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少俠,放過我們這些老傢伙吧!我們真的不需要「騷浪賤」

為什麼我們一五一十的做企業運營,總是遭到各種「思想恐嚇」?
「95後市場」崛起,面對他們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面對年輕市場困惑的營銷人,今天跟老苗一起吃一顆定心丸。
在咱天朝做企業,你得膽子大,要不然很容易被嚇死,或者雷死。
康師傅的通路精耕跟可樂的直控終端火爆的時候,被人警告要去中間商,搞渠道扁平化,要不然就會死。
大賣場興起的時候,它們被定義為「現代渠道」,原來的從企業到經銷商到二批的渠道稱為「傳統渠道」,人為的就給打上「進步」和「落後」的標籤,你不會做「現代渠道」就要死。
後來電商興起了,據說不做也會死。
互聯網崛起了,互聯網+啊、共享經濟啊、社群經濟啊、極致產品啊、爆品思維啊,都非常牛逼,你不懂都要死。
本來像我們這樣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對這些片面臆斷、一驚一乍的斷言都高度免疫了,連馬雲說純線上線下都要死,未來是新零售的天下。可前兩天還是一篇文章被雷倒了:
《正在崛起的95後市場,正在殘酷懲罰不懂『騷浪賤』的品牌》
大致邏輯是,95后不是一代人,而是一類人,這類人喜歡貼標籤;他們喜歡的標籤就是各種「騷浪賤」,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時候,就已經在舞台中央了,不重視的品牌將被嚴懲,不懂是因為你太老了。
用老苗的標準來看,這是篇適合互聯網傳播的好文,有情緒,觀點犀利,樹敵明確,更關鍵的是全文都在討好95后,強調他們的重要性和與眾不同,這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尤其受用。建議看官們去讀讀。
但裡面的邏輯和常識有點令人不安了。
首先是95后不是一代人而是一類人的說法,覺得說服力不夠。
每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都會明顯打上時代的烙印,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像我們近幾十年發生這麼大變化的國家:五十年代的所有制改革、反右、人民公社,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上山下鄉、文革;七十年代的文革繼續及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姓社姓資大討論;九十年代的市場經濟改革全面啟動,全球一體化開始,2000年後的經濟全面騰飛,互聯網普及。
每個時代都有深刻的、足以影響一整代人思維的巨大變化,憑什麼95后就截然不同呢?難道這些年發生什麼基因突變了?
以老苗對消費行為的研究來說,人的消費行為多數是模式化的,這種模式化的改變需要放到漫漫的人類進化史上才能現實出來;而時代的、亞文化等影響是基於模式化行為基礎的改變,即便影響很大,也有跡可循。
咪蒙教主有篇熱文叫《不是這屆90后員工不行,是你不行》,裡面講對90后的正確管理姿勢,贏得了不少90后熱捧。但文後咪蒙自己也承認,這些方式不光對90后管用,對80后甚至70、60后都管用,90后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第二個方面,本文的另一個基礎是95后喜歡貼標籤,沒標籤就不跟你玩。這一點老苗基本表示贊同,但95后喜歡貼標籤的根本原因是他們目前處的年紀,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特殊。
喜歡自己貼標籤、也喜歡給別人和事物貼標籤,是人進入青春期一直到生理心理成熟期的一個重要特徵。
我們知道,人在兒童時期包括嬰幼兒時期,對世界的看法是二元化的,是與非、黑與白、好與壞、好人與壞人;但進入青春期后,人們開始打破原來的二元認知模式,一下面對多元的、錯綜複雜的世界,這時候人們通常是通過給這個世界貼上標籤來方便自己的認知。
這個年紀通常是15-25歲左右,再往後,人的認知規律是逐漸去標籤化的,沒有太多的刻板印象才是一個人成熟的象徵。
貼標籤是年輕人的象徵,但如果說這個特徵屬於這個時代,那些經歷過「地富反壞右」年代的老前輩們可能要表示呵呵了。
真的要了解這些年輕群體,我們需要對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而不是抱著大象腿就高喊大象長得像柱子。
我們看到現在年輕人的「不服管教」也好,「騷浪賤」也好,「貼標籤」也好,一些是這個年紀的共同特徵,換句話說年輕人就該這樣,另外則是屬於這波年輕人的時代特徵。把他們強行一類人,有點聳人聽聞了。
一個有點糾結的小插曲:老苗看到這篇「騷浪賤」的文章后聯繫過該文的作者,希望他能繼續往下扒一扒,論據論證再充分點,這樣對撕一下更熱鬧,事情才更清楚。結果被拒絕了。
這麼多年被嚇唬慣了,本不想糾纏這個話題了,可又聯想到近期不少客戶諮詢的,關於傳統企業如何跟年輕人溝通、老品牌如何年輕化的問題,想了想還是就這個話題寫點文字,反正老苗撕營銷的文章每周都要寫的。
首先不要過度反應,這個世界的新鮮事物經過傳播到我們這裡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經過過度宣傳包裝的,反應太快並不好,有時候慢一點說不定更能抓住本質,成功可能更大。有人當了先烈,我們更有可能成先驅。
當然也不要被嚇到,互聯網一來,各種擅長包裝概念的巫醫神漢、江湖術士層出不窮,今年給你發個死亡通知書,後天給你出個病危報告。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盲人摸象聽風就是雨,用句「騷浪賤」的話來說,要不自己是傻逼,要不把你當傻逼,真要受了蠱惑,奮勇向前,往往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其次需要確定的是,90后也好,00后也好,不是洪水猛獸不是外星人,他們是我們的消費者。他們有些特徵是時代特徵,我們就要看這個時代發生了什麼;有的特徵是年齡特徵,過了這個年紀就回歸了。
不要一看「哇,現在年輕人都上網購物了,線下沒機會了」,「現在00后都玩QQ,微信也要完了」,「現在的年輕人又都如何如何了……」
照這個邏輯,現在的15后還都在喝奶粉,等他們長大了,賣大米的也都要關門了。
這確實是一個年輕人滿嘴「卧槽」的時代,喜歡顛覆、放縱本來就是年輕人的特徵,可這種激情能維持多久呢?
某大咖年輕時曾是學生運動領袖,某企業家年輕時喜歡組織械鬥,老苗年輕時喜歡在書包里裝一把菜刀,這又如何呢?這只是人生中轉瞬即逝的而已小插曲。
第三,企業最關鍵的還是堅持價值傳遞。
餐飲行業產生了大量網紅,雕爺、黃太吉、便所餐廳、水貨等等,或天價牛腩、或開跑車送煎餅,或把廁所搬到餐廳里,不可謂不「騷浪賤」,但結果呢?熱鬧過後,大都是一片冷冷清清。
做餐飲做的是口味、衛生、體驗、體面或者性價比,拋棄了這些商業本質規律,拋棄了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一定是難以走遠的。
馬佳佳,一個聰明努力的女孩,傳媒專業,有想法,非常懂的互聯網上如何製造熱點做傳播(我們就不用「騷浪賤」來形容一個女孩子了)。然而,從目前看,這些並沒有對她的創業有太大幫助,能夠變現的僅僅是她的知名度而已,她還需要一步一步從企業經營開始。
第四,年輕人當然是你避不開的,但理解年輕人要從本質入手。
這裡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要把年輕人當「人」看,他們有人的共性和人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共性,比如都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講故事比講道理有用、馬斯洛的五層需求理論同樣有效、這個年紀都喜歡彰顯點個性刷刷存在感,號稱不隨大流不崇尚權威,但實際上從眾效應和權威效應尤其明顯等等。這層意思是主要的,是主流。
第二層是要了解這批年輕人的時代特徵並加以應對,這層意思不是主流,但也很重要,「王守福」的話來說「中等意思吧」。
老苗之前曾撕過一篇《你覺得穿了華麗的衣服,我卻看到你光溜溜的屁股》,裡面有個重要結論:
在當前國內企業與市場中,品牌和產品擁有者精英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理念,與市場主導者平民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理念,形成了目前市場的最大矛盾衝突。
心理學家陳默教授曾對年輕群體做過一個深入的解析:他認為把1993年作為一個轉折點會更加本質一些,而不是表面的80、90、00,因為93年對家庭來說有一個巨大的變化——取消糧票了,取消糧票意味著從此吃穿不愁了。
相對富足、獨生子女和更寬廣知識信息來源,造就了這一批人的一些典型時代特徵。
1、對話語權要求較高
2、情感負擔重
3、知識面廣闊
4、現實感弱
5、尊重個體的自由主義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認同。
對於上面的結論,老苗深感欽佩,這些年跟年輕一代打交道以及對年輕消費者的研究,跟他們有關的任何群體現象,都能歸入到上述的五個特徵。
那篇有關「騷浪賤「的文章提過95后對「端著」無感,老苗深表贊同,豈止95后,任何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都是對「端著」無感的,真實的、有溝通感的才更有力量。
但不端著不代表一定要「騷浪賤」,如果刻意的追求「騷浪賤」,是不是另外一種「端著」呢?
任正非、宗慶后、陶華碧、董明珠、馬化騰們用真實和實力來溝通,也可成一代網紅,而且生命力旺盛。另外說明下,前段時間被翻出不使用QQ而被網友嘲笑的張瑞敏,他們家海爾的官微,號稱「80萬藍V總教頭」,簡直就是官微教科書,推薦看官們關注下。
還有個導致恐慌的現象是網路語言,流行語一茬一茬的換,經常讓我們這些老傢伙不知啥意思,貌似聽不懂就是自己老了。
其實這還真無關90后還是00后,這是信息泛濫情況下的自然選擇結果,刺激的、重口味、濃烈的、個色的話語才更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跳出來。
所以我們的說話越來越重口味了,用詞越來越有勁了:叫「先生」、「小姐」,哪有「帥哥」、「美女」爽,「男神」、「女神」就更刺激了;「朋友」太普通了,「閨蜜」、「基友」多有味;「吵架」哪有「拍磚」、「撕逼」聽上去霸道、濃烈,如果實力懸殊,乾脆叫「吊打」,形象,過癮。
有專家說老苗的公眾號叫「撕營銷」,「撕」字用得好,是互聯網的語境,不知道這算不算所謂「騷浪賤」?即便算,它又能在本號運營的小小成就中,佔有多大功勞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