很多的期待。比方說,夏令營將要安排孩子去旅遊,如果消息很早就擴散出去,那麼就會有一些孩子盯著老師問這問那,問老師都去哪,什麼時間去等等。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到旅遊的事情上,無論是學習還是活動,孩子都會分心,心裡都會惦記著一直期待的事件,這種狀態會一直持續到他們期盼的事件結束。而孩子的這種期待大多都是外來的,是外部因素影響的。例如,家長有計劃給孩子買電動車,可是提前一個月就會跟孩子說,這樣孩子就會一直期待,這種情況就是媽媽的話說早了,也就是孩子原本沒有這個期待,是家長過早地給孩子期許,讓孩子有所期待。

正確的做法就是不給孩子期待,簡單地說就是家長要沉住氣,在孩子會有所期待的事件完成之前,先不要透露給孩子。這樣孩子的注意力不會過早地被分散,孩子也會在事件發生時得到驚喜,而不是在沒有實現期許時和家長吵架。給孩子建立這樣的一種習慣,孩子的心態也會很好。

九、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現在的教育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危機,現在國小生中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把每天的學習都看做是家長的事、老師的事,孩子根本不會把學習當做自己的責任。

針對這種現狀,科學教育法夏令營中特意設置了心理劇,通過心理劇的訓練解決孩子的責任心問題。每次進行訓練的時候,孩子的內心都會被打動、會開始反省、會內疚,孩子會逐漸轉變觀念,認識到學習不是老師的事、也不是家長的事。這樣一次一次地訓練,一次一次地感悟、反思,一次一次地流淚過後,孩子就會逐步端正學習的態度,調整人生的態度,將學習當做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職責。

然而,孩子參加夏令營,專業老師可以用科學的手段來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讓他們有責任心。但是大多數孩子參加不了夏令營訓練,那麼就需要家長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家長就需要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進行引導。

從思想上講,家長要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孩子一種觀念,就是學習是自己的職責。好比媽媽每天做飯、做家務、照顧孩子等就是媽媽的職責;爸爸每天上班辛苦賺錢養家,關注妻子、孩子等是爸爸的職責。那麼小孩子一樣也有自己的職責,上學的階段孩子的職責就是好好學習、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自理自立等等。簡單一點說,就是要從小告訴孩子他該做什麼,該怎樣做,就如同告訴孩子禮儀道德、是非對錯一樣。這種思想觀念的傳達絕不是無休止的嘮叨,而是一種基礎的教育。

從行為上來講,家長更要注意。很多家長從孩子上學起,就是圍著孩子忙前忙后,跟著孩子操心,生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情,擔心作業做不完、擔心上課不專心,不僅如此,一些家長還會陪著孩子做作業,一陪就陪到十一二點。家長會覺得這些行為和努力就是為孩子付出,即使辛苦也是值得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在學習上,家長替代孩子做得過多,就是剝奪孩子自己努力的權利,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會讓孩子認為學習就是家長的事,跟自己沒有關係,結果孩子的責任心沒有了,孩子的羞恥感沒有了,孩子變得懶惰、變得無賴、變得冷漠。正確的做法就是家長要放心地將學習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上課、聽講、記作業、寫作業等等,都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尤其是孩子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予以正確引導,最好不要寸步不離地陪著、不要反反覆復嘮嘮叨叨不停,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不好好學習和做作業的後果,比如受到老師的批評、拖了班集體的後腿等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職責沒有完成好,是要接受懲罰的。與此同時,在孩子完成好學業的時候,家長也要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感受完成自己職責的喜悅感,進而可以再接再勵。

其實,兒童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的潛力也是無限的,他們完全有能力擔負自己的職責,做好自己的事情。作為家長要捨得放手、懂得放心,讓孩子有更大的空間去管理他們自己。如果能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孩子樹立起責任心,那麼所有的學習、所有的作業都能做得好。另外,家長可以在孩子的書桌上面掛一些字幅,如「學習是我的職責」等,用以提醒孩子,激勵孩子。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有意識地建立責任感,能夠解決很多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家長應該重視起來。

十、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

說到尊重生命,家長或許認為這個觀念對孩子來說有點遠,其實不然,尊重生命同樣是教育過程中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價值觀形成、人生觀塑造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們來舉兩個科學教育法夏令營中的實例:

夏令營中有一對錶姐妹,姐姐在親戚家抱來了一對小貓,姐妹倆在和小貓玩的時候,妹妹的手被小貓抓破了,還不輕,為了安全起見,妹妹需要去打防疫針,於是負責老師就通知了他們的家長。家長聽說這個事情之後就勒令孩子把貓扔掉,於是兩個孩子把貓丟在院子里,也不再去喂貓,夏令營結束的時候貓就被我收留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接收到的教育就是她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來主宰小貓的命運,喜歡就可以抱來玩,不喜歡就可以隨意丟掉,她們並不會意識到小貓也是和自己一樣的鮮活的生命,需要關愛、需要尊重。小貓不是自願跑到夏令營來的,是因為被人喜歡才被帶到夏令營來的,它們不能控制自己的生命,那麼孩子的做法就是對小貓的不公平,實際上就是對生命的不公平。孩子年紀小,她們的思想單純直觀,家長需要在這個時候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如果從小開始就讓孩子建立了這樣蔑視生命的觀念,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再來看一個例子:夏令營中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在看到另一個夥伴做的事情不夠聰明的時候,就挖苦別人說:「你這樣的人是活著浪費空氣,死了浪費土地。」我看到之後就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了,於是就開展了人生價值觀的演講,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和不當行為,引導孩子要尊重與自己不同的生命,無論是人還是小動物。

或許有人會說孩子只不過是學來的一句話,他並不一定知道其中的深意,也不會想到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的,孩子可能確實不理解,學來說說,但是孩子的這種行為一定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這種話就是對不同於自己的生命的蔑視,同樣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現。如果不在恰當的時機糾正孩子,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就會深化孩子的錯誤觀念,讓孩子覺得其他的生命是可以鄙視的,這種錯誤的觀念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我們說如果小孩子從小對生命不珍惜、不尊重,長大之後會不尊重生命,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會有反人類的性格。我們不乏見到很多極端的例子,例如孩子冷漠、殘暴,對親情不在乎、虐待屠殺小動物、甚至從事犯罪活動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忽視了教育的細節造成的,這些嚴重的後果追匿起來都是對生命的蔑視造成的。

由此看來,教育孩子學會尊重生命是很重要的。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你可以不養貓、不養狗,但是一旦領養了、買來了,就要照看好他們,因為是你主動把這個生命請到家裡來的,你必須要尊重這個生命。我們要讓孩子未來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有一個慈悲的心懷,家長就要從小要教育孩子尊重生命、有愛心、有同情心,這是我們社會的需求,也是我們家庭的需求。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在細微之處下功夫,尊重生命就要從點點滴滴的小事開始,注重孩子的言行和心理變化,進而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

十一、媽媽要多關心爸爸

媽媽要多關心爸爸一方面是增進夫妻間的和諧程度,使家庭氛圍更加融洽;另一方面,就是分散媽媽的注意力,避免媽媽過於關注孩子。

一般情況下,孩子身上出現問題或多或少地與父母和家庭有著不可剝離的關係,孩子的問題可能在媽媽那裡,也可能在爸爸那裡,這裡只說其中一種,就是媽媽。

我觀察到很多媽媽對於孩子過分關注,從學校到生活,從作業考試到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細緻入微。比如孩子參加夏令營,一些媽媽一日三餐都要打電話問孩子吃飯了沒、吃的什麼、吃的好不好、吃飽了沒有等等。或許媽媽們會認為這是對孩子的關心,事實上,這種過分的關注不但不會讓孩子感激,還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和壓力,同時,還會忽視對先生的關心。這種模式看似問題不大,其結果會使得先生埋怨妻子不夠關心自己,過於溺愛孩子;而孩子也會不領情,閑媽媽太嘮叨、太煩人。這種模式長久繼續下去,媽媽就會感到委屈,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卻得不到先生和孩子的理解,家庭的矛盾也就開始顯現出來。

這些問題背後的深層問題就是媽媽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孩子身上,打破了家庭的關係平衡,也就是說母親角色的比重過大,妻子角色的比重被忽視,媽媽把心思和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就像聚光鏡聚焦一樣地聚到孩子的身上,結果就是把孩子燒壞了,使得孩子產生壓力和逆反心理,出現不聽話和反抗行為。

正確的做法就是媽媽們要把注意力平均分配,除了孩子之外要關心先生和自己,要放手給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媽媽也要留給自己一定的空間去營造生活。同時對於孩子的關愛還要理性,不要溺愛,避免媽媽離不開孩子的情節,否則孩子就會出現問題。

在我諮詢的家庭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媽媽整天看著孩子、管著孩子,孩子不但不聽話,還會跟媽媽對抗,而當媽媽把注意力在爸爸身上的時候,孩子慢慢就發生變化了,最後孩子就會承擔自己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情,包括學習和生活。

由此可見,媽媽要多關心爸爸,將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到孩子以外的事情上,已達到平衡狀態。

十二、教育孩子不能自以為是

一般來說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認為教育孩子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有的家長還會認為自己的成長曆程就是很好的教科書,可以複製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當下很多家長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教育思想,諸如很多全職媽媽、事業有成的家長、高學歷的家長、當老師的家長等等。由於對自身能力、成就的認可和信任,他們充分相信自己,認為教育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他們可以很容易的駕馭。這部分家長多是驕傲、固執、自以為是。就是這樣的自以為是往往就導致孩子一系列問題的發生,使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長。

在我多年教育諮詢的過程中,碰到很多問題兒童都是家長的自以為是導致的。這一類家長都是在孩子的問題發展到他們應付不了的時候才找到我,才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也才能虛心學習,接受科學的觀念和方法。

教育是一門科學,而且是頂級科學,無論家長有多麼地成功,在教育道路上,家長都要虛心、努力學好這門頂級的科學,切忌自以為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