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寫活「晚清第一實幹家」,開啟時代先聲的歷史巨著

《左宗棠》(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是全球迄今為止,第一部採用小說講故事的方式,完整評述左宗棠生平的傳記文學作品。這是一部在理念和內容上具有突破性的歷史傳記小說。新史料、新視角、新觀點,解讀左宗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政治韜略和智慧。站在當代視角觀察、評說左宗棠,寫活「晚清第一實幹家」,為當代人精神「補鈣」,喚醒國人心中壓抑的「英雄夢」,全書將左宗棠當作「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踐行典範。

左宗棠不僅是一位偉人,更是一位世界級偉人。為什麼梁啟超說左宗棠是「五百年來第一偉人」?為什麼曾國藩說左宗棠才是「當今天下第一人」?為什麼美國《時代》周刊將左宗棠與毛澤東、成吉思汗並列,稱為全球最智慧的三位名人?左宗棠的曠世偉大到底是怎麼煉成的?本書為你細緻講述——

落魄鄉下青年,娶個文藝女青年,交個官場鐵哥們,得個可以提拔自己的朋友,到最能惹事的職位上去冒險,不料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一路順利升遷,迅速成功,拜相封侯。

左宗棠是近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敢于堅決抵禦外侮的偉大愛國者,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中興名臣」。相對完整地經歷了人類19世紀,見證並參與了全球「衰落與崛起,侵略與反侵略,戰爭與政治」主題。

本書以左宗棠生平經歷的大事為主線,以陶澍、胡林翼、林則徐、曾國藩、郭嵩燾、王運、胡雪岩、李鴻章、慈禧等人與左宗棠的關係為輔線,用生動可感的故事,客觀寫實左宗棠曲折傳奇人生,以當代鮮活的視角,入木三分地剖析左宗棠獨具個性的政治韜略智慧,細緻曬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晚清官場劇烈權斗的台前幕後和為官升遷之道。

為什麼晚清會產生左宗棠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今天我們怎麼去認識和看待左宗棠?

本書拋開歷史固有陳見,以當代眼光做出全新述評。從「獨立個性高官、首富教父、草根逆襲祖師爺、曾國藩價值觀顛覆者」四個層面,全面深入講述,著眼對當代人帶來啟迪。

《左宗棠》:全球首本可以全面、真實了解左宗棠一生的通俗故事書。

湖南省社科聯原主席、湖南衛視《金鷹紀實》頻道《故事湖南》主講人鄭佳明先生是將長沙精神概括確定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所以選擇「心憂天下」一詞,是根據左宗棠22歲那年寫下的「身無半畝,心憂天下」上聯。鄭佳明先生接到《左宗棠》樣書後,對作者徐志頻說:「感謝你,我們現在終於有了第一本可以全面了解左宗棠一生故事的通俗讀物了。」鄭佳明說,以前在《故事湖南》里他也講過左宗棠,因為參考版本蕪雜,所見故事零碎,講起來既不系統,也難分真假,節目一旦有意深入,便感到犯難。左宗棠研究專家、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傳記組專家楊東梁對《左宗棠》逐字逐句悉心校對,確定了本書傳記故事的學術權威性。本書正文部分史實都可以直接引用,而不用擔心是道聽途說。

但《左宗棠》不限於傳記,而是一部傳記小說。這是全球迄今為止第一部用傳記小說方式寫左宗棠的圖書。既有傳記的謹慎嚴格,也有小說的流暢華麗。與美國作家貝爾斯的評傳體《左宗棠傳》比較,本書在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描寫方面,有自己獨到的優長,用人的思維方式與話語體系,來描寫人物心理,更符合也更接近歷史真實。

本書寫作前參看過陳明福的《晚清名將左宗棠》、左景伊的《我的曾祖左宗棠》、王林的《大家精要左宗棠》馬東玉的《湖南騾子左宗棠》、張振佩的《左宗棠傳》、馬道宗的《左宗棠傲經》、貝爾斯的《左宗棠傳》、楊東梁的《左宗棠評傳》等10餘部研究左宗棠的專著。發現要麼是一些佶屈聱牙的學術研究作,要麼是一些編著類的零星散文故事集,這些著作全面加在一起,全部讀完記下,仍然無法講述清楚左宗棠一生經歷的故事。野史故事倒不乏其數,見諸各地攤類圖書、報章、雜誌,但魚龍混雜,有些似是而非,有些錯訛百出,這就需要挑選、甄別。需要與正史來印證。作者再主要參考《左宗棠家書》、《左宗棠全集》,將左宗棠一生經歷的史實全部過細梳理,終於形成了本書傳記部分的一手素材。作者根據素材,按小說講述的方式,將情節勾畫出來,點綴以描寫,再從其他相關圖書中找到時代的環境、事情發生的背景,完整的左宗棠一生故事版終於出來了。

如果拿徐志頻的傳記小說《左宗棠》與唐浩明的歷史小說《曾國藩》比較,則前者的優勢在史實謹慎嚴格。《左宗棠》剛出樣書時,徐志頻向唐浩明請教書中「左宗棠入張亮基幕府」的細節,根據唐浩明歷史小說《曾國藩》,是張亮基「計賺左宗棠」。但徐志頻在後面還補充採用了楊東梁校對后的史實,而用歷史學家認可的駱秉章「計賺左宗棠」。針對這一分歧,唐浩明這樣回答徐志頻:《曾國藩》是歷史小說,有時為了人物、情節的連貫,有適當的虛構,至於歷史事實,我們都聽歷史學家的。

傳記小說與歷史小說的區別正在於,傳記小說先有嚴謹的傳記,然後才能小說,它的史實一定全部都有出處,具體寫作時用的是小說筆法。歷史小說則是在史實基礎上予以加工、想象、虛構,八分真二分假,七分真三分假,比方《三國演義》。這也決定了,《曾國藩》中的曾國藩形象,有了一定的文學加工,與七分真三分假的《三國演義》同類,而《左宗棠》中的左宗棠形象,完全是逼近歷史真實的本原再現。

《左宗棠》:揭秘「獨立個性高官」內情,強烈啟迪當下官員

1、問:如何理解「獨立個性高官左宗棠」這句話?

答:作為晚清的重臣,左宗棠區別於其他同級或下級官員最醒目的標記,主要是兩點:一是卓然的獨立性,二是強烈的個性。獨立性表現於獨立人格,自主選擇,自由拒絕。個性則表現為性情剛直、不虛偽,敢作敢當。

2、左宗棠成功做上高官,依靠的是自己的「獨立個性」嗎?

答:不錯。今人有個誤會,以為左宗棠14歲考秀才功名,取得過全縣第一名,被看作少年天才。他日後成功,個性並沒有改變,許多人為他捏一把汗。讀者彷彿以為,如果沒有個性,左宗棠官爵可以升得更高,事功可以做得更大。

這是完全的誤解。

論天賦智商,左宗棠比不上胡林翼。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說,「胡林翼聰明絕世,而納之於平實」。但蓋棺論定,左宗棠論官爵還是事功,都令胡林翼望塵莫及,恰在於左宗棠有胡林翼所沒有的獨立個性。

比較來看,左宗棠的天賦智商,在湖南算一流。但放進去看,當時國內人才濟濟,左宗棠不一定能排進前百強。他的同鄉、在皇帝身邊工作的郭嵩燾,論智慧、思想,天賦就比他高。

左宗棠的長處在行動力。但如果失去獨立個性,則根據左宗棠的才幹合理推斷,他在體制內熬個四五十年,差不多能熬個正廳級官員,跟魏源差不多。這在多如過江之鯽的官員中太平淡無奇。何況論思想力,魏源還是左宗棠的啟蒙老師。至於收復新疆、援越抗法,這些絕世大事功,沒有獨立個性,是肯定干不出來的。

讓左宗棠脫穎而出的正靠個性。正是依靠風格獨具的獨立個性,左宗棠開創了超越了一個朝代的傳奇:在事功上他是自唐以來對疆土貢獻最大的人。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在這一點上相形見絀。能超越同時代人那麼遠,追問個人素質的首要條件,就在左宗棠畢生都具備獨立個性。

3、舉例說一說,左宗棠的「獨立個性」與他官爵、事功的聯繫?

答:影響左宗棠一生軌跡,決定性的第一步,在1829年。這一年,他在長沙棚戶區小書攤上淘書,淘到了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線裝版的《讀史方輿紀要》,從此迷上農學、地理學雜書。一般人雜書也就看看,但左宗棠不,他倔強到固執地選擇憑興趣讀書,專讀雜書不看正書,為自己科考失敗埋下伏筆。做八股還是學經世致用?左宗棠憑個性放棄做八股,26歲三次會試不中,乾脆單方面宣布「罷考」。這種氣魄的事,也只有左宗棠這種個性的人說得出做得到。

綜觀《左宗棠》中左宗棠成功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決定他一生軌跡路線的背後因素,是他一貫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的獨立性。1852年,他以獨立幕僚身份與張亮基合作,宣布:合得來就干,合不來我就走人!后既拒絕做知府,再又拒絕跟張亮基去山東。一切以自我意志為決定。1860年,他拒絕去四川做官,而選擇幫曾國藩辦軍隊,且自名楚軍,完全獨立按自己的方法來辦。這些環節,都是左宗棠完全獨立自主決定的。不是他故意特立獨行,原因是他確實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這些都是獨創性的,只能根據自己的意願來,不能受任何人指壓。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放棄獨立選擇,聽命於他人,則都不可能有後來的左宗棠。

放棄獨立性,不聽從自己內心的選擇,左宗棠則要麼做了知府,要麼做一輩子幕僚,當代諸葛亮肯定是做不成了,則從官爵到事功,左宗棠都要渺小得多。今天也沒誰有興趣還來關注他了。

4、收復新疆的絕代事功,封了東閣大學士(宰相)的至尊爵位,做了軍機大臣高官,這些也得益於左宗棠的「獨立個性」?

答:不錯。我們看左宗棠起步階段最關鍵的兩次提升,得益於兩個人:陶澍與林則徐。陶澍在南京考察左宗棠,就是認可了左宗棠自尊到近似過敏的獨立意識,發現了他的擔當能力,所以獨子託孤。而林則徐受陶澍影響,湘江夜話,對左宗棠進行新疆事業託孤。沒有這兩個人的提拔與指點,左宗棠基本無望進入官場,更無機會去收復新疆。

再看左宗棠收復新疆,這事兒原本是朝廷反對的。慈禧後來從反對轉向支持,不是頭腦發熱,最主要的原因,是君臣多年,他已經看清左宗棠的個性。左宗棠個性剛直,真實都寫在臉上,表達在嘴上,不與朝廷勾心鬥角,而且有擔當能力,這是朝廷夢寐以求的。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官僚,擅長忽悠,個性收斂、溫和、虛與委蛇,慈禧與他面和心不和,相互利用,相互猜忌,彼此放不了心。慈禧只對左宗棠徹底放心,這是左宗棠有機會收復新疆的根本原因。所以儘管清廷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國庫空虛,借錢也敢拿5千多萬兩巨款去收新疆。清廷敢做這種絕大的冒險,是因為身邊有個左宗棠。慈禧有句保護他的話:「三十年內不準參左宗棠」,這種無以復加的榮譽,正基於對剛直個性的左宗棠的信任。在集權體制下,皇帝與官僚集團的矛盾,是執政團隊的首要矛盾,皇帝與屬下相互猜忌是必然的。左宗棠的個性,非凡的辦事能力,在集權體制里,可能會得罪官僚,但恰恰最對皇帝的胃口,所以左宗棠可以兩次入值軍機。慈禧委派他去做兩江總督,也是希望他多賺錢,這種信任,已經是關心他的家事與身後事了。要知道,慈禧對曾國藩與李鴻章可是像防家賊一樣,從來就沒有放過一天心的。

5、今天官員需要左宗棠式的「獨立個性」嗎?

答:每一個有能力者必有個性,只是個性千差萬別而已。

個性的左宗棠終生保持獨立人格,不屈從,不違心,是左宗棠一生成就非凡事功的根本原因。

我們談官員需要個性,因為官員首先是個人,獨立人格是人之為人的底線,官員沒有例外。如果官員沒有個性,則已經是官僚機器,這樣的人物,對民眾絕對不是福音。

個性說白了就是一個人自然而然的本來狀態里的真性情。無論張揚還是平和,犀利還是寬容。沒個性則是指被壓抑后表現出來的不自然的性格狀態,而不是真沒有。自古以來,沒有官員喜歡自己壓抑著不自然,時刻要裝。

我想起記者柴靜在新書《看見》里寫到一個官員,在官場里一直很真實很犀利地說出真相,但不降反升,同僚都感到奇怪。柴靜問原因,官員說,自己把握一個原則:準確。不一定說出所有的真實,但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禁得起檢驗的真實,上級需要這種官員。

既無獨立人格,也壓抑個性,那是曾國藩。作家流沙河說,讀曾國藩感到「可怕」,因為你從他樹皮一樣的表情里,根本不知道他在想幹什麼,打算幹什麼。主持人白岩松也說,讀《曾國藩》看到了最複雜的人性。曾國藩與專制皇帝是同一副表情,所謂天威莫測、天意從來高難問、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普通人見了他就噤聲了,自覺跪下來臣服。

曾國藩60歲剛過就死了。死得這麼早,不排除他不敢表達「準確」,天天自我壓抑,活活將自己累死的。他死後也不安生,他自己說是「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嘛。實幹個性高官左宗棠,則根本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心理負擔,自在瀟洒得多,他還夢想「為樵為漁,訪鹿友山中,訂鷗盟水上,銷磨錦繡心腸,逍遙半世」呢,同時,左宗棠事功也要偉大得多。為什麼呢?心理少顧慮啊,不用瞻前顧後,提心弔膽,所以可以叫人抬著棺材去打伊犁。左宗棠畢生唯一的心理負擔,是自己一生打仗,殺了不少人,儘管是出於「朝廷正義」,但他也認為,只要是戰爭,都是「毒天下」,是一種罪過,這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原罪。

當然,性格有利必有弊。官員都有人之為人的個性,無論選擇「獨立個性」,還是放棄「獨立個性」,都是有代價的。比較來看,選擇「獨立個性」既不用裝,也不能掩飾,真我人生,成功的機會也大。懷疑這句話的人,是因為他的「獨立個性」也是裝出來的。按自己本來的自然的性格去辦事處世,不刻意,不迎逢,做個真實的官員,確實於人於己有利。

《左宗棠》:「首富胡雪岩教父」的方法,對當代商人有現實啟發

1、怎麼看待左宗棠與胡雪岩那種官員與商人合作?

胡雪岩本來是安徽一個放牛娃,後來做了錢莊的跑街、夥計,算出身於社會最底層。是時代商業興起的機會,加上個人的努力捕捉,讓他有了魚躍龍門,在商業上創造成功奇迹的機會。

胡雪岩生活在帝國集權時代。士農工商,士人是平民中的最高等,商人是平民中的最末等,胡雪岩要想在商業上成功,必然需要藉助權力。他開始選擇投資培養官場代理人王有齡。將一個買官的王有齡,從縣令扶上了浙江巡撫的高位。但人算不如天算,因為太平天國起義,王有齡橫屍衙內,這才有後來阜康錢莊老闆胡雪岩尋找新任巡撫左宗棠謀求合作的故事。

士人左宗棠開始並不懂商,就象他沒學過軍事,開始並不懂帶兵打仗一樣。草鞋沒樣,邊打邊像。左宗棠是在攻打浙江時胡雪岩意外贈送30萬擔糧食,嘗到了甜頭,才想到發揮胡雪岩的商業才能,讓他做起自己的軍事「後勤部長」。

左宗棠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充分調動胡雪岩的商業天賦,這種「士商配」,在當時發揮出了一種正能量:沒有胡雪岩的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缺錢缺糧,根本不可能實現。胡雪岩也享受了一個成功商人歷史以來所應得到的榮耀:戴二品頂戴,賞穿黃馬褂,成了所謂的「紅頂商人」。他們的合作,對收復領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果沒有左宗棠,則胡雪岩不可能在商業上做得那麼大,財產達4千萬兩白銀,是清廷年財政收入的一半。如果沒有胡雪岩,新疆肯定還是要收復的,但左宗棠肯定還要走更多曲折的路。

但必須指出,「士商配」在帝國集權時代,是一種沒有前途的事業,是註定要失敗的。左宗棠事先不知道,胡雪岩自己也想不到,在權力的陰影里,商人註定沒有明天。

明朝皇帝朱元璋與大商人沈萬三就是教訓先例。沈萬三幫朱元璋建皇宮,比皇帝的建築隊提前三天完成,讓皇帝很沒面子,結果挨了批評。沈萬三為了挽回面子,又自作主張,拿出200萬兩黃金幫皇帝犒勞建築隊,沒想到朱元璋更加感到自己沒面子,最後罰沒收沈萬三全部家產,將他本人充軍雲南。胡雪岩沒有走出沈萬三的宿命。

只要是在集權體制里,左宗棠與胡雪岩這種官員與商人合作,無論商人做得多好,多大,對國家與民族做出多大的貢獻,最後註定商人是要家敗名裂的。這就叫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2、作為發起洋務運動的主將、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有哪些創新?

在發展民族工商業的實踐上,左宗棠培養了首富胡雪岩,這一點已經廣為人知。但左宗棠在發展經濟上,對當時的貢獻以及後世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一例。

左宗棠一生事實並不喜歡打仗,雖然他非常擅長指揮戰爭。1852年所以出山,是因為太平軍已經打到湘陰,他出山初衷是「保衛桑梓」。平定太平天國后,他已經解甲一心治理閩浙。1866年,剿滅捻軍出發前,他已經全心在謀划搞經濟與辦教育。

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1867年一手規劃設計的。與曾國藩早三年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比較,這不是純軍工企業,而是國防企業。左宗棠更在意辦民生企業,甘肅呢織總局就是一個純粹的民生實業。曾國藩更在意軍事與維穩,左宗棠全身心在國防與民生,這是他們搞經濟的立意差別。

左宗棠真正對後人有啟發的,是他做兩江總督時的一些新主張。這些新主張,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商督商辦。

這在當時是一種先進得驚人的提法。商督商辦的意思,就是商人的事情商人自己聯合起來解決。也就是「商民自決」。左宗棠有一些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新的提法:「與民爭利,不若教民興力」,「不奪民間固有之利,收回洋人奪取之力,更盡民間未盡之力」,「民利仍還之民」。左宗棠甚至乾脆下令放權:商業的事情,商人自己說了算,我們官方只管你不違法亂紀就得了。

比較來看,當時清廷的想法是「官督官辦」,李鴻章的做法是「官督商辦」。這些用今天話說,叫大辦國營企業、國有企業,在當時都被實踐證明是弊端巨大的做法。但商督商辦一直沒有實現,因為在大清帝國沒有實現的條件,從政治到經濟到社會,都是如此。1904年第一家現代商會——上海商務總會成立,也都還沒有實現商督商辦。因為這意味著《商會法》的頒布,商民依照法律,自律與自治。今天,的商業還在朝著商督商辦的方向努力,今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社會組織改革發展作出重大部署,「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說的就是這個想法。可見,左宗棠的創新超越時代100多年,當時有點過於理想主義,但意義不能不說深遠。

胡雪岩的陡然爆發與瞬間破產,對當代商人有什麼啟發?

胡雪岩最後在商業上慘敗,敗在國際生絲貿易上,有幾個原因。一是大清帝國的集權體制里,原本依靠權力,從邊緣孽生的商業資本,參與國際化資本運營,先天不足,胡雪岩自身缺乏嫻熟的資本運營技巧。二是李鴻章「倒左先倒胡」的策略,讓胡雪岩成為朝廷持不同政見者的鬥爭工具,胡雪岩的商業命運與左宗棠的政治沉浮捆綁到了一起,「政息商亡」是無法逃脫的結局。

靠山就是火山,這是集權政治中商人的宿命。

胡雪岩的陡然爆發與瞬間破產,提醒我們,商人的個體權利、企業的法人權利,對商人與商業而言,是最重要的。政治運動就像洶湧澎湃的海水,有無個體權利與法人權利,就好比商人與企業到底是海邊沙子還是海岸礁石。海浪隨時淘洗與擺布沙子,但卻搖動不了礁石。

商人沒有公民權利、企業沒有企業公民權利,面對政治沒有完善的法治護身,則商人永遠逃離不了胡雪岩式悲劇。阜康錢莊與胡慶余堂富甲,是當時冠蓋全球的「土豪金」,還不是一夜之間土崩金銷。毛澤東說:「你不辦政治,政治就會來辦你」。沒有任何一個商人可以離開政治從商,「在商言商」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話語。商人若不積極站出來,提出權利保護的要求,跳出商業利益的小格局,積极參与社會公共事務,推動社會的公平、正義、發展,則商業做大之日,也就是做「胡雪岩二世」之時。只要整體缺乏一種良善的法治環境,人治則為「槍打出頭鳥」提供社會環境,不拿你開刀拿誰?

《左宗棠》:「草根逆襲祖師爺」的成功路,是當代青年的勵志楷模

1、左宗棠一生事功大成,與他的家世有什麼關係?

答:左宗棠先祖7代秀才,是標準的「鄉紳世家」。 鄉紳是讀書而不做官的士,他們在民間自治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對文化在民間的傳承、傳播,起到橋樑作用。這是左宗棠從小接受的「讀以傳家」的文化影響。

但左宗棠不幸生活在一個家道中落的「鄉紳世家」。15歲那年,母親死了,18歲那年,父親死了。到20歲時,大哥死了,三個姐姐出嫁了。8口之家,轉眼只剩2人,家裡窘迫到無米為炊,左宗棠靠在城南書院的獎學金與去湘潭倒插門來度過難關。從鄉紳子弟墜落成湘上農人。從「讀書人」變成了「耕地人」。「耕讀傳家」就這麼無意中產生了。

人的性格、做事的風格,與他的成長經歷相關。耕種之人重實踐、實幹、接地氣,說人話。因為與土地打交道必須老實,人騙土地,土地就讓你歉收。讀書之人有文化、識見、眼光,有風骨、有天下擔當情懷,這就是《畢業歌》里說的,「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只是讀書人才會有這種擔當天下的情懷,這是士人處於貴族中的末等(天子、諸侯、大夫、士)與平民中的最高等(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決定的。

有文化、識見、眼光,有風骨、有天下擔當情懷,重實踐、實幹、接地氣,說人話,這是「耕讀傳家」的家世現狀帶來的。

2、左宗棠一生事功大成,與他的個性有什麼關係?

答:左宗棠的性格,有優勢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缺陷用他自己的說法,叫「婞直狷狹」(婞:xìng倔強,直:真實,狷:juàn不為,狹:激)。他自己很清楚,「吾以狷狹之性,不合時宜,自分長為農夫以沒世。」

這是一種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相互交叉的性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性格?與早年家道中落有關。從一個紳士家庭,墜落成平民之家,對讀書人來說,斯文掃地,尊嚴感被嚴重刺激。左宗棠從15歲起,連遭家庭不幸,20歲以後又接連三次會試失敗,他的自尊與自信同時遭遇嚴重打擊。在打擊面前,人可以取兩種態度,一是消極墮落,二是迎起反擊。左宗棠屬於後者。他的心氣被挫折激發出來了,蔑視打擊。跌到了有什麼了不起?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反過來稱自己是「當代諸葛亮」!堅信自己是牽牛星降世!這種心理支撐,他才會有「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豪言。不是「婞直狷狹」的人,那裡說得出這種大話。

倔強到近似偏激的人,自尊心過強,進而帶來的,是心氣過強,是獨立意識超強。

心氣高強,是左宗棠一生大成的密碼。他辦楚軍,練膽、練心、練打仗技術,靠的就是氣勢。左宗棠自己當年不會想到,他這種精氣神,與湖南地域民風接通了。接地氣者有力,行動必勝,所以左宗棠成了歷史上僅有的四位永不打敗仗的常勝將軍之一。

至於獨立個性,恰恰也是左宗棠一生事功大成的關鍵,前面已經分析過,可以參考。

從左宗棠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用對了地方與用錯了地方的區別。左宗棠這種性格,每到關鍵時候,都用對了地方。無論是朋友胡林翼、陶澍、林則徐的欣賞,還是慈禧的信任,都得益於左宗棠這種獨特的個性。

3、左宗棠一生事功大成,與他所處的環境有什麼關係?

答:一個人能夠引領一個時代,支撐起一個朝代,則一定是這個人的氣質迎合了時代所需要的氣質,能夠喚醒時代所需要的精神氣。

左宗棠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國家內憂外患,全球化大幕開啟一角,朝廷註定會被動捲入全球化,遭遇失落與挫折。他出生那年,法國拿破崙帶65萬大軍入俄,這是軍事全球化的國際戰爭,美國花旗銀行前身成立,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閉關鎖國的天朝上國,迷夢將被打破,像從有尊嚴的紳士將變成任人欺凌的草根。1840年,鴉片戰爭一聲炮響,一切不幸成了事實。如果我們留心,會發現左宗棠的個人遭遇,像國家的遭遇的縮微版。

將清朝看作一個人,他的經歷與左宗棠個人經歷,十分接近。左宗棠從跌倒中爬起,從挫折中奮發,倔強到近似偏激,形成獨立個性,與清朝朝野這種獨立、尊嚴的潛在的人心需求,接通了。

在一個呼喚英雄、需要英雄的時代,左宗棠應時代呼喚與需要挺身而出,做成了頂天立地的民族大英雄,這就是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個人成長環境三者合拍后的必然產物。

4、左宗棠一生事功大成,與他的個人素質有什麼關係?

答:關於左宗棠本人素質評價,有兩種極端的傾向:一是將他當作屢考不上,依靠個人努力追上來的典型;二是將他當作天才,不屑於科考,同樣可以取得空前絕後成就的奇人。

這都是言過其實了。左宗棠23歲第二次會試,事實中了,只是錄取時刷了。他不是屢考屢敗的勵志典型。左宗棠的個人天賦,確實很高,但不在做學問。他長在「用書」,將書本知識用到行動實踐中去。他不算一流的學者,也做不成。將書本知識用於實踐,做到至高、大成,他可以看作是清朝第一人。

就個人素質中的性格素質而言,左宗棠的高明處,就在於他善於運用自己性格的短處。人們一般說「揚長避短」,這不高明,因為短還在那裡。「取長補短」更不高明,因為短處消耗了一部分長處。左宗棠的獨特做法,是「揚長用短」。

比方說,左宗棠倔強到近似偏激,這一點本來讓人討嫌,但他將這種性格發展成了率真、剛直,就讓人欣賞。在為事實而爭、為真相而爭方面,倔強到近似偏激,確實成了一種優點。左宗棠舉報曾國藩謊稱捉到了太平軍幼天王,舉報李鴻章謊稱捉到了西捻軍首領張宗禹,都是這一性格帶來的,朝廷欣賞。在帶兵方面,左宗棠根據自己性格,列出用人標準是「廉干」,可以造就一支鐵軍,也是善用其短。他根據自己的性格,定下朋友交往規則,是「居心宜直,用情宜厚」,也是善用其短。他跟胡林翼當面也爭吵鬧過不和,但胡林翼跟他好得成鐵哥們,逢高官就薦舉左宗棠,就是他私交的「居心宜直」後面,還有「用情宜厚」。孔子說,交友三原則,友直、友諒、友多聞。「居心宜直」是友直,「用情宜厚」正是友諒。

這樣看待左宗棠的性格缺陷?世界上沒有一種完美無缺的性格,我們每個人事實都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若真有性格完美的人,事實就是曾國藩講的反面,「花已全開月已圓」,這本身就是預示殘破與衰敗的悲劇。《周易》講的「否卦」與「泰卦」,就蘊涵了這個道理:天地顛倒過來了,是「泰卦」,天地都各就各位,是「否卦」。因為缺失、不完美,人就有不斷追求完美,走向完美的機會,它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否卦」 天地各就各位,完美了,但也靜止了,不需要任何變化、運動。靜止意味著衰落、消亡。所以聰明的人都會「求缺」。曾國藩在他的書房門口寫上的就是「求缺齋」。

「揚長用短」背後有很深的哲學、文化根據,左宗棠給我們帶來啟發,我們都可以學一下。

5、左宗棠一生事功大成有哪些偶然性與必然性?

答:左宗棠青年時代只是一個憑興趣求真學問的學子,他的當代諸葛亮夢想,在他26歲單方面宣布罷考後,根本看不到實現的希望。所以,他後來的經歷,都是偶然接偶然的,包括左宗棠自己在內,在當時沒有任何人可以算出他事功大成的路徑。

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人,從這點來說,左宗棠的成功路徑又有一定的必然性。

他自己的人生下意識的規劃,對將偶然轉化成必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左宗棠早年不放棄做「謄錄」,他可能會熬成一個縣令。如果入林則徐幕府,他可能會終其一生成為一個魏源式的出色幕僚。如果跟張亮基去山東繼續做幕僚,他可能會隨著張亮基複雜的官場沉浮,在人生起步階段留下污筆,成為官場鬥爭的犧牲品。如果不放棄去四川做官,就沒有後來的楚軍,他又變成一個「治民」出色、成績平平、升遷無望的官僚。

規劃人生,學會拒絕,心中始終存大目標,這是左宗棠抓住無數個偶然機會,將偶然一個接一個轉化成必然的根本原因。

6、左宗棠的成功方法對當代草根青年有什麼啟發?

答:一生只為一件大事而來,憑興趣、求真學問、不拋棄、不放棄、用一生時間去追夢,這是左宗棠事功大成的根本原因。

作為傳統鄉紳世家的孩子,左宗棠求學經歷與普通士子一開始並沒有任何不同。帶來改變的,是17歲進城南書院,愛上逛地攤書市,放下正規教育課本,對民間雜書感興趣。

18歲在湘水校經堂讀漢學、學經世致用,這是左宗棠一生第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轉折。周星馳導演的電影《功夫》里最後有個鏡頭:一個衣衫襤褸的老頭,拿一把「如來神掌」之類的雜書,向一個世家子弟的兒童推銷說:小朋友,來來來,買一本,怎麼樣?拯救世界和平,就靠你了!這個故事,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如果將18歲那年窮酸到身上只帶5個銅板4枚銅錢的左宗棠在長沙棚戶區跟賣書的老漢買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召南的《水道提綱》轉換成鏡頭語言,我們會發現,它簡直就是左宗棠的紀錄片!

左宗棠求學敢叛逆,科考敢反抗,讀書善獨立思考,行動上不怕翻窗越牆,這是他求得真學問的不二法門。在理學作為主流正統的時代,在義理作為國家的立國之本的朝代,左宗棠學習經世致用學問,醉心於「藝事」(技術學問),是離經叛道。但20多年後,洋務運動興起,左宗棠總督閩浙,位高權重,成功地走上了一條由邊緣切入主流的道路。這就是草根逆襲,也是民間改變官方,邊緣變身主流。

左宗棠帶給青年草根最重要的啟發,不是學打仗,也不一定是做高官,而是堅持他這種獨立思考、自由思想、懷大目標的方法,不管站在什麼領域,成績不管大小,總有希望干出一番真正的事業,成功逆襲,由邊緣切入主流。

《左宗棠》:顛覆曾國藩價值觀,開啟一個新時代先聲

1、提起湘軍,人們想起曾國藩。《左宗棠》在書中怎麼看?

答:根據本書對史實的敘述:「湘軍」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朝的正式文件中,是1864年11月21日曾國藩為紀念南京陣亡的將士,奏請皇帝批准他在江寧省城建立湘軍昭忠祠。這時曾國藩手下的兵勇已經從15萬主動裁撤到3萬,跡近解散。

1853年,曾國藩帶出的團練,正式名稱叫湘勇

湘軍歷來指一個集合體,包括四個方面的軍隊:一、王錱創辦的老湘營;二、曾國藩創辦的湘勇;三、鮑超創辦的霆軍;四、左宗棠創辦的楚軍。

湘勇」借代集合體「湘軍」,並無根據。人們將曾國藩當作湘軍的代言人,只是因為出版曾國藩的圖書繁多,最近幾十年名氣太大了。真實的歷史被無意誤傳了。

質疑曾國藩湘軍代言人的資格,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曾國藩不是最早在湖南創辦團練的人。據《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披露的史實,是江忠源。1844年,江忠源在湖南新寧辦成團練。依靠這支民兵隊,戰功顯赫,迅速做上了安徽巡撫,官職與後來的胡林翼平齊。可惜由於江忠源剛烈冒進,1854年1月在一次戰鬥中因輕敵意外戰敗,投水自殺。

其次,曾國藩不是最早在湘鄉創辦團練的人。王錱跟著老師羅澤南1852年在湘鄉就已經將老湘營辦出了聲勢,這支民兵隊是曾國藩創辦湘勇的模板與其後依靠的主力。曾國藩創辦湘勇1853年1月21日才有的事,按唐浩明先生《曾國藩》的說法:最早是受在湖南巡撫張亮基幕府做幕僚的左宗棠的書信推薦,以及朋友郭嵩燾的當面勸說,加上張亮基的文書要求,曾國藩才利用羅澤南的班底,辦出1000團練,作為湘勇起家的本錢。

其三,曾國藩在湘勇中的作用,不在軍事,也不在指揮。湘軍四大巨頭各有所長:論剛烈、勇猛,江忠源的團練第一;論善打、常勝不敗,王錱的老湘營第一;論血性與草莽,則鮑超的霆軍第一;論軍事創新與歷史貢獻,則左宗棠的楚軍第一。

其四,曾國藩不是湘軍事功的集大成者。論真正的歷史貢獻,最大不在曾國藩的湘勇,而是湘軍旗下的楚軍。左宗棠的楚軍,是1860年下半年才獨門獨戶辦成。左宗棠憑藉楚軍打下的班底,後來擴建為西征軍、又組建恪靖定邊軍,不但收復了160多萬平方公里的新疆,而且在1885年中法戰爭中取得晚清唯一一次外戰的勝利,直接導致法國內閣茹費理內閣倒台。對僅僅平定了太平天國,鎮壓捻軍白白浪費兩年還遭全盤失敗的曾國藩,無論是當時還是放進歷史看,不能望其項背。

曾國藩被誤會成湘軍代言人,原因有二:一方面由於他坐鎮安排,讓九弟攻下了形象工程南京;更主要則源於唐浩明先生長篇小說《曾國藩》巨大深遠的影響。小說塑造出來的人物影響力遠遠超出史實人物真面目,古有《三國演義》。諸葛亮憑空成了「智聖」,雅量非常的周瑜卻成了羨慕嫉妒恨的狹隘小人、慷慨大氣的曹操也不幸成了奸雄。周、曹兩人躺著中槍,曾國藩則是躺著上了神壇。

就《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披露的史實,基本可以結論:湘勇、老湘營、霆軍、楚軍合成的湘軍,真正的代言人是左宗棠。

2、左宗棠與曾國藩在歷史當時多有衝突,《左宗棠》怎麼看這些衝突?

答:引發衝突,不外三個層面的原因:

一是意氣之爭。左宗棠與曾國藩從來尿不進一個壺他們的見面禮是爭論還只是相互指摘、拆台,壞就成了對罵、吵架。翻遍正、野史,就差沒打架。

但用言語罵架,殺傷力有時要超過拳頭。

當越來越無法承受左宗棠「論人太盡、面折人過」,個性剛直與真逼人,向來以隱忍著名的曾國藩,想到寫對聯來罵架。經過深思熟慮,他眯起一對三角眼,做出這樣一句揶揄上聯:

季子自鳴高,仕不在朝,隱不在山,與吾意見常相左。

左宗棠字季高,曾國藩將拆開,罵他自高自大、自鳴得意。要命在中間兩句:「仕不在朝」,是揭他的瘡疤,諷刺他屢試不中;「隱不在山」,是揭他老底,譏笑他才宣布隱居又出來做幕僚。左宗棠平生最怕這兩件事,現在居然被拎出來曝光,讓他情何以堪?最後一句明顯大哥的口氣來訓話:左老弟你不要一味固執已見,與我老曾意見常相同才對嘛。

心氣很高的左宗棠被刺得既傷又痛還怒,他當然要還擊。惱怒不會阻塞他的才思,反倒可以激發靈感,他脫口而出:

藩臣當衛國,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問他經濟有何曾?

這算得上是神來之筆的絕對。對仗工整,寓意全含,而內容無一不打中了曾國藩的死穴。

曾國藩打仗出身,但凡是他帶兵打的仗,沒有不失敗的。如果打贏了,多是他在遙控,部下在指揮衝鋒陷陣。「進不能戰」,是武力、勇氣不行,叫庸將;「退不能守」,是拍板、用人很差,屬庸帥;不懂經濟」(經國濟世),則更是迂腐陋儒

統帥最重要的本事,一是敢拍板,二是會用人。文章得好,可以當作家。寫得好的作家不是會打仗的軍事家。擅長做道德文章的曾國藩如果沒有經濟才能,豈不成了混世

客觀地看,兩人的攻擊雖都在以事實說話,但無疑都因為誇張而導致片面了,兩人的本事其實都還很大。但他們的性格,他們的能力缺陷,通過這幅相互攻擊的對聯,無疑透露出來了。

二是真偽之爭。左宗棠與曾國藩個人之爭,意氣之爭,一直小吵小鬧他們終於鬧到決裂地步,是在湘勇打下京后。引發爭執的由頭,是洪秀全兒子幼天王洪天貴福(又名洪天貴、或叫福瑱,生於1849年11月23日)到底有沒有死?

1864年7月,曾老九(曾國藩九弟曾國荃)攻陷京,血洗全城,城門洞開,金山銀海,任兵爭奪,縱火焚燒8天8夜10年前曾國藩承諾湘勇打南京,發洋財目標實現,士兵放開手腳,搶錢搶寶搶人,場面狼籍。「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曾老九嗜血成性,命令湘勇將早已自殺的洪秀全的屍首挖出,拖到長江邊上澆油燒掉,然後將骨灰填進火炮,點燃引信,打到江中。

但幼天王洪天貴福在哪裡呢?眾將領邀功請賞的投機心理正切,他們便向大帥曾國藩報告說,賊首洪天貴福已被燒死。

曾國藩聽信眾將所言,於是向朝廷奏報:克複金陵,所有發賊被一網打盡,「城破后,偽幼主積薪於宮中,舉火自焚」。

咸豐皇帝后,心花怒放。

就在朝廷上下皆大歡喜,高官們彈冠相慶,皇帝正準備對湘勇論功行賞時,半路殺出個左宗棠。

左宗棠既不是去喝酒的,也不是送慶祝鞭炮的,他帶著一顆「言論炸彈」來了。他直接向朝廷上一道密折,稱:據金陵逃出難民之供認,偽幼主洪天貴福由東壩逃至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正在召集殘餘部隊,準備捲土重來

沉浸在興頭中咸豐皇帝頓時像被瓢了盆冷水,懵了。喜轉怒,下旨要曾國藩趕快解釋。

曾國藩知道這下闖禍了,一旦查實,這可是欺君大罪。而曾國藩可是「忠君」為本的。

創辦湘勇時,曾國藩就明確了「忠君」1854年2月,曾國藩發表《討粵匪檄》,攻擊太平天國「荼毒生靈,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正因為有了這個道義優勢,他才可以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衛道士」自居的曾國藩,於文化、於皇帝」,經左宗棠捅破,自打嘴巴只好硬著頭皮辯駁,說洪天貴福確實已死。為什麼被左宗棠傳說活過來了呢?因為黃文金要糾合太平軍餘眾,需要一面穩定人心的旗幟,他在借洪天貴福的名義,作繼續垂死掙扎至於洪天貴福本人,是真死了。

咸豐皇帝糊塗了,不知道相信誰。他再下旨問左宗棠,洪天貴福到底是死是活?左宗棠一口咬定:沒死。他還提供證據:偽幼主洪天貴福於6月21日(陰曆)已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左宗棠據此定性曾國藩有欺君之嫌。

結論一作,事情鬧得更大了。幼天王活不見屍,死不見鬼,咸豐皇帝只能看兩人嘴巴辯死活,自己越聽越迷糊

刀兵傷人身體,口水傷人心靈。主帥再打口水戰,文字仗越打越猛,畢生交情也被打得化了水

爭執的後果,從1864年太平天國被剿滅,到1872年曾國藩去世,8年時間,兩人再沒有任何書信來往,更沒有見過一次面。

到底誰對誰錯?關鍵是看誰撒了謊。

曾國藩在撒謊。後來的事實是,1864年10月25日,洪天貴福才被抓獲,被押入席寶田部兵營;同年11月3日,洪天貴福被押解到江西南昌,南昌知府許本墉和江西巡撫沈葆楨分別對他進行了審訊;咸豐皇帝為避免讓曾國藩尷尬,就避開他,授權沈葆楨就地處決。1864年11月18日,洪天貴福被綁赴市曹(南昌市內商業集中之地)凌遲處死。

三是價值觀之爭。長沙當時有兩個著名書院,一是叫嶽麓書院,一是城南書院,都是理學重地。嘉慶、道光以來,每屆山長都在這裡講習。

曾國藩1833年進入嶽麓書院,這裡正是主流高等學府,講的是正統程朱理學。左宗棠4歲遷居長沙,從小進入城南書院,從主流理學課程向「時務學」過渡。18歲進入湘水校經堂,這裡跟民國時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一樣,多窮苦人家孩子。學校辦學方針也大膽改革,不以科舉為目的,提倡當時在官場里毫無用處的經世致用學問。

如果說,科考前兩人是性格決定命運,現在則是選擇決定命運。曾國藩從嶽麓書院時起,選擇深入研究程朱理學,最後成為清朝第一的理學大師,「道德之名」橫貫整個朝代。左宗棠在城南書院開始放棄程朱理學,在湘水校經堂專攻「無用之學」的經世致用,最後事功顯赫,「一藝一伎之名」流傳,成為「自唐朝以來對領土貢獻最大的人」。

「經世致用」我們已經知道,是「經國濟世,學用結合」,學問以有益於國事為前提,提倡文章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理學的不切實際。

那麼,什麼是理學呢?

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到清朝時已分成兩派:一派是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一派是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堅持「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

程朱理學研究大本大源,提煉出核心觀點:「存天理,滅人慾」。

人們多疑惑,儒家學說在漢初已被「獨尊」,治理已經上千年,宋朝時為什麼還要創新出理學?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社會生產發展了,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改善了,享受多了,「人慾」被激發了,他們的主見意識強了,選擇花樣多了,人心變了,社會越來越不好管了;二是從東漢傳入的佛教,傳播「眾生平等」的觀念,這時在意識形態上嚴重威脅到集權的皇帝制度,讓朝廷很難再用「獨尊」的儒學藉助皇權,強行管制住吃穿不愁、生活自由的老百姓了;三是道家哲學的「自然、天性」觀點,主張發展順應天性,社會應人性化,在支持個人的慾望生活。而《清明上何圖》式的市井生活,讓社會思想觀念、個人選擇開始多元;《金瓶梅》式的潘金蓮與西門慶的個人情慾生活,也開始流行。這種社會價值觀多元、多極的變化,進一步嚴重威脅到高度集權的皇帝制度。

社會事情全變,孔孟儒學已經過氣,派不上用場,那就必須直面現實,與時俱進,搞理論創新。

如何讓「愛自由、尚人慾」的新時代的老百姓回歸,再度生活到「人與人不平等」的儒家仁學(仁愛的本義是「不平等的愛」,與人人平等相愛的「兼愛」是反義詞。)體系中去?而且,讓每個人主動去掉個人自然的、天性的、自由的生活慾望,回歸到「千人一面,萬人同想」,來維護封建皇權制度?

湖南道州的周敦頤在家鄉的月岩山中苦思冥想,在批判佛、道哲學的同時,受月岩山看月亮有三種形狀的啟發,頓悟理學。他寫出《太極圖說》,用249個字,夯實了理學的哲學基礎。

周敦頤的學說,說深奧很深奧,但他的方法,說簡單也簡單:積極應對佛、道挑戰,將佛、道學說巧妙地融匯進儒學中來。

比方說,蓮花本來是佛的象徵,是「眾生平等」的寄託物,周敦頤寫《愛蓮說》,稱蓮花象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儒家君子人格,是儒家之花。經這麼一轉化,佛、道逐漸都被轉化進儒學,被包容、消化。儒家「人與人不平等」觀念再次成功領諸學說,成就了儒家「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萬古真理,封建制度在新時代的衝擊下又找到了新的理論依據,被論證符合天地、自然真理,不用再擔心垮掉了。

其後,元朝蒙古族人主政,忙軍事擴張,少數民族新鮮文化血液匯入,執政短短97年,理學弊端並不明顯。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理學弄得王朝內斂、封閉,制度弊端畢現,直接導致後來萬曆皇帝與官僚集團對抗。但明朝不反思,對內不改革,對外不開放,反出台「寸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讓外來先進思想難以傳入,所以在老牛負重般艱難爬行中,王朝好歹苟延殘喘了276年。

但到了晚清,老皇帝遇到新問題:海禁政策被西方人用堅船利炮炸沉了,人發現,天朝上國原來並不是真正是天下的中心,而只是諸多國家中的一個。而西方的商業文明,帶來契約意識,人格平等、社會自由、政治民主的理念,再次衝擊晚清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權制度,帝國再次變得搖搖欲墜。

曾國藩要來挽救,他能怎麼辦?照前人的方法:周敦頤在儒學中融匯佛、道,曾國藩依葫蘆畫瓢,將西學融入理學。

文化的核心是「義理」,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藝事」。「義理」求義,「藝事」求利。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義利截然對立,曾國藩怎麼融匯?他用唐鑒的教導,「抓理學,促經濟」。也就是「義中求利」。這種思想,催生了後來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觀念。

現在,曾國藩以「衛道士」的封建官僚身份,接過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歷史使命,將理學這根老黃瓜刷上綠漆,作為新武器來改造。

他的方法有二:一是以反對「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的名義,通過剿滅太平天國的「立功」方式,來捍衛儒家文化的正統,進而守衛住「存天理」的皇權制度;二是通過治軍、從政、記日記,寫文章,著書立說,辦洋務,身體力行,來「立德、立言」,將「滅人慾」的理論實踐出來,用事實證明晚清皇權制度的合理性。

太平天國滅亡,保住了清廷皇權。在舊王朝中,曾國藩以身示範理學,著書立說。強大的封建傳統再次回潮,曾國藩得到帝國士子認同。「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曾國藩走上神壇。

但正如莊子所選擇,一個大活龜與其當死烏龜放在神壇上供人膜拜,不如在泥巴里自由自在地打滾。理學大師曾國藩的麻煩是,他不是神壇烏龜,而是血肉之軀的人。普通人、正常人具有的慾望,他都有。

曾國藩對女人的慾望甚至比一般人還強。同治皇帝去世時,他按捺不住,冒著被殺頭的風險,娶了民女趙曼做小老婆。但大多數時候,只要通過毅力按捺住了「人慾」,曾國藩就會一本正經、正襟危坐,眯起三角眼,冷眼看這個花花世界。

1866年冬天,曾國藩剿捻失敗,連遭言官彈劾,辭去欽差大臣職務,心灰意懶。剛好第一個鼓動他創辦團練的郭嵩燾被罷了廣東巡撫,失魂落魄。兩人書信往來,同命相憐,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問官場怎麼了?

壓抑過多過久的曾國藩遭遇政治失意,意識到上了理學的當,開始對理學懷疑,對理學家進行抨擊:

「尊函痛陳自宋以來言路之蔽,讀之乃正搔著癢處。船山先生《宋論》,如宰執條列時政,台諫論宰相過失及元佑諸君子等篇,譏之特甚,咎之特深,實多見道之言。尊論自宋以來多以言亂天下,南渡至今言路持兵事之長短,乃較王氏之說尤為深美。仆更參一解云:性理之學愈推愈密,苛責君子愈無容身之地,縱容小人愈得寬然無忌,如虎飛而鯨漏。談性理者熟視而莫敢誰何,獨於一二仆訥君子攻擊慘毒而已。」

曾國藩對理學和理學家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厭惡情緒,只是壓抑過久、失意過深的一時發泄。理學已經融進他的血液,長成他的骨髓,自己反抗自己,總是蒼白無力。

理學帶來的「道德之名」,這時像一道緊箍咒,牢牢地箍住了曾國藩。他不敢越雷池來表達他的真實人性、慾望,而道德虛構出來的那個端坐在神壇上的連他自己都不認識的曾國藩,讓他終於人格嚴重分裂。他只有不停地寫日記、家書,通過隔空表白,來化解這種壓抑感。但正因為這樣,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偽君子」。

而一直閑置在民間,以「時務、經世致用」學問研究為興趣的左宗棠,卻沒有這些負擔。他少年時起反八股,反理學,實踐經世致用,踐行孔孟儒家的「君子之道」。

3、與曾國藩比較,左宗棠可以給當下的人帶來什麼?

走進曾國藩的內心,我們有個感覺,人像掉進人性的太平洋,神秘、恐懼、驚險,讀曾國藩可以發現:個性被壓抑后,人還可以變種成這樣。

有著強烈個體意識的左宗棠就完全不同了。因為處處有自己,這種個體的獨立、尊嚴感,讓他根本不再需要偽裝,也沒有地方裝。

與曾國藩比較,左宗棠真實得多,人性化得多。他夠朋友,重情誼,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有真男人的大英雄氣概。這就是為什麼左宗棠論智商比曾國藩高,政治謀略也強,但沒有人認為他「陰險」。

左宗棠處處有個性,見自己,看似「為個體」,很自私,但事實他最無私,處處在「為群體」,敢說出「心憂天下」。為什麼會出現「南轅北轍」?

因為獨立的個體已經最小,到了底線,不能內縮,只有擴張,一擴張自我就進入群體。已經「最小、最自私」的個體,進入群體無需索取,只好奉獻。

有了獨立自我,才敢去「心憂天下」, 才可以一心奉獻,才會不虛偽做作。

個性帶來自我,自我催生獨立。任何獨立的個體,追求的目標都是馬斯諾定義的「自我實現的需要」。獨立意識讓他不必自我奴化,所以做事時著眼於成就感,這樣主動的辦事精神,就是創造精神。對應的無個性、不獨立,被奴化的人,追求的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這是兩種動物性的、最強烈的本能需求,所以凡事都著眼私利,所以辦事始終處於被動,所以總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這就導致個人敷衍塞責,大家相互指責。

左宗棠出山後仕途暢達,平步青雲,每到一處被上級欣賞,並不是得益於陰巧,恰恰在於他性格剛直,用今天流行話說,勝於陽謀。如果說,慈禧太后對曾國藩深夜還在打著燈籠警惕,左宗棠則哪怕在夢裡也可以讓她放心。曾國藩60歲剛過去4個月就莫名其妙地暴亡,不排除因為機心太重,時時防人與被防,心累而死。

學曾國藩的人都會感到很累,下場一般也都不會太好。以陰巧、機心、算計上位,最後必死在陰巧、機心、算計上。「文死諫,武死戰」,人都是死在自己的長處上。

左宗棠處處都好,曾國藩處處不好,為什麼百多年來,人多學曾國藩,少有人來學左宗棠?

一個重要原因,在之前「為群體」的高壓環境與高調口號的環境里,學曾國藩可以自保,並且能夠快速自利。

在人人都琢磨算計別人的「互害」社會裡,將自己大腦安裝曾國藩關係學軟體,效果立顯。只要社會的結構不變,民眾文化心理沒有改變,學曾國藩到現實中一用就靈。而學左宗棠則有條件,一靠社會通過法治管住了人性邪惡的一面,整體陽光;二靠社會人人個體意識覺醒,每個人都自覺維護自己的權利。在共和制度出現之前,哪裡存在這樣的環境呢?

今天的,社會正在朝著陽光這個方向走,即使眼前暫時仍一團漆黑,但前方確實有看得到的光明。

以改革開放為界,民眾的個體與權利意識,在這裡有個分水嶺。計劃時代,只有國家,沒有社會。改革發育出市場經濟,市場里自然開放出了社會,社會的自由空間,又培育出了公民,公民養成了獨立的個體意識,自由的價值觀念。

隨著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獨立自由意識的公民也越來越多,他們是市場精神培育出來的天生的平等派,主張用平等的法治來調節社會關係,就成為必然。這樣的環境里,法治的公開、公正、公平觀念,社會的契約意識,都深入他們的骨髓。

這樣的社會大環境里,群體觀的道德優勢、高調而空洞的口號,複雜而高深莫測的關係學,開始失去民眾的土壤。社會的公平性、個人辦事的能力,個體的自我感受,成為公民關心的地方,也是影響他們前途與命運的因素。

這樣的社會環境里,每個人只要正常,當然都會選擇像個性的左宗棠那樣生活,這符合人之為人的天性。曾國藩的那種「即生時如在地獄」的生活,沒有人會再主動選擇了,除非變態。

以有無個性,是否保持了個性作為分界線,我們看到,曾國藩成功走到了臣民社會關係學極致高度者才能達到的高峰,而左宗棠則憑藉他的個性與才能,憑獨立的氣質,自由的思考,在民間行動,與官方合作,進官場做事,他用個性去改變現實,去衝擊官場陋習,不自覺中為公民打開了一扇天窗。

難道人有個性,就完美無缺了嗎?顯然不是。任何個性,都會還有問題。比方左宗棠因為個性剛直,對兒子左孝威的公子哥兒習氣看不慣,出口大罵,罵得兒子吐血,即是個性弊端一例。

對所有人而言,強調解放個性,關鍵原因是,任何一個人,如果不是出於被強權壓制,都願意舒張自己的個性,而不是逆來順受被人踢,這是天性,社會進步應適應人的天性,而不是相反。人的幸福程度與天性的滿足成正比,與壓抑天性成反比。相對於壓抑個性,解放個性最不壞。

何況,每個人都關注尊嚴,而尊嚴就是人的價值,個性尊嚴不但是人區別於他人的根本標誌,也是人存在的價值證明。沒有個性,則無從談尊嚴,沒有尊嚴,人就淪喪成千猴一面的猴子。這個就是那個,自己不是自己。

個性與尊嚴對每個人都如此重要,所以思想家胡適說,「爭取你自己的權利,就是爭取國家的權利;爭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從來不是一幫奴才建成的。」一個好的社會,首先是由一幫有個性,愛自由,求幸福的人組成的。

4、有讀者說,《曾國藩》影響了上一個年代,《左宗棠》開啟了時代先聲,你自己怎麼看?

答:寫傳記小說,可以有三個視角。站在歷史看歷史,叫歷史視角,站在當下看歷史,叫時代視角,用個人眼光看歷史,叫私人視角。《左宗棠》用的是時代視角。

用時代視角看《曾國藩》,會發現今天時代完全變了,曾國藩所倡導理學那套價值觀,今天已經完全被顛覆了。用政治學者劉瑜的一部書名說,社會觀念的水位漲了,我們曾經以為那麼真確的價值,都不是那麼回事了。

站在時代視角看,曾國藩是一個標準的封建官僚,是臣民的典範。今天,個人權利意識覺醒,個性與尊嚴蘇醒,市場培育出公民,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公民崛起的時代,人按什麼方式生活?這是一個爭論激烈的話題。許多喜歡曾國藩的讀者,還在信仰曾國藩,他們的內心會發生分裂。言行會嚴重割裂。「存天理,去人慾」,曾國藩自己都不能完全做到,在承認個人私產、私權、慾望的當代,當然更加沒有人可以做到。

怎麼看待傳統文化與中西文化衝突融合?這是當代人面臨的急迫問題。我以三個人作為參考系:政治家毛澤東、學者易中天、作家劉瑜。

18歲開始讀《歷史選擇了毛澤東》,21年來,讀毛澤東寫的與寫毛澤東的書,不下200本,閉上眼睛都知道怎麼回事兒了。讀後感是,毛澤東一生都是站在傳統繼承、創新傳統,易中天則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傳統批判傳統、反思傳統。劉瑜又不同,完全跳出傳統,站在西方文化角度,比較與解剖傳統。三人的書,構成了觀察與分析傳統的三個視角。

視角大異,怎麼達成共識?這是一個巨大的話題。在形成共識之前,我以為左宗棠可以作為一個從傳統中走出來,為現代人開啟一扇窗的橋樑式人物。

左宗棠是一個土生土長、又接受過西方現代文明熏陶的傳統士子。他無意中實踐了的獨立精神、自由個性,在他去世近130年後,依然可以給到我們諸多啟發,讓我們可以從他身上找到一些做現代公民的路徑。從這一點上看,說左宗棠開啟時代先聲,是因為直到今天,他還可以開啟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激發出不少新的思維。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