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山西最大文廟 「忻州文廟」

忻州文廟原建於州城西南隅九龍崗上的文昌寺一側。《忻州志·學校》云:「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建」,多次修制。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王軒任忻州知州時,文廟連同儒學,由九龍崗遷徙到學道街「北負城垣、前臨通衢,地勢軒敞」的地方。整個文廟坐北向南,成正方形狀。廟中有湖(稱作泮池),池水之陽,有巨大照壁,與照壁遙呼相應的是文廟的三進大門----欞星門。欞星門前是一片偌大的空場,文廟街東西縱橫穿越。

文廟照壁由西而東,琉璃瓦蓋頂,像巨大屏風似的順勢展開。文廟泮池,即學宮泮池,學童們稱其為「牛眼蛋」。水源以天雨儲水為主,故不可能太清澈,卻也波光漣漪,碧綠深邃,別具情趣。廟中之橋,名曰:玉帶橋,實稱「狀元橋」,有過橋「入泮」,中狀元之意。泮池以北正對雀屏似的「戟門」。戟門四楹三間,六扇合扉,脊高坡緩,獸頭高昂。戟門正中為「官廳」,左右各有「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孝悌祠」等小規模庭式建築直至廟院圍牆。

進「戟門」,穿「過殿」,往北,但見高台上的「大成殿」。大成殿面闊9間,進深9間,前面全部為木質結構,下端為石鼓礎的十根圓楹如插霄漢,形成主幹,整個州城的廟宇惟此最大。高檔「五脊殿頂」,有皇家建築規格。頂部以綠色琉璃瓦蓋頂。脊樓、螭吻都比城樓上的大。門窗欞楣雕刻精緻,風板雀替形制玲瓏。殿檐四角飛起,殿極戧獸咆哮,頂邊雄獅仰望,風鈴搖樂,使大殿更加英姿挺拔,虎虎生威。殿內有「萬世師表」匾額下,「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端坐正中。大成殿背後,崛地而起的是「明倫堂」。除此,錯落有致,各占其位地建有「尊經閣」、「 崇聖祠」配套殿宇。

文廟大院之中,建築恢宏,古木參天,古柏六株,喬松無數,呈現出蒼翠碧蔚之幽雅美景。如若佇立高處,鳥瞰文廟全景,那星羅棋布的洞天福地的彩色畫圖,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恰如明代學者吏部尚書喬宇詩中曰:「高城雉堞繞蘢蔥,廟學從誰徙舊宮。一代山川在人物,千秋割據幾英雄。殘碑善有唐文字,通俗猶存晉古風。日暮九龍原上望,萬家鱗次水煙中。」

可見,昔日的忻州文廟,以無與倫比的恢宏和富麗堂皇的姿容,聳立於州城之中,大有橫於空際,傲立蒼穹之勢,充分顯示著古代建築造型藝術與民族風格的不朽價值。

殿堂,鱗次櫛比的廳廡,布局均勻的樓閣,宛如一幅井然有序,峰迴路轉,

文廟歷經蒼桑到了五十年代,惡運來臨。因為主政的毛澤東狠神像,狠廟,狠城牆,也狠城樓。在北京大拆這些東西。他領導的各級幹部上行下效也狠起這些東西來了。就連我們這些國小生也狠起這些東西來。家裡母親叫燒香拜文昌,我們卻偷偷騎在文昌脖子上灑尿,搖文昌的腦袋。我第一次進文廟大成殿是國小四年級的時侯,那是在文廟院里開會,因為廁所緊張,有人鑽到大成殿里解決。那時大成殿沒人管里,殿里神像還有,只是殘破不堪。

大約在1976年縣裡要舉辦農業學大寨展覽,就選中了大成殿做為展館。我的恩師閻林琦派到學大寨展覽館主持佈展沙盤,那時我正在忻縣電業局當電工。我自幼喜歡電,擺弄收音機,修理擴音機,請教過閻老師不少的電子學問題。在沙盤上搞些電的微型小展品,這是我的拿手戲,他當然想到我,就被借到學大寨展覽館幹活。

我到大成殿正式幹活已是1977年,大成殿東西兩邊的神像都拆除了,連神像下面的檯子也拆的干靜了。就留下孔子的像和神龕未拆,用紅布圍了起來,上面掛了毛主席像。

幹了大約三個月在展示沙盤上,按裝小燈泡當路燈,用銅皮焊成小水泵抽水,在玻璃板下裝電磁鐵使小人運動,使沙盤上的河流渠道也活色起來,學大寨展覽館一時轟動,大人小孩都趕來參觀看熱鬧。由於聯考過後我要上學,就離開了展覽館。那時展覽館有自用的照像機,一起佈展的幾個人就到當時北門城樓東邊的縣招待所照了相。

那時侯大成殿已辦了好幾期展覽,到冬季取暖是用一個近一人高的大生鐵火爐加很粗的鐵皮煙管,借有煙的快煤來取暖。晚上加足煤,壓上灰,第二天一早爐錐一捅,就又旺起來了,白天需有人按時加煤。這是當時忻縣冬季取暖的普遍的方法。由於爐子附近有溫度,冬天常常把洗出的照片,掛在邊上涼干。這樣做一直相安無事。不過晚上蒙火爐也的有點經驗,蒙的太死,第二天來了就滅了,還的重新生火,沒蒙住半夜燒的很旺,二天來了也燒燼了,也的重新生火。

估計是師父們沒蒙好火,邊上照片掛的太多,半夜火燒的很旺,把照片烘的著了火,掛照片的繩一斷,火就離開火爐到展板把展板給點著了,火在大殿里著,清晨看到了煙火,裡邊也燒的快踏了。等人來了救火也遲了。嗚乎,大成殿。

大成殿一毀,那些恨廟的幹部們的呼聲就佔了上風,他們需要的是寬敞的辦公室,拆文廟,蓋革委會大樓的工程立即開工。嗚乎,文廟。

索性把文廟北邊的城牆也拆了。嗚乎,忻州城。

忻州城是留還是拆一直有爭論。有北京的情況在那擺著,北京那樣好的城牆,城樓都拆了,忻州這城牆和城樓一文不值,放著佔地方,礙交通。由於這樣,就無人好好管里,附近的人們也老偷城磚壘豬圈,挖城土墊豬圈,城也愈來愈破爛。

只有少數幹部和文化館的人反對拆城牆。

根據李彬信的回憶:

記得上世紀50年代初,分管文教工作的王中青副省長來忻縣視察工作時,抽出半天時間,由縣委、縣政府領導陪同,文化館兼管文物工作的我引路解說,登城牆、看堞樓、上城樓、覽全景,作了詳細觀察和詢問。爾後,王副省長提出三點指示:一是忻州城南北城門的堞樓和城樓,雄偉高大,莊嚴壯觀,而城牆西枕九原崗,東座牧馬河岸,真不愧有「卧牛城」之稱。忻縣要視為國寶很好加以保護;二是要儘快樹立保護標誌;三是讓文化館在北至東的城牆馬面上,一馬面上寫一大字,形成一條標語,向人們宣傳保護城牆的重要意義。

副省長指示,立即行動,縣財政撥款,文化館承辦。城牆馬面那麼高,搭架費事,寫字更難,一條白底紅字標語,五六個人寫了一個多月才算完成。

可後來鋪設北關的水泥路時,土稍門、瓮圈和高大雄壯的堞樓,還是被拆除了。這一拆除開了頭,以後逐年被拆,直至大部拆毀,完全屬於人為毀壞。

現在保存下來的北城樓,是因為文化館用省文化局(那時還不是廳)撥來的修繕費維修后,一層做了圖書室,二層做了文物室,才免遭拆除之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