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書推介)崔蘊華《說唱、唱本與票房:北京民間說唱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以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唱本為中心,研究北京民間說唱的種類、淵源及其地方文化特點。從歷史淵源看,北京地區的說唱發展於金元,轉變於明,至有清一代遂成大觀。滿族皇室的重視、整體文化生態的鮮活,均促進了北京說唱文藝的繁榮。

從藝術方面看,北京地區的說唱在情感表達、文體創新、詩體創新等方面頗有新意;當一種說唱藝術傳唱市井、口傳心授之際,坊間刻本、抄本亦會隨之盛行。這些泛黃的民間小冊子承載了本地民眾的人文意涵與生命形式;最後,本書從文獻記載及田野調查兩個層面分別探討子弟票房的歷史狀態與當代狀態。

《說唱、唱本與票房:北京民間說唱研究》,崔蘊華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

目 錄

第一章 北京說唱的概念界定與歷史特點

第一節 說唱的概念界定與曲種劃分

第二節 北京說唱的發軔期及其特點

第三節 北京說唱的成熟階段及其特點

第二章 北京說唱的文化生態語境與地域風範

第一節 北京說唱的地理文化背景

第二節 北京節令廟會中曲藝的藝術功能

第三節 說唱文學中的地域風情與民俗

第三章 北京說唱的唱曲行腔與表演實踐

第一節 技藝傳承與表演程式

第二節 表演場域

第四章 北京說唱唱本的文學價值與文體創新

第一節 北京小曲:鮮活的民間情感

第二節 清代鼓詞:鼓詞與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的關係

第三節 子弟書:北京說唱對傳統敘事詩的創新

第五章 北京唱本書坊的盛行與類型

第一節 文化語境與民間書坊

第二節 唱本書坊的傳播類型

第六章 說唱票房的自娛空間與當代生存

第一節 文獻記錄:清代以來京城的子弟票房與娛情空間

第二節 田野調查:當代北京子弟票房的生存狀態

附錄

瞻前顧後——張衛東談子弟書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前 言

崔蘊華

談到「說唱」,今天的年輕人可能會想到流行音樂中的rap,哼唱起周杰倫的《雙截棍》。說唱其實是帶有本土文化淵源的民間文藝形式,如北京地區的大鼓、江南地區的彈詞。英文中把這些說唱藝術翻譯成Ballad,如美國學者艾伯華教授將廣東說唱稱為Cantonese Ballad。也有翻譯為Chantefable,如馬克•本德爾教授將江南地區的說唱—蘇州彈詞稱為Suzhou Chantefable。Chantefable 是法國一種散韻結合的民間吟唱藝術,被戴望舒稱為法國的彈詞。

北京自元以降作為皇朝都城,人文薈萃,百物輻輳。數百年間民間文藝不斷融匯,衍生出形態各異、花繁枝茂的說唱形式。這些說唱時常竄入衚衕小巷,洋溢著市井喧囂;又會在特殊時刻穿越前門,榮登皇家樂署。說唱之文辭時而溫情脈脈,半遮半掩,時而詼諧粗獷,直面心性。

這些說唱與茶社廟宇、八旗風物共同組成地域性的文化空間,充滿了象徵意味。「這個地點之所以是象徵的,乃在於它是一個存在地理邊界同時沉澱著象徵情感的空間;景物、建築與人的構造包含著集體記憶。」

作者所著《情感流轉:文學與人文意涵》。

這些「記憶」的主要形式大致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是口頭表演式記憶,主要包括至今仍然在舞台演出的一些說唱形式,如湖廣會館演出的大鼓類說唱、宣南書館演出的傳統評書,以及活躍於各個社區的自發性票房過排活動;其次是流傳下來的唱本式記憶,這些唱本大多單薄漶漫,卻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昔日的輝煌;最後是史料及筆記中的點滴回憶。《道咸以來朝野雜記》等文人著作中常常散落著一些片段式回憶,如對某種說唱的表演、存在形式、人物等頗多記錄。

本書便以上述三種記憶文本為主要出發點,對北京地區說唱的歷史淵源、文學成就、藝術實踐、書坊傳播及生存現狀展開論述。

記憶不僅是個人的追憶,更是文化的與群體的。對於過去的文化記憶不僅僅是文獻的堆集與庋藏,更是現代人前進的根基。今天,傳統說唱藝術已經逐漸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以北京地區為例,岔曲、京韻大鼓、連珠快書、梅花大鼓等先後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法律的框架下被保護與傳承。由是,傳統說唱逐漸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在國家法典的文字確證之外,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深入探究與學理考辨。本書試圖對北京地區傳統說唱進行整理,梳理其內在脈絡與實踐場景,希望可以填補相關的文化記憶,對文化的保護多些人文關懷與藝術考量。

后 記

崔蘊華

本書可算是我從事說唱文學研究的「三部曲」之三了。2005年,我出版了說唱三部曲的第一部——《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該書對清代北京地區的說唱——子弟書進行了研究,亦可算海內外子弟書研究的首部專著;隨後經年,我將視野從北方擴展至南方,以子弟書、彈詞、木魚書為核心,對東部三大流域的說唱文學進行了對比、梳理與考論,於2011年出版了三部曲之二《消逝的民謠:三大流域說唱文學研究》;本書則將研究視域重返京城,試圖從淵源、表演實踐、文學價值、票房活動等多個層面對北京地區的主要說唱藝術及唱本文獻進行探討。

作者所著《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

本書的相關研究從2006年陸續開始。多年來,我先後去北師大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地查閱文獻資料。首都圖書館古籍閱覽室位於地下一層,資料翔實,環境優雅,在那裡常常一天只有我一個讀者,實為美哉!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在北海邊,我常常查閱完資料,從南門進入北海公園,在夕陽下流連於白塔與靜心齋之間。文獻閱讀之外,當然還多次聆聽了各種大鼓、岔曲,尤其是目前還在過排的說唱票房。

感謝多年來對我的研究給予幫助的各位前輩師長。台灣政治大學陳錦昭先生曾於2006年惠寄信函,信中對我的第一本專著作中的錯誤一一指出,令人感動。治學當如陳先生!陳先生治學嚴謹,對北京民間說唱——子弟書更是潛心鑽研,成果卓然;感謝政法大學陸昕先生。陸先生乃藏書名家,當他聽說我研究北京說唱之後,將其家藏李家瑞先生舊本《北平俗曲略》送與我,《北平俗曲略》成為我展開相關研究的珍貴資料,足見先生慷慨之風;還要感謝張衛東先生。張先生儒雅博學,淹通音律,我曾多次聆聽張先生講授崑曲、八角鼓等藝術,恍惚如入古人之境,不知魏晉。對於我這樣的「學院派」,張先生對藝術之「通」與「達」實在值得學習。

作者所著《消逝的民謠:三大流域說唱文學研究》

還要感謝多年來默默支持我的家人與親友。

最後感謝商務印書館編輯廖小芳女士的辛勤付出。

崔蘊華

2016年秋於北京

作者簡介

崔蘊華教授

崔蘊華,山西長治人,文學博士,俗文學學會理事、北美CHINOPERL學會會員。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學者(2013-2014),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訪問學者(2015.12),現任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所導師,法治文化碩士點學科負責人。

在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文章六十餘篇,出版有專著《情感流轉:文學與人文意涵》(2013)、《消逝的民謠:三大流域說唱文學研究》(2011)、《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2005)。近年來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13)、教育部哲學社科後期資助項目(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06)、北京市哲學社科項目(2006)等。曾獲第二屆政法大學青年教師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11)。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民間文化、法治文化等。

【相關閱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