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徽觀察丨Ta們再也不「站街」了!

三年前的合肥,在金寨路與南二環路交叉口處,每天凌晨5點剛過,就有一大群手提布袋、安全帽的農民工聚集在這裡,或倚或蹲或坐,在等待僱主的焦急情緒中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他們是「站馬路」的農民工,以瓦工、水電工、管道工等工種為主,他們每天工作8到10個小時。他們在喧囂中過活,「一人一帽,隨時出發」是他們對自己工作狀態的戲稱。

時間一晃就到了2017年,

有關農民工「站馬路」的故事,

已悄然發生變化!

Loading……

當很多人睜開矇矓的雙眼準備起床的時候,合肥市包河區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已經開始退去一天的喧嘩。

每天凌晨5點至6點,是這裡最熱鬧的時候,數百名農民工集中在此等候著僱主到來。

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建於2016年9月。此前,這裡是一個自發的農民工集散地。無論冬夏,每天清晨時分,大量農民工從城市的四面八方涌過來尋找短期的、臨時性的工作。在高峰時段,當地交通接近癱瘓。而當「大潮」退去的時候,地面上會留下一堆堆垃圾。更嚴重的是,由於人員過於集中,打架鬥毆現象時有發生。

農民工站馬路亂象引起了當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對這種臨時性用工進行規範化管理?當地的做法是,建立一個公益性臨工集散地。運行近一年時間,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農民工不站馬路漸漸成為一種新常態。

精細勸導,農民工不再站馬路

作為合肥市首家公益性臨工集散地,凌大塘臨工集散中心由合肥市包河區政府投資興建、包河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管,同時委託一家民營人力資源管理公司——安徽巧渡陽光民生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管理。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臨工提供臨時性停歇場所,引導農民工、包工方「雙入內」,改變之前的若干亂象。

52歲的吳漢銀是安徽阜陽人,他每天6點準時到凌大塘找活干。吳漢銀曾經去過很多工廠找工作,可是都因為年齡大了而被拒之門外。「孩子大了,成家立業等著花錢,我只能到這來找臨工。」

吳漢銀說,臨工也分為大工和小工。「大工需要一定技術,一天工資兩三百元,小工基本上都是力氣活,一天工資一百五六十元。」

吳漢銀乾的基本都是砸牆、卸車、裝車之類的小工,他一個月有20天左右能找到活干。「有個集散中心還挺好的,以前都站在馬路上,經常因為搶活打起架來,現在有人幫忙維持秩序,還幫我們清理垃圾,白天太熱或下雨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去大棚里歇息,裡面還免費提供開水。」

家住肥東縣的劉連玉每天也會來凌大塘找臨工,她一個月最多能找到十幾天的活,做的大多是工地上的保潔工作,一天工資一百二三十元。「我每天5點到這裡,一般先去集散中心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工作,如果等到上午10點還沒有,我就回家。」劉連玉說。

據安徽巧渡陽光民生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宋凡介紹,在集散中心成立之前,每天大約有400多人在此聚集,越過安全線,站在馬路邊,人最多的時候能綿延三四百米,嚴重阻礙交通。「他們生怕站遠了等用工方的車子來了搶不上前,都爭著往前站,最後都站到馬路中間去了。現在,沒有一個人再去站馬路。」

宋凡表示,有這樣的效果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勸導入內」的工作方面有精細舉措。

集散中心成立了專職勸導隊伍,配備了5名態度親和、勸導經驗豐富的專職勸導人員。他們將勸導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梳理成一本《勸導引導業務指導手冊》,以提高勸導人員的業務能力,並對其進行量化考核,時間段也由早高峰集中勸導發展到全天候隨時勸導。

同時,集散中心從臨工中遴選了一批具有影響力、支持中心工作的「臨工頭」加入編外秩序維護員團隊。

前來招工的車輛同樣有著非常精細的流程化管理,杜絕隨地停放、在馬路上拉人等現象。

精心服務,農民工主動入內

從外面看,臨工集散中心是一個佔地約500平方米的彩鋼瓦大棚。棚內地面整潔,沒有一點垃圾。一塊高約2米的電子顯示屏上滾動發布著各種用工信息。集散中心旁邊設有1個早餐服務區和2個廂式公廁。

集散中心的工作人員把一摞厚厚的登記表拿到了《工人日報》記者面前。登記表分為用工方和臨工兩大類。臨工又有木工、瓦工、電工等更加細緻的不同工種分類。據了解,來這裡找工作之前,每一位臨工都要填寫基本的身份信息和自身技能、工種等,還要提供身份證複印件。而用工方則同樣需要登記單位基本信息、招聘工種、用工數量、招聘要求等。

截至目前,凌大塘集散中心已登記在冊臨工2187人,登記率達90%以上,已發布超9萬個用工需求信息,備案系統內的臨工人均收到過10次左右的信息,每天的用工對接成功率超50%。被邀請主動上門登記備案的單位有400家,近50家成為優質客戶,月度提供信息均超400個,需求主要體現在砸牆、打掃衛生、裝卸、雜活、泥瓦工等崗位。

「單位用工規範,臨工無投訴,滿意度超95%,一次對接后雙方後續自動對接的不在少數。」凌大塘集散中心黨支部支委劉濤說。

為了保證臨工接活的可持續性,集散中心免費開展包括電焊工、電工、裝飾裝修工3種專業在內的技能提升培訓,100多名農民工參加了培訓。

劉濤還表示,目前集散中心的用工信息量還不充足,信息轉化匹配度還有待加強。「因用工招工的結構性矛盾,剛需上是用工信息不足。有些臨工不願進廠,不願做長期工,這些情況加劇了信息匹配的難度。我們還需進一步拓展信息,定期規模化的月度雙選會需要加強。」

特色建「家」,農民工更有歸屬感

集散中心的臨工登記表上特別設計了「政治面貌」一欄。

2016年初,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黨工委以強化臨工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為目的,將凌大塘集散中心納入非公黨建領域。黨支部書記由宋凡擔任,目前有3名支委和23名臨工黨員。

今年55歲的淮北人郭吉玲是集散中心黨支部臨工流動黨員之一。三年前,他來到合肥,一邊陪伴在安徽建築大學上學的兒子,一邊在各個集散中心找臨工。「合肥的十幾家集散中心大部分我都去過,後來一個工友介紹我到凌大塘來,說這裡服務好還容易找活,我感覺確實不錯,就天天來這邊。後來書記發現我是黨員,就讓我加入到他們的黨支部,真的很幸運。」

在常青街道有關負責人看來,除了「工棚里的黨建」,集散中心志在打造一個臨時工的「家」。 「最初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終於摸清方向了。臨工從不理解到積極配合,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社會各界的認可,都讓我們充滿幹勁。」宋凡欣慰地告訴記者。

不過,宋凡同時表示,這條服務民生的路還很漫長。在做好凌大塘集散中心「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升級的同時,保障四大業務模塊成新常態:臨工不站馬路新常態;臨工專項培訓新常態;開拓市場多找匹配的用工信息新常態;黨建、工會等亮點工作新常態。

「我們希望能將這裡打造成一個人力資源超市,最理想的狀態是臨工不用到集散中心來,我們匹配好雙方的信息,打一個電話,第二天臨工就可以直接上班了。」劉濤說。

你可能喜歡這些……

徽觀察丨一紙新規能否叫停「違規探險」?合理合規區分責任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徽觀察︱從《工人日報》最近的兩篇整版安徽報道看新聞宣傳新思路。

徽觀察︱透過「官帽子」看扶貧:廳級幹部赴村任職能否成常態?

徽幽默丨你還在用表情包斗圖,已經有人用此賺了百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