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管理|誰來用好「無用之用」

有一家小銀行,某天一開門,迎來了一位老大爺,進門就問:「你們這裡是某某銀行吧?」

大堂工作人員回答:「喲,我們這兒不是,您走錯了。」

「咳!」大爺轉身就走。

這位工作人員看了看天,緊跟著追了出去:「大爺,下雨呢,看您沒帶傘,我借您把傘,別淋濕了,回頭有空還給我們就行,某某銀行不太遠,您慢慢走。」

沒想到,大爺扭頭看了看他,說:「既然不遠,你給我送過去唄,省得我再來還傘了。」

都說到這兒了,工作人員心想,那就送幾步吧,於是攙著老頭兒、舉著傘,把大爺送到了競爭對手那裡。邊走邊聊,工作人員發現這位老人可能不太認字,於是主動提出:「把您送到某行之後,我稍等您一會兒,需要填個單子什麼的,我可以幫幫您。」

結果,辦業務的時候,發現大爺沒帶身份證,無法辦理。老頭兒一斜眼:「我家也不遠,你能給我送回家取身份證嗎?」

於是,小夥子又舉著傘陪著老大爺回了家。老頭兒取了身份證,和所有的銀行存單,冒著雨一次性把所有存款搬家到了借傘的這家銀行。

這是一個真實案例。後來,這家銀行的管理者圍繞這個案例,提出了一個極好的問題:這名員工的事迹,要作為好人好事進行表彰嗎?討論的結果是:不。因為,好人好事就意味著其發生的偶然性和對個人道德的依賴性,而這件事並不是偶發的,是管理變革的成果。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事件發生的必備條件:

第一,這名員工只是最基層的大堂接待人員,但他能夠對非自身客戶的陌生人借出物品,能夠短時間離崗護送老人,說明在日常工作的管理上,這家銀行的一線員工必須獲得自主安排工作節奏的一定權力。

第二,借傘的初衷只是一種善意,一種積極的服務精神,這名員工的核心職責並不是進行攬儲,但卻最終促成了實際的業務。這說明很多時候,提供服務與達成交易之間並不像崗位職責上寫的那樣涇渭分明,而是在融合中才會產生最佳機會。這意味著不同工作崗位必須允許一定的重疊,而重疊往往意味著浪費,組織必須願意去承受這種積極的浪費。

第三,問這位新入行的員工為什麼這樣做,他的回答是因為他在長達45天、每天12小時以上的新人培訓中接觸了大量的本行內部案例,有一個案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本行的司機,晚上在家門口買西瓜時,發現瓜農找錯了錢,面對瓜農的道歉,很熱心地提出可以借一盞應急燈給瓜農用,並且遇到大額鈔票時可以出來幫忙辨別真偽。整整一個夏天,瓜農天天來借燈,等到西瓜下市了,瓜農準備回老家,來辭行時告訴他:「以後不賣西瓜了,因為村裡征地了,我告訴他們,都把征地款存到你們銀行來!」這位司機居然因此達成了近2000萬的儲蓄存款。

當這位新員工踏入工作崗位,發現案例中的司機就是他身邊的同事時,群體效應就激活了連鎖反應。研究證明,群體中只要有5%的成員清楚知道要做什麼,然後放手讓群體效應充分發揮作用,就有90%的機會能夠促使整個群體做出正確的行為、達成目標。因此,身邊同事的「行為」遠遠比任何教育都重要。組織並不需要改變所有人,只需要推動第一個5%的變化就有可能激活團隊的自組織和自進化能力。

第四,借傘也好、借燈也罷,組織可以培訓無數技能,但無法培訓一個人面對世界呼吸吐納的基本界面。因此,這家銀行投入大量資源在新員工招聘環節,只為了把符合界面要求的人篩選出來。然後不斷拉長新員工培訓的集訓時間,在集訓結束時再次進行篩選。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優先,找到「對的人」,比做「對的事」更優先。

在今天,服務業、體驗感成為經濟增長動力,如果一切動作依然僅僅指向「有效」,美感和善意往往就消失了,創造力難以湧現。當工作對象由「物」越來越多地轉向「人」,組織必須能夠融入混沌狀態、允許適度混亂,鼓勵一些貌似浪費的管理舉措。有道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摘自《領導文萃》2014年12月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