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校轉型發展丨陳鋒:應用型高校建設的「核心樞紐」

2

應用型高校建設的核心樞紐

衡量應用型高校建設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能不能把握所服務的區域、行業的技術進步趨勢,是不是起到先進技術轉移和促進技術進步的作用。對接產業鏈也好,對接創新鏈也好,這是高等學校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關係聯結的核心樞紐。

應用型高校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定位,核心是兩件事情,一件是把握住國家、區域、行業發展的戰略;另一件就是堅持產教融合這一轉型發展的主要路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把供需兩個方面聯結起來的有效微觀機制。

關於高校與社會之間關係存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社會需要什麼高校就服務什麼;另一種認為,高校要保持與社會之間的距離,以獲得自我發展空間。對於轉型高校而言,您認為可以如何突破這種認識困境?

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偏差。我們講轉型的路徑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合在什麼地方,合作在什麼地方?在技術進步上。衡量應用型高校建設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能不能把握所服務的區域、行業的技術進步趨勢,是不是起到先進技術轉移和促進技術進步的作用。對接產業鏈也好,對接創新鏈也好,這是高等學校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關係聯結的核心樞紐。

高校在培養人才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這個行業的技術變化對這個行業帶來的變革是什麼,在行業技術進步這個路線圖中尋找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是簡單地看當前行業需求是什麼。只有把握住了產業技術進步的趨勢,了解了行業的基本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要求,人才培養就能與經濟社會需求很好適應。

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兩句話。產教融合是目標,校企合作是具體實現形式。高校轉型發展是要通過校企合作這個路徑,進入到這個行業中間,去適應、推動和引領這個行業的技術進步。沒有產教融合這個目標,校企合作就是盲目的,就會浮於表面化、形式化,儘管學校可能在短時期內有收益,但不能長久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當學校真正進入到這個行業裡面,在行業的技術進步裡面,佔據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對行業企業的發展的趨勢和需求是可以判斷的。

加強學校與企業聯繫的提法和做法早已有之,在高校轉型中產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在哪裡?

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產與教的關係始終是一個重大的問題。1952年—1958年國家進行院系調整以及其後大規模部門辦學體制的形成,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解決產教結合問題。改革開放以後,逐步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原來體制下那種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密切聯繫逐漸淡化,但問題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在高等教育供給量不足的情況下,人才培養供給與經濟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就還沒有那麼突出。所以,產教的問題、校企的問題是一個歷史性、普遍性的問題,但在今天有特殊性。

第一個特殊性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使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浮出了水面。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並且在向普及化發展的時候,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就開始凸顯出來了,原來沉在水面下的產教關係問題開始浮到水面,迫切需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立產教融合的新機制。

第二個特殊性是科技進步的加速要求從過去講從產教結合升級到產教融合。在技術進步速度相對比較慢的時期,傳統的模式是把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成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檢驗后,通過總結提煉系統化為課程和教材再教給學生。但隨著知識更新、技術變革的速度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傳統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比如說信息技術,一般認為信息技術2.5年就更新一次。這就意味著一個大學部學生的培養周期內,專業知識體系已經更新了近1.5次。產教融合實際上是進一步地把高等學校推進到技術進步的前沿,以與經濟社會活動更加緊密的結合方式來完成知識、技術、技能的積累、傳承和創新。

以高校個體之力,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去把握變動不居的社會服務需求?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許多同志一直在提,政府要做好人才需求的預測來指導學校的人才培養結構改革。這確實是政府應當加強的工作,但我個人認為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政府可以明確掌握的信息,主要是公共部門的需求,比如說教師、衛生醫務人員的需求,政府是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人口和城鎮化、財政預算等因素來預測的。第二個部分是政府難以做到的市場領域的微觀的需求預測,政府可以作趨勢性的預測,可以提供儘可能多的多樣化信息。這對學校當然是有用的。

但是,第一,這部分需求不可能很具體,是偏於宏觀的;第二,需求的分析也只可能是面向全國的、區域的、全行業的,不太可能直接適用於某個學校。就好比對企業來說,宏觀經濟的預測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但解決不了企業的市場定位、產品研發等具體的實踐問題。

因此,我們一直強調,應用型高校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定位,核心是兩件事情,一件是把握住國家、區域、行業發展的戰略,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是服務發展戰略,你服務於哪個領域的發展,首要的是服務於哪個領域的戰略;另一件就是堅持產教融合這一轉型發展的主要路徑,把握需求的核心是把握技術進步和消費升級的趨勢,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把供需兩個方面聯結起來的有效的微觀機制。

普遍而言,轉型高校把控先進技術等服務社會的能力並不強,他們如何來吸引企業,尤其是優質企業的合作?抑或說,優質企業憑藉什麼要與還不太優質的高校資源進行合作?

對企業而言,校企合作當然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但對教育部門來講,不應當從公益事業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它本質上是一個互利的合作,只有互利,才能長期、才能深入,才能形成技術技能積累創新的共同體。從互利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難點就在於許多高校的人才、科技服務能力不足。

解決好這個難點,首先是地方要發揮作用,在當地為學校搭建一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例如,校企間的人才交流,讓地方組織部門來做,把企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派到高校去,高校的教師可以到企業去進行鍛煉培養。政府搭台,這是我們的一個體制優勢。

其次是要搭建一些大的合作平台,鼓勵行業領先型的企業與高校合作。高校與行業領先企業的合作,構建行業先進技術轉移通道,可以較快地獲得與本地企業開展合作的技術優勢。平台化的優勢在於可以吸引一些大的企業進入。大企業實際上是一個生態體系,是一個產業鏈,高校在這樣的校企合作大平台上,表面上是在與一個企業合作,實際上是在與整個產業生態鏈合作。中心正在積極建構這樣的平台,也得到了很多企業的積極響應。

平台只是搭建一個橋樑、一個渠道,關鍵還是高校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努力增強自身的能力,企業和高校就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互動互助關係,企業獲得了收益,高校獲得了研究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地方經濟得到有效發展,實現了多贏的發展目標。最後一個就是學校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集中資源在服務主要戰略方向的學科專業集群,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突破,形成競爭優勢,那麼在這個領域,校企合作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一個領域有了突破,可以帶動其他領域加快發展。這就是我們經常倡導的,要實施大艦戰略。

在校企合作中轉型高校如何適應企業的物理區域性、行業全國性甚或世界性的特點,進而協調好服務地方和服務國家之間的關係?

地方高校轉型主要是要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些學校擔心說,我為地方服務是不是太土了、太Low了,與大學的定位不相稱。

首先,服務地方是服務國家最基本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學校都是守土有責。

其次,解決地方性的問題,很多時候直接是國家級、世界級的問題。服務上海的金融業、北京的高科技肯定是國家級的任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三江源頭的保護、怒江人民的脫貧是不是?一樣是。比如三江源是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青海的高校服務好了國家公園建設,實際上就是在為國家的發展戰略提供有效服務,就能培養這個領域的一流人才,就能做出世界級的研究成果。

第三,在實踐中取得的認識成果,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有在實踐中取得的認識成果,本身就是超越區域、行業和國界的。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實踐論和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一所高校服務什麼,實踐什麼,沒有高低之分,關鍵看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東部地區經濟結構多樣,高校布局相對也多,競爭也大;西部地區經濟結構單一但自然環境民族多樣性突出,高校布局相對也少,競爭也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服務面向。



今日指數漲跌漲跌幅
A928.56-64.62-6.51%
新三板976.15-1.38-0.14%
港股1224.43-5.95-0.48%
美股1825.6862.033.52%

歡迎關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官方微信——教育之弦!我們將竭力為您提供權威、有料、有趣的教育信息服務。

更多精彩中心官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