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影洞香港電影特輯 | 香港本土電影還未泛黃

洞 · 語

香港作為璀璨的「東方好萊塢」,作為華語片最為獨特的存在。本期「影洞-香港電影特輯」,我們將帶大家探究香港本土電影狀況。

在之前的影洞香港電影特輯中,我們盤點了香港回歸20年來電影界導演、演員的「北上」之路、類型片的進階、內港合拍的市場拐點,香港電影不斷發展、壯大,走到如今,其成熟的工業體系令無數人為之嚮往,而在香港這樣一個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中,配套的評價機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本期香港電影特輯就從金xiang獎著眼一探如今的香港本土電影狀況。

一、HKFA:影海沉浮三十五載

香港電影金xiang獎(全稱Hong Kong Film Awards,簡稱HKFA下同)作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項之一,自1982年創立以來,見證了「東方好萊塢」的起落興衰,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電影的趨勢與走向,並促進了整個香港電影工業體系的發展與成熟。

雖然HKFA歷史不如金雞百花獎悠久,入圍作品也不如金馬獎那般百花爭鳴,但HKFA是目前華語電影評選機制最國際化的獎項

HKFA採取的是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由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等13個HKFA屬會會員組成的「HKFA選民」和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的「專業評審團」,經過兩輪投票選出最終得獎者,這種評選機制十分接近奧斯卡;而金雞獎、金馬獎則是由數十位專業評審組成的評審團集中看片投票決定。

在這種評選機制下,HKFA即使過了多年,專業度與含金量依然在華語電影獎項中排名前列,獲獎的作品大多都藝術品質極高。

但是,近幾年的HKFA卻飽受爭議。

與世界上各大成功電影獎項一樣,除了在類型上順應潮流的改變以外,HKFA近幾年非常注重本土港片精神的傳承,近來被HKFA所青睞的卻大都是香港本土的文藝片,以今年的HKFA為例,本土作品《樹大招風》、《幸運是我》、《一念無明》等都收穫不小,最能代表香港電影體系成熟的符號的商業類型片愈發不受青睞。 有些媒體甚至批評「HKFA如果一味地區域保護化,會失去華語片競選的公允和影響力」。

即便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正是近幾年對港產本土文藝片的「區域保護」,才能讓本來處在萌芽中的港片新希望在近兩年的時間中不斷壯大和發展,這也為港片的再度崛起埋下了契機,而在一味求新求變的同時,現在的HKFA同樣也很「懷舊」。

在2017年香港電影HKFA的演員獎項中,林家棟、惠英紅分獲最佳男、女主角,曾志偉二度奪得最佳男配角,金燕玲四摘最佳女配角,「老戲骨」們的紛紛回歸也成為本屆HKFA最大亮點和贏家。

一個成熟的電影獎項,除了有改變,也需要堅持

HKFA對於那些曾為香港電影作出貢獻的電影人,也毫不吝嗇致敬之意,縱觀往年的HKFA專業精神將獲得者,既有張徹、張國榮這樣身在台前,久負盛名的明星明導,也有在電影幕後,默默耕耘的技術人員。

阮大勇,1976年入行電影,香港黃金時代的大師級畫師,為許冠傑兄弟繪畫了電影「天才與白痴」宣傳海報,結果為許氏兄弟所採用,及后更多電影公司邀請其繪畫電影海報,創出名堂,獲得專業精神獎。

阮大勇

方浩源1973年隨資深劇照師陳旭入行,1975年開始獨立為電影《天才與白痴》和《拍案驚奇》擔任劇照攝影師,此後他在嘉禾當劇照師,幾乎所有成龍和洪金寶的電影,劇照、花絮等都出自他的手筆。

30多年來他為近百部電影擔任劇照攝影,拍下過無數珍貴劇照。

2012年4月15日,方浩源獲專業精神獎。

方浩源

鄒林,80年代中期入行,一直做電影燈光師,首部電影是洪金寶的《貓頭鷹與小飛象》,此後30年拍攝了數百部電影,曾任香港電影燈光師協會會長。

2010年4月18日,鄒林獲得專業精神獎。

鄒林

丁羽,原名周日滔。1953年加入電影界,首先做演員參演過多部關德興及石堅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其後兼任場記、副導演、執行導演、策劃、製片等工作。

1967年丁羽加入無線電視配音組成為領班,1982年離開無線電視台成為電影配音領班,1983年成立自己的配音公司,為港產片製作字幕及後期配音。

丁羽從影近60年,作為演員也拍攝過百餘部電影,作為電影配音更是參與過超過600部電影,是香港最資深的配音。

丁羽

這些得獎人士雖然在電影行業中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但來自電影幕後的他們,同樣也是傾盡多年,為電影事業不斷添磚加瓦的專業電影人,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才令香港電影在謎團中找到出路,並在亞洲範圍內博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HKFA所頒發的專業精神獎和終身成就獎,不僅僅是在向他們致敬,也是在向整個行業中的基層人員致敬,這一傳統,也體現了一個受到廣泛認可的國際電影節悠久的歷史底蘊和包容性。

改變與堅持,文藝片與「老戲骨」,HKFA如今的評選結果,正凸顯著現如今香港本土電影的特點。

二、香港本土電影的轉變:新人輩出、類型重生

如前文所提到的一樣,HKFA近幾年的評選正在偏向於本土化,這也讓許多電影從業者和媒體開始質疑HKFA的公平性,其實向前追溯二十年,HKFA秉承的也依舊是與現今相同的評選制度,只不過那時的香港電影穩佔全亞洲電影龍頭地位,擁有相應本土化的實力,港片自評自然也就無可厚非,但在現今港片產量日益低迷的今天,HKFA的本土堅持,卻變成了人們對獎項質疑的關鍵。

說白了,其實HKFA沒有變,改變的只是這個香港電影大環境。

也正是這一點,讓很多喜歡香港電影的人無奈感嘆道「港片衰落」。但香港電影真的衰落了嗎?

就事實而言,並沒有!

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當我們再次正視它時,頑強的香港本土電影不僅沒有陷入泥潭,反而以一種植根於香港血液里「自強不息」的拓荒精神再次重獲新生,並在荊棘中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港片之路。

如果說香港電影界大佬的「北上」,帶走了香港曾經引以為傲的商業電影,那麼現在新人輩出的港片新秀,則帶來了香港本土電影現實題材的回歸。

1979年出生的翁子光在《踏雪尋梅》中借一宗真實的分屍案,道出了香港現實環境中關於青少年價值觀、新移民等社會問題。

1988年出生的黃進,憑一部《一念無明》探討了社會與精神病患之間的緊張關係。

1979年的黃偉傑、1980年的許學文、1981年的歐文傑,三位年輕導演共同在師傅杜琪峰的幫助下鼓搗出了那部驚艷一時的《樹大招風》,重現了當年香港黑幫傳記片的輝煌。

這批80后導演執導的電影看似類型不同、拍攝手法也大相徑庭,但卻無一例外有著一個共同點:對民生、時事、熱點的關注

這種在深度上的進步,與其說是香港新晉年輕導演敏銳的電影直覺,不如說是現實題材的一次集體回歸。

香港現實題材的電影由來已早,1963年由王為一執導的時事諷刺喜劇《七十二家房客》,便是現實題材的經典典範,它以時事弊病入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講述當時的社會痛點,電影甫一問世便受到香港市民的熱烈反響,而由楚原於1973年的翻拍同名電影,更是打敗了李小龍的《龍爭虎鬥》,獲得了當年香港本土電影票房年冠。

與《七十二家房客》這類現實諷刺喜劇并行的,當屬由徐克、許鞍華、方育平等人共同執導的電視劇《獅子山下》,這部圍繞當時切身社會話題、真實記錄香港人由70代至90年代間社會進程的單元劇,因其聚焦「草根階層」的視角、對「香港精神」的完美詮釋,受到了全港市民的瘋狂追捧,更奠定了現實題材在香港本土影視界的地位。

隨著後期香港電影仿好萊塢化進程的加快、如槍戰、武俠、警匪片等新型片種佔據市場,現實題材在香港電影中逐漸沒落,誰又能想到,正是商業化從香港本土的抽離,才再一次造就了香港現實題材的復興。

《獅子山下》劇照

與現實題材一同回歸的,還有殭屍片和艷情片。

作為香港恐怖和情色題材的代表,兩者的歷史進程多少有些相似之處,都是曾經的市場寵兒,因為被過度開發再加上參差不齊的影片質量,最終被市場所拋棄。

但是在今天,作為曾經香港本土電影的代表類型,二者在蒙塵多年後,終於在一批同樣年輕的青年才俊手中,煥發了新的生機。

80后導演麥浚龍執導的《殭屍》,不僅從劇情中完成了對香港老一輩電影人的致敬,更通過對日本、泰國等新恐怖元素的借鑒,完成了殭屍片的一次新升華;今年由香港本土製作同為殭屍題材的《救僵清道夫》,雖然口碑一般,但將時下的新元素融入殭屍片的勇氣,不失為一次對老電影類型的勇敢探索。

至於艷情片,近幾年出現的《3D豪情》、《金瓶梅》、《一路向西》等電影也都在香港本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我們之中有的人會唾棄它低俗,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需要不同類型的電影來供人選擇,雅俗共賞,才是一個市場真正的包容所在。

香港本土電影改進的成功,為其他地區電影的改革之路同樣提供了發展樣本,即在保持本土特有精神傳承和發揚文化的基礎上,拋去市場與金錢的浮躁,以潛心的態度和匠人精神,讓電影回歸本來的模樣,那種很久未見,但觸碰人心的影像力量。

三、香港本土市場的重塑:內港融合,港片吸收多元文化

香港電影人雖然暫時挽救了港片的頹勢,但終究抵不過市場的選擇。曾經的港片無限風光,港片里的武打不僅僅影響到內地,甚影響到一大批好萊塢電影的題材。可如今,我們似乎很難看到港片的影子,不僅僅是因為港陸合拍片越來越多與好萊塢大片的連續夾擊。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加上香港的回歸,港陸合拍片也逐漸風光,但港片本土的市場愈發縮緊。

香港電影年產量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出,香港電影於1992年達到年產值巔峰,之後在1998年發生了一小段滑落,但是在1999年~2000年迎來一個小高峰以後再度迎來滑坡,以目前的香港電影市場一年50多部產值穩定輸出。1992年是香港電影經歷的黃金時期,出產了許多如《逃學威龍II》《鹿鼎記》等優秀作品。全年累計票房超過12億港幣。不算上通貨膨脹,1992年香港電影市場一個非常喜人的成績。

《逃學威龍2》劇照

但到了1997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愈發深入,港片年產量急劇減少,東南亞市場的缺失,內地市場才剛剛打開,香港電影市場整體低迷,僅1500多萬就能進入票房前10。這一年,《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2》等進口大片紛紛來襲,香港電影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影響下,僅僅過了5年,年產值從200多部的巔峰緊縮至90多部的小谷底。雖然之後幾年裡內地演員南下暫時帶來一個小高峰,但是香港電影的市場卻很難再回到1992年以前的輝煌。

2002年香港電影總票房

隨著內地演員南下,香港電影也在逐漸的將出口重心轉移到內地。隨著2003年CEPA(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英文簡稱)的簽署,香港與內地的市場隔閡被徹底打通。內地人多,是一片難以想象的巨大市場。為了搶灘登陸,許多香港導演選擇了北上。以《卧虎藏龍》《無間道》為主的合拍片開始展露鋒芒,成為日後港片市場上票房貢獻的主要動力。

到2006年,票房前十名當中的前四名都是合拍片,即《霍元甲》、《寶貝計劃》、《墨攻》和《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6年香港電影總票房

隨著合拍片的進步,功夫、喜劇等等元素已經逐漸被合拍片消費殆盡,港片若一直再沉默下去,香港本土電影與合拍片的競爭,本土電影將被徹底埋沒。在內地市場與香港市場融合大環境的趨勢下,內地與港片融合已經走入了穩定階段

《無間道2》劇照

而傳統的港片,也脫離了內地觀眾對於港片的一貫印象,另闢蹊徑走向其他道路。這是香港電影在經歷了10多年苦難以後得出的新結果。在港片里,首先比較受到關注的是內地「重災區」的電影。2006年香港本土電影票房最高者《鬼域》是一部典型的恐怖片,雖然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寂靜嶺》的影子,但是《鬼域》卻用了偏風的畫面,顯得優雅靈動,對於恐怖片來說,1410多萬的票房結果實屬不易。「鬼」這個元素在內地屬於重災區,但是在相對寬鬆的香港市場能取得好成績的概率更大。

《鬼域》劇照

除了內地「重災區」題材的電影,香港普通的劇情片的創新也能贏得很好的口碑。

2016年上映的香港電影《29+1》就是這樣的一部香港電影。該片摒棄了香港電影市井特點和慣有形象,把視角集中至大城市即將30歲的女性群體,以文藝片的方式去拍攝,中間穿插著被催結婚、事業變革、友誼破裂等令女性群體引起強烈共鳴的因素,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在如今快節奏生活的內地,許多觀眾也和裡面主角的經歷感同身受,令觀眾不知不覺就忘了這其實是一部香港電影。

《29+1》劇照

除了上述兩部電影,還有《明月幾時有》《原諒他77次》等等佳作在近幾年不斷湧現,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香港電影不再是功夫片、喜劇片的天下,更不是賭神、古惑仔等老港式元素的天下。如今香港本土電影題材更為豐富,恐怖片,愛情片,劇情片……香港電影人憑藉著他們深厚的製作功底,秉承著他們的初心,依舊為我們帶來著他們的嘔心瀝血之作。

在這裡,我們已經不能再講「港片已死」,港片還是港片,僅僅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於市場,港片變得更具風格化,融合化,深深地扎到內地市場罷了。

更多消息請關注影洞微博、微信

主編:孟·柯

編輯:洞小妹/玉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