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的跑步疲勞感是從哪裡開始?

疲勞從哪裡開始?大腦還是你的腿?跑者在突破極限時,如何確定自己是真的精疲力盡或只是瓶頸期?最近,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凱文·托馬斯和他的同事們探討了中樞神經系統和肌肉對疲勞的感受,並提供了些有趣的見解。

新研究發表在《運動訓練醫學和科學》雜誌上。其研究是針對「最大隨意收縮」(以下簡稱MVC)所產生的最大力量。

研究人員選擇了12名訓練有素的腳踏車手,在不同的日子裡,進行3次恆定功率的騎行,以測算疲憊發生的時間:第1次設定的功率是使疲憊平均發生在3分鐘之後;第2次則要用11分鐘;第3次則需要42分鐘。

這是所看到的四頭肌MVC變化(從左到右分別為第1-3次實驗):

作為衡量產生最大力量能力的指標,肌肉疲勞在每種情況下幾乎是一樣的,下降約15%左右。

但這不意味著肌肉內部也是如此。研究人員用先進技術研究了疲勞正在發生的地方。用電刺激相關神經,使肌肉痙攣,從而改變肌肉功能。這被稱為「外周疲勞」;利用「經顱磁刺激」刺激大腦產生脈衝信號使四頭肌抽搐。這被稱為「中樞疲勞」。

此時,實驗1產生的外周疲勞明顯最高,肌肉已不再有力收縮。以下是「隨意收縮」的變化和腦刺激示意圖,其趨勢明顯相反:

當受試者試圖收縮四頭肌時,大腦卻背叛了他們,而且是時間最長(即最慢)的那組最明顯。因此,簡言之,短期、緊張的運動會在肌肉產生更大的疲勞,而更長時間、持續努力會在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更大的中樞疲勞。

儘管在現實中並不那麼簡單,但有幾個有趣的地方值得注意。

一是這個結果與我們一貫認為的每人都有特定的外周疲勞「門檻」觀點相悖。 強烈運動的代謝產物(如乳酸和ATP)會在大腦中產生不適感,甚至直接干擾肌肉收縮。但似乎沒有一定的閾值,即門檻。在第1個實驗中,車手們能承受的疲勞度更高。

二是這個結果與早先一個自定節奏的時間實驗有所不同。 在此次的第3個實驗中,外周疲勞導致肌肉功能下降了11%。而在自定節奏的時間實驗中,20K持續32分鐘MVC下降31%,而40K持續66分鐘時則下降29%——結果遠大於新研究。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不同是因為在自我節奏的實驗或比賽中,大多數人會以終點衝刺為結束,這會產生強烈的外周疲勞。當然,自我調節配速也是原因之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