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誰盜了太平公主的寶盒:唐代小說背後的寒食祭掃

核心提示:唐代牛肅在他所撰寫的《紀聞》一書中講了這麼個故事:蘇無名神乎其技的捕賊術,是作者基於唐人寒食出城掃墓習俗而安排的橋段。這一段文字,則非常清晰地說明了唐代寒食上墓習俗興起的緣由與官方對寒食拜掃應有禮儀之規定。

神探捕巨盜:一次不尋常的寒食祭掃

唐代牛肅在他所撰寫的《紀聞》一書中講了這麼個故事:

武則天曾經賞賜給太平公主兩盒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公主將其藏在庫中,等到一年多后取出一看,才發現盒中寶物被盜,空空如也……

堂堂公主府內竟有膽大毛賊如此來去無蹤,太平公主急忙上報母后,武則天勃然大怒,命令洛陽長史速去查辦:倘若三天抓不到盜賊,唯你是問!

長史慌了,催促手下兩個主事的官員:如果兩天內抓不到賊,便是死罪一條!

縣尉掉頭呵斥下面的小吏:要是一天之中抓不到盜賊的話,那就等死吧!

滿心恐懼又無比絕望的小吏計無所出,遊走於京城街頭,途中恰巧遇見湖州別駕蘇無名,大喜過望,恭恭敬敬地將之請入縣衙,稟告上司說這下可有救了!原來,蘇無名擒拿盜賊非常有名,據說賊遇上他,就沒有能漏網的呢。

對於縣尉和長史的一路請求,蘇無名倒也並不推辭。他在面見武則天時要求不能局限時間,另外將兩縣所有捕賊人手都由他調遣,一試身手,需要幾十天就好。天後同意了。

一個多月後,正逢寒食,蘇無名召來所有吏卒,將其十人、五人一組,分派到城東門和北門等候,命令他們如果見到胡人十來個一起,穿著喪服,相隨到北邙山的,就跟蹤報告……不久,果然就有情況。再問跟蹤者見到的情形,回復說那群胡人來到一個新墳前設奠,卻哭而不哀,撤奠后還繞著墳冢巡察一番,相視而笑。無名聽后大喜,說可找到了!他派人將胡人悉數捕來,並打開墓冢,但見棺材裡面滿滿的,正是公主丟失的寶貝。

武則天問蘇無名是如何才智過人,發現這些盜賊的蹤跡呢?蘇回答說,自己不過是了解賊性。當日到洛陽之時,正巧遇到這群胡人出葬,知道他們是賊,卻不知道贓物被藏在哪裡。「今寒節拜掃,計必出城,尋其所之,足知其墓。賊既設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畢,巡冢相視而笑,喜墓無損傷也。」他說,如果當初一味急著追捕,想必胡賊會取出寶物奪路而逃,正因為用了緩兵之計,他們才沒有將墓中的珍寶帶走。

武則天的重賞是預料中的事情。對於蘇無名來說,寒食日在城外等著將盜賊一網打盡,顯然也在他預料之中——寒食掃墓理應悲傷,盜寶的胡人卻相視而笑,因此讓他瞧出了破綻。

據學者考證,寫這一故事的牛肅生於武則天神龍(公元705年-707年)前後,主要活動於唐玄宗時期。他所編撰的《紀聞》,為《新唐書·藝文志》所記載,在小說發展史上,《紀聞》有著重要的地位。雖然作者說書中內容是記錄他本人所聞,為「紀實」之作,但從這一皇家珍寶失竊案里刻意之編排和誇張的細節,我們不難讀出故事背後作者的匠心。

蘇無名神乎其技的捕賊術,是作者基於唐人寒食出城掃墓習俗而安排的橋段。

文中提到的北邙山,為秦嶺的一部分,蒼蒼茫茫,橫亘於洛陽城北,為歷代陵墓所在地。初唐詩人沈佺期的《北邙山》有云:「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唐人出洛陽城,在北邙山上累累高墳前上演生死離別,而寒食之際的上墓拜掃,是最有特色的一幕。

寒食祭掃的習俗是如何形成的

「寒食上墓」一詞,在唐代官方文書中,最早見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十五日的詔敕:「如聞父母初亡,臨喪嫁娶,積習日久,遂以為常;亦有送葬之時,共為歡飲,遞相酬勸,酣醉始歸;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仍令州縣捉搦,勿使更然。」在這一詔敕中,朝廷明令禁止的行為有:父母剛剛過世,不遵禮守孝,仍舉辦婚嫁之事;送葬的時候,彼此嬉笑歡飲,喝得酩酊大醉;此外,寒食上墓拜掃的時候,滿懷歡樂,毫無悲容——這些舉止都應禁斷,並且詔敕還要求地方州縣對不合規範者加以懲罰,以避免再犯。

而到了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四月二十四日,玄宗下詔曰: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哀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常式。

這一段文字,則非常清晰地說明了唐代寒食上墓習俗興起的緣由與官方對寒食拜掃應有禮儀之規定。

所謂「禮經無文」,指的是寒食上墓習俗不見於前代禮經,「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則說明了這一節俗是在發展中逐漸傳播開來,成為一種新興的風俗。釋道世所撰《法苑珠林》中,「王甲」條下有云:「隋大業中,洛人有姓王者……寒食日持酒食祭墓。」這與玄宗所謂「近世相傳」相吻合,或許可以推測寒食上墓這一習俗,早在唐前已經存在。不過,將寒食掃墓的禮儀給出官方的規定,並寫入法令,則是唐玄宗的創舉。

唐玄宗說「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哀思?」道出了寒食上墓之所以為統治者所接納,是為了舒暢人情,以展孝思。而施行的對象,詔敕明確指出為士庶。為什麼士庶會成為寒食上墓習俗特別指明的對象呢?筆者以為這與唐代的廟寢制度是有關的。

所謂廟寢,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注《禮記 月令》說:「凡廟,前曰廟,后曰寢。」唐代儒學家孔穎達解釋:廟是接神之處,其處尊,故在前,寢,衣冠所藏之處,對廟為卑,故在後。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天子的稱陵廟,而官人依據制度所建立的稱為家廟。《唐六典》這一行政法典規定,凡是官爵在二品以上的可以有家廟四座,五品的三座家廟,而六品以下至於普通百姓,就沒有可以祭祀的家廟,這是根據開元七年令所定的。而開元十二年,關於家廟的規定有了變動:一品、二品官員有四廟,三品有三廟,五品有二廟,嫡士一廟,而普通庶人仍然只能祭於寢。(《新唐書 禮樂志》)從這兩條關於家廟制度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由於等級的區分,士和庶人曾經存在不能廟祭祖先的情況,這正如玄宗的詔敕中所云「士庶有不合廟享」。於是,在維護禮制的前提下,玄宗將寒食上墓作為彌補人情的方法,使得士庶階層對祖先的祭祀心理得到滿足,同時,他將這一「浸以成俗」的「拜掃禮」納入傳統禮經的範圍,使節日習俗合禮化。

在開元二十年九月下令頒行《大唐開元禮》之後,北邙山的寒食拜掃,應該是這樣的儀式:寒食前一天,墓地的管理人員即在墓地南面的百步道上,準備好修剪草木的工具,另有贊禮者為第二天來掃墓的主人及來者準備位次。寒食當日,掃墓的主人到了之後,改穿公服以示尊敬,如果沒有官職的則穿常服。贊禮者唱:「拜兩拜——」,主人以下都拜兩次。接著掃墓者被引導到塋南門內,環繞三周,以示哀悼。墳塋外如果有荊棘蔓延與荒草相連,須隨手剪去,不能用火燒。這些事務完成以後,贊禮者將引導主人和來賓回到塋門外的位置,再次拜兩拜。

這是開元禮中寒食拜掃禮的儀式。此外,玄宗的詔敕還特彆強調,塋南門外的奠祭結束后,將供奉的奠品撤下,掃墓者去別處飲食,不得作樂。

這麼看來,蘇無名破案故事裡的胡人,還真是遵循了設奠巡冢的寒食拜掃禮要求。他們奠掃后的那番相視一笑,《紀聞》的作者借蘇無名之口,將其解釋為墓中無人、珠寶無損而笑,這與掃墓時悲傷難抑的人情常理相違,因而將其作為胡人行為的破綻和主角斷案的依據。

但可以一問的是,唐人寒食掃墓時,都有那麼悲戚嗎?

解讀小說故事背後的歷史細節

從上文所引用的詔敕來看,需要禁斷的,恰恰是士庶寒食掃墓時多有歡樂的景況。而在唐人的來往書信中,我們也可以讀到寒食掃墓之際人們的情感。敦煌文書《新集書儀》(伯三六九一)中即錄有「寒食相迎屈上墳書」:

景色新花,春陽滿路;節名寒食,冷飯三晨。為古人之絕煙,除盛夏之炎障。空攜淥酒,野外散煩。願屆同饗先靈,已假寂寞。不宣,謹狀。

而答書作:

喜逢佳節,得遇芳春;路聽鶯啼,花開似錦。林間百鳥,囀弄新聲;淥水游魚,耀鱗騰竄。千般景媚,萬種芳菲;蕊展紅嬌,百花競發。欲擬游賞,獨步犧(奚?)之。忽奉來書,喜當難述;更不推延,尋當面睹。不宣,謹狀。

寒食相迎書,指的是寒食節日一方相邀的書信。據其文字,所謂「願屈同饗先靈,已假寂寞」指的是邀請另一方同去上墳祭奠,以解除自己獨游的寂寞,而答書中對於春景爛漫的一段描寫,真是表達出了「喜逢佳節」的所見,信中充滿了對明媚春景和攜友出行的期待:他們帶著美酒,相邀游賞,去野外散煩。「忽奉來書,喜當難述」,可以想象寒食掃墓之際,面對郊外春色,唐人心情的愉悅。《開元禮》所規範的時間是盛唐,這裡的書儀寫作年代為晚唐,從信中「欲擬游賞」可知寒食上墳的重要內容即是遊樂,由此可見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編入常式的所謂「不得作樂」,大概在民間一直未得到實際的推行。對逝去親人追念的悲傷,與人世間春光無限所帶來的喜樂,交織在唐人寒食掃墓的心中。

所以,在牛肅編撰的這個破案故事裡,如果在游春掃墓的人群中,有人並沒有悲愴滿面,甚至相視一笑,也相當可能,不是嗎?

英藏敦煌文書S.5636中的《寒食相迎書》圖片

更有意思的是這故事裡的盜寶者是胡人。根據榮新江教授等的研究,唐代的胡人多為伊朗系統,既指波斯人,也指粟特人。現有的考古發掘,如北周時安伽、史君、康業等粟特人的墓葬顯示,他們改變了原有火葬等習俗,而採取了以漢人坐具圍屏石榻等為葬具的形式,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而在唐代筆記小說中,與珠寶相關的「胡人」,則更多涉及波斯商賈,比如有不少胡商識寶、買寶的故事。曾有學者提到:《太平廣記》中「李灌傳奇」講到波斯商人死後,亦如漢人一樣「買棺葬之,植木志墓」,還有「李勉傳奇」中波斯商胡的兒子,也是發其父的墓,才取走那件傳國寶珠的,這說明那些波斯商胡死後,都已經按照漢式,以棺槨埋入墓中。不過,若仔細推敲這兩個傳奇故事,會發現原文其實說的都是孤身一人的波斯商死後,由漢人來埋葬他、料理其身後事的,因此採用漢式墓葬自然在情理之中。換而言之,這兩個傳奇故事並沒有說明波斯商人主動選擇採用了漢人的墓葬方式呢。倒是在牛肅的《紀聞》中,這個胡商盜寶故事裡的蘇無名說:「今寒食拜掃,計必出城」,一個「必」字,可以推斷得知寒食出城掃墓對於當時的胡人來說,是必然會遵循的習俗。雖然故事是牛肅寫的,不過故事發生的背景一定是作者所處的社會現實,倒可以佐證當時民眾對於寒食掃墓習俗的接受程度,這其中也包含了外來的胡人。

在小說與史實之間,這種若隱若現的關聯,也大概是我們解讀這個北邙山上寒食掃墓所破解的皇家珠寶被盜故事最有趣的部分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