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監管、空轉、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全解讀!

近年來,脫實向虛備受關注。目前已經存在貨幣與經濟運行背離、金融增長與投資效率背離、資產價格與商品價格背離的情況,脫實向虛嚴重。而其中,銀行作為金融主體勢必在「脫實向虛」浪潮中舉足輕重。今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層將振興實體經濟作為四項任務之一,前期證監會痛斥野蠻人,保監會出台相關政策也表明了監管層保護實體經濟,表明政府有意圖引導脫虛向虛。防止金融過度創新的思路。這也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重心之一。

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資金空轉未來的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此,我們大致梳理了商業銀行理財空轉,票據空轉,同業空轉,信貸空轉四種空轉模式。並在此基礎上,重點關注了政監管層對銀行資金空轉出台的相關政策以及監管態度。最後也對商業銀行一般信貸進行了展望。希望能夠解答投資者的疑惑。

一、資金空轉簡介

我們通常理解的資金空轉,就是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轉而不流向實體經濟。實際上資金空轉是資金流轉中的一個「時點」現象。一般而言,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彙集小額資金,形成貨幣資本,然後將其流轉給借款者。借款者或者直接用於生產,或者用於消費,最終流向生產商。總之,貨幣都最終流向了實體經濟,轉化為產業資本。但是從一個時點看,資金可能仍在體系內留存,貨幣資金不經過實體產業,從出發點又回到出發點,這是第一種也是普遍理解的資金空轉。第二種資金空轉,資金已經轉化產業資本,但是其流轉的鏈條大大拉長。比如從銀行A到銀行B再到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最後才注入到實體經濟,中間要經歷多個環節,而不像過去那樣,資金直接從銀行流向了實體經濟。

資金在流向實體之前,空轉只會加速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的膨脹,形成金融產業繁榮的景象。金融機構喪失了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對經濟增長沒有積極作用。即使最後資金流轉到了實體端,但是由於過多的鏈條,導致了資金運行的阻滯以及成本的提高,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資金空轉也加大了金融機構的風險。複雜的流轉過程導致金融機構對資金把控能力降低。且其中涉及多家同業機構,如果都以同業信用作為擔保,只要一端發生問題,容易牽涉多個金融機構,產生系統風險。金融繁榮引致資產泡沫也隱含一定市場風險。

從今年前三季度GDP初步核算結果來看,金融業的增加值要佔GDP總量的8.8%,而美國不足7%,日本只有5%。M2同比增速遠高於GDP+CPI同比增速,今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M2增速為11.5%,而GDP+CPI只有8.6%,相差2.9%,這樣看來確實存在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的情況。

鑒於獨特的金融體系,資金空轉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銀行主導的。2011年初,央行開始實施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以及合意貸款規模考核機制來應對流動性過於充裕和通脹壓力等問題。所以銀行為了躲避監管開展了多項業務創新,資金空轉業務大行其道,主要有表內轉表外,表內項目挪騰兩個方面的目的。本報告從銀行角度考慮金融體系資金空轉問題。銀行資金空轉主要分為四類;理財空轉,票據空轉,同業空轉,信貸空轉。銀行資金空轉的模式具有多樣性以及複雜性的特點,四種空轉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理財空轉

商業理財已經發展了十多個年頭,發展極為快速,近五年年複合增長率超過40%。截止今年六月底,銀行理財餘額已經達到26.28萬億元。按照最新徵求意見稿,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有多種分類,分別按照是否保證本金兌付、是否估值和存續期是否開放等標準。這裡我們重點考察是否保證本金兌換的分類標準。按照知否保證本金兌換,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以及保本型理財產品,保本型理財產品又可以細分為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兩類。其中保本型理財產品屬於表內理財,一般作為結構性存款,非保本型理財算作表外理財,也就成為了銀行將信貸資產出表的一大利器。

按投資渠道來說,銀行理財的投資渠道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銀行直接投資,主要包括監管允許的債券,貨幣基金等;第二類是後來發展出的通過信託、券商等通道投向信貸類資產、票據資產、股權類資產等;第三類是委外模式,鑒於部分中小銀行投資能力較弱,在資產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發展起來。

結合以上三種投資渠道,銀行理財空轉主要有以下幾種典型模式。一是銀行超比例運用理財資金投資於信貸資產、票據資產等非標資產。這種模式通過增加流轉鏈條進行放貸,使得金融行業資產負債表膨脹。非標資產全稱為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13]8號)。非標資產是在2011年後開始監管機構嚴禁向房地產業,地方融資平台放貸的背景下興盛起來,並逐漸成為這些產業的主要融資方式。二是銀行將資金投放於同業理財,或者委外理財。三是理財資金過度投資於二級市場,主要是債券,推高資產價格。

1、銀行業理財市場發展概況

(1)餘額高速增長,但增速放緩

到2016年6月底,銀行理財餘額為26.28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78億元,增長率為11.83%。而2014年,2015年的全年增速分別為47.11%,56.46%,增速高但也有所放緩。

(2)理財產品配置方向變化明顯

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一直以來都是理財產品配置的主要方向。近兩年因為債市表現較好,佔比有所增加,並超過50%。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佔比2013年後迅速下降,近兩年穩定在16%左右的水平。

(3)理財資金投向實體規模增加,但佔比降低

2016年6月底,投向實體經濟的理財資金餘額規模有16.03萬億元,占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餘額的60.74%,佔比下降特別明顯。這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銀行理財資金更集中於存量資產(如債券)的投資,流向實體經濟佔比降低,金融體系內部資金空轉現象嚴重。

綜上,非標資產,債券資產以及投向實體規模的數據大致反應了兩類空轉的情況。目前來看,以非標債券類投資為主的增加鏈條型的空轉模式近幾年有所下降。債券及貨幣市場的投資方向大致可以反映第二種空轉模式。債券及貨幣市場的投資很大一部分是正常項目,但如果過量的資金留存於二級市場,而沒有流向實體,這也可以定位為資金空轉。結合債券及貨幣市場投資比例提高,但是投向實體規模佔比降低的兩方面數據,我們可以斷定存量投資形式的資金空轉佔比有所上升。

2、理財資金空轉模式

(1)理財對接非標(以信貸類資產為例)

最先開展的是銀信合作模式,銀行理財資金藉助信託計劃繞過監管,投向信貸資產。後來又發展出通過購買收益權的銀信合作模式。

之後多元化通道被打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廣泛參與其中。比如銀證信定向業務,銀行理財資金委託券商資管計劃,投向銀行指定的信託計劃。該業務模式下信託公司由銀行指定,融資對象為銀行授信客戶,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券商資管和信託兩層通道實現向客戶授信。

而另一方面,因為理財短久期與收益率穩定,企業也傾向於將部分資金再次投向於理財產品,出現了資金再次迴流,繼續空轉。目前,在實體收益率下降后,甚至收益率倒掛,該空轉模式出現比例更高。

2012-2013年是非標發展的黃金時期。因為此時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仍舊較高,企業有動力將資金投向實體,政府基建也比較穩定,所以需求仍較大。而後監管層出台8號文以及127號文,再加上實體回報率變低,非標融資需求降低,非標業務縮水。

(2)同業理財,委外理財

2015年央行多次降息,銀行流動性充足而資產匱乏,因此同業理財快速發展。根據中債登的統計,2015年同業理財增長近2.5萬億,占理財規模比重從3.57%飆升至12.77%。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銀行同業類理財規模超4萬億元,比去年末增加約1萬億元,佔比達15.3%,比去年末提高1.53%。

同業理財大致模式是A銀行(大行為主)購買B 銀行(中小銀行為主)的同業理財,或者是銀行將自營資金投資於貨幣基金,然後貨幣基金再配置於同業存單,最後同業存單投資於同業理財。理財成本仍高,而資產收益率下降,部分資產管理能力不強的中小銀行開始大量委外。非銀機構拿到委外資金后,通過加槓桿、加久期、加風險等途徑增加收益率。

(3)二級市場存量投資

2013年後實體經濟收益率開始下降,再加上非標業務受到限制,銀行開始轉換理財的配置方向。銀行直接投資或者委外都加大了債券的配置。債券是理財產品的重點配置方向,在理財資金投資的12大類資產中佔比最高。從圖6中也可以大致看出,債券及貨幣市場佔比有所提高。增量資金在二級市場上競爭較少的資產,資金流向實體少,債券收益率在此情況下下行。銀行的理財資金對資產價格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新發行債券量少的情況下,理財實際上對實體的幫助作用其實打了折扣。

(4)其他形式的空轉

債券通道類投資業務是非金融機構的債務融資工具。銀行理財資金通過通道投向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和流通的超短期融資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 PPN 、 ABS 、 ABN 等非金融機構債務融資工具。

3、風險

(1)非標業務風險

首先,非標業務錯綜複雜,信息披露不透明、估值不公允、內部交易涉嫌收益轉換等問題疊加,銀行無法把握資金運用者的情況,無法準確識別風險,風險事件確實存在。特別是2014年以來,經濟整體增速放緩,「非標」項目風險事件出現的壓力增大。另一方面,「非標」項目期限一般在6個月到5年不等,以1-3年為主,而銀行理財產品主要以中短期限產品(產品期限在6個月(含)以內的封閉式理財產品)為主,2016上半年6個月以內的理財佔比為80.48%。因此銀行只能通過滾動募集中短期限產品來對接非標,形成了期限錯配的風險。在表外理財相應風險計提等配套制度落實之前,銀行理財作為資產管理業務沒有太多期限錯配的基礎。

(2)存量投資風險

另外資產荒背景下,銀行主動提升風險偏好。從債市來看,信用債占理財投資資產餘額達到28.96%。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下降較慢,維持在4%左右,而信用債的收益率卻只有3%左右,可以明顯看出銀行理財加了槓桿。而十月份以來,債市開始進入調整周期。近六周,債市調整幅度加大,遭受重創,幾乎跌完之前所有的漲幅。這次債市的調整起因是宏觀因素的變化導致的利率上升,但商業銀行在同業科目下收迴流動性造成了更大的影響。債市與銀行理財相互影響。債市的調整已經將委外收益嚴重縮水,而鑒於委外理財大多屬於保本型理財產品,收入主要來自獲得保證收益率以上的大部分或全部超額收益,銀行委外部門迫於業績的考量贖回委外,如此螺旋,互相影響,加速去槓桿。

4、現有政策梳理

從2004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誕生以來,銀監會一共出台29部相關的的文件或者徵求意見稿,最新的監管文件是2016年出台的商業銀行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這裡我們著重梳理政策對理財業務的投資方向以及風險方面的管理。監管對銀行理財的態度就是嚴格管控風險,抑制銀行理財過快增長。《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修訂徵求意見稿)》的出台預示著表外銀行理財業務將有風險匹配措施。非標方向監管開展時間早,也受到更為嚴格監管。

(1)對理財的非標業務的監管

2008年後,監管機構出台多個政策,管控理財的非標業務,遏制資產過度出表,規範信託渠道。雖然之後銀行理財又通過購買受益權而不是信託計劃繞過監管,但是總體來看,信託通道投資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銀信合作面臨重重約束的情況下,2012年證監會下發《關於推進證券公司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思路與措施》提出要「提高證券公司理財類產品創新能力」,促進了券商資管通道業務的快速發展。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也都可以被允許作為通道,非標業務再次得到創新,仍舊可以進行。

之後,銀監會改變了監管模式,既然無法杜絕通道業務投資非標,改為限定投資比例。銀監會下發2013年8號文,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合理控制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總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餘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限定了非標債券資產的投資總額。

2014年徵求意見稿規定「理財產品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計劃進行投資的,商業銀行必須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要求,根據最終投資資產比例進行分類,不得以其為通道進行監管套利」。而2016年得徵求意見稿中又對非標業務進行了更嚴格的約束,明確除信託通道外,非標不得對接資管計劃。

(2)對同業理財監管

2014年徵求意見稿第七十二條規定「商業銀行理財資金不得投資於銀行貸款及其受(收)益權,不得投資於本行或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商業銀行自有資金不得購買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2016年徵求意見稿第三十四條沒有明確禁止投資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和信貸資產及受(收)益權,對同業理財的影響有限。

(3)風險監管

監管層注意到銀行理財增長過快,槓桿水平的提高帶來的風險,加大監管力度。央行要求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考核,監管措施進一步升級,倒逼銀行縮小表外理財規模。之後銀監會《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公開徵求意見,要求對擔保承諾類、實質承擔信用風險的投融資服務類、中介服務類業務計提減值準備,並審慎計算風險加權資產,計提資本。在實質大於形式的監管原則下,若帶有隱形剛兌的表外理財回表,銀行將面臨一定的資產充足率壓力。

另外,在「去槓桿、擠泡沫」的整體監管思路下央行減少了向市場投放資金的力度,並開始主動調節資金期限,理財和同業資金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

5、未來發展方向

監管層也在積極推進理財成為直接融資的工具。2013年9月,銀監會開啟理財直接融資工具試點,發布《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業務試點操作細則》,其實質是允許銀行可以直接投資非金融企業的債權(或收益權)。雖然目前看來,佔比仍舊很小。但是我們認為隨著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投資者接受程度會提高,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有望持續增長。2013年10月,銀監會推出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和銀行理財管理計劃試點。招行成為首批獲得試點資格的銀行,並於當月成功發行4隻理財直接融資工具,為客戶提供直接融資10.7億元。截至2015年末,招行累計發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21隻,累計發行金額達53.4億元。

三、票據空轉

商業銀行的票據業務品種,一般包括承兌、貼現、轉貼現買斷/賣斷、賣出回購/買入返售業務。從圖8也可以看出,銀行票據業務自2013年後開始有所下滑,今年下滑尤為嚴重。

1、票據空轉模式

典型的票據「空轉」模式為:企業存入保證金,申請簽發銀行承兌匯票,收款人往往是關聯企業,關聯企業進行票據貼現,貼現資金返還出票人,由其再存入銀行作為保證金,再簽發銀行承兌匯票,隨之貼現的循環過程。舉例而言,企業存入1000萬的保證金,若保證金比例為25%,便可開出4000萬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再將此票據貼現,扣除貼現利息后,套現3000多萬。此後,又以該筆資金作為保證金開立數額更高的承兌匯票……如此循環往複。正常的銀行出票必須要進行授信調查,但是現實情況,基層行員工經常有意無意忽略,產生大量無真實貿易背景的循環開票,導致票據空轉。

各方的激勵促進了票據空轉的發展。首先在這一過程中,銀行需要先收取不同比例的保證金,對部分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不好的企業收取的比率更高。而這一部分的保證金成為了銀行攬存的利器。承兌業務屬於或有負債,納入表外核算,不納入貸款統計。只有當銀行為匯票付款人墊付時,墊款才納入貸款統計。而對申請企業而言,利用銀行承兌匯票可以推遲現金支付時間,減緩現金流壓力。還有部分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不好的企業,在無法吸引銀行正常貸款的情況下,通過票據中介可以達到票據融資的目的。

因為銀行承兌匯票一旦貼現,就被納入信貸規模,重新歸入銀行表內。所以票據空轉無論如何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耗銀行的信貸額度和佔用銀行資本。所以,銀行也想方設法將票據資產在表內進行挪移或者轉為表外。一下大致列舉三種模式。

其一為農信社模式,部分農信社沿用老的會計記賬方法,票據賣斷和票據回購業務在會計處理上不作區分。銀行A將票據賣斷給農信社B,同一天再從農信社B買入返售同批票據,返售到期日買回票據托收。這種情況下對農信社B來說,先是買斷票據,同一天賣出回購,遠期再賣斷,農信社B之前將會計記賬時賣出回購票據出表,所以也不佔用它的信貸規模,它賺取買斷和賣出回購之間的微薄利差。此模式下,該類票據屬於買入返售的同業資產,不佔用商業銀行的信貸額度。這種模式2011年被銀監會叫停之後,但並未消停。之後產生了代理回購模式,銀行A將票據賣斷給銀行B,銀行B不是農信社,銀行B同一天將票據賣斷給農信社C,B再於同一天代理C將票據賣出回購給A,A在遠期買回票據托收。從A來看,它一直和B做交易,A的業務台賬上只有B,沒有農信社,看起來農信社安全了,被隱匿掉了。2013年、2014年是代理回購最瘋狂的時候,此後由於監管層並不認可,2015年代理回購業務開始慢慢萎縮。

其二為信託模式,銀行將票據已約定的利率轉讓給特定的信託計劃,對接方其實為銀行理財產品或者銀行自身,票據資產順利從貼現資產科目轉為應收賬款類投資。2012年3月,銀監會下發了《關於信託公司票據信託業務等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信託公司不得與商業銀行開展各種形式的票據資產轉讓/受讓業務。對存續的票據信託業務,到期后應立即終止,不得展期,由此徹底「封殺」票據信託。銀行再度創新此模式,將匯票的直接轉讓轉換為票據收益權的轉讓。今年4月28日,銀監會下發《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以後跟理財、信託等對接的業務模式會再次出現,但是要按照文件要求去銀登中心進行登記,登記過的產品將不再計入非標資產,但是收益權轉讓不能減少風險資產的計提,只能減少信貸規模佔用,並且不能帶有顯性或者隱性的回購協議,否則信貸規模都不能減少。

第三類為券商資管模式,農信模式,信託模式被監管部門監管后,券商資管模式逐漸出現,目前來看是受到最少監管的模式。其實與第二類大致相同,主要是藉助券商資管通道進行資產出表。

總結以上,票據空轉首先是違規開票。無真實貿易背景循環開票,虛增存款和中間業務收入。之後為了將票據在資產負債表內轉移出去或者在表內不同項目之間轉移,通過賣斷,買入返售,買斷轉貼同批票據等方式,逃避信貸規模管控、賺取買賣差價;違規出表,藉助跨業合作通道,通過信託、券商等」通道「模式,運用理財資金投資票據資產。

2、風險

可以看到,在這一進程中,銀行短期的收益帶來的是長期集聚的風險。特別在循環開票的情況下,只要一端出現了問題,不能及時償還現金流,牽扯進來的資金面可以很大。比如企業以虛假的存單騙過銀行。此後,票據在銀行間流轉,到期后企業無法還錢,銀行走正常流程處置存單時,發現該存單是虛假,銀行產生虧損。況且存在銀行以及企業都有激勵將風險隱藏或者美化,票據資產出表的情況,隱藏的風險可能遠高於賬面體現值。從數據來看,今年以來,銀行發生的票據案件的金額已超過100億元,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影響銀行的利潤。

3、政策梳理

2011年6月下發《關於切實加強票據業務監管的通知》(銀監辦發〔2011〕197號)對信用社的「逃避信貸規模」做法予以糾正。2012年10月叫停票據信託收益權。2013年5月,銀監會下發《關於排查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違規票據業務的通知》(銀監辦發〔2013〕135號)再次進行專項排查,包括是否通過複雜合同安排為他行騰挪和隱瞞自身信貸規模(包括簽訂不對稱協議,或與票據賣斷行簽訂隱形回購協議,與票據買入行簽訂回購協議但實際上商業銀行在票據到期前買斷票據等),是否亂用會計科目隱瞞真實交易逃避內控與監管等。2015年底下發《關於票據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203號文),要求各家銀行高度重視票據業務風險,認真落實監管要求。今年5月,央行聯合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強票據業務監管促進票據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強化票據業務內控管理,堅持貿易真實性要求,嚴禁資金空轉,規範票據交易行為,開展風險自查,強化監督檢查。7月,銀監會辦公廳再下發《關於全面開展銀行業「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回頭看工作的通知》,要求銀行要求重點排查存款、信貸、票據、同業、理財和代銷等各類重點業務中是否存在新發生的違法違規行為。

從近幾年監管機構對票據業務下發的文件來看,監管機構對銀行票據業務的資金空轉的三方面一步步做了限制,可謂是圍追堵截。

4、未來發展:透明化

央行牽頭成立的票交所目前已經進入實操階段,於12月8日試運行,試點機構共計43家,包括35家商業銀行、2家財務公司、3家券商、3家基金。票交所全面電子化交易,便於央行對票據業務的監管。未來銀行票據業務會越來越透明,票據空轉現象會進一步減少,銀行票據業務風險進一步降低。在信息透明化后,票據證券化等衍生產品或藉機退出,對銀行來說也是一大好處。

四、同業空轉

銀行同業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之間以及與其他金融中介之間的資金融通業務。由於同業業務低資金成本、低資本消耗的特點,激勵銀行將企業項目風險轉化為同業業務風險,因此形成了巨大規模的同業資產。的銀行同業業務主要體現於資產負債表中的兩大項,即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其中同業資產下有存放同業,拆出資金,買入返售三項。同業負債下有同業存放,拆入資金,賣出回購三項。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以存放同業,拆出資金以及買入返售三項加總後的同業業務規模在2013年「去槓桿」為核心的貨幣政策后,規模開始轉向。而2014年相關政策出台後,同業業務進一步下滑。雖然2015年有所上升,同比增速大致為5%,仍然屬於正常範圍。

1、同業空轉模式

一是同業通道,主要對接非標。銀行利用同業通道隱匿非標資產,將資產在不同科目間進行轉換,調節監管指標。二體現在同業直融直投型,銀行將吸收的同業資金對接投資理財產品、資管計劃,放大槓桿,賺取收益。

(1)對接買入返售項目

127號文之前主要模式:銀行A通過通道銀行B向信託公司等金融中介融出資金,信託公司等金融中介拿到資金后再將資金貸給如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台等特定融資需求方。根據監管的規定,通道銀行B不能直接對出售給銀行A的信託計劃或信託受益權提供擔保回購,而需由另外一家銀行C 提供遠期回購承諾。在這個系統當中,銀行A獲得的信託受益權屬於同業業務,在銀行A的資產負債表當中體現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不屬於貸款,因此不影響銀行貸款額度和存貸比,也不受國家宏觀調控對貸款的限制,同時銀行A不直接承擔貸款風險,而由提供擔保的回購銀行C直接承擔貸款風險。貸款風險的主要承擔方銀行C,其從事該項業務的收入計入中間業務收入。

(2)對接應收款項類項目

應收賬款類項目此後大幅發展,成為對接非標資產的重要項目。從《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來看,「商業銀行對一般企業債權的風險權重為100%」,應收款項類投資對資本的節約不能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相提並論,但銀行仍舊用其躲避監管。

2、同業空轉風險

(1)增大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

同業業務一個重要特點為期限錯配,以短期套長期以獲取利潤,增加了流動性風險。比如說,信託收益權自2011年納入同業資產範圍后,得到了迅速發展。因其投資期限較長,所以有較高收益率。銀行往往以較低的成本吸收短期同業資產,形成同業負債,投資於期限遠大於負債的同業資產,從而獲得超額收益。期限錯配本身沒有問題,是金融機構自有特徵之一。但是當貨幣政策收緊,市場上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引發系統性流動性風險。2013年6月銀行間市場「錢荒」就是其重要體現,當時上海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Shibor)大漲578.4個基點,最高達到13.44%,銀行短期流動性受到極大衝擊。

(2)引發系統性風險

同業業務增強了金融機構之間的系統關聯性。在業務聯繫性更強的情況下,系統風險更易傳播。一旦某家金融機構發生流動性風險,追溯鏈條可影響多個金融機構,甚至最終可能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計入同業項下的資產,由於被認定為對手方為銀行信譽,因此不用計提「風險減值準備」,但實際上,如果對應的資產多數為信貸類資產,且通常為資質較差無法通過正規渠道申請到貸款的企業,潛在風險更高。另外,同業業務同質化程度高,受監管影響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增加了市場波動性,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3)加劇經濟泡沫化,無法流向實體經濟

在多個環節推高融資成本后,實體企業因盈利能力下降根本無力負擔起高額的資金成本,資金只是在一系列加槓桿的金融運作后,在金融體系內空轉,變成金融體系內部的虛擬遊戲。從這一方面來說,這大概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3、同業空轉相關政策

2014年5月16日,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以及外管局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銀髮[127]號)(以下簡稱127號文),隨後銀監局出台了《關於規範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治理的通知》(銀監辦法 12014) 140號)、《關於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同業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的通知》(銀髮[178]號)互為補充。2015年1月15日,央行發布《關於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統計口徑的通知》,將部分「同業存款」和「同業拆借」納入「存款」和「貸款」範疇;通過對同業業務期限和風險集中度等設置要求,強調了加強流動性管理的重要性,規範了同業業務發展。其中127號文是最重要的文件,和資金空轉最為相關的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該文對買入返售(賣出回購)和同業投資兩類業務做了明確界定。其中,買入返售的交易資產明確為「銀行承兌匯票,債券、央票等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價值和較高流動性的金融資產」,並要求資產具有「合理公允價值」和「較高流動性」。另外要求賣出回購方不得將業務項下的金融資產轉出資產負債表。禁止在買入返售(賣出回購)和同業投資中暗含第三方信用擔保。127號文明確指出,金融機構開展買人返售(賣出回購)和同業投資業務,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第三方金融機構信用擔保,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2)遵循「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加強授信授權管理,加強同業投資風險控制。由於同業業務涉及多種機構,十分複雜,127號文要求各金融機構開展同業業務應當符合所屬金融監管部門的規範要求。此外,從127號文對分支機構開展業務做了規定,要求將分支機構同業業務納入全機構統一授信、授權管理。127號文要求金融機構強化同業投資風險管理,即同業投資應嚴格風險審查和資金投向合規性審查,按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根據所投資基礎資產的性質,準確計量風險並計提相應資本與撥備。

綜上所述,從上面政策中可以看出,監管對同業的基調是同業純粹化、管理規範化、真實反映風險、強化流動性要求。特別是對同業空轉中的非標業務進行了強約束,禁止第三方機構進行提供擔保,目的在於非標轉標,但也導致了最後應收款項類的發展。並按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要求準確計量風險並計提相應資本與撥備。

4、未來發展方向

「127號文」中提出同業投資的業務範疇,即金融機構購買(或委託其他金融機構購買)同業金融資產(包括但不限於金融債、次級債等在銀行間市場或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同業金融資產)或特定目的載體(包括但不限於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託投資計劃、證券投資基金、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保險業資產管理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等)的投資行為。國家近來加大對證券化業務支持力度。且銀行有動機通過資產證券化增加流動性,盤活現有資源。再通過同業投資增加收益。銀行未來可能會提高同業資產中資產證券化的配置。

五、信貸空轉

信貸空轉:一是貸款置換,具體包括表內自營貸款置換他行表內貸款、表內貸款置換他行表外融資等方式,多被用於企業舉新債還舊債,未被真正運用到生產營運中。企業借新債還舊債放大了金融行業規模,以及收益,但是沒有持續性,也提高了風險。

二是貸款被挪用,多集中在多頭過度授信的集團企業和個人信用貸款中,部分信貸資金被挪用於委託貸款、理財信託投資,甚至投資股票市場。近幾年資本市場比實體更為繁榮,這一類型的空轉模式出現頻率更高,甚至有些企業收益完全靠資本利得支撐。

三是違規放貸。如,違規放大槓桿超比例向小貸公司融資,併合作進行」過橋貸款「,個別銀行人員內外勾結,套取銀行資金進行民間借貸等。

前兩類空轉模式的主要推動者是借款者。在理性人假設下,只要借款者這樣操作有收益,這兩類空轉模式仍將繼續,無法避免。第三類空轉目前來看沒有出台具體的政策進行監管,但是整體來看規模較小,影響不是很大。

六、總結:規模上的預測

1、MPA抑制整體空轉規模過度增長

監管機構在2015年底提出MPA宏觀審慎的監管框架考核體系,試圖以更全面地對銀行業務進行監管,使之透明化,匹配經濟發展。MPA主要覆蓋七大方面(包含14個指標):資本和槓桿情況(資本充足率、杠杄率、總損失吸收能力(暫不納入))、資產負債情況(廣義信貸、委託貸款、同業負債)、流動性(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遵守準備金制度情況)、定價行為(利率定價)、資產質量(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外債風險(外債風險加權餘額)、貨幣政策執行(信貸執行情況、央行資金運用情況)。

原來廣義信貸包括央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的各項貸款、債券投資、股權投資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以及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能夠有限緩解表內項目騰挪規避監管實現監管套利現象。12月19日,央行旗下金融時報稱,「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將金融機構表外理財業務納入MPA廣義信貸範圍」。表外理財的加入可以限制表內業務轉移至表外,實現了全口徑監管。

舊口徑廣義信貸餘額=各項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 +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

新口徑廣義信貸餘額=廣義信貸餘額+表外理財總資產-表外理財現金餘額-表外理財存款餘額

這樣看來,監管機構在資金空轉方面可謂是大獲全勝,既覆蓋了表內項目的轉移,也考慮到了表內轉表外的情況。因此即使銀行資金空轉模式進行再創新,也較難規避新廣義信貸的範圍。這樣看來,未來銀行的資金空轉總量規模將得到壓縮。

2、預計2017年理財空轉將受到最大影響

從上文中也可以看出,監管層近幾年緊緊追蹤銀行資金空轉,基本上銀行創新出一種模式監管層都會出台相關政策封鎖。同業業務,票據業務總數據顯示,其規模總量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針對同業業務,今年前三季度同業業務規模(上市銀行數據)已經較年初下降18%。分項目來看,2016年前三季度買入返售規模下降最為明顯,預計2017年仍舊會延續這一趨勢。總體來看,同業空轉明年將進一步縮減。票據業務今年大幅下滑,受到極大衝擊,票據空轉已經受到較好的控制,未來這一態勢也不會改變。2017年政策效用減弱,票據業務負增長會得到縮減,票據業務朝透明化方向發展。

2017年理財空轉將受到最大的影響。表外理財納入MPA政策首先抑制理財規模過快增長,理財新規和市場風險也分別影響非標和同業委外理財兩種空轉模式。2016年理財新規明確了銀行除了可以通過對接信託公司的投資計劃投資非標資產外,包括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在內的通道均不能夠投資非標債券,嚴格清理通道,預計明年政策效應會明顯起作用。同業理財2016年增速過高,2017年不可能延續,回落較多。受到債市波動的影響,同業理財對接的委外理財明年將收縮。這樣看來,明年大概是理財空轉的一個拐點。

3、空轉業務收縮長期將提升銀行業績

毫無疑問,銀行資金空轉的壓縮將減少銀行相對高收益資產的獲取,在短期一定會對銀行利潤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在2017年理財空轉模式受到最大影響的預測下,由於城商行以及農商行理財規模擴張速度遠高於國有商業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收益將相對受到更大的影響。

在廣義信貸上限一定的情況下,既然空轉模式得到限制,銀行將改變資金配置方向。因為一般性貸款收益更高,在不考慮貸款需求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銀行有激勵將資產配置於一般性貸款。新增人民幣貸款的累計值在社融累積值中的佔比已經有所回升,未來我們認為也會保持這發展趨勢。一般性貸款佔比提升將減少銀行的風險。一般性貸款收益作用較慢,但從長期來看,必定會抵消空轉業務對收益的不良影響,整體提升銀行業績。

其次,空轉業務的收縮必定提升銀行業務的透明度,銀行資產負債表也將會以更穩定的增速增長,減少波動。從長期來看,風險減少,有利於銀行業的健康發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